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句早聽說過的話:“中國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都看成壞人,防范著,接觸中再找出誰是好人。外國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接觸中,再辨認誰是壞人?!?BR> 這看似簡單的出發(fā)點,卻決定了不同國民的生活狀況,嚴重地影響到民眾對人生的看法。下面僅舉我們出訪埃及和土耳其的幾個事例。
事例一:埃及街頭有許多工藝品店,四門大敞大開,里面常常沒有人,金金銀銀的物品就那么擺著,店老板和伙計有出去聊天的習慣。你要拿了什么,一般沒人看到。這讓我們中國人十分驚訝和不適。
一天,我和朋友在一家小店買東西,同樣先從街上把老板叫回來。誰想老板又找不開錢,去換零錢了,半天不回來。店里只剩下我們兩個中國人,錢箱是開著的,就放在柜臺上,里面少說也有幾千美元。我們望著錢箱很不自在,不免生出恐慌,雖然我們不會拿人家的錢,但錢要是少了怎么辦?我們嚇得一身冷汗,恨不得趕緊走開。
更讓我們驚奇的是,老板回來后,竟然不往錢箱里看一眼,笑著把零錢找給我們,和我們友好地拜拜。我們走出店門,全都呼出一口大氣,簡直被嚇壞了。在埃及,人看人都是好人。人與人如此信任,讓我們不好接受。
事例二:一天夜晚,我們坐小公共汽車回賓館,由于語言不通,我們上街全憑手勢。我們給了錢,售票員卻不干,和我們拼命比劃。我用手勢告訴他,我們已經(jīng)給了不少錢,可對方還是不干。隨著車子的不斷前行,他的嗓門越來越大。我想我們是碰到敲竹杠的了。無奈,我又拿出幾塊錢。對方竟然還不答應。這下我急了,心想如此宰客怎么行。我把錢硬塞到他的手里,他竟急得要哭。半天半天,我們終于從他的手勢中看出,他不是在要錢,是要我們賓館的鑰匙牌。我掏出鑰匙牌,他看后終于笑了。原來他是怕把我們拉錯了地方。車子一直把我們送到賓館門前,他這才滿意地對我們點點頭。原來人家是為我們才急成這樣,而我們卻誤認為是宰客。我們在國內(nèi)的觀念,總是讓我們曲解別人,把別人當做壞人,一路上誤會重重。
事例三:一天,我在尼羅河邊迷了路,找不到我坐的游輪了。而游輪要在半小時后開船。埃及的游輪都是一個樣,我急得要命,求助路邊的一位婦女。我把船上房門的鑰匙牌給她看,這是我們在國外迷路時學會的方法。婦女看后,跟她的小女孩說了幾句,那女孩也就十二三歲。女孩便帶著我向相反的路上走去。我很驚訝,在國內(nèi),一個母親絕不會把自己的女兒交給一個外國人的,更不會讓她給一個陌生人帶路。這和我們在國內(nèi)的教育截然相反:小孩子要防備壞人,要留心被壞人拐去。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女孩交給一個陌生人,這是何等不應該而又違背道義的事!
那天小女孩一直把我領到我住的那條船上,那時離開船僅差兩分鐘,我由衷地感謝小女孩。感謝這個把所有人都看做是好人的國家。
在土爾其的大街上,到處都有兌換貨幣的小銀行。讓我們驚訝的是,如此的銀行,竟然沒有任何保安設施,甚至沒有監(jiān)視鏡頭。小店里一般只有兩名工作人員,柜臺很低,里面的錢箱,外邊人伸手就能提走,我們心里都不免為人家捏著一把汗。心說,這要是被壞人搶了怎么辦?
然而,大街上,人們的臉上卻是那樣的坦然,帶著如春風一般溫暖的笑。這讓我們感到十分的慚愧,沒人搶銀行。十幾天的行程過去,我們不能不說,在國內(nèi)那種隨時防備別人的心態(tài),把別人當做壞人的習慣,在這里實在是一種負擔。
在許多國度里,人看人,看到的都是好人,既然是好人,還用什么防范、擔憂和警覺嗎?人看人,看到的都是美好,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讓我們感慨的是這需要怎樣的國民素質(zhì),什么樣的歷史背景才能辦到?
事例一:埃及街頭有許多工藝品店,四門大敞大開,里面常常沒有人,金金銀銀的物品就那么擺著,店老板和伙計有出去聊天的習慣。你要拿了什么,一般沒人看到。這讓我們中國人十分驚訝和不適。
一天,我和朋友在一家小店買東西,同樣先從街上把老板叫回來。誰想老板又找不開錢,去換零錢了,半天不回來。店里只剩下我們兩個中國人,錢箱是開著的,就放在柜臺上,里面少說也有幾千美元。我們望著錢箱很不自在,不免生出恐慌,雖然我們不會拿人家的錢,但錢要是少了怎么辦?我們嚇得一身冷汗,恨不得趕緊走開。
更讓我們驚奇的是,老板回來后,竟然不往錢箱里看一眼,笑著把零錢找給我們,和我們友好地拜拜。我們走出店門,全都呼出一口大氣,簡直被嚇壞了。在埃及,人看人都是好人。人與人如此信任,讓我們不好接受。
事例二:一天夜晚,我們坐小公共汽車回賓館,由于語言不通,我們上街全憑手勢。我們給了錢,售票員卻不干,和我們拼命比劃。我用手勢告訴他,我們已經(jīng)給了不少錢,可對方還是不干。隨著車子的不斷前行,他的嗓門越來越大。我想我們是碰到敲竹杠的了。無奈,我又拿出幾塊錢。對方竟然還不答應。這下我急了,心想如此宰客怎么行。我把錢硬塞到他的手里,他竟急得要哭。半天半天,我們終于從他的手勢中看出,他不是在要錢,是要我們賓館的鑰匙牌。我掏出鑰匙牌,他看后終于笑了。原來他是怕把我們拉錯了地方。車子一直把我們送到賓館門前,他這才滿意地對我們點點頭。原來人家是為我們才急成這樣,而我們卻誤認為是宰客。我們在國內(nèi)的觀念,總是讓我們曲解別人,把別人當做壞人,一路上誤會重重。
事例三:一天,我在尼羅河邊迷了路,找不到我坐的游輪了。而游輪要在半小時后開船。埃及的游輪都是一個樣,我急得要命,求助路邊的一位婦女。我把船上房門的鑰匙牌給她看,這是我們在國外迷路時學會的方法。婦女看后,跟她的小女孩說了幾句,那女孩也就十二三歲。女孩便帶著我向相反的路上走去。我很驚訝,在國內(nèi),一個母親絕不會把自己的女兒交給一個外國人的,更不會讓她給一個陌生人帶路。這和我們在國內(nèi)的教育截然相反:小孩子要防備壞人,要留心被壞人拐去。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女孩交給一個陌生人,這是何等不應該而又違背道義的事!
那天小女孩一直把我領到我住的那條船上,那時離開船僅差兩分鐘,我由衷地感謝小女孩。感謝這個把所有人都看做是好人的國家。
在土爾其的大街上,到處都有兌換貨幣的小銀行。讓我們驚訝的是,如此的銀行,竟然沒有任何保安設施,甚至沒有監(jiān)視鏡頭。小店里一般只有兩名工作人員,柜臺很低,里面的錢箱,外邊人伸手就能提走,我們心里都不免為人家捏著一把汗。心說,這要是被壞人搶了怎么辦?
然而,大街上,人們的臉上卻是那樣的坦然,帶著如春風一般溫暖的笑。這讓我們感到十分的慚愧,沒人搶銀行。十幾天的行程過去,我們不能不說,在國內(nèi)那種隨時防備別人的心態(tài),把別人當做壞人的習慣,在這里實在是一種負擔。
在許多國度里,人看人,看到的都是好人,既然是好人,還用什么防范、擔憂和警覺嗎?人看人,看到的都是美好,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讓我們感慨的是這需要怎樣的國民素質(zhì),什么樣的歷史背景才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