第三章 語言教學
第一節(jié) 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首先了解要做的事情的性質和特點。而一種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又總是在跟其它事物的比較中顯示出來的,所以只有通過跟其它事物的比較,才能對這種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有清楚的認識。許多人不了解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特別是不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又特別是不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把語言教學跟其他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混同起來,特別是跟語言學教學混同起來;把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混同起來,特別是跟對本族人的語文教學混同起來。所以我們討論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就要拿語言教學跟語言學教學作比較,拿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作比較,拿對外漢語教學跟其他第二語言教學作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首先把語言教學跟語言學教學區(qū)別開來,在此基礎上,再把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區(qū)別開來,后把對外漢語教學跟其它第二語言教學區(qū)別開來。
1.語言教學和語言學教學
語言教學和語言學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后者屬于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他們之間的區(qū)別至少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教學目的不同
語言學教學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教學目的。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中學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從事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能力(對大學生和研究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等。
語言教學雖然也有不同的目的(我們在第二章列舉了第二語言學習的5種不同的學習目的,即受教育目的、學術目的、職業(yè)目的、職業(yè)工具目的和其他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就是教學目的),但是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使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和用語言進行交際。也就是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無論是第一語言教學還是第二語言教學,都不能背離這樣的目的。有些地方的漢語教學,包括作為第一語言的漢語教學和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尤其是不注重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例如,教材不適合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需要,上課的時候過多地講解語言知識,或者只是教學生認字,寫字,把“命題作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這樣做,正是受了語言學教學和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影響,也說明教學目的不明確,或者雖然教學目的明確,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不—致。
(2)教學內容不同
教學內容就是教什么。教學內容是由教學目的決定的,教學目的不同,教學內容自然也不同。
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是語言理論和語言知識以及語言研究方法等。這些教學內容有—定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體現語言科學的科學系統。
我們在第二章談到,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構成因素包括語言要素、語用規(guī)則、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和相關文化知識,這些也就是語言教學的教學內容。這5個方面的內容都要以言語材料的形式加 以展示,言看材料必須根據學生的程度和交際的需要加以選擇和編排。在選擇和編排這些內容的時候也要注意系統性,這種系統性主要體現由易到難的言語系統。這樣的言語系統是語言教學的教學系統,而不是語言科學的科學系統。
(3)教學原則不同
關于什么是教學原則,什么是教學方法,什么是教學技巧,我們以后要專門討論。為了跟語言學教學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相比較,我們這里先通過舉例作一些初步說明。
語言學教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是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理論聯系實際,
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必須在綜合考慮語言規(guī)律、語言學習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加以制訂。例如,要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要正確處理語言與文化、語言知識與言語要素的關系,要正確處理言語要素的傳授與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訓練的關系,要正確處理語言的形式結構教學與語義結構教學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
(4)教學方法不同
語言學教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和設法使學生理解、掌握、應用有關的理論知識,一部分教學內容(如方言調查、實驗語音學等)則需要指導學生實際操作。
語言教學的教學方法要復雜得多,早巳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例如,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選擇和編排作為教學內容的言語材料,這些言語材料要便于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對有關的言語現象加以分割、排列和組合;對所教的內容要有計劃地安排重現;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要用于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的操練;不同的言語技能的訓練方法也不相同;理論講解也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5)教學技巧不同
從事語言教學要特別講究教學技巧。怎樣引進一個新的言語現象,怎樣使學生容易理解,怎樣把課上得生動活潑,甚至怎樣板書,怎樣提
問,等等,都有很多技巧問題。語言學教學也需要——定的教學技巧,但是語言教學對教學技巧的要求更高。一種言語現象有的老師一教就會,有的老師費了很大的勁學生也學不會.其中就有教學技巧問題。
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說明了語言教學不同于語言學教學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和技巧,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就體現在這種特定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之中。
2.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
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是由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我們在前面分別討論了第一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以及它們的異同,上面談到的語言教學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和技巧,都是以第—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的共同點為依據的,所以它們既適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也適用于第一語言教學。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第二語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學習也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區(qū)別.所以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一語言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語言教學。它們的區(qū)別至少有以下幾點:
(1)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
從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開始,就是要首先教發(fā)音,教常用的詞和基本語法規(guī)則等。進行第一語言教學時,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所以不需要從培養(yǎng)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學生一入學,就可以教他們認字、寫字和閱讀。對課本上的內容,如果念給他們聽,他們完全聽得懂,如果讓他說,他們也會說,只是由于不識字或識字不多而看不懂.人們在學校里學習第二語言,多數人開始的時候什么也不會,對課本上寫的,既聽不懂,也不會說,更看不懂,因此要教他們每一個同的語音和意思,要教他們每一句話的語音和意思,而且要進行大量的操練才能學會。所以無論從幼兒園開始教,還是從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開始教,都要從教發(fā)音和教說活開始。由于要從培養(yǎng)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就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跟第一語言教學的—系列的區(qū)別。
(2)第二語言教學要面對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我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都談到,因為不同的語言既有共同點,又有 不同點,所以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既有正遷移作用.又有負遷移作用,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語言的正遷移作用,又要設法逐漸消除第一語言的負遷移作用.逐漸培養(yǎng)學生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第一語言教學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3)第二語言教學要面對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
人們在學習第一語言的時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跟這種語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學習第二語言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第二語言中存在的與第一語言不同的文化現象,對其中的某些文化現象,學習者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形成了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甚至引起文化沖突。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言語材料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以消除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避免引起文化沖突。這也是第一語言教學中不存在的問題。
3.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
我們前面談到,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是由語言規(guī)律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共同決定的,而每一種語言除了跟其他語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以外,還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對語言教學也會產生影響。漢語也有自己的特點,漢語的特點就要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產生影響,使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也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教學的地方。下面舉例說明。
(1)教學重點不同。例如,英語的名詞有單數和復數的區(qū)別,人稱代詞除了單數和復數以外,還有陰性、陽性和主格、受格的區(qū)別,動詞有人稱的區(qū)別和時態(tài)變化,等等。中國人學英語,這些都是難點.例如很容易忘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動詞后面加一個s,該說she的時候也很容易說he。對中國人進行英語教學,這些都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漢語跟英語不同,名詞沒有單數和復敬的區(qū)別;代詞沒有陰性、陽性和主格,受格的區(qū)別,雖然有單數和復數的區(qū)別,但是很容易記??;動詞也沒有人稱和時態(tài)的變化。所以在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中,什么單復數,什么性、數、格,什么時態(tài)變化,統統不必考慮。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重點。例如,語音中的聲調,語法中的量詞、補語、無標記被動句、“把”字句等等,部是多數學生的難點,因此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漢語雖然沒有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但是它有自己特定的時態(tài)表示法,這種時態(tài)表示法的規(guī)律是什么、我們中國人自己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學生學起來也感到非常頭痛,需要在教有關的言語現象時進行專門的解釋。
(2)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不同。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示同—個意思一般都有相對應的表示方法,而同一個意思的相對應的表示方法的難易程度往往不同。例如,英語中的“open the door”是一個很簡單的表達方式,在教學初期就可以教給學生。相當于這個意思的表達方式,漢語中有“開門,開開門,開一下門,把門開開”等,其中除了“開門”跟英語的表達方式基本相同以外,其它幾種表達方式跟英語差別很大,有的帶補語,有的用“把”字句,“把”字句中又有補語。對多數學生來說,漢語的補語很難,“把”字句更難,所以這些表達方式都不能在開始的時候教給學生,就是教了,他們也學不會。
(3)處理聽說和讀寫的關系的原則和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多數人覺得漢字難認、難寫、難記,漢字又涉及閱讀。有些語言的教學都采用“聽說”的方法,就是先學說話,到一定的階段再學習讀寫,國外有些學校教漢語也采用這種方法。我們在國內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基本上是采用聽、說、讀、寫同步發(fā)展的方法,效果也不錯。采用這樣的方法有幾個原因:——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成年人,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強,可以在同一個階段同時學習幾種言語技能;二是課時多,初級階段每天至少上4節(jié)課,每周學5天,—共至少20節(jié)課。每天4節(jié)課全部練習聽說,師生都會感到口干舌燥,還不如第三節(jié)課教教漢字,調節(jié)一下,學生也感興趣?愿意學;三是我們考慮,正因為漢字難,就要多接觸,提前教讀寫,有助于他們多練習;四是我們認為。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多數人不能完全依靠聽覺,還要同時借助于視覺,通過漢字教聽說,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所學的內容。
漢字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影響還表現在課型設計和課型順序的安排上。怎樣兼顧漢字的特點設計課型和安排課型順序,雖然經過長期的試驗和爭論,至今還沒有定論,仍在討論和試驗中,這方面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一書中有說詳細介紹。
第二節(jié) 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1.什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任何現象都有自己特定的結構,第二語言教學也不例外。無論研究什么現象或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首先認識研究對象或工作對象的結構,例如,蓋房子首先要研究房子的結構,有了房子的結構圖形才能施工;治病首先要研究人體的結構、知道人體結構才能發(fā)現病區(qū),找到病因。要進行第二語言教學,要使第二語言教學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也必須首先研究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什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呢?從下面的圖形可以看到,第二語言教學要涉及許多因素,這許多因素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它們互相作用、互為條件,每一個因素都是決定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的一個變因。這些因素實際上就構成了使第二語言教學能夠正常運行的一種統一體,這種統一體的構成方式就是一種結構。因此,我們認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就是由跟第二語言教學有關的各種因素構成的一種統一體的構成方式。這種統一體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是這種結構中的一個構件,全部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構成了這種結構的結構形式。
2、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
我們在綜合分析跟第二語言教學相關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用下面的圖形來代表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教學原則
教學類型
教學目標
總體設計 教學內容
教學途徑
教學經驗 教師分工
教材編寫
課堂教學
教學理論 教學法 教學 測試
實踐活動
語言理論
基礎理論 語言學習理論
一般教育理論
目的語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
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以及可能提供的經費
客觀條件 師資培養(yǎng)、教師聘用和培訓制度
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設施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
(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
(1)底層結構
底層結構是指跟第二語言教學有關的客觀條件。
任何教學都要以一定的客觀條件為依據,受客觀條件的制約,第二語言教學也不能例外。不但各項教學實踐活動要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有關的基礎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法、教學經驗等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要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在結構圖形上:客觀條件處于底層,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底層結構。
第二語言教學的底層結構即客觀條件包括目的語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以及可能提供的經費;師資培養(yǎng)、教師聘用和培訓制度;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教學設施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等等。
(2)基礎結構
第二語言教學必須建立在有關的理論和一定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理論和經驗是教學本身的基礎,所以它們屬于基礎結構?;A結構包括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以及有關的基礎理論,基礎理論又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
(3)主體結構
主體結構由總體設計、教材編寫(或選擇)、課堂教學和測試四個構件組成,這四個構件包括了第二語言教學的全部教學實踐活動,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第二語言教學的四大環(huán)節(jié)。跟其他教學一樣,第二語言教學的表現形式就是教學實踐活動,所以上述四大環(huán)節(jié)也就是第二語言教學的主體結構。我們研究語言教學及其結構,首先要抓住這個主體結構,否則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中心。
(4)上層結構
上層結構是指教學原則。規(guī)定教學原則是總體設計的任務之一,所以教學原則也是總體設計的一項內容。但是它跟總體設計的其他內容不處于同—個平面上。這是因為:在總體設計外部,它是教學法的一個組成部分,跟教學法的其他組成部分共同指導包括總體設計在內的全部教學實踐活動;在總體設計內部,它又必須受教學類型、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由此可見,教學原則是一個特殊的部件。它反映教學實踐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又對教學實踐活動發(fā)揮居高臨下的指導作用。在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上,它處于上層,所以我們把它叫做上層結構。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第二語言教學的四大部件都不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對第二語言教學發(fā)揮作用,產生影響,因此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立體結構。它的四大部件之間和每一個部件中的各個構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每一個構件都是決定教學效果的一個變因。我們研究第二語言教學,首先要研究各個部件和各個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每一個部件和每一個構件在整個結構中的作用,在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影響第二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4.第二語言教學的三類變因
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我們把第二語言教學中的變因分為直接變因、根本變因和條件變因。直接變因就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根本變因就是影響直接變因的根本因素,條件變因就是影響直接變因和根本變因的客觀條件。
(1)直接變因
大致說來,第二:語言教學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直接變因:
[1]計劃和組織工作的科學化程度。第二語言教學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汁劃和組織工作的科學化程度對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如果課程設置不合理,或者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一致,就會影響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2]課堂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目的語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能夠直接決定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如果課堂教學的質量不高,教學效果很差,就談不上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3]教材的適用程度。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直接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就必須:白—理想的教材。如果教材不理想,甚至根本不適用,就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4]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有效程度。我們知道,學生和教師沒有對考試漠不關心的??际裁矗鯓涌?,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會產生影響,因此人們把考試比喻為學習和教學的“指揮棒”。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對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也有直接的影響。
以上4個方面的因素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是互相作用、互為條件的,任何一個因素的積極作用的發(fā)揮都要靠其他因素的配合,任何一個因素的消極作用都會對其他因素的作用產生制約。這4個方面的因素集中體現在第二語言教學的主體結構即四大環(huán)節(jié)中,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四大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計劃和組織工作科學化程度的總體設計是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前提和主要依據;教材編寫或選擇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教學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其他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為它服務;測試是檢驗的手段,它們不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達到的水平,而且檢驗包括它們自身在內的全部教學活動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并且會對其他環(huán)節(jié)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反饋作用,
(2)根本變因
第二語言教學的根本變因是教師素質和學生素質。
[1]教師素質。上述直接變因的優(yōu)化程度從根本上說來都是由教師素質決定的。計劃和組織的科學化程度,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教材的優(yōu)劣,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有效程度,都跟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成正比。
教師素質的問題,是許多國家第二語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種出于想當然的觀念無所不在,這就是認為只要懂得某種語言,就能教某種語言。這種觀念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專業(yè)性被嚴重忽視,專業(yè)人材的培養(yǎng)和培訓似乎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在聘用第二語言教師時,只要他懂得所教的語言,就算具備了基本條件;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師隊伍中,受過系統的專業(yè)訓練的人材為數甚少,許多入雖然懂得所教的語言,但是實際上并不會教這種語言;更有甚者,有些人對所教的語言也是似懂非懂,這也是第二語言教學普遍存在的消極因素和弊端之一。不改變這種狀況,就無法提高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2]學生素質。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事情,學生的素質對教學質量也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素質包括學習動力的大小,是否具備學習第二語言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等。有些素質是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的,但是也有些素質方面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例如,由于某些生理缺陷和某些心理缺陷,有些人很難學會第二語言。對于這樣的人就不應當勉強他們去學,如果勉強他們去學,就會影響集體的學習效率。
(3)條件變因
組成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結構的“客觀條件”都是條件變因:
[1]目的語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有不同的目的,其中有些人是為了閱讀這種語言的科技文獻,或者是為了了解和研究這種語言的文化,或者是為了用這種語言從事貿易工作。如果—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很發(fā)達,或者跟外國的貿易往來很多,因此外國科技人員都需要閱讀這個國家的科技文獻或文化名著,或者要從事有關的研究工作,或者要用這個國家的語言進行貿易,那么要學會這個國家的語言的人數就會大大增加,學習這種語言的動力也會大大增加。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達程度和經濟實力的大小能夠決定她的語言在國際上使用范圍的大小,從而決定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的人數的多少和學習者學習動力的大小。為用而學,才不得不學,過去,有些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因為景仰中國的古老文化,對他們眼中的這塊“神秘”大地有濃厚的興趣;現在,除了這些以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經濟的發(fā)展,希望了解和研究
現代中國,在科學、文化、貿易等方面跟中國進行交流的人越來越多,出于這樣的日的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學習目的的變化,要求提高口頭交際能力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然,在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人數仍然遠遠比不上學習英語的人數.這正是由于這兩種語言在國際上的使用范圍有明顯的差別。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這樣的情況也會逐漸改變。
[2]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可能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的經費。如果采取鼓勵學習某種語言的政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能夠提供足夠的經費,就會對這種語言的教學產生全面的促進作用。仍以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為例:由于實行了對少國留學生的獎學金制度,就吸引了一部分外國人來華學習漢語;由于許多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短訓班,就吸引了一大批外國人前來短期學習漢語;由于國家比較重視對外漢語教學,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就使對外漢語教學的科學研究、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項工作得到了加強。這就是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積極作用。
第二語言教學的各種條件都跟經費有關,而經費的多少首先取決于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取決于對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視程度。這種重視程度首先表現為在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中把第二語言教學放在什么樣的地位。
[3]語言師資的培養(yǎng)制度和語言教師的聘用及培訓制度。只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培養(yǎng)、聘用和培訓制度,才能全面提高語言教師的素質。我國在漢語師資的培養(yǎng),漢語教師的聘用和培訓方面已經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例如,在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以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為主要任務的本科專業(yè),有些高等院校早巳開始培養(yǎng)以對外漢語教學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同時設立了專門的培訓機構,負責對在職的漢語教師進行培訓;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0年頒布了《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并已開始對在職的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者,由國家教委頒發(fā)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這些措施對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有明顯的作用。
[4]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理論是教學發(fā)展的火車頭和推進器。在基礎結構中.教學理論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理論的核心,是第二語言教學這個學科存在的主要標志。但是教學理論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理論和教學經驗為依據,所以教學理論不能脫離基礎理論和教學
經驗而獨立發(fā)展。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論還不太成熟,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對有關的基礎理論綜合應用不夠.對已有的教學經驗缺乏全面系統的總結;另—方面也是由于我們的基礎理論還有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還不能完全滿足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也就是說,基礎理論研究的落后狀況制約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在基礎理論中,落后的是語言學習理論。
[5]教學設備的現代化程度。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出現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對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無疑有促進作用。在現代化設備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現在似乎同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情況。一方面,所需的設備配置不足;另一方面,已經配置的設備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后一種情況又影響了必要設備的配置。出現后一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多數教師沒有經過使用現代化設備的專門訓練。實際上不了解現代化設備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也有些教師嫌麻煩,總覺得還是靠一支粉筆一張嘴更方便。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各種條件變因之間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也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但是起根本作用的是頭兩項變因.
第一節(jié) 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首先了解要做的事情的性質和特點。而一種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又總是在跟其它事物的比較中顯示出來的,所以只有通過跟其它事物的比較,才能對這種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有清楚的認識。許多人不了解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特別是不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又特別是不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把語言教學跟其他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混同起來,特別是跟語言學教學混同起來;把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混同起來,特別是跟對本族人的語文教學混同起來。所以我們討論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就要拿語言教學跟語言學教學作比較,拿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作比較,拿對外漢語教學跟其他第二語言教學作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首先把語言教學跟語言學教學區(qū)別開來,在此基礎上,再把第二語言教學跟第一語言教學區(qū)別開來,后把對外漢語教學跟其它第二語言教學區(qū)別開來。
1.語言教學和語言學教學
語言教學和語言學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后者屬于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他們之間的區(qū)別至少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教學目的不同
語言學教學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教學目的。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中學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從事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能力(對大學生和研究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等。
語言教學雖然也有不同的目的(我們在第二章列舉了第二語言學習的5種不同的學習目的,即受教育目的、學術目的、職業(yè)目的、職業(yè)工具目的和其他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就是教學目的),但是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使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和用語言進行交際。也就是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無論是第一語言教學還是第二語言教學,都不能背離這樣的目的。有些地方的漢語教學,包括作為第一語言的漢語教學和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尤其是不注重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例如,教材不適合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需要,上課的時候過多地講解語言知識,或者只是教學生認字,寫字,把“命題作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這樣做,正是受了語言學教學和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影響,也說明教學目的不明確,或者雖然教學目的明確,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不—致。
(2)教學內容不同
教學內容就是教什么。教學內容是由教學目的決定的,教學目的不同,教學內容自然也不同。
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是語言理論和語言知識以及語言研究方法等。這些教學內容有—定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體現語言科學的科學系統。
我們在第二章談到,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構成因素包括語言要素、語用規(guī)則、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和相關文化知識,這些也就是語言教學的教學內容。這5個方面的內容都要以言語材料的形式加 以展示,言看材料必須根據學生的程度和交際的需要加以選擇和編排。在選擇和編排這些內容的時候也要注意系統性,這種系統性主要體現由易到難的言語系統。這樣的言語系統是語言教學的教學系統,而不是語言科學的科學系統。
(3)教學原則不同
關于什么是教學原則,什么是教學方法,什么是教學技巧,我們以后要專門討論。為了跟語言學教學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相比較,我們這里先通過舉例作一些初步說明。
語言學教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是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理論聯系實際,
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必須在綜合考慮語言規(guī)律、語言學習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加以制訂。例如,要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要正確處理語言與文化、語言知識與言語要素的關系,要正確處理言語要素的傳授與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訓練的關系,要正確處理語言的形式結構教學與語義結構教學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
(4)教學方法不同
語言學教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和設法使學生理解、掌握、應用有關的理論知識,一部分教學內容(如方言調查、實驗語音學等)則需要指導學生實際操作。
語言教學的教學方法要復雜得多,早巳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例如,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選擇和編排作為教學內容的言語材料,這些言語材料要便于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對有關的言語現象加以分割、排列和組合;對所教的內容要有計劃地安排重現;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要用于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的操練;不同的言語技能的訓練方法也不相同;理論講解也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5)教學技巧不同
從事語言教學要特別講究教學技巧。怎樣引進一個新的言語現象,怎樣使學生容易理解,怎樣把課上得生動活潑,甚至怎樣板書,怎樣提
問,等等,都有很多技巧問題。語言學教學也需要——定的教學技巧,但是語言教學對教學技巧的要求更高。一種言語現象有的老師一教就會,有的老師費了很大的勁學生也學不會.其中就有教學技巧問題。
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說明了語言教學不同于語言學教學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和技巧,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就體現在這種特定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之中。
2.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
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是由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我們在前面分別討論了第一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以及它們的異同,上面談到的語言教學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和技巧,都是以第—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的共同點為依據的,所以它們既適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也適用于第一語言教學。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第二語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學習也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區(qū)別.所以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一語言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語言教學。它們的區(qū)別至少有以下幾點:
(1)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
從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開始,就是要首先教發(fā)音,教常用的詞和基本語法規(guī)則等。進行第一語言教學時,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所以不需要從培養(yǎng)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學生一入學,就可以教他們認字、寫字和閱讀。對課本上的內容,如果念給他們聽,他們完全聽得懂,如果讓他說,他們也會說,只是由于不識字或識字不多而看不懂.人們在學校里學習第二語言,多數人開始的時候什么也不會,對課本上寫的,既聽不懂,也不會說,更看不懂,因此要教他們每一個同的語音和意思,要教他們每一句話的語音和意思,而且要進行大量的操練才能學會。所以無論從幼兒園開始教,還是從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開始教,都要從教發(fā)音和教說活開始。由于要從培養(yǎng)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就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跟第一語言教學的—系列的區(qū)別。
(2)第二語言教學要面對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我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都談到,因為不同的語言既有共同點,又有 不同點,所以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既有正遷移作用.又有負遷移作用,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語言的正遷移作用,又要設法逐漸消除第一語言的負遷移作用.逐漸培養(yǎng)學生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第一語言教學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3)第二語言教學要面對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
人們在學習第一語言的時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跟這種語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學習第二語言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第二語言中存在的與第一語言不同的文化現象,對其中的某些文化現象,學習者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形成了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甚至引起文化沖突。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言語材料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以消除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避免引起文化沖突。這也是第一語言教學中不存在的問題。
3.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
我們前面談到,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是由語言規(guī)律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共同決定的,而每一種語言除了跟其他語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以外,還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對語言教學也會產生影響。漢語也有自己的特點,漢語的特點就要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產生影響,使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也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教學的地方。下面舉例說明。
(1)教學重點不同。例如,英語的名詞有單數和復數的區(qū)別,人稱代詞除了單數和復數以外,還有陰性、陽性和主格、受格的區(qū)別,動詞有人稱的區(qū)別和時態(tài)變化,等等。中國人學英語,這些都是難點.例如很容易忘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動詞后面加一個s,該說she的時候也很容易說he。對中國人進行英語教學,這些都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漢語跟英語不同,名詞沒有單數和復敬的區(qū)別;代詞沒有陰性、陽性和主格,受格的區(qū)別,雖然有單數和復數的區(qū)別,但是很容易記??;動詞也沒有人稱和時態(tài)的變化。所以在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中,什么單復數,什么性、數、格,什么時態(tài)變化,統統不必考慮。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重點。例如,語音中的聲調,語法中的量詞、補語、無標記被動句、“把”字句等等,部是多數學生的難點,因此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漢語雖然沒有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但是它有自己特定的時態(tài)表示法,這種時態(tài)表示法的規(guī)律是什么、我們中國人自己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學生學起來也感到非常頭痛,需要在教有關的言語現象時進行專門的解釋。
(2)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不同。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示同—個意思一般都有相對應的表示方法,而同一個意思的相對應的表示方法的難易程度往往不同。例如,英語中的“open the door”是一個很簡單的表達方式,在教學初期就可以教給學生。相當于這個意思的表達方式,漢語中有“開門,開開門,開一下門,把門開開”等,其中除了“開門”跟英語的表達方式基本相同以外,其它幾種表達方式跟英語差別很大,有的帶補語,有的用“把”字句,“把”字句中又有補語。對多數學生來說,漢語的補語很難,“把”字句更難,所以這些表達方式都不能在開始的時候教給學生,就是教了,他們也學不會。
(3)處理聽說和讀寫的關系的原則和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多數人覺得漢字難認、難寫、難記,漢字又涉及閱讀。有些語言的教學都采用“聽說”的方法,就是先學說話,到一定的階段再學習讀寫,國外有些學校教漢語也采用這種方法。我們在國內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基本上是采用聽、說、讀、寫同步發(fā)展的方法,效果也不錯。采用這樣的方法有幾個原因:——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成年人,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強,可以在同一個階段同時學習幾種言語技能;二是課時多,初級階段每天至少上4節(jié)課,每周學5天,—共至少20節(jié)課。每天4節(jié)課全部練習聽說,師生都會感到口干舌燥,還不如第三節(jié)課教教漢字,調節(jié)一下,學生也感興趣?愿意學;三是我們考慮,正因為漢字難,就要多接觸,提前教讀寫,有助于他們多練習;四是我們認為。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多數人不能完全依靠聽覺,還要同時借助于視覺,通過漢字教聽說,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所學的內容。
漢字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影響還表現在課型設計和課型順序的安排上。怎樣兼顧漢字的特點設計課型和安排課型順序,雖然經過長期的試驗和爭論,至今還沒有定論,仍在討論和試驗中,這方面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一書中有說詳細介紹。
第二節(jié) 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1.什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任何現象都有自己特定的結構,第二語言教學也不例外。無論研究什么現象或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首先認識研究對象或工作對象的結構,例如,蓋房子首先要研究房子的結構,有了房子的結構圖形才能施工;治病首先要研究人體的結構、知道人體結構才能發(fā)現病區(qū),找到病因。要進行第二語言教學,要使第二語言教學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也必須首先研究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什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呢?從下面的圖形可以看到,第二語言教學要涉及許多因素,這許多因素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它們互相作用、互為條件,每一個因素都是決定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的一個變因。這些因素實際上就構成了使第二語言教學能夠正常運行的一種統一體,這種統一體的構成方式就是一種結構。因此,我們認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就是由跟第二語言教學有關的各種因素構成的一種統一體的構成方式。這種統一體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是這種結構中的一個構件,全部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構成了這種結構的結構形式。
2、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
我們在綜合分析跟第二語言教學相關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用下面的圖形來代表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教學原則
教學類型
教學目標
總體設計 教學內容
教學途徑
教學經驗 教師分工
教材編寫
課堂教學
教學理論 教學法 教學 測試
實踐活動
語言理論
基礎理論 語言學習理論
一般教育理論
目的語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
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以及可能提供的經費
客觀條件 師資培養(yǎng)、教師聘用和培訓制度
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設施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
(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
(1)底層結構
底層結構是指跟第二語言教學有關的客觀條件。
任何教學都要以一定的客觀條件為依據,受客觀條件的制約,第二語言教學也不能例外。不但各項教學實踐活動要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有關的基礎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法、教學經驗等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要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在結構圖形上:客觀條件處于底層,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底層結構。
第二語言教學的底層結構即客觀條件包括目的語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以及可能提供的經費;師資培養(yǎng)、教師聘用和培訓制度;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教學設施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等等。
(2)基礎結構
第二語言教學必須建立在有關的理論和一定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理論和經驗是教學本身的基礎,所以它們屬于基礎結構?;A結構包括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以及有關的基礎理論,基礎理論又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
(3)主體結構
主體結構由總體設計、教材編寫(或選擇)、課堂教學和測試四個構件組成,這四個構件包括了第二語言教學的全部教學實踐活動,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第二語言教學的四大環(huán)節(jié)。跟其他教學一樣,第二語言教學的表現形式就是教學實踐活動,所以上述四大環(huán)節(jié)也就是第二語言教學的主體結構。我們研究語言教學及其結構,首先要抓住這個主體結構,否則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中心。
(4)上層結構
上層結構是指教學原則。規(guī)定教學原則是總體設計的任務之一,所以教學原則也是總體設計的一項內容。但是它跟總體設計的其他內容不處于同—個平面上。這是因為:在總體設計外部,它是教學法的一個組成部分,跟教學法的其他組成部分共同指導包括總體設計在內的全部教學實踐活動;在總體設計內部,它又必須受教學類型、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由此可見,教學原則是一個特殊的部件。它反映教學實踐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又對教學實踐活動發(fā)揮居高臨下的指導作用。在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圖形上,它處于上層,所以我們把它叫做上層結構。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第二語言教學的四大部件都不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對第二語言教學發(fā)揮作用,產生影響,因此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立體結構。它的四大部件之間和每一個部件中的各個構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每一個構件都是決定教學效果的一個變因。我們研究第二語言教學,首先要研究各個部件和各個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每一個部件和每一個構件在整個結構中的作用,在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影響第二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4.第二語言教學的三類變因
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我們把第二語言教學中的變因分為直接變因、根本變因和條件變因。直接變因就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根本變因就是影響直接變因的根本因素,條件變因就是影響直接變因和根本變因的客觀條件。
(1)直接變因
大致說來,第二:語言教學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直接變因:
[1]計劃和組織工作的科學化程度。第二語言教學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汁劃和組織工作的科學化程度對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如果課程設置不合理,或者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一致,就會影響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2]課堂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目的語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能夠直接決定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如果課堂教學的質量不高,教學效果很差,就談不上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3]教材的適用程度。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直接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就必須:白—理想的教材。如果教材不理想,甚至根本不適用,就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4]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有效程度。我們知道,學生和教師沒有對考試漠不關心的??际裁矗鯓涌?,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會產生影響,因此人們把考試比喻為學習和教學的“指揮棒”。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對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也有直接的影響。
以上4個方面的因素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是互相作用、互為條件的,任何一個因素的積極作用的發(fā)揮都要靠其他因素的配合,任何一個因素的消極作用都會對其他因素的作用產生制約。這4個方面的因素集中體現在第二語言教學的主體結構即四大環(huán)節(jié)中,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四大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計劃和組織工作科學化程度的總體設計是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前提和主要依據;教材編寫或選擇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教學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其他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為它服務;測試是檢驗的手段,它們不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達到的水平,而且檢驗包括它們自身在內的全部教學活動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并且會對其他環(huán)節(jié)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反饋作用,
(2)根本變因
第二語言教學的根本變因是教師素質和學生素質。
[1]教師素質。上述直接變因的優(yōu)化程度從根本上說來都是由教師素質決定的。計劃和組織的科學化程度,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教材的優(yōu)劣,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有效程度,都跟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成正比。
教師素質的問題,是許多國家第二語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種出于想當然的觀念無所不在,這就是認為只要懂得某種語言,就能教某種語言。這種觀念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專業(yè)性被嚴重忽視,專業(yè)人材的培養(yǎng)和培訓似乎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在聘用第二語言教師時,只要他懂得所教的語言,就算具備了基本條件;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師隊伍中,受過系統的專業(yè)訓練的人材為數甚少,許多入雖然懂得所教的語言,但是實際上并不會教這種語言;更有甚者,有些人對所教的語言也是似懂非懂,這也是第二語言教學普遍存在的消極因素和弊端之一。不改變這種狀況,就無法提高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
[2]學生素質。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事情,學生的素質對教學質量也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素質包括學習動力的大小,是否具備學習第二語言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等。有些素質是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的,但是也有些素質方面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例如,由于某些生理缺陷和某些心理缺陷,有些人很難學會第二語言。對于這樣的人就不應當勉強他們去學,如果勉強他們去學,就會影響集體的學習效率。
(3)條件變因
組成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結構的“客觀條件”都是條件變因:
[1]目的語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有不同的目的,其中有些人是為了閱讀這種語言的科技文獻,或者是為了了解和研究這種語言的文化,或者是為了用這種語言從事貿易工作。如果—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很發(fā)達,或者跟外國的貿易往來很多,因此外國科技人員都需要閱讀這個國家的科技文獻或文化名著,或者要從事有關的研究工作,或者要用這個國家的語言進行貿易,那么要學會這個國家的語言的人數就會大大增加,學習這種語言的動力也會大大增加。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達程度和經濟實力的大小能夠決定她的語言在國際上使用范圍的大小,從而決定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的人數的多少和學習者學習動力的大小。為用而學,才不得不學,過去,有些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因為景仰中國的古老文化,對他們眼中的這塊“神秘”大地有濃厚的興趣;現在,除了這些以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經濟的發(fā)展,希望了解和研究
現代中國,在科學、文化、貿易等方面跟中國進行交流的人越來越多,出于這樣的日的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學習目的的變化,要求提高口頭交際能力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然,在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人數仍然遠遠比不上學習英語的人數.這正是由于這兩種語言在國際上的使用范圍有明顯的差別。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這樣的情況也會逐漸改變。
[2]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可能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的經費。如果采取鼓勵學習某種語言的政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能夠提供足夠的經費,就會對這種語言的教學產生全面的促進作用。仍以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為例:由于實行了對少國留學生的獎學金制度,就吸引了一部分外國人來華學習漢語;由于許多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短訓班,就吸引了一大批外國人前來短期學習漢語;由于國家比較重視對外漢語教學,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就使對外漢語教學的科學研究、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項工作得到了加強。這就是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積極作用。
第二語言教學的各種條件都跟經費有關,而經費的多少首先取決于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取決于對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視程度。這種重視程度首先表現為在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中把第二語言教學放在什么樣的地位。
[3]語言師資的培養(yǎng)制度和語言教師的聘用及培訓制度。只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培養(yǎng)、聘用和培訓制度,才能全面提高語言教師的素質。我國在漢語師資的培養(yǎng),漢語教師的聘用和培訓方面已經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例如,在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以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為主要任務的本科專業(yè),有些高等院校早巳開始培養(yǎng)以對外漢語教學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同時設立了專門的培訓機構,負責對在職的漢語教師進行培訓;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0年頒布了《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并已開始對在職的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者,由國家教委頒發(fā)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這些措施對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有明顯的作用。
[4]基礎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理論是教學發(fā)展的火車頭和推進器。在基礎結構中.教學理論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理論的核心,是第二語言教學這個學科存在的主要標志。但是教學理論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理論和教學經驗為依據,所以教學理論不能脫離基礎理論和教學
經驗而獨立發(fā)展。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論還不太成熟,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對有關的基礎理論綜合應用不夠.對已有的教學經驗缺乏全面系統的總結;另—方面也是由于我們的基礎理論還有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還不能完全滿足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也就是說,基礎理論研究的落后狀況制約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在基礎理論中,落后的是語言學習理論。
[5]教學設備的現代化程度。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出現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對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無疑有促進作用。在現代化設備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現在似乎同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情況。一方面,所需的設備配置不足;另一方面,已經配置的設備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后一種情況又影響了必要設備的配置。出現后一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多數教師沒有經過使用現代化設備的專門訓練。實際上不了解現代化設備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也有些教師嫌麻煩,總覺得還是靠一支粉筆一張嘴更方便。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各種條件變因之間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也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但是起根本作用的是頭兩項變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