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筆記(12)

字號:

除此之外,還要適當掌握有關(guān)的文體知識。如什么叫歌行體? 什么叫近體詩?《長恨歌》 、《燕行》、《山居瞑秋》等詩分別屬于哪種詩體?什么叫“唐傳奇”?與詩歌相比,詞在形式上有何特點? 什叫話本?等等。
    二、考試題目類型及答題技巧。
    本門課考試題目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填空題
    此類題聽考的主要是識記類、客觀性的問題,要求在復習中強記,在答題時明白準確。注意不要錯別字,特別是人名書名地名等,寫錯別字即等于另一個人另一本書另一個地方了。此類題所考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1、考背誦作品中的句子、名句或作品的出處。如:
    (1)王維《山居秋瞑》的首聯(lián)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2)杜甫《春望》的尾聯(lián)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替)。
    (3)“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的作者是(高適),篇名是(《燕歌行》)。
    (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作者是(李商隱)。
    2、考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和背景。如:
    杜甫《春望》寫作的時間是(757年春),地點是(長安)。
    3、考流派、作品的作者及其生活時代。如:
    “王孟詩派”中的“王”是指(王維),“孟”是指(孟浩然)。
    4、考作品中的人物。如:
    《長恨歌》描寫了(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5、考對作品主題或詞語的理解。如:
    (1)“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王孫”是指(作者王維自己)。
    (2)《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漢家大將”實指(唐朝大將)。
    6、考有關(guān)文體的知識。如:
    宋代民間白話短篇小說叫做(話本)。
    第二、單項選擇題
    題目下列出四個答案,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要將正確的一項填人括號中,可填寫文字,也可填寫序號。此類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與第一類填空題相同。如:
    (1)都在《進學解》中出現(xiàn)的一組成語是(④)。
    ①業(yè)精于勤 行成于思 貪多務得 遲避三舍
    ②細大不捐 焚膏繼晷 刮垢磨光 自相矛盾
    ③頭童齒豁 貪多務得 行成于思 各自為政
    ④業(yè)精于勤 行成于思 含英咀華 動輒得咎
    (2)陸游《關(guān)山月》一詩的題目是(①)
    ①樂府舊題 ②新樂府標題 ③自作新題 ④詞牌名
    (3)《長恨歌》屬于(②)
    ①諷諭詩 ②閑適詩 ③感傷詩 ④雜律詩
    (4)下列作家名字號正確的一項是(②)
    ①白居易,號樂天,世稱香山居士
    ②歐陽修,字永叔號放翁、六一居士
    ③黃庭堅,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
    ④李清照,字幼安,號易安居士
    第三、判斷題。
    給一個答案,判斷正確與否,在后面括號里打上“√”或“×”的符號。此類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與第一類相同。如:
    (1)杜甫《春望》“家書抵萬金”中的“家書”是指“家中的藏書”(×)
    (2)《長恨歌》《燕歌行》《山居秋瞑》都是近體詩。(×)
    (3)李白《古風》“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拓”中的“洗耳翁”是唐代一位有名的醫(yī)生。(×)
    (4)《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是李煜當了俘虜以后寫的。(√)
    第四、解釋詞語
    包括解釋作品句子中的詞語和一些文學術(shù)語。解釋詞語,要注意兩點:首先,要解釋此詞語的原義,更要解釋在此句中的含義??荚囈蠼忉尩脑~語往往不是字面上的含義,一般是比喻、引申義。如高適《燕歌行》“玉著應啼別離后”中的“玉著”一詞“著”是筷子的意思,按字面的含義來說,“玉著”就是“玉作的筷子”。但如果把“玉作的筷子”放進句子里,就變成“玉作的筷子大概在別離之后啼哭吧?!边@顯然是不通的。所以,光是解釋“玉作的筷子”還不通,這只是解釋了“玉著”的原義,還必須要解釋為“比喻思婦的眼淚”,其實說得更深一點,這里的“玉著”實際上是以眼淚代指思婦。就是說,用“玉著”比喻思婦的眼淚,又用眼淚代指思婦。這樣,句子的意思就是“思婦大概在別離之后痛哭落淚吧?!蹦敲?,光是解釋“思掃的眼淚”行不行呢?可以說,不全面,不嚴密或者說,另人看了你的解釋不好懂。解釋詞語固然要簡練,但必須要使別人易懂。光是解釋為“思婦的眼淚”,別人看了你的解釋后就不明白,為什么思婦的跟淚是“玉著”。因為“玉著”一詞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著”的意思,就是“筷子”;一是“玉著”是一種比喻的手法,以玉筷子的晶瑩透亮去比喻女子的眼淚。這些問題如果說不清楚,不但不能讓人家弄清楚詞句的含義,而且體會不到作品文學手法的妙處。所以,這個詞完美的解釋是:“玉作的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此指思婦?!痹偃缋钌屉[《無題》“青鳥殷勤為探看”中的“青鳥”,如果只簡單解釋為“信使”就不夠,別人看了你的解釋還弄不明白,為什么“青鳥”會與“信使”有聯(lián)系,所以先指出“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傳遞用作”信使“的含義就好懂了。其次,解釋的順序是先解釋原義,后解釋引申義或此詞在此句中的含義。如:”玉作的的筷子“是原義:”比喻思思掃的眼淚“
    是引申義:“此指思婦”是詞語在此句中的含義。如果反過來作:“此指思婦。玉作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本筒粚α?。當然,并非每一個詞都必須解釋“原義”“引申義”“在句子中的含義”三部分,有的詞語就較為簡單,特別是在考試中,時間較緊,往往抓住“在句子中的含義”一項解釋就可以了。如下例(1)蘇軾《江城子》“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有何妨”
    1.詠史詩: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陶淵明《詠荊軻》、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等。
    2.懷古詩: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等。
    3.詠物詩:曹植《吁嗟篇》杜牧《早雁》駱賓王《在獄詠蟬》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4.詠懷詩:阮籍《詠懷》,杜甫《詠懷五百字》、李商隱《安定城樓》(述懷之作)等。
    5.五言詩:《陌上?!贰豆旁姙榻怪偾淦拮鳌贰缎行兄匦行小贰短鎏鰻颗P恰贰段鞅庇懈邩恰返取?BR>    6.七言詩:張衡《四愁詩》曹丕《燕歌行》鮑照《擬詠懷》(其一)等。
    7.樂府舊題: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曹丕《燕歌行》陳琳《飲馬長城窟》楊炯《從軍行》(五律)、沈佺期《獨不見》(七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七古)、王昌齡《從軍行》(其四)、《出塞》、高適《燕歌行》、李賀《雁門太守行》等。
    8.樂府古題:李白《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楊炯《從軍行》等。
    9.自創(chuàng)樂府體詩:曹植《白馬篇》、王粲《七哀詩》、杜甫《麗人行》、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輕肥》《琵琶行》等。
    10.七言歌行體: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盧照鄰《長安古意》元稹《連昌宮詞》等。
    11.作品為“代言體”的是: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郁金堂)、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等。
    12.五古:王維《渭川田家》、杜甫《望岳》《詠懷五百字》、白居易《輕肥》等。
    13.七古: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韓愈《山石》等。
    14.五律:楊炯《從軍行》、駱賓王《在獄詠蟬》、孟浩然《過故人莊》、宋之問《度大庚嶺》、王維《終南山》《觀獵》、杜甫《春望》、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15.七律: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登高》、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散文化七律)、劉
    禹錫《西塞山懷古》、李商隱《無題》《錦瑟》等。
    16.五絕:孟浩然《宿建德江》、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江雪》等。
    17.七絕:王昌齡《從軍行》《出塞》《閨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杜牧《泊秦淮》等。
    18.敘事詩:《詩經(jīng)。氓》、《陌上?!贰镀搅陽|》《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篇均為漢樂府)、《木蘭詩》、《琵琶行》、《長恨歌》、《連昌宮詞》等。
    19.山水詩:謝靈運《登池上樓》、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等。
    20.田園詩:陶淵明《飲酒》、孟浩然《過故人莊》、王維《渭川田家》《鹿柴》《終南山》《山居秋暝》等。
    21.邊塞詩: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出塞》、李頎《古從軍行》、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涼州詞》、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等。
    22.抒情小賦:王粲《登樓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江淹《別賦》等。
    23.以“書”名篇的文章中,書信體的是:《報任少卿書》、《與山巨源絕交書》、《與陳伯之書》
    24.以“書”名篇的駢文:吳均《與宋元思書》、丘遲《與陳伯之書》
    25.奏疏:《諫逐客書》、《論貴粟疏》、《出師表》、《陳情表》
    26.駢文:孔稚珪《北山移文》、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庾信《哀江南賦》、江淹《別賦》等。
    27.山水游記:《三峽》、《與宋元思書》、《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等。
    28.作品屬于戀愛、婚姻、家庭題材的有:《氓》《君子于役》《將仲子》、《蒹葭》
    29.作品反映階級剝削的有:《碩鼠》、《伐檀》
    30.作品以李隆基、楊玉環(huán)為題材的有:白居易《長恨歌》、杜牧《過華清宮》、李商隱《馬嵬》
    31.作品涉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有:《迢迢牽牛星》、曹丕《燕歌行》、李商隱《馬嵬》
    32.詩篇中表現(xiàn)思婦之情的有:《君子于役》、《行行重行行》、《迢迢牽牛星》、《新婚別》
    33.下列詩篇具有托物寓意特色:駱賓王《在獄詠蟬》、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陳子昂《感遇》(蘭若生春夏)、杜牧《早雁》。
    1.下列詩句中構(gòu)成比興的有:(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氓》);(2)“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黑白”(曹植《贈白馬王彪》);(3)“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4)“浮云蔽白日”“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5)“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2.下列詩句構(gòu)成對比的有:(1)“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伉慨”、“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鳥飛返故鄉(xiāng),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2)“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其二)等。
    3.作品采用重疊章句形式的有:《君子于役》《將仲子》《碩鼠》《蒹葭》等。
    4.作品采用對話方式的有:(齊桓晉文之事章》《侍坐》《邵公諫厲王弭謗》《燭之武退秦師》等。
    5.下列句子運用的手法:(1)擬人化:“秋桂遣風,春蘿罷月”(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以掃跡”、“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2)諧音雙關(guān):“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其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除諧音外,還用頂真和比喻修辭手法;(3)比喻、夸張、重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4)比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選自《邵公諫厲王弭謗》;(5)比喻:《荀子。勸學》用來說明學習態(tài)度的比喻: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②“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③“不積小流,無以成江?!?;(6)比喻:“雄兔腳樸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雌雄”出自《木蘭詩》;(7)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繪音樂旋律的比喻詩句:①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③嘈嗜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6.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比喻:“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用“挾太山以超北?!迸c“為長者折枝”比喻“不能”與“不為”的不同;用“緣木求魚”比喻以武力為手段去稱霸
    1.“夙興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詩經(jīng)。氓》。
    2.“明察秋毫”“緣木求魚”出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3.“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義”“嗟來之食”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章》。
    4.“青出于藍”“鍥而不舍”出自荀于《勸學篇》。
    5.“前倨后卑”出自《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6.“披堅執(zhí)銳”“破釜沉舟”“作壁上觀”“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沭猴而冠”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7.“煢煢獨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出自李密《陳情表》。
    8.“提要鉤玄”“含英咀華”“同工異曲”“細大不捐”“俱收并蓄”“貪多務得”“爬羅剔抉”“佶屈聱牙”“動輒得咎”“投閑置散”“業(yè)精于勤”出自韓愈《進學解》。
    9.“狡兔三窟”出自《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0.“大而無當”出自莊子《逍遙游》。
    11.“妄自菲薄”“作*犯科”“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12.“一介書生”“萍水相逢”“桑榆非晚”“高朋滿座”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1.先秦史傳散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左傳。秦晉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戰(zhàn)國策。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2.先秦諸子散文:《侍坐》《齊桓晉文之事章》《魚我所欲也章》《非攻》《逍遙游》《勸學》《難一》
    3.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的先秦思想家: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
    4.先秦諸子散文中大量采用寓言故事采說理的有:《莊子》《韓非子》。
    5.《莊子。逍遙游》寓言:“鯤鵬變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龜手之藥”“列子御風而行”“宋人資章甫”。
    6.《韓非子。難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矛盾”一詞由此而來)
    7.先秦諸子:(1)儒家學派: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學派:主張順立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莊子。
    8.史傳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屬于春秋時期的有:晉文公、子玉、燭之武。作品中人物屬于戰(zhàn)國時期的有:蘇秦、馮諼、孟嘗君。城濮之戰(zhàn)中屬于晉國的人物有:先軫、子犯、胥臣。
    9.先秦諸子散文中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論述,層層推進,邏輯嚴密,標志著先秦諸子散文成熟的作品:《荀子》《韓非子》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玚.
    3.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鮑照、顏延之。
    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5.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有:岑參、高適、王翰、李頎。
    6.晚唐詞人有:溫庭筠、韋莊。
    7.南唐詞人有:李璟、馮延巳、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