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筆記(8)

字號:

唐五代部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這是一篇送別之作。
    2.“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源于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但王詩比曹詩更精煉,可謂出藍之青。
    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城闕指長安,五津指蜀中。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李》
    1. 這是一篇贈序,屬駢文。滕王閣故址在今江西贛江邊。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特點和作用:色彩鮮明,動靜相襯而富有詩意。作為全段景物描寫的總體背景,整個畫面顯得統(tǒng)一、和諧,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堪稱全段的文眼。(簡)
    3.“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用了什么典故:前一句用屈原的《離騷》,是暗用,后一句用漢文帝于宣室見賈誼事,“奉宣室”指賈誼。
    4.“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用何典,表何意:前一句為吳隱之飲貪泉事;后一句用《莊子。外物篇》之典。這兩句表示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5.“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所用典故出自《論浯》:“請灑潘江,各傾陸?!彼玫涔食鲎早妿V《詩品》。
    6.“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所用典故出自《史記。馮唐列傳》和《史記。李將軍列傳》。以馮唐的遭遇自嘆年華易逝,老之將至;以李廣的遭遇自嘆功業(yè)難成,地位卑下。
    7.《贈白馬王彪》中“年在桑榆間”,《滕王閣序》“桑榆非晚”均指晚年。
    8.《滕王閣序》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感情: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熾熱情懷和窮且益堅、不失志氣的執(zhí)著態(tài)度。既體現(xiàn)了朝氣蓬勃、昂揚前進的時代精神,也體現(xiàn)了作者不甘沉淪、自我振作的個性。(簡)
    9.本文形式語言的特點:(1)本文是駢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對偶貫穿始終,形式整嚴精美。(2)筆致自然流利,情感起伏跌宕,使文章顯得氣勢通暢而全無一般駢文難免的板滯之病。
    楊炯:《從軍行》樂府舊題,五言律詩。作者楊炯的生活時代是初唐?!皩帪榘俜蜷L,勝作一書生”: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盧照齡:《長安古意》
    1.七言古詩。盧照鄰的生活年代是初唐。作品沿用傳統(tǒng)體裁描繪當時社會現(xiàn)實。
    2.“古意”名為托古,實在刺時。藝術(shù)上采用鋪陳的筆法。
    駱賓王:《在獄詠蟬》
    1.作者駱賓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屬詠物詩,所詠之物為蟬。
    2.“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是季節(jié)名,指秋天:“南冠”指囚犯,乃詩人自稱。
    3.完全寫蟬而寄寓自己情感的詩句是“露重飛難盡,風多響易沉”。
    4.“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指蟬。
    5.《在獄詠蟬》借詠蟬寄寓境遇,抒寫衷曲:通過詠蟬抒發(fā)詩人品性高潔卻被誣身陷囹圄的郁憤,充滿了對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達了辯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簡)
    6.藝術(shù)特點:形神兼?zhèn)?,寄托遙深。詩人詠蟬確是寫實,而其旨又不在于單純模寫物態(tài)。詩中蟬的形象既是自然之物,又是作者人格、遭際和思想感情的化身。出色地處理物我關(guān)系是這首詩藝術(shù)上的主要成功之處。(簡)
    《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
    1. 駢文、檄文、聲討書。聲討對象是武則天。“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意謂天下必將歸屬李唐)。
    2.文中斥責武則天廢棄唐中宗的句子是:“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沈佺期:《獨不見》
    1.沈詩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
    2.本詩為樂府舊題,寫少婦愁苦之情。思婦內(nèi)心獨白:“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3.詩中義兼比興的詩句:“海燕雙棲玳瑁梁”。
    宋之問:《度大庾嶺》五律,寫遠謫的憂傷。大庚嶺,在江西大庾縣南,為五嶺之一。傳誦名句:“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屬對精巧。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1.陳子昂是初唐詩人,標舉“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
    2.陳子昂登臨的幽州臺的建造者是燕昭王。幽州臺在今北京市郊。
    3.作品主旨:以歌當哭,抒發(fā)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痛,為登臨詩。
    4.“念天地之悠悠”的作用,以廣袤無垠的空闊背最,有力地突現(xiàn)了獨立蒼茫、愴然涕下的詩人自我形象,從而抒發(fā)了天地雖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和歲月無情、時不我待的沉重感喟。(簡)
    5.分析視野開闊、氣象宏大的特點:作為一篇登臨之作,作者沒有對所見之景進行具體描繪,只是致力于自身感情的抒發(fā)。盡管意在抒寫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視野開闊,氣象宏大、托意深遠,體現(xiàn)出窮通古今之變、盡閱人世滄桑的深刻見識,給人以雄渾博大、沉郁悲壯的藝術(shù)美感。(簡)
    《感遇》
    1.五言古詩《感遇》的主旨:以蘭若自比,隱寓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滅的憂傷。
    2.“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表示時光流逝,壯志未酬。
    3.托物寓意,比興手法的特點:“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蘭若麗質(zhì),是詩人出眾的才華;秋風裊裊、芳華搖落是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寫照。(簡或選)
    4.《感遇》《登幽州臺歌》之比較:都是抒發(f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登幽州臺歌》直抒胸臆,感情激越,大聲疾呼?!陡杏觥吠形镌⒁?,純用比興,委婉表達。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樂府舊題,七言古詩。作品景物描繪中起統(tǒng)攝作用的是月;作為結(jié)構(gòu)線索的景物是月。
    2.表示音訊不通的詩句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3.表示作者不再沉浸于人生短促的悲嘆之中的詩句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表示月亮開始西斜的詩句是“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5.寫游子思婦的詩句是“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6.表示思婦無法排遣離愁的詩句:“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7.表示天南海北,路途遙遠:“碣石瀟湘無限路?!表偈副狈剑瑸t湘指南方。
    8.作品如何將詩情、畫意、哲理相結(jié)合:(1)首先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層鋪展,為抒情說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聯(lián)想到“人生”,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尋;(3)然后再轉(zhuǎn)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著重表現(xiàn)閨中思婦望月懷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寫景結(jié)束,景中含情?!奥淙~搖情滿江樹”,既是月落,結(jié)束寫景,亦是同情,布滿江樹。詩情、畫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輝映,塑造出空靈邈遠、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簡)
    9.分析月亮在全詩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1)在春、江、花、月、夜這五種景色中,以月為中心。在寫景、抒情、哲理的關(guān)系上,月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望月懷人,對月遙想。(2)整首詩的結(jié)構(gòu)是按時間先后來安排的。以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輪)、月亮西移(可憐樓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霧)作為全詩展開的線索。(簡)
    10.作品在人生哲理的探索中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人相似”有何新意:改變了自然永恒、人生短促的傳統(tǒng)觀念。人生代代相傳,個體消失而人類綿延不絕,不同時代的人都能見到相似的江月,自然永恒,人類也永恒。(簡)
    11.“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的含義:(1)鴻雁遠飛也不能穿越月亮,傳遞音信;魚在深水躍動僅激起陣陣波紋,也無法傳遞音信。(2)反用傳書的典故,魚雁也無法傳遞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情。
    孟浩然:《過故人莊》
    1.這是一首的田園詩。作者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
    2.本詩意旨:抒寫并贊美了恬靜優(yōu)美的農(nóng)村風光和樸實真摯的友情。
    3.表現(xiàn)主觀情志淡泊、熱愛田園的詩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場圃:打谷場;話桑麻:閑話農(nóng)作之事。
    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意義:表現(xiàn)“過故人莊”后情誼更加深厚。故友相聚,更增情誼,這次故人相邀,下次不請自至;也是對田園的熱愛之情。(簡)
    5.這首詩是五律,風格卻近古體。其質(zhì)樸的風格與所描寫的對象、詩人的樸實情懷和諧—致。這是一種混然天成的藝術(shù)美。語言風格:親切省凈,質(zhì)樸自然。
    《宿建德江》:五絕。建德江即新安江,是流經(jīng)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本詩借山水景物寫羈旅愁思。“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被歷代詩家推舉的名句。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1.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的丞相。
    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出自《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3.希望執(zhí)政者禮賢下士,使賢士出山的詩句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按贯炚摺敝浮皥?zhí)政者”。
    4.詩歌主旨:表露作者積極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5.詩歌情景是如何連結(jié)在一起的,即“欲濟無舟楫”的樞紐作用:詩歌前四句寫洞庭湖景象,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發(fā)情懷,但句句不離湖水。欲渡無舟,意為欲出仕而無人援引;坐觀垂釣者,意為執(zhí)政者如能禮賢下士,賢者才能為朝廷效力。寄希望于張丞相。(簡)
    6.詩歌的比興手法:巧用比興。前四句所賦洞庭湖波濤浩淼、氣勢蒸騰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負不平之心態(tài)寫照。興象悠會,旨余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順勢作譬設(shè)喻表達心曲,據(jù)典實抒其牢騷,含而不露,雅馴得體。(簡)
    王維:《渭川田家》
    1.此詩為五古,田園詩,作者王維。王維以五言律絕最為出色,有《王右丞集》。
    2.“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歸”字為全篇詩眼:“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寫出田園人生和諧的人情美:“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式微”是《詩經(jīng)。邶風》中的篇名:“式微式微,胡不歸”,揭明旨意,這里是借以表達希望歸隱田園的心情?!耙鳌保阂槐咀鳌案琛?。
    《終南山》 五言律詩。終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鞍自苹赝?,青靄入看無”,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山居秋暝》
    1.五律。這是一首山水詩,詩中雖有躲避現(xiàn)實的消極思想,也有潔身自好的一面。
    2.評價詩中歸隱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詩的最后兩句,點明題旨。典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反用其意、表示樂于歸隱的意愿?!巴鯇O”:詩人借指自己。
    3.本詩寫景純用白描,筆致簡約;描寫秋日傍晚秋雨過后的山間景色。動靜相襯、視聽結(jié)合的寫景特色。動-清泉、荷花、漁舟;靜-明月、松樹、竹子;視-明月、松樹、荷花、漁舟:聽-清泉、浣女笑語。(簡)
    《觀獵》
    1.這是一首以軍旅生活為題材的五言律詩。
    2.表示狩獵場景并暗示豐收的詩句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3.“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在細柳營屯兵的漢代名將是李廣。
    4.“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句的妙處:推出打獵過程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鏡頭,上句寫鷹眼的銳利,不用“銳”而用“疾”;下句刻畫馬馳之迅疾,不用“疾”而用“輕”,其中妙處大可玩味。以一當十,因小見大,表現(xiàn)了打獵的全過程,表現(xiàn)了時令特點和打獵豐收。(簡)
    5.“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對表現(xiàn)出獵歸來有何作用:空間迅速轉(zhuǎn)移,往來馳騁的英武形象;暗用新豐美酒表達歡快心情;用細柳營暗喻像漢代名將周亞夫那樣治軍整肅,能攻善戰(zhàn)。(簡)
    《送元二使安西》
    1.這首七絕送別詩,曾被推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是一首被后人翻演成《陽光三疊》的名作。作品中的“陽關(guān)”“玉門”是唐代出塞必經(jīng)之地,故址在今甘肅省。
    2.“客舍青青柳色新”表達什么意思:“客舍”暗示客中送客:“柳色新”暗示離別在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故唐詩宋詞中常有借楊柳以寓別意。(簡)
    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深厚意蘊:抒情,“更盡一杯”見出此前雖已多次同飲,現(xiàn)在依然離情難舍?!拔鞒鲫栮P(guān)無故人”,包蘊了對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誠祝愿,情韻深長。
    4.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陸游《塞上曲》“玉關(guān)去路心如鐵,把酒何防聽渭城”,二詩立意雖與王維此詩不同,但顯然都受到此詩影響。
    《鹿柴》五絕。以小見大,以動寫靜:“空山不見人,但為人語響”。
    王昌齡:《從軍行》樂府舊題,七絕。王昌齡有“七絕圣手”和“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肮鲁沁b望玉門關(guān)”,孤城:即玉門關(guān),今甘肅敦煌西。名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
    《出塞》
    1.“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句所用的修辭手法及表達的意義:(1)互文手法,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2)說明邊塞戰(zhàn)爭自古就有,連綿不斷,直到今天。(簡或選)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龍城飛將”指誰,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1)龍城飛將指西漢時的飛將軍李廣。(2)表現(xiàn)詩人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從而鞏固邊防的性情。(簡或選)
    3.分析此詩發(fā)興高遠、感慨深長的特點:詩歌主旨及寫作意圖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寫來卻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落筆,“發(fā)興高遠”而感慨深長,形成了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簡)
    《閨怨》:
    1.七絕?!昂鲆娔邦^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中少婦的自白寫出獨守空房的內(nèi)心矛盾。
    2.詩中陡作轉(zhuǎn)折的詩句是:“忽見陌頭楊柳色”。
    王之渙:《涼州詞》
    1.樂府詩題,邊塞詩,七絕。曾被唐人稱為絕句的壓卷之作。首二句寫景,氣象宏大,境界雄闊蒼涼。
    2.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典出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3.“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雙重含義:羌笛為什么還要吹奏《折楊柳》那樣哀怨的曲子呢,玉門關(guān)外連楊柳樹也沒有,因為春光不到。一層意思是邊關(guān)荒涼,邊關(guān)的戍卒生活艱苦,愁緒滿懷。二是得不到朝廷的關(guān)懷,恩澤不到玉門關(guān)外的邊境地區(qū)。(簡或選)
    王翰:《涼州詞》
    1.七絕。這是一首邊塞詩。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西域盛產(chǎn)葡萄酒;夜光杯指華貴精美的酒杯。
    2.對這首詩的不同理解:(1)體現(xiàn)馬革裹尸、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2)反映士卒對戎馬生涯的厭倦和不能把握命運的無奈。(3)內(nèi)心悲戚,故作豪飲暢達之語。
    3.詩篇用了哪些典型事物表現(xiàn)邊塞軍旅生活:葡萄酒、夜光杯、琵琶、軍樂。
    李頎:《古從軍行》古樂府詩題,作者李頎。名句“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古從軍行》)典故“蒲桃入漢”見《漢書。西域傳》。蒲桃:葡萄。連年征戰(zhàn),換到的只是遍植于漢天子離宮別館的葡萄。
    高適:《燕歌行》
    1.樂府舊題,七言歌行。這是盛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高適是盛唐邊塞詩派代表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
    2.表現(xiàn)高適《燕歌行》的題旨的詩句是“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3.詩中表現(xiàn)強烈對比的詩句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4.“玉箸應(yīng)啼離別后”中“玉箸‘喻指眼淚。
    5.創(chuàng)作意圖和主旨: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各個方面。重點在于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的事實,抨擊將帥的腐敗無能、不恤士卒,對長期浴血苦戰(zhàn)的廣大戰(zhàn)士則寄予深切同情。(簡)
    6.“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反映怎樣的現(xiàn)實:將帥腐敗無能,荒*奢侈,不恤土卒,士兵生活艱辛。(簡或選)
    7.“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所包含的思想:李廣能攻善戰(zhàn),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李廣愛兵如子,體恤士卒。點明題目,贊美李將軍。李將軍,指漢代名將李廣。
    《別董大》送別詩:“莫道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董大:指董庭蘭,當時樂師。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岑參被評為“語奇體裁,意亦造奇”,他的七言歌行最為人稱道,對邊地風貌描繪最為杰出?!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一首邊塞詩,送別詩,也是一首白雪歌。
    2.詩歌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將景色描寫由營幕轉(zhuǎn)向遼闊空間,由雪景轉(zhuǎn)入別情。(可回答:此詩句有何作用)
    3.詩中最能表示依依惜別的詩句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此詩內(nèi)容的兩個方面:歌詠雪景與抒寫別情是此詩內(nèi)容的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西北邊陲奇異瑰麗的雪景和刺人肌骨的嚴寒,醒人眼目;抒寫了與友人分離時依依不舍、惆悵滿懷的別情,感人心扉。(簡)
    5.“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有何妙處:取喻新穎、貼切、生動、形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夸張。表現(xiàn)初到邊塞者的驚奇與驚喜。此二句反用南朝蕭子顯《燕歌行》中“洛陽梨花落如雪”之喻。(簡)
    6.送別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庇泻翁攸c:通過雪景表現(xiàn)別情。久久佇立,情深意重;凝視長長雪路,祝福一路平安,以景結(jié)情。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1.唐代邊塞詩中描寫大風的名句是“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庇绕涫恰鞍胍剐熊姼晗鄵堋薄榜R毛帶雪汗氣蒸”“幕中草檄硯水凝”,把唐軍披風雪、冒嚴寒,戎裝疾進、有條不紊的情景表現(xiàn)得十分真切。
    2.高適《燕歌行》與岑參《白雪歌》在藝術(shù)風格上有什么不同:(1)《燕歌行》圍繞戍邊戰(zhàn)爭這條主線展開,運用對比手法,表示諷諭之情,揭示封建制度下官兵之間尖銳的階級對立;《白雪歌》通篇用雪景作線索,以雪起,以雪終,雪統(tǒng)攝全篇。取喻新奇,以梨花喻雪花,突破前人“洛陽梨花落如雪”的比喻模式,詠白雪而抒別情。強烈的對比形成色調(diào)反差。(2)《燕歌行》描繪邊塞風光,渲染了悲壯的氣氛;《白雪歌》前半部分歌詠大雪,鋪墊別前的背景。后又烘托、點染,具有壯美境界和依依惜別的深情。(論述
    李白:《蜀道難》
    1.樂府古題,七言歌行。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運用最多的修辭手法是夸張。
    2.對《蜀道難》“稱嘆者數(shù)四”的詩人是賀知章。
    3.表現(xiàn)蜀道開辟之難的詩句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4.表現(xiàn)蜀道行進之難的詩句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5.表現(xiàn)蜀地居留之難的詩句是“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如吮,殺人血麻”。
    6.流露對國事危難擔憂的詩句是“所守或匪親,化為豺與狼”。
    7.運用神話傳說的詩句:“蠶蟲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地崩山摧壯土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五位力士被壓在底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古代神話傳說,六條龍拉的車子,載著太陽行駛。
    8.不含神話傳說的詩句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9.本詩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開辟道路之難;第二部分寫跋涉攀登之難;第三部分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huán)境的險惡,亦即居留之難。(簡)
    10.本詩三次出現(xiàn)“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作用:一是強烈詠嘆,先聲奪人;二是通過具體描繪開辟之難、行進之難以后作一引證;三是渲染蜀地氛圍與居留之難后再作引證,又與前面兩次呼應(yīng)。
    11.本詩句式和語言特點:句式的靈活多變和語言的奔放恣肆也體現(xiàn)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獨特個性。句式以七言為主,摻雜以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其他句式,短僅三字,長達十一字,隨心所欲,窮極變化;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對內(nèi)容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fā)起了極有藝術(shù)效果的輔助作用。(簡)
    《古風》(大風揚飛塵)
    1.名為“古風”,有繼承《詩經(jīng)》“國風”傳統(tǒng)的意思。抒情詩句:“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2.“中貴多黃金”“中貴”指宦官?!奥贩甓冯u者”,斗雞是當時王公貴族中盛行的一種游戲。作品用夸張傳神、飽含諷刺之筆為“中貴人”和“斗雞者”畫像。
    《將進酒》樂府詩題。
    1.揭示題旨的詩句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即借酒澆愁,體現(xiàn)“萬古愁”的含義的詩句是“古來圣賢皆寂寞”。
    2.首句運用比興手法的詩句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3.表現(xiàn)作者積極進取、樂觀自信態(tài)度的詩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盡還復(fù)來”“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4.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借酒澆愁的排遣,懷才不遇的感慨;自信與失望,進取與消沉,悲憤與抗爭交織的情懷。(簡)
    5.為何說“與爾同銷萬古愁”:懷才不遇是自古以來的悲劇,是千年萬代賢士共同的愁苦。深化題旨。
    6.本詩情感飽滿,無論喜怒哀樂,其奔涌進發(fā)均如江河流瀉,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變化劇烈。
    7.詩多用夸張手法,且往往以巨額數(shù)量詞進行修飾,如“千金”“三百杯”“萬古愁”“千金裘”等。既表現(xiàn)了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又詩作本身顯得筆墨酣暢,抒情有力。
    8.“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夸張語言。
    《行路難》樂府舊題。
    1.此詩作于被迫離開長安之后,反映作者的思想痛苦與心理矛盾:一方面對朝廷昏暗和仕途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對前途仍抱希望。(簡)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原因是英雄失意。
    3.“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比興象征意義:英雄失意,抑郁悲憤,無路可走。
    4.理解用典的詩句:(1)運用呂尚典故的詩句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姜太公垂釣碧溪遇周文王得到重用。(2)運用伊尹典故的詩句是“忽復(fù)乘舟夢日邊”。伊尹夢中乘舟在太陽旁經(jīng)過,不久果然被商湯聘用,表示用世出仕大有希望,對前途充滿信心。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孕艜羞h大前程,光明前途。
    6.藝術(shù)特點,即感情活動劇烈、數(shù)度起落轉(zhuǎn)折的特色:詩篇雖僅十數(shù)句,情感卻由悲至昂揚而兩度反復(fù),三次轉(zhuǎn)折。大起大落,變化劇烈。生動顯示出作者當時的心理矛盾。也使這首篇幅不長的歌行呈現(xiàn)出開合跌宕,縱橫翻卷的氣勢。(簡)
    「說明三次轉(zhuǎn)折,第一次見第2題、第3題;第二次見第4題;第三次見第5題」
    《夢游天姥吟留別》
    1.一作《別東魯諸公》,詩中表示留別之意的詩句是“別君去兮何時還”。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縣東。
    2.“謝公宿處今安在”“腳著謝公屐”中的“謝公”生活于南朝的宋。
    3.在詩中鋪敘仙境的作用,即象征意義:是向往光明理想。神仙世界的光明,反襯現(xiàn)實社會的污濁和黑暗;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簡)
    4.在詩中表現(xiàn)詩人傲骨的名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本詩意旨:以寄夢為由,抒寫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表現(xiàn)了蔑視權(quán)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和不摧眉折腰的人格。(簡)
    《宣州謝脁摟餞別校書叔云》
    1.七古。與之餞別的是李云。
    2.寫?zhàn)T別情景的詩句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3.“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含義:表示隱逸不仕。見《史記。貨殖列傳》,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
    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直抒胸中苦悶與憤激。
    5.詩篇主旨:(1)這首七古借餞別以詠懷。對餞別情景,詩人只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一筆帶過,而以絕大部分篇幅抒寫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活動,抒寫對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現(xiàn)實的沉重壓抑下心煩意亂、愁懷不解而想歸隱江湖的意愿。(2)其中雖然不無躲避現(xiàn)實的消極因素,但更可見作者有志難伸、懷才不遇、不屈服于現(xiàn)實和命運又不知路在何方的思想痛苦。(簡)
    6.本詩“棄我去者”“亂我心者”的內(nèi)涵:棄我去者-唐代開元、天寶的盛世;亂我心者-當前矛盾重重,政治腐敗的衰世(不久安史之亂爆發(fā))。(簡或選)
    7.結(jié)構(gòu)特點:起止無端,斷續(xù)無跡,思緒跳躍式,大起大落。煩憂-送別-文學上的成就而意氣風發(fā)-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希望歸隱。(簡)
    《望天門山》天門山,今安徽當涂西南。“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名作?!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中“故人”指孟浩然。
    杜甫:字子美。杜詩真實深刻地再現(xiàn)了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有豐富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因而被后人譽為“詩史”。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杜詩的基調(diào),“沉郁頓挫”是其主要風格。他發(fā)揚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fā)”精神,開拓了“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創(chuàng)作途徑,諸體兼?zhèn)?,自成機杼。
    《望岳》五言古詩。岱宗指泰山;岳:指東岳泰山。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望岳》。
    《麗人行》描寫對象:主要寫楊國忠兄妹?!胞惾恕狈褐纲F族婦人,詩中主要指楊貴妃及其姊妹。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原是樂府舊題。奉先:今陜西省蒲城縣。詠懷,述志抒感。最能表現(xiàn)杜甫赤誠情懷的詩句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窮年指整年;黎元指百姓;腸內(nèi)熱形容憂思深重。
    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蚩尤”指代大霧:“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zhì)”“神仙”指舞女歌妓。
    3.“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榮枯”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4.“撫跡猶酸辛”指幼子餓死:“終愧巢現(xiàn)由,未能易其書”的意思是不能歸隱。
    5.本詩如何貫穿“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憂國憂民情懷:(1)困頓長安十年,不能放棄這樣的衷腸。(2)經(jīng)過驪山,想象君臣*逸,國事危殆,消耗民脂民膏。(3)回到家中,幼子“饑已卒”,聯(lián)想到農(nóng)民、士卒,憂心忡忡。(簡)
    6.概述本詩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1)第一部分申述平生懷抱和壯志難酬的感慨。(2)第二部分記述赴奉先沿途的所見所聞,揭露上層統(tǒng)治集團醉生夢死、窮奢極欲、橫征暴斂,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貧富對立的嚴酷現(xiàn)實。(3)第三部分寫到家后的情景,由個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廣大人民的痛苦,以對國家安危的深廣憂思結(jié)束全篇。(簡)
    7.“況聞內(nèi)金盤,盡在衛(wèi)霍室”。西漢的衛(wèi)青、霍去病都是外戚,這里借指楊貴妃、楊國忠兄妹。大內(nèi)宮中的金銀珠寶和器用物品都被楊氏兄妹占有了,意指外戚擅權(quán)。
    8.“群水從西下”“恐觸天柱折”,這是憂慮國家將要傾覆:“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國家已經(jīng)破敗不堪,像“河梁”一樣搖搖欲墜。這是象征性的寫法,正是安史之亂唐王朝的寫照。
    9.“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是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也是全詩內(nèi)容的概括,結(jié)末是憂思無邊無際。
    10.“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含義: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朱門與窮人的尖銳對立。鮮明的對照發(fā)人深省。
    11.杜詩風格:“沉郁頓挫”是杜詩的基本風格。作者胸中憂愁郁積,起伏不息,然而往往欲吐還咽而不作痛快的奔瀉噴發(fā),給人以愁腸百轉(zhuǎn)、哀思深沉的感覺。這是杜詩共有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