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傳播學概論”串講資料(8)

字號:

二、重點題
    1,傳播學的批判學派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
    (1)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孕育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出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其中以法蘭克福學派影響。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馬爾庫塞;
    阿道爾。立足現行體制之外,分析它的矛盾與弊端,給予無情的批判,使人們認清傳播現實的不合理,最終否定它。
    (2)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勃興時期。除法蘭克福學派外,還出現A,英國累斯特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中心:默多克,戈爾丁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派”。B,伯明翰大學現代文化研究中心,代表人威廉斯,霍爾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學派”。
    (3) 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傳人哈貝馬斯最。
    2,批判學派與傳統學派的基本內涵。
    以霍克海默的觀點:批判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批判理論把自己置于既定的社會秩序之外,旨在*現存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作為一種否定的理論出現的。傳統理論把自己置身于現存社會之中,旨在幫助社會的再生產過程。是以肯定面目出現的。
    第二節(jié) 內涵透視
    一、基本概念
    1,傳播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2,傳播與壟斷控制;3,大眾文化;4,文化工業(yè)。5,霍克海默; 6,物化;7,文化霸權理論;8,異化;
    二、重點題
    1,批判學派涉及的領域。
    (1) 傳播與意識形態(tài);(2)傳播與壟斷控制;(3)傳播與大眾文化;
    2,大眾傳播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眾傳媒傳播的大量信息中,都包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要素。
    3,控制的命題是批判性研究的一條主線。
    在傳播研究中,批判學派最關心的是“誰”在控制傳播和“為什么傳播”,關注的是傳播者,也就是“控制”。傳統學派最關心的是“如何傳播”和怎樣達到傳播效果,關注的是受眾和傳播效果。
    4,異化和批判學派對大眾文化的分析的關系。
    “異化”來源于馬克思青年時期的思想。指一種社會現象,人的物質生產及其產品變成了脫離生產者,同生產者相對立的異己力量,并反過來統治生產者。在異化的過程中,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完全喪失,受到由自己創(chuàng)造卻便成為異己的物質與精神力量的奴役。
    批判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同整個社會的異化統治相一致,構成異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大眾文化是只是異化勞動的延伸。社會大眾同樣受到異己的精神力量和物質產品的奴役。
    第二節(jié) 傳統學派與批判學派的區(qū)別
    1,美國傳播學者羅杰斯的傳統學派與批判學派的差別研究。
    傳統學派的特征 批判學派的特征
    經驗的 批判的
    定量的 思辨的
    功能主義的 馬克思主義的
    具體實證的 廣泛聯系的
    注重傳播效果 注重控制分析
    肯定現狀 否定現狀
    關注“如何傳播” 關注“誰”在控制
    2,傳播學批判學派和傳統學派的根本差異。
    (1) 不同學者對兩大學派的不同看法。普爾,英國廣播大學“大眾傳播與社會”小組,史密斯的觀點。
    (2) 兩派的根本分歧,表現在態(tài)度取向的差異。
    (3) 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傳統學派:提出命題——定量分析——得出結論;
    批判學派:繼承盧卡奇的“總體性”的方法:總體不等于部分簡單之和,總體包含著部分所沒有的東西。用總體眼光審視傳播。
    3,如何評價兩個學派的優(yōu)缺點。
    學 派 基本特征 優(yōu)點 缺點
    傳統學派 注重傳播活動的自身規(guī)律,出發(fā)點與著眼點結合傳播實踐。研究方法經驗色彩濃。 研究成果直接用來指導傳播實踐。 對現存社會以及傳播體制持非批判的肯定態(tài)度。
    批判學派 對現存的社會持無情批判否定的態(tài)度。 注重傳播及傳播體制的階級性,強調傳播與社會的聯系,站得視角較高。 忽視或根本就無視對傳播自身規(guī)律的探討,遠離傳播實踐。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對傳播的影響
    學習建議
    本章內容相對獨立,是屬于專題性的論述。是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高新科技改變傳播面貌的概述。著重探討了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本章需要記憶的基本概念較多,而需要理解的知識相對較少,難度也不大。
    數字化形式的信息存儲和傳輸
    高新科技與數字化時代 數字化經濟的體系
    有關行業(yè)的組合
    整體化與分子化
    沖擊與挑戰(zhàn)
    本章知識脈絡 信息高新科技對大眾傳播的沖擊
    發(fā)展與機遇
    基本界限的模糊化
    信息高新科技對傳播理論的影響 傳媒職業(yè)規(guī)范與準則
    “推”的技術出現
    一、基本概念
    1,數字化;2,數字化技術;3,數字化產品;4,比特;5,整體化與分子化;6,電腦網絡;7,因特網;8,“黑客”;9,“推”技術。
    二、重點題
    1,高新技術發(fā)展產生的數字化技術的特征。
    (1) 人在社會的信息存儲,傳輸越來越多地通過數字化的形式進行;
    (2) 世界經濟體系變成依靠電腦聯網支撐,人類智慧互聯的數字化經濟體系。
    (3) 與信息技術和傳播有關的行業(yè)正在進行組合,共同進入數字市場,其行業(yè)間界限一定程度下被打破。
    (4) 是全球范圍內出現既整體又分子化的趨勢。
    2,信息高新技術對大中傳播造成的沖擊。
    (1) 帶給傳統大眾傳媒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2) 對大眾傳播事業(yè)的社會管理的挑戰(zhàn)。
    3,信息高新科技對傳播理論的影響。
    (1) 電子媒介與印刷媒介之間的特點和運作方式上的區(qū)別模糊化;
    (2) 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在信息流通形式方面的界限模糊;
    (3) 點對面?zhèn)鞑ヅc點對點船舶之間的界限模糊化;
    (4) 大眾傳媒從業(yè)人員與受眾之間的角色區(qū)別以及在信息把關方面的界限模糊化
    4,電腦聯網業(yè)與傳統的大眾傳媒業(yè)的區(qū)別。
    (1) 在用途上;
    (2) 在信息流通方式上;
    (3) 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上;
    (4) 從信息容量上看;
    (5) 從傳播參與者的角色扮演來看。
    5,電腦聯網業(yè)與大眾傳媒發(fā)展的關系。
    (1) 沖擊與挑戰(zhàn);A,最先受到挑戰(zhàn)的是報紙;B,廣播受到挑戰(zhàn);C,電視受到挑戰(zhàn);D,對大眾傳播事業(yè)的社會管理的挑戰(zhàn)。
    (2) 提供新機遇:A,為大眾傳媒利用網絡改進自身工作和謀求發(fā)展提供新條件;B,大眾傳媒可以成為網絡信息內容的提供者;C,國際互聯網的作用巨大。
    6,電腦聯網為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提供新條件的現狀。
    (1) 在報刊業(yè)。(2)廣播電視業(yè);(3)報刊,廣電傳媒上網后,增加信息服務;(4)傳媒上網,可以覆蓋全球。
    7,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推”技術的作用引發(fā)的思考。
    (1) 人們使用互聯網的發(fā)展趨勢;
    (2) 探討“推”技術出現的驅動因素;
    (3) 網絡信息傳播系統仿效電視模式;
    (4) “推”技術是否關系到互聯網絡的潛在功能的發(fā)揮;
    (5) 我國學者注意到“推”技術幫助優(yōu)選信息的技術手段可用作網絡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