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試題在線估分b

字號:

(辛棄疾《破陣子》)
    ⑷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蘇軾《赤壁賦》)
    【試題解析】(11.(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醉里挑燈看劍 沙場秋點兵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詩與直覺 朱光潛
    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里“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于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于諸事物中關(guān)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guān)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guān)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fā)生關(guān)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guān)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guān)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jīng)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xiāng)”之類的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一發(fā)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lián)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lián)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lián)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lián)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lián)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xiàn)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xiàn)都起于靈感。靈感亦并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
    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shù)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刪改)
    13、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 (3分)
    A、在欣賞《詩經(jīng)·蒹葭》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曹操《觀滄?!窌r,領(lǐng)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
    C、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試題解析】12.C、D(C項信息來源于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guān)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不符;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jié)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相悖。評分標準: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nèi)容。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lǐng)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于“名理的知”。
    14、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4分)
    15、“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4分)
    【試題解析】14.正確。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于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主要信息來自于第4、5兩段。)
    15.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經(jīng)過思考之后,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
    ㈠、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著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定購了一條船。
    他只是看著我,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個手勢,要我回去。我假裝照他的意思做了,但當他轉(zhuǎn)過身去,我伏在灌木叢后面,偷偷地觀察他。父親上了船,劃遠了。
    父親再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那條河里劃來劃去,漂來漂去。每個人都嚇壞了。從未發(fā)生過,也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現(xiàn)在卻發(fā)生了。
    每個人都猜想父親瘋了。母親覺得羞辱,但她幾乎什么都不講,盡力保持著鎮(zhèn)靜。
    河邊的行人和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像一條被遺棄的船,孤獨地、毫無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們一致認為,對于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大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后來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父親從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從沒生過火,他沒有一絲光亮。他的身體怎樣?不停搖槳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濫時,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難?我常常這樣問自己。
    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nèi)襾淼胶舆叀=憬愦┲咨男禄榧喨?,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著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xiàn)。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大家彼此攜扶著。
    后來,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親最后也走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留了下來。我從未考慮過結(jié)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盡管他從未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不管怎么樣,我都不會因這件事責怪父親。
    我的頭發(fā)漸漸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對?我到底有什么罪過?漸漸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躊躇不前,同時愛講到疾病和死亡。他呢?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只好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內(nèi)積水過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著,等待著。終于,他在遠方出現(xiàn)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地指天發(fā)誓,盡可能大聲地叫著: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BR>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戰(zhàn)栗起來。因為他舉起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發(fā)瘋似的逃掉了。因為他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人。
    極度恐懼給我?guī)硪环N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