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智者的興起
一、普羅塔哥拉—智者
1.普羅塔哥拉是第一個“智者”,
2.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
3.普羅泰哥拉認為,人不是生來就好或壞的,人人都可以教育成為好公民。
二、蘇格拉底—智者
1. 蘇格拉底是普羅塔哥拉的后背,也被雅典人稱為智者
2.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道德必須以承認人的精神本原和自然界本原為出發(fā)點。
3.道德只是少數杰出人物所具有。他認為貴族是真正道德的體現者。
4. 產婆術:蘇格拉底的辯論方法是先給對方提出關于某一事物的定義,然后層層追問,使對方陷入矛盾,這樣討論下去,可能得到關于這個事物的明確定義。這個最后定義,蘇格拉底認為是表現這個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質的東西,是人人會同意的。亞里士多德稱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為“歸納的論證”。蘇格拉底自己稱這個方法為“產婆術”,是將人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
第五節(jié) 柏拉圖
一、簡述柏拉圖的《理想國》與靈魂三級論
1.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社會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哲學家王者和執(zhí)政者,第二等級是武士(軍人),第三等級是農民。商人和手工藝人,是物質需要的供應者,奴隸在外。第二、第三階級要服從第一級的命令,各階級各執(zhí)其事,各安其分,這樣國家才成為正義的國家。
2.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等,并與他的“理想國”的等級相應。靈魂分為理性。意氣和欲望。理性位于頭部,意氣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橫膈膜與臍之間。理性用意氣控制欲望,猶如哲學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樣。靈魂三級各執(zhí)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為正義的人。
二、伊迭耶與知識即回憶說
1.伊迭耶:柏拉圖提出了“理念學說”,認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這些事物存在。他將這些普遍性稱為伊迭耶,一般譯為理念,意為形式。
2.因為只有對伊迭耶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所以真正的知識都是回憶。這就是他的知識即回憶說。
第六節(jié) 亞里士多德
一、簡述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
1.亞里士多德他把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
2.從植物到人,靈魂的等級越來越高。高級靈魂包括低級靈魂的功能。
3.這三級靈魂是從世界開始就有的。生物的種和屬是不變的。
二、共同感官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不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還有執(zhí)行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中間功能的“共同感官”。它感知“共同的感覺對象”,如運動。靜止。數目。形狀。大小。時間長短等。他認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臟區(qū)域。
三、心理功能的兩分法
亞里士多德區(qū)分心理功能為認識和動求兩大類功能。動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和動作等過程。
四、對心理器官的論述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的器官是心臟而不是腦。
第二章 古代后期中世紀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第一節(jié) 古代后期的心理學見解
一、懷疑學派
1.皮朗是懷疑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達到心神恬靜。要達到恬靜,必須默于不可知,安于不可知,對一切事物不下斷語。
2.埃奈西德穆也懷疑因果律,認為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不可知。他可以說是近代休謨的前驅。
二、伊壁鳩魯學派
1.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后期唯物主義路線的代表人物。在雅典創(chuàng)辦哲學學校。取名“花園”,后來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中心。
2. 伊壁鳩魯相信人人平等;他悟到真正的恬靜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3.簡述伊壁鳩魯的“原子論”:
⑴伊壁鳩魯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在虛空中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原子的各種不同結合來解釋。
⑵他把物體和組成物體的原子加以區(qū)分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不變的;原子具有“完整性”,即堅固性,因為原子不可能再分解。
⑶他認為原子具有各種極不相同的形態(tài),這就是自然現象無限豐富,變化多端的原因。
4伊壁鳩魯認為,思維依賴于感覺。他毫不懷疑認識客觀真理的可能性。因為人有心智與靈魂。
5.伊壁鳩魯認為,心智有兩種作用,一是自動的,一是有意的。
6.快樂主義:伊壁鳩魯認為,一切感覺都伴隨有痛苦或快樂的感情。痛苦是因為人體中原有的安排適當的原子被擾亂,快樂是因為這種安排的恢復或得到新的平衡。在他看來,生活的目的就是快樂。而享樂就是沒有痛苦。
7.盧克萊修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詩人,長詩《物性論》。以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三、斯多葛學派
1.斯多葛學派由芝諾在雅典創(chuàng)立。
2.人應該服從理性。一切事變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現,都是前定的,因此人應該聽天由命,順受一切。主張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后來終于成為沒落統(tǒng)治階級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二節(jié) 古代后期西方醫(yī)學與有關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知識
一、格林
1.格林是一個近乎自然神論者,并有目的論的思想。他認為。世界除了開始與神有關外,其后與神沒有什么關系。格林信奉目的論,認為人體的結構如此巧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2.格林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并對腦的構造有進一步的認識。
3.格林認為心理的功能有兩類:一是理性靈魂的功能包括外部功能。二是非理性靈魂的功能。
4.格林在心理的生理基礎知識方面的貢獻是很大的。從他開始,腦作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漸被鞏固下來。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約束下的心理學觀念
一、最有影響的教父:奧古斯丁
1.他認為,人和世界是有人格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原罪”遺留給全人類,使每個人生來就是罪惡的,需要贖罪。只有“全能的上帝的奇妙的恩賜”才能使人得救,而教會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離開教會,人就不能得救。他的結論是:教會權利必須大于世俗權力,教會必須統(tǒng)治世界。
2.奧古斯丁信奉二元論的心理學。認為,對“心” 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的?!吧怼笔俏锏模钦伎臻g的。
3.心與身的關系:奧古斯丁認為,人是靈魂與身體的結合。靈魂能指揮身體的一切活動;身體的生長依賴靈魂;感覺也是靈魂的功能。他的身心二元論是心身交感和平行論的混合產物。
4.奧古斯丁認為靈魂有三種功能:①自覺的記憶,②理智,③意志。其中意志活動是最重要的,它貫穿于一切心理活動之中。
5. 奧古斯丁的思想構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無論對西方社會還是對基督教,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二、經院哲學的高峰:阿奎那
1.阿奎那認為社會上的所有等級都是神定的,人民應該服從教會和封建主,而封建主則必須服從教會。他說,羅馬教皇是“基督的全權代表”。
2.阿奎那盡量利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當它與基督教義沖突時,他就拋棄了它。
三、13-14世紀的英國進步思想家
1.羅杰爾?培根:他認為,亞里士多德只是古代的權威,他的認識是否正確,應該用實際觀察來檢驗。抽象思維必須根據經驗,強調依靠實驗和數學研究自然。并注重自然知識的應用。
2.鄧斯 司各脫:他反對阿奎那關于理智與意志關系的主張,認為意志不受其他心理功能的左右,它支配理智而不受理智支配。
3.威廉?奧卡姆:他反對羅馬教會的高壓,主張教會只應管理宗教信仰的事。
第三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一)文藝復興時期
第一節(jié) 社會歷史背景
一、文藝復興的含義
1.14世紀末至17世紀初期是西方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一般稱這個時期為再生時期,也稱“文藝復興時期”。
2.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要發(fā)展工商業(yè),迫切需要科學知識,要發(fā)展科學就要有進步的認識論。所以思想家在這時都紛紛提出新的認識方法提倡從經驗研究自然,在研究中運用數學。所以從14世紀下半葉起,便產生了資產階級反宗教。反神學的所謂“人文主義”運動,即是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決不是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來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輿論準備。“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文化運動。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與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相對抗。
二、人文主義運動
1.隨著封建社會中資產階級因素的逐漸增長,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的重要,現實社會中人的自由和價值的重要,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回去尋找古希臘人的哲學??茖W和文化上的成就開始重視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強調發(fā)展人的個性,反對禁欲主義,嘲笑僧侶,號召人們從幻想中走向現實世界。這就是所謂的“人文主義運動”
2.脫拉西 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不認識自己,決不能認識上帝”。
3.斐微斯 西班牙人文主義者 寓言作品《人的神話》,熱烈歌頌人的力量。
三、新興科學及其與宗教的斗爭
1.哥白尼恢復了古代希臘人的太陽中心說。發(fā)表了《天體運行》論證了行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為中心。這就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也稱地動說。
2.開普勒*了天體運動不同質的謬論。他是首先開始將歸納法和數學結合運用的人。
3.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他用自造的天文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理論的正確。
4.維薩留斯以親身的解剖實踐為證據寫成了《論人體構造》。
5.塞爾維特發(fā)現了肺循環(huán)。
6.哈維以動物的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huán)。他又影響了笛卡爾,啟發(fā)他以機械作用去解釋生理過程。
7.布魯諾根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提出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結論。
第二節(jié) 進步思想家及其心理學的見解
一、達.芬奇—多方面的天才
1.達.芬奇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理。
2.達.芬奇提出人眼對遠近物體的知覺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①線條透視;②節(jié)目透視;③空氣透視;④移動透視;⑤雙眼視差。
二、特萊西奧: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感覺,應該用實驗去研究自然界。
三 斐微斯
1.在認識論方面,斐微斯強調感性經驗,認為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2.斐微斯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他強調情感的作用,包括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他認為情感可以加強記憶,也可以阻礙記憶。
一、普羅塔哥拉—智者
1.普羅塔哥拉是第一個“智者”,
2.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
3.普羅泰哥拉認為,人不是生來就好或壞的,人人都可以教育成為好公民。
二、蘇格拉底—智者
1. 蘇格拉底是普羅塔哥拉的后背,也被雅典人稱為智者
2.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道德必須以承認人的精神本原和自然界本原為出發(fā)點。
3.道德只是少數杰出人物所具有。他認為貴族是真正道德的體現者。
4. 產婆術:蘇格拉底的辯論方法是先給對方提出關于某一事物的定義,然后層層追問,使對方陷入矛盾,這樣討論下去,可能得到關于這個事物的明確定義。這個最后定義,蘇格拉底認為是表現這個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質的東西,是人人會同意的。亞里士多德稱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為“歸納的論證”。蘇格拉底自己稱這個方法為“產婆術”,是將人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
第五節(jié) 柏拉圖
一、簡述柏拉圖的《理想國》與靈魂三級論
1.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社會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哲學家王者和執(zhí)政者,第二等級是武士(軍人),第三等級是農民。商人和手工藝人,是物質需要的供應者,奴隸在外。第二、第三階級要服從第一級的命令,各階級各執(zhí)其事,各安其分,這樣國家才成為正義的國家。
2.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等,并與他的“理想國”的等級相應。靈魂分為理性。意氣和欲望。理性位于頭部,意氣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橫膈膜與臍之間。理性用意氣控制欲望,猶如哲學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樣。靈魂三級各執(zhí)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為正義的人。
二、伊迭耶與知識即回憶說
1.伊迭耶:柏拉圖提出了“理念學說”,認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這些事物存在。他將這些普遍性稱為伊迭耶,一般譯為理念,意為形式。
2.因為只有對伊迭耶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所以真正的知識都是回憶。這就是他的知識即回憶說。
第六節(jié) 亞里士多德
一、簡述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
1.亞里士多德他把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
2.從植物到人,靈魂的等級越來越高。高級靈魂包括低級靈魂的功能。
3.這三級靈魂是從世界開始就有的。生物的種和屬是不變的。
二、共同感官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不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還有執(zhí)行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中間功能的“共同感官”。它感知“共同的感覺對象”,如運動。靜止。數目。形狀。大小。時間長短等。他認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臟區(qū)域。
三、心理功能的兩分法
亞里士多德區(qū)分心理功能為認識和動求兩大類功能。動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和動作等過程。
四、對心理器官的論述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的器官是心臟而不是腦。
第二章 古代后期中世紀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第一節(jié) 古代后期的心理學見解
一、懷疑學派
1.皮朗是懷疑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達到心神恬靜。要達到恬靜,必須默于不可知,安于不可知,對一切事物不下斷語。
2.埃奈西德穆也懷疑因果律,認為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不可知。他可以說是近代休謨的前驅。
二、伊壁鳩魯學派
1.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后期唯物主義路線的代表人物。在雅典創(chuàng)辦哲學學校。取名“花園”,后來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中心。
2. 伊壁鳩魯相信人人平等;他悟到真正的恬靜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3.簡述伊壁鳩魯的“原子論”:
⑴伊壁鳩魯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在虛空中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原子的各種不同結合來解釋。
⑵他把物體和組成物體的原子加以區(qū)分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不變的;原子具有“完整性”,即堅固性,因為原子不可能再分解。
⑶他認為原子具有各種極不相同的形態(tài),這就是自然現象無限豐富,變化多端的原因。
4伊壁鳩魯認為,思維依賴于感覺。他毫不懷疑認識客觀真理的可能性。因為人有心智與靈魂。
5.伊壁鳩魯認為,心智有兩種作用,一是自動的,一是有意的。
6.快樂主義:伊壁鳩魯認為,一切感覺都伴隨有痛苦或快樂的感情。痛苦是因為人體中原有的安排適當的原子被擾亂,快樂是因為這種安排的恢復或得到新的平衡。在他看來,生活的目的就是快樂。而享樂就是沒有痛苦。
7.盧克萊修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詩人,長詩《物性論》。以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三、斯多葛學派
1.斯多葛學派由芝諾在雅典創(chuàng)立。
2.人應該服從理性。一切事變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現,都是前定的,因此人應該聽天由命,順受一切。主張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后來終于成為沒落統(tǒng)治階級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二節(jié) 古代后期西方醫(yī)學與有關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知識
一、格林
1.格林是一個近乎自然神論者,并有目的論的思想。他認為。世界除了開始與神有關外,其后與神沒有什么關系。格林信奉目的論,認為人體的結構如此巧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2.格林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并對腦的構造有進一步的認識。
3.格林認為心理的功能有兩類:一是理性靈魂的功能包括外部功能。二是非理性靈魂的功能。
4.格林在心理的生理基礎知識方面的貢獻是很大的。從他開始,腦作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漸被鞏固下來。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約束下的心理學觀念
一、最有影響的教父:奧古斯丁
1.他認為,人和世界是有人格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原罪”遺留給全人類,使每個人生來就是罪惡的,需要贖罪。只有“全能的上帝的奇妙的恩賜”才能使人得救,而教會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離開教會,人就不能得救。他的結論是:教會權利必須大于世俗權力,教會必須統(tǒng)治世界。
2.奧古斯丁信奉二元論的心理學。認為,對“心” 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的?!吧怼笔俏锏模钦伎臻g的。
3.心與身的關系:奧古斯丁認為,人是靈魂與身體的結合。靈魂能指揮身體的一切活動;身體的生長依賴靈魂;感覺也是靈魂的功能。他的身心二元論是心身交感和平行論的混合產物。
4.奧古斯丁認為靈魂有三種功能:①自覺的記憶,②理智,③意志。其中意志活動是最重要的,它貫穿于一切心理活動之中。
5. 奧古斯丁的思想構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無論對西方社會還是對基督教,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二、經院哲學的高峰:阿奎那
1.阿奎那認為社會上的所有等級都是神定的,人民應該服從教會和封建主,而封建主則必須服從教會。他說,羅馬教皇是“基督的全權代表”。
2.阿奎那盡量利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當它與基督教義沖突時,他就拋棄了它。
三、13-14世紀的英國進步思想家
1.羅杰爾?培根:他認為,亞里士多德只是古代的權威,他的認識是否正確,應該用實際觀察來檢驗。抽象思維必須根據經驗,強調依靠實驗和數學研究自然。并注重自然知識的應用。
2.鄧斯 司各脫:他反對阿奎那關于理智與意志關系的主張,認為意志不受其他心理功能的左右,它支配理智而不受理智支配。
3.威廉?奧卡姆:他反對羅馬教會的高壓,主張教會只應管理宗教信仰的事。
第三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一)文藝復興時期
第一節(jié) 社會歷史背景
一、文藝復興的含義
1.14世紀末至17世紀初期是西方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一般稱這個時期為再生時期,也稱“文藝復興時期”。
2.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要發(fā)展工商業(yè),迫切需要科學知識,要發(fā)展科學就要有進步的認識論。所以思想家在這時都紛紛提出新的認識方法提倡從經驗研究自然,在研究中運用數學。所以從14世紀下半葉起,便產生了資產階級反宗教。反神學的所謂“人文主義”運動,即是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決不是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來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輿論準備。“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文化運動。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與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相對抗。
二、人文主義運動
1.隨著封建社會中資產階級因素的逐漸增長,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的重要,現實社會中人的自由和價值的重要,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回去尋找古希臘人的哲學??茖W和文化上的成就開始重視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強調發(fā)展人的個性,反對禁欲主義,嘲笑僧侶,號召人們從幻想中走向現實世界。這就是所謂的“人文主義運動”
2.脫拉西 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不認識自己,決不能認識上帝”。
3.斐微斯 西班牙人文主義者 寓言作品《人的神話》,熱烈歌頌人的力量。
三、新興科學及其與宗教的斗爭
1.哥白尼恢復了古代希臘人的太陽中心說。發(fā)表了《天體運行》論證了行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為中心。這就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也稱地動說。
2.開普勒*了天體運動不同質的謬論。他是首先開始將歸納法和數學結合運用的人。
3.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他用自造的天文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理論的正確。
4.維薩留斯以親身的解剖實踐為證據寫成了《論人體構造》。
5.塞爾維特發(fā)現了肺循環(huán)。
6.哈維以動物的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huán)。他又影響了笛卡爾,啟發(fā)他以機械作用去解釋生理過程。
7.布魯諾根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提出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結論。
第二節(jié) 進步思想家及其心理學的見解
一、達.芬奇—多方面的天才
1.達.芬奇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理。
2.達.芬奇提出人眼對遠近物體的知覺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①線條透視;②節(jié)目透視;③空氣透視;④移動透視;⑤雙眼視差。
二、特萊西奧: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感覺,應該用實驗去研究自然界。
三 斐微斯
1.在認識論方面,斐微斯強調感性經驗,認為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2.斐微斯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他強調情感的作用,包括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他認為情感可以加強記憶,也可以阻礙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