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散工華人新移民辛酸知幾許?

字號:

從上海來美僅數(shù)日的華工日前在紐約皇后區(qū)建筑工地意外死亡的不幸事件,不但暴露散工市場的脆弱架構(gòu),也讓日復(fù)一日在街邊找工打的華人散工辛酸,再次成為社區(qū)話題。
     經(jīng)常在素有“人工跳蚤市場”之稱的紐約法拉盛40路和王子街一帶等待打工機會的華工,幾乎都已聽說這起不幸事件,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找工的意愿,因為“如果不做這份工,我還能夠做什么?”
     大部分人的一天,是始于上班、上學(xué),但對于在街頭等待打工機會的華人散工來說,一天的開始卻始于上午7時到9時的等待與“賭博”,賭今天有沒有工打、賭明天有沒有飯錢。
     6月9日清晨7時不到,穿著T恤、牛仔褲,衣服上滿是水泥、油漆的華人陸續(xù)出現(xiàn)在法拉盛40路上,找個定點往地上一坐,等待一天的開始。上午8時過后,不斷有華人開著迷你廂型車經(jīng)過,廂型車一停下來,便有一群華工上前問工,直到上午10時過后人群才陸續(xù)散去。在街上等工的華人超過60人,但實際找到工作、坐上廂型車離開的卻不到六分之一。
     法拉盛的華人散工市場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華人建筑商和承包商對紐約幾個散工聚集地了若指掌;即使新移民初來乍到,也知道要來這幾個定點找打工。不過由于新移民來自各地,法拉盛40路上的散工市場逐漸形成南北兩個地盤,40路近緬街的路段幾乎是閩籍散工的天下,每天薪水約100美元;40路和王子街一帶則以東北來的移民為主,偶爾也出現(xiàn)幾個上海人,來自東北的散工價錢較低,平均每天80美元。
     來自沈陽的關(guān)先生,回想10年在美國的打工生涯,從一點都不懂裝修、到現(xiàn)在什么都會一點,他只有感慨地說,“如果早知道來美國是過這樣的生活,我就不會搶著來了?!?BR>     雖然市府單位已開始針對日前發(fā)生意外的工地展開安全調(diào)查,不過對這些華人散工而言,所謂的工地安全就是“自己小心”,上工時沒有保護頭部的頭盔、腳上被水泥塊砸了個洞得自己想辦法治好。做了5年散工的尤先生,左腳大拇指指甲被磚塊重擊整個斷裂,還是得照常上工,“又能怎么辦呢?誰都不想得罪老板,免得以后沒有工可打了?!?BR>     有的人在散工市場打滾幾年,幸運地找到穩(wěn)定工作,目前在華人超市上班的焦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很多人從西岸跑到東岸來做散工,因為東岸的工錢較高。
     雖然已有穩(wěn)定的工作,焦先生三不五時仍會到40路上找老友聊天。
     8年前來美的趙先生原本在中國就是做裝修生意,做了幾年散工后,決定自己出來做小包商,雇了兩個人,到處承攬裝修生意,他說,“至少不用每天看老板的臉色,也比較不擔(dān)心沒有工作?!?BR>     盡管紐約華人社區(qū)近幾年不斷教育新移民如何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但是對于找不到穩(wěn)定工作的新移民而言,下餐飯有沒有著落才是他們最關(guān)心的事情,更無暇了解所謂自己的權(quán)益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