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是新聞學,廣告學專業(yè)自學考試的專業(yè)必修課。這是一門理論色彩十分強烈的課程,從不同角度提出和研究經(jīng)過科學研究與實踐檢驗而得出的各種具體的傳播學的理論,并且分析了與此相關的各種傳播模式,傳播功能,傳播學的研究方法等等。
因為這門課理論色彩較濃,內容比較抽象,同時這門學科又是一門由西方引進的學科,這些給考生的學習,理解,記憶等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每年《傳播學概論》考試也不是很高。
本課程輔導教材有許多,但是大都大同小異。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進行輔導,一是抓知識的脈絡思路,知識的脈絡思路清楚了,具體知識就容易掌握了;二是知識的歸納,大學的學習需要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知識的歸納法是一種既實用又便捷的學習方法,可以把復雜的知識變簡單,容易掌握,容易記憶。三我們只提供了具體知識的知識要點,沒有作展開,展開理解部分需要同學們自己研讀教材去把握。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傳播學的興起與學術源流
基礎理論部分 第四章 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第五章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傳播的控制研究
全 書 第七章 內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總體脈絡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傳播媒介與有關理論
拉斯韋爾的五個W 第九章 受傳者研究
第十章 傳播效果研究(上)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二章 傳播學的評判學派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對傳播的影響
第一章 導論
學習要點:本章是對傳播學總體理論知識的論述。概述了傳播學基本的知識:傳播現(xiàn)象的由來及發(fā)展;傳播的定義與層次,傳播學研究的對象,研究的范圍;傳播學與新聞學,大眾傳播學的聯(lián)系,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等等。共分為四節(jié)。需要記憶的知識比較多,也就是屬于名詞解釋的題較多。
傳播現(xiàn)象由來已久
傳播現(xiàn)象 傳播定義
傳播活動的演變
研究范圍
傳播學研究范圍,對象 研究對象
本章知識脈絡 傳播的主要層次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傳播學與新聞學
傳播學的意義
第一節(jié) 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傳播現(xiàn)象
一、基本概念
傳播;:傳播原來含義較廣,如交流,通訊,交際,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在傳播學中,傳播被定義為:“帶有社會性的,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與活動。
二、重點問題
1、人類社會的傳播現(xiàn)象是怎樣產生與發(fā)展的?
傳播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和人類文化史,社會發(fā)展史并存的,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的產生與發(fā)展是由來已久的。
2、“傳播”定義的三種類型。
(1) 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2) 傳播是有意圖地施加影響;
(3) 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
3、傳播活動的演變過程。
(1) 傳播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與信息交流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
(2) 人類社會的傳播方式雖然簡單,但是卻是多通道,多樣化的。
4、怎樣看待傳播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關系?
生產力,生產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與推動力量,傳播主要圍繞生產力,生產關系進行的信息交流,溝通,擴散。
三、識記
第2頁,后一段:對傳播學理論的研究,是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傳播學成為多科性,集納型的邊緣學科。
第提出“大眾傳播科學”概念的是:美國的拉斯韋爾,其著作是《宣傳,傳播與輿論》
成立第一個傳播研究所的是:施拉姆。
第二節(jié) 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
一、基本概念
1、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信息交流的社會學科。
二、重點問題
1,傳播學的研究范圍。
研究范圍十分廣泛。
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傳播學研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tài),以及不同層次的人類信息傳播行為。
具體可分為四個研究層次
第一層次:按照信息傳授范圍大小: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層次 定 義 特 點 有 關 知 識
自我傳播 每個人的自我信息傳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經(jīng)生理和心理機制的反饋現(xiàn)象。 1,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是合為一體的;2,傳播的互動過程,僅限于自己。3,人腦信息庫的內儲信息量的多少,決定自我傳播的活躍程度。
人際傳播 狹義: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親身傳播;廣義: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形成親身,群體,組織三個人際傳播層次。人際傳播具有社會性,是大量存在的。 反饋靈活,互動頻繁。通過傳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應中認識自我,了解他人。 人際傳播與人際關系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群體傳播 團體傳播,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納入了社會系統(tǒng)。 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
都包含著能動的相互關系。群體傳播會形成凝聚力。個人會產生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支持的力量。
組織傳播 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guī)模的信息交流活動,由各種相互依賴關系的關系結成網(wǎng)絡,為應付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
方式有三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橫向; 某一組織的決策過程與實施過程,也是傳播過程。組織是否有權威,也表現(xiàn)在傳播的內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眾傳播 通過現(xiàn)代化的傳播媒介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1,借助特定的傳播媒介;2,所傳播的信息是公開的;受眾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時代向流動的;4,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大眾傳播更快捷,廣泛;5,由組織,職業(yè)傳播者發(fā)出。
注:這道題內涉及的五種層次,也是名詞解釋題。同時,還可能出成“人類傳播有哪些主要層次?它們各自的特點是甚么?”
第二層次:按照傳播學自身的結構,分為三個研究層次。
1、理論;2、模式;3、研究方法;
第三層次:按照不同領域劃分,分為橫向,縱向研究;
第四層次:還可分為宏觀研究,微觀研究兩個層次。
三、重點識記的內容
傳播學是在美國誕生的;
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
英國傳播學分為四大流派:麥奎爾社會學派;霍洛倫社會心理學派;奇斯曼政治經(jīng)濟學派;利茲職能學派;
日本傳播學研究的特點:主要采用美國理論體系;實踐研究重于理論研
第三節(jié)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一、基本概念
1、大眾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大眾傳播事業(yè)產生,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關系,研究大眾傳播的內容,過程,功能與效果的學問
二、重點問題
1、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的關系?
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傳播學是大概念,大眾傳播學是小概念,后者從屬于前者,是前者的一個組成部分。
2、傳播學是否與新聞學有血緣關系?
有密切聯(lián)系,但也有區(qū)別。
傳 播 學 新 聞 學
重視角度 理論 業(yè)務
研究方法 實驗性的定量分析法 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對象 遍及傳播媒介,受眾,傳播全過程。 新聞傳播的內容制作,傳播者。
第四節(jié) 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
1、有助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體系;2,對新聞改革起到參考,借鑒作用;3,對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高新科技帶來的社會變革,推動我國進入新世紀的信息時代,都有重要意義。
第二章 傳播學的興起與學術源流
學習建議
本章主要內容有了解傳播學在西方的起源,產生的條件,原因;掌握傳播學的學科背景,主要的奠基者,掌握傳播過程,主要的傳播模式以及傳播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等等。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內容也比較龐雜。需要進行歸納,整理,把復雜的知識變簡單,就容易把握了。
傳播學的起源
傳播學誕生的條件
傳播學在西方的產生 傳播性誕生在美國的原因
傳播學的形成
本章知識脈絡 多科性邊緣學科的特點
傳播學的學術淵源
拉斯韋爾
盧因
奠基人的貢獻 拉扎斯菲爾德
霍夫蘭
施拉姆
傳播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傳播學在西方的產生和發(fā)展
一、基本概念
1、傳播研究:廣義說,凡是對傳播現(xiàn)象,傳播活動的關注和探索。狹義說:傳播學等同于成熟部分的傳播研究。
二、重點題
1、傳播學誕生的條件。
主觀:人類認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可能——學科背景)
傳 播 學
誕生的條件
客觀:傳播的作用和影響極端凸現(xiàn)。(需要——媒介背景)
2、傳播研究不等于傳播學。
傳播學是新興的學科,歷時短暫;傳播研究的古已有之,歷史很長;
3、美國成為傳播學發(fā)源地的原因。
1、美國先感受到媒介傳播的巨大威力
媒介背景
2、政治上:報紙的作用越來越大;
3、經(jīng)濟角度:媒介以傳播大量經(jīng)濟信息,二媒介本身也成為企業(yè)。
原因 4、社會角度:媒介給大眾帶來了利與弊。
優(yōu)秀人才大量涌來;
學科背景
培育大量新興學科,典定傳播學的學科基礎。
第二節(jié) 多科性邊緣性的特色
一、簡答題
1、如何理解傳播學具有的多學科邊緣性學科的特點。
(1) 從學科分類上看,傳播學既是社會學科,又受自然學科滲透。
(2) 傳播學跨學科性質,來源于眾多相關學科的興起,也來源于傳播現(xiàn)象,傳播活動本身“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特點。
(3) 與傳播學密切的學科是:行為科學,信息科學;
2、傳播學是如何形成的。
傳播學在19世紀末形成。
(1) 新聞學作為傳播學的前身;傳播學三大分支:大眾傳播學,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
(2)眾多相關學科為傳播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節(jié) 奠基人對創(chuàng)立傳播學的貢獻
一、基本概念
1、群體動力學:創(chuàng)建人為盧因。其核心內容強調“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因素引入心理學研究之中,促成傳播學的發(fā)展。
2、拉斯韋爾
3、盧因
4、拉扎斯菲爾德
5、霍夫蘭
6、施拉姆
二、重點題
四大奠基人施拉姆對傳播學的貢獻。(重點題)
姓 名 理 論 特 點 貢 獻 主要著作
拉斯韋爾 1,對政治傳播進行研究;2,對整個人類傳播進行研究; 1,提出傳播的五W模式;2,倡導“內容分析法”,3,提出社會傳播概念; 《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宣傳技巧》《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
盧 因 1,1,首創(chuàng)“群體動力學”和“場論”;2,培養(yǎng)一批橫跨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的弟子;3,提出“把關人”理論;
拉扎斯菲爾德 1,創(chuàng)建“二級傳播理論”,破除“魔彈論”;2,創(chuàng)導“實地調查法”。 《人民的選擇》《個人影響力:人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
霍夫蘭 1,由微觀入手,研究傳播技巧;2,采用心理學的“控制試驗法”研究。
《傳播與說服》《耶魯大學關于態(tài)度和傳播研究叢書》
施拉姆 70年代末來華訪問 傳播學集大成者。1,是傳播學成為獨立的學科;2,建立傳播學研究機構;3,編輯出版著作; 《大眾傳播學》《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人類傳播概論》《大眾傳播與社會發(fā)展》
第四節(jié) 傳播學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1、傳播學在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
(1) 研究初期,以大眾傳播現(xiàn)象作用主要研究對象,也出現(xiàn)將特殊提升到一般的高度;
(2) 20世紀50年代,上述成果進一步發(fā)展及深化,研究領域擴大,研究多樣化;
(3) 傳播學跨越國界發(fā)展。60年年代批判學派興起。
(4) 存在問題:過分注重微觀研究;過分依賴定量分析方法;傳統(tǒng)學派的學者站在維護現(xiàn)有體制的立場上面。
2、從傳播學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互動關系中,如何看待信息與傳播的內在聯(lián)系?
20世紀70年代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誰擁有多好的信息,誰善于傳播,誰成功的希望就大。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建設越來越依賴于“傳播”。凡是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地區(qū),必然隨之而起控制革命,信息革命。
3、傳播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傳播學在20世紀50年的年代傳入我國。
1957年復旦大學新聞系的《新聞學譯叢》首次刊登傳播學文章。
現(xiàn)在傳播學處于“初始階段”,以介紹,評價,初步應用為主。
著譯:
會議:1982年在北京召開第全國傳播學研討會;
教學:1980年復旦大學首開“傳播學”課程。
應用:1982年北京開展“實地調查法”。
中國特色:(1)中國傳播實際為材料;(2)為中國傳播事業(yè)服務;(3)創(chuàng)造新穎的,獨到的學術觀點,理論架構。
第三章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建議: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討了傳播過程理論和傳播模式,著重闡明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的必要性,明確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要重點掌握三種類型的傳播模式,即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tǒng)模式。
傳播過程
第一節(jié)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
伯洛的觀點
理論模式化是傳播學的特點
學習脈絡
第二節(jié) 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理論和方法相互促進
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
第三節(jié) 傳播過程基本模式 控制論模式
社會系統(tǒng)模式
因為這門課理論色彩較濃,內容比較抽象,同時這門學科又是一門由西方引進的學科,這些給考生的學習,理解,記憶等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每年《傳播學概論》考試也不是很高。
本課程輔導教材有許多,但是大都大同小異。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進行輔導,一是抓知識的脈絡思路,知識的脈絡思路清楚了,具體知識就容易掌握了;二是知識的歸納,大學的學習需要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知識的歸納法是一種既實用又便捷的學習方法,可以把復雜的知識變簡單,容易掌握,容易記憶。三我們只提供了具體知識的知識要點,沒有作展開,展開理解部分需要同學們自己研讀教材去把握。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傳播學的興起與學術源流
基礎理論部分 第四章 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第五章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傳播的控制研究
全 書 第七章 內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總體脈絡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傳播媒介與有關理論
拉斯韋爾的五個W 第九章 受傳者研究
第十章 傳播效果研究(上)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二章 傳播學的評判學派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對傳播的影響
第一章 導論
學習要點:本章是對傳播學總體理論知識的論述。概述了傳播學基本的知識:傳播現(xiàn)象的由來及發(fā)展;傳播的定義與層次,傳播學研究的對象,研究的范圍;傳播學與新聞學,大眾傳播學的聯(lián)系,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等等。共分為四節(jié)。需要記憶的知識比較多,也就是屬于名詞解釋的題較多。
傳播現(xiàn)象由來已久
傳播現(xiàn)象 傳播定義
傳播活動的演變
研究范圍
傳播學研究范圍,對象 研究對象
本章知識脈絡 傳播的主要層次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傳播學與新聞學
傳播學的意義
第一節(jié) 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傳播現(xiàn)象
一、基本概念
傳播;:傳播原來含義較廣,如交流,通訊,交際,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在傳播學中,傳播被定義為:“帶有社會性的,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與活動。
二、重點問題
1、人類社會的傳播現(xiàn)象是怎樣產生與發(fā)展的?
傳播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和人類文化史,社會發(fā)展史并存的,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的產生與發(fā)展是由來已久的。
2、“傳播”定義的三種類型。
(1) 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2) 傳播是有意圖地施加影響;
(3) 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
3、傳播活動的演變過程。
(1) 傳播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與信息交流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
(2) 人類社會的傳播方式雖然簡單,但是卻是多通道,多樣化的。
4、怎樣看待傳播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關系?
生產力,生產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與推動力量,傳播主要圍繞生產力,生產關系進行的信息交流,溝通,擴散。
三、識記
第2頁,后一段:對傳播學理論的研究,是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傳播學成為多科性,集納型的邊緣學科。
第提出“大眾傳播科學”概念的是:美國的拉斯韋爾,其著作是《宣傳,傳播與輿論》
成立第一個傳播研究所的是:施拉姆。
第二節(jié) 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
一、基本概念
1、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信息交流的社會學科。
二、重點問題
1,傳播學的研究范圍。
研究范圍十分廣泛。
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傳播學研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tài),以及不同層次的人類信息傳播行為。
具體可分為四個研究層次
第一層次:按照信息傳授范圍大小: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層次 定 義 特 點 有 關 知 識
自我傳播 每個人的自我信息傳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經(jīng)生理和心理機制的反饋現(xiàn)象。 1,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是合為一體的;2,傳播的互動過程,僅限于自己。3,人腦信息庫的內儲信息量的多少,決定自我傳播的活躍程度。
人際傳播 狹義: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親身傳播;廣義: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形成親身,群體,組織三個人際傳播層次。人際傳播具有社會性,是大量存在的。 反饋靈活,互動頻繁。通過傳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應中認識自我,了解他人。 人際傳播與人際關系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群體傳播 團體傳播,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納入了社會系統(tǒng)。 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
都包含著能動的相互關系。群體傳播會形成凝聚力。個人會產生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支持的力量。
組織傳播 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guī)模的信息交流活動,由各種相互依賴關系的關系結成網(wǎng)絡,為應付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
方式有三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橫向; 某一組織的決策過程與實施過程,也是傳播過程。組織是否有權威,也表現(xiàn)在傳播的內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眾傳播 通過現(xiàn)代化的傳播媒介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1,借助特定的傳播媒介;2,所傳播的信息是公開的;受眾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時代向流動的;4,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大眾傳播更快捷,廣泛;5,由組織,職業(yè)傳播者發(fā)出。
注:這道題內涉及的五種層次,也是名詞解釋題。同時,還可能出成“人類傳播有哪些主要層次?它們各自的特點是甚么?”
第二層次:按照傳播學自身的結構,分為三個研究層次。
1、理論;2、模式;3、研究方法;
第三層次:按照不同領域劃分,分為橫向,縱向研究;
第四層次:還可分為宏觀研究,微觀研究兩個層次。
三、重點識記的內容
傳播學是在美國誕生的;
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
英國傳播學分為四大流派:麥奎爾社會學派;霍洛倫社會心理學派;奇斯曼政治經(jīng)濟學派;利茲職能學派;
日本傳播學研究的特點:主要采用美國理論體系;實踐研究重于理論研
第三節(jié) 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
一、基本概念
1、大眾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大眾傳播事業(yè)產生,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關系,研究大眾傳播的內容,過程,功能與效果的學問
二、重點問題
1、傳播學與大眾傳播學的關系?
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傳播學是大概念,大眾傳播學是小概念,后者從屬于前者,是前者的一個組成部分。
2、傳播學是否與新聞學有血緣關系?
有密切聯(lián)系,但也有區(qū)別。
傳 播 學 新 聞 學
重視角度 理論 業(yè)務
研究方法 實驗性的定量分析法 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對象 遍及傳播媒介,受眾,傳播全過程。 新聞傳播的內容制作,傳播者。
第四節(jié) 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傳播學的現(xiàn)實意義。
1、有助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體系;2,對新聞改革起到參考,借鑒作用;3,對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高新科技帶來的社會變革,推動我國進入新世紀的信息時代,都有重要意義。
第二章 傳播學的興起與學術源流
學習建議
本章主要內容有了解傳播學在西方的起源,產生的條件,原因;掌握傳播學的學科背景,主要的奠基者,掌握傳播過程,主要的傳播模式以及傳播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等等。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內容也比較龐雜。需要進行歸納,整理,把復雜的知識變簡單,就容易把握了。
傳播學的起源
傳播學誕生的條件
傳播學在西方的產生 傳播性誕生在美國的原因
傳播學的形成
本章知識脈絡 多科性邊緣學科的特點
傳播學的學術淵源
拉斯韋爾
盧因
奠基人的貢獻 拉扎斯菲爾德
霍夫蘭
施拉姆
傳播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傳播學在西方的產生和發(fā)展
一、基本概念
1、傳播研究:廣義說,凡是對傳播現(xiàn)象,傳播活動的關注和探索。狹義說:傳播學等同于成熟部分的傳播研究。
二、重點題
1、傳播學誕生的條件。
主觀:人類認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可能——學科背景)
傳 播 學
誕生的條件
客觀:傳播的作用和影響極端凸現(xiàn)。(需要——媒介背景)
2、傳播研究不等于傳播學。
傳播學是新興的學科,歷時短暫;傳播研究的古已有之,歷史很長;
3、美國成為傳播學發(fā)源地的原因。
1、美國先感受到媒介傳播的巨大威力
媒介背景
2、政治上:報紙的作用越來越大;
3、經(jīng)濟角度:媒介以傳播大量經(jīng)濟信息,二媒介本身也成為企業(yè)。
原因 4、社會角度:媒介給大眾帶來了利與弊。
優(yōu)秀人才大量涌來;
學科背景
培育大量新興學科,典定傳播學的學科基礎。
第二節(jié) 多科性邊緣性的特色
一、簡答題
1、如何理解傳播學具有的多學科邊緣性學科的特點。
(1) 從學科分類上看,傳播學既是社會學科,又受自然學科滲透。
(2) 傳播學跨學科性質,來源于眾多相關學科的興起,也來源于傳播現(xiàn)象,傳播活動本身“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特點。
(3) 與傳播學密切的學科是:行為科學,信息科學;
2、傳播學是如何形成的。
傳播學在19世紀末形成。
(1) 新聞學作為傳播學的前身;傳播學三大分支:大眾傳播學,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
(2)眾多相關學科為傳播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節(jié) 奠基人對創(chuàng)立傳播學的貢獻
一、基本概念
1、群體動力學:創(chuàng)建人為盧因。其核心內容強調“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因素引入心理學研究之中,促成傳播學的發(fā)展。
2、拉斯韋爾
3、盧因
4、拉扎斯菲爾德
5、霍夫蘭
6、施拉姆
二、重點題
四大奠基人施拉姆對傳播學的貢獻。(重點題)
姓 名 理 論 特 點 貢 獻 主要著作
拉斯韋爾 1,對政治傳播進行研究;2,對整個人類傳播進行研究; 1,提出傳播的五W模式;2,倡導“內容分析法”,3,提出社會傳播概念; 《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宣傳技巧》《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
盧 因 1,1,首創(chuàng)“群體動力學”和“場論”;2,培養(yǎng)一批橫跨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的弟子;3,提出“把關人”理論;
拉扎斯菲爾德 1,創(chuàng)建“二級傳播理論”,破除“魔彈論”;2,創(chuàng)導“實地調查法”。 《人民的選擇》《個人影響力:人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
霍夫蘭 1,由微觀入手,研究傳播技巧;2,采用心理學的“控制試驗法”研究。
《傳播與說服》《耶魯大學關于態(tài)度和傳播研究叢書》
施拉姆 70年代末來華訪問 傳播學集大成者。1,是傳播學成為獨立的學科;2,建立傳播學研究機構;3,編輯出版著作; 《大眾傳播學》《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人類傳播概論》《大眾傳播與社會發(fā)展》
第四節(jié) 傳播學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1、傳播學在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
(1) 研究初期,以大眾傳播現(xiàn)象作用主要研究對象,也出現(xiàn)將特殊提升到一般的高度;
(2) 20世紀50年代,上述成果進一步發(fā)展及深化,研究領域擴大,研究多樣化;
(3) 傳播學跨越國界發(fā)展。60年年代批判學派興起。
(4) 存在問題:過分注重微觀研究;過分依賴定量分析方法;傳統(tǒng)學派的學者站在維護現(xiàn)有體制的立場上面。
2、從傳播學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互動關系中,如何看待信息與傳播的內在聯(lián)系?
20世紀70年代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誰擁有多好的信息,誰善于傳播,誰成功的希望就大。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建設越來越依賴于“傳播”。凡是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地區(qū),必然隨之而起控制革命,信息革命。
3、傳播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傳播學在20世紀50年的年代傳入我國。
1957年復旦大學新聞系的《新聞學譯叢》首次刊登傳播學文章。
現(xiàn)在傳播學處于“初始階段”,以介紹,評價,初步應用為主。
著譯:
會議:1982年在北京召開第全國傳播學研討會;
教學:1980年復旦大學首開“傳播學”課程。
應用:1982年北京開展“實地調查法”。
中國特色:(1)中國傳播實際為材料;(2)為中國傳播事業(yè)服務;(3)創(chuàng)造新穎的,獨到的學術觀點,理論架構。
第三章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建議: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討了傳播過程理論和傳播模式,著重闡明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的必要性,明確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要重點掌握三種類型的傳播模式,即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tǒng)模式。
傳播過程
第一節(jié)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
伯洛的觀點
理論模式化是傳播學的特點
學習脈絡
第二節(jié) 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理論和方法相互促進
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
第三節(jié) 傳播過程基本模式 控制論模式
社會系統(tǒng)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