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文化為何走俏非洲

字號:

許多非洲國家并不富裕,在文化領域的消費水平也不高,來自遙遠中國的音像制品和書籍等,對他們而言通常缺乏吸引力,只有功夫文化是個例外。
    不論是北非阿拉伯國家,還是西非、中非、東非的黑人國家,電*里最叫座的,永遠是中國功夫片。成龍和李連杰,在許多非洲人心目中不僅是中國人的象征,更是銀幕偶像。在隨處可見的音像店鋪里,家家都有中國功夫片的碟片租售,從最新的《霍元甲》到爺爺輩的《猴拳》、《猛龍過江》,一概搶手得很。
    中國功夫片的旺盛勢頭還帶來許多邊際效應。非洲許多城市都有中國武館,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武館的教頭只是在中國學會點兒皮毛的當?shù)厍嗄?;有些則更好笑,曾有一位中國青年在索馬里沒事就做廣播體操,卻被誤以為是拳術,有人非要拜師學藝。但這都不妨礙這些武館門庭若市,財源滾滾。更有趣的是,非洲歡迎、有中國人形象的電子游戲,也是以對打為內容的《真三國無雙》,以至于許多非洲人提到貂蟬,都以為她是個手持大錘的女英雄,因為貂蟬在這個游戲里就是被這樣塑造的。
    其實,中國在非洲推出的文化產(chǎn)品遠不止這些,使館文化處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不說,就算民間作為商品輸入的碟片,也是琳瑯滿目,什么題材都有,但其市場表現(xiàn)卻難敵“功夫”。為什么這些似乎沒什么推廣背景和力度的功夫文化反倒受歡迎呢?“中國文化很神奇,我們都喜歡,但太深奧的東西我們不好懂,”幾乎每個音像鋪的伙計都會笑著這樣告訴你,“工作、生活本來已經(jīng)很辛苦,如果連看個電影、讀個書都這樣累,就不太舒服了。功夫片好,就算聽不懂,看他們一動手就差不多明白了?!?BR>    的確,別說碟片,甚至許多在電*或咖啡館上映的功夫片,都是國粵語對白,有些干脆連字幕都沒有,觀眾們卻仍然愛看。新鮮、好懂、輕松,正是這些中國的功夫文化打動當?shù)厝说膴W妙所在。正因為如此,他們會喜歡《少林寺》、《醉八仙》這類老片,卻認為成龍最近的新片不好看,《臥虎藏龍》更是味同嚼蠟。至于中國在非洲的其他文化產(chǎn)品,往往不是不好理解,就是缺乏趣味,自然不受青睞。
    不同文明間的文化交流是最難的,不論最終希望達到怎樣的目的,一開始只能用新鮮、好懂、輕松的文化產(chǎn)品吸引陌生的觀眾,以調動他們對異國文化的興趣。在中國,最先流行的美國影視,不是“歌好聽”的《音樂之聲》,就是“動作好看”的《加里森敢死隊》。和在非洲發(fā)生的一切相比,一個是輸入,一個是輸出,個中奧妙,卻無疑是殊途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