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國際支付與結算法律制度
一、國際銀行支付服務
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交往中,當事人之間的錢款通常需要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代為進行。于是,就會在委托人(及受益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產(chǎn)生一種國際支付服務關系:金融機構為委托人(及受益人)完成錢款的收付,后者則需要為此支付報酬。
國際支付服務是國際金融服務的一種。所謂國際金融服務,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就貨幣資金的國際融通為當事人提供的服務。國際金融服務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如國際貸款服務、國際融資擔保服務以及為債券或股票的跨國發(fā)行與交易所提供的服務等。
國際支付服務可按支付方式的不同加以分類。常見的國際支付服務有國際匯付服務、國際托收服務以及國際信用證服務。
二、國際匯付服務
匯付(Remittance),也叫買方直接付款,指由買方主動把貨款匯給賣方的一種付款方式。一般都通過銀行辦理,但嚴格地說,銀行并沒有介入。因為銀行只代客辦理匯款業(yè)務,對貨款的收付不承擔任何責任。
匯付這種方式,往往只在兩國關系友好,資信可靠,已建立了鞏固得密切業(yè)務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采用。在具體實踐中,匯付有三種不同的做法:
1.訂貨付現(xiàn)(Cash with Order)
又稱預付現(xiàn)款,是指賣方要求買方在訂貨時即預付全部或部分貨款。這是對賣方最為有利的支付條件,但對買方來說卻是風險極大的一種支付方式。因此在國際貿易中采用得并不多,一般是在賣方按照買方提出的特殊規(guī)格制造出口商品時,才使用這種付款方式。
2.見單付款(Sight Payment)
見單付款是指賣方在發(fā)運貨物之后,將有關裝運單據(jù)寄交買方,買方在收到單據(jù)后,按合同規(guī)定將貨款通過銀行匯付給賣方。采用這種方式,賣方的風險較大。如果買方在收到單據(jù)后拒不付款或拖延付款,賣方就會貨款落空或遭到利息損失。因此,除非買方的資信十分可靠,賣方是不會采用這種支付方式的。
3.交單付現(xiàn)(Cash against Document)
這是以買方付款為賣方交單的條件,如買方不付款,賣方就不把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的付款方式。也就是說,只有在買方付款之后,賣方才將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當賣方不了解買方的資信情況時可采用該結算方式,以確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遭受損失。
買方匯付貨款,可以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1)信匯(Mail Transfer,M/T)。買方將貨款交給本地銀行,請該行用信件委托賣方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給賣方。
(2)電匯(Telegraphic Transfer,T/T)。買方請求本地銀行用電報或電傳委托賣方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給賣方。采用電匯,賣方可以迅速收到貨款,但費用較信匯為高。
(3)票匯(Demand Draft,D/D)。買方向本地銀行購買銀行匯票,自行寄給賣方,賣方憑以向匯票上指定的銀行取款。
在國際貿易中,匯付屬于商業(yè)信用,它取決于一方對另一方的信任,是賣方向買方,或買方向賣方提供信用,進行資金融通的一種方式。在匯付方式中,提供信用的一方所承擔的風險很大。
三、國際托收服務
(一)托收的概念和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
托收(Collection)是由賣方對買方開立匯票,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的一種結算方式。
托收方式是賣方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能否收到完全取決于買方的信用,銀行并不給予任何保證。因此,托收同匯付方式一樣,也屬于商業(yè)信用性質,而非銀行信用。采用托收方式收取貨款,對賣方來說是有較大風險的。
為了統(tǒng)一各國銀行托收業(yè)務的做法,國際商會于1967年制訂了《商業(yè)單據(jù)托收規(guī)則》,1978年修訂時改名為《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該規(guī)則除前言外,分總則和定義及義務和責任兩部分。在后一部分中規(guī)定了銀行的義務和責任、提示、付款、承兌的程序以及拒付證書、貨物的保護、托收結果的通知等內容。目前,《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已成為托收業(yè)務的國際慣例,為80多個國家的商會和銀行所采用。應當注意的是,該規(guī)則規(guī)定的所有條款,只有與托收委托書的內容沒有抵觸時才可運用。如兩者發(fā)生沖突,則應以托收委托書的規(guī)定為準。
(二)托收方式的當事人
托收方式的主要當事人有四個: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和付款人。
1.委托人(Principal)
即開出匯票委托銀行向國外付款人收款的出票人(Drawer),通常是賣方。
2.托收行(Remitting Bank)
即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轉托國外銀行向國外付款人代為收款的銀行,通常為出口地銀行。
3.代收行(Collection Bank)
即接受托收行的委托,代向付款人收款的銀行,通常為進口地銀行。
4.付款人(Payer)
即匯票的受票人(Drawee),通常是買方。
委托人與托收行之間是委托代理關系。在托收申請書中明確委托的內容以及雙方的責任,托收行接受委托人的申請書后,即構成托收行和委托人之間的契約關系,雙方權利義務以托收申請書的規(guī)定為準。
托收行與代收行的關系也是委托代理關系。一般來說他們之間本來就已建立代理關系,雙方互相委托待辦的業(yè)務范圍和事項早有約定。但在特殊情況下,托收行與代收行之間,也有可能并建立代理關系。不論它們之間是否有代理關系,代收行對于每筆委托業(yè)務的具體事項,均須根據(jù)托收行向其發(fā)出的托收委托書辦理。委托書中的指示應與委托人出具的托收申請書中的指示相一致。
(三)托收的種類
托收分為光票托收和跟單托收兩種。光票托收是指賣方僅開具匯票委托銀行向買方收款,而不附具任何裝運單據(jù)。光票托收可以用于貨款尾數(shù)、小額交易貨款、貿易從屬費用和索賠款的收取。跟單托收是指賣方將匯票連同提單、保險單、發(fā)票等裝運單據(jù)一起交給銀行,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在國際貿易貨款結算使用托收方式時,通常均使用跟單托收。
按交單條件不同,跟單托收可分為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兩種:
1.付款交單(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
付款交單是指賣方的交單以買方的付款為條件。一般做法是先由賣方發(fā)貨,取得貨運單據(jù),然后把匯票連同貨運單據(jù)交給銀行代為托收,并在托收申請書中指示銀行,只有在買方付清貨款時,才把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因此,買方必須按匯票上載明金額付款后,才能取得貨運單據(jù),并憑之提取貨物。
付款交單又有即期和遠期之分。
(1)即期付款交單(D/P at Sight)。由賣方開具即期匯票(或不開匯票),通過銀行向買方提示匯票和貨運單據(jù)(或只提示單據(jù)),買方如審核無誤,于見票(或見單)時即須付款,在付清貨款后,領取貨運單據(jù),即所謂“付款贖單”。
(2)遠期付款交單(D/P after Sight)。由賣方開具遠期匯票,通過銀行向買方提示匯票和貨運單據(jù),買方審核無誤后在匯票上承兌,并于匯票到期日付款贖單。在匯票到期日前,匯票和貨物單據(jù)由代收行保管。
在遠期付款交單條件下,買方為了抓住有利時機,早日提取貨物使用或轉售,可憑信托收據(jù)(Trust Receipt,T/R)向代收行借取單據(jù),先行提貨,待匯票到期日再付清貨款。這是各國銀行對進口人融資的一種通常做法,與委托人無關。不論進口人能否在匯票到期日付款,代收行必須對委托人承擔到期付款責任。如果委托人委托時同意代收行可憑付款人出具的信托收據(jù)借單,則代收行沒有責任;如果日后進口人拒付匯票,其風險責任就必須由委托人自己承擔。
2.承兌交單(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D/A)
承兌交單是指賣方的交單以買方承兌匯票為條件。買方承兌匯票后,即可向代收行取得貨運單據(jù),憑以提取貨物,于匯票到期日付款。所以承兌交單方式只適用于遠期匯票的托收。承兌交單前付款條件對買方較為有利,但對賣方而言,則要冒極大的風險。因為買方雖然已承諾了到期付款,但交單之后,賣方收取貨款的保證就是買方的信用,一旦買方到期拒付貨款或破產(chǎn)倒閉,賣方就會遭受巨大損失。
四、國際信用證服務
(一)信用證的概念
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L/C)是開證銀行請求或根據(jù)自身需要,開給第三者(受益人)(例如出口人)的一種在一定條件下保證付款的憑證。在國際貿易中,通常是開證銀行根據(jù)進口人的請求和指示,授權出口人憑所提交的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的單據(jù)和開立以該行或其指定銀行為付款人的不超過規(guī)定金額的匯票向其收款,并保證向出口人或其指定人按信用證規(guī)定進行支付。因此,信用證方式屬于銀行信用的性質,也就是說,以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是把原來應由進口人履行的憑單付款責任轉由銀行來履行,即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優(yōu)于商業(yè)信用,較易為債權人所接受。在現(xiàn)代國際貿易中,憑銀行信用證付款,已成為最常見、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在我國對外貿易結算中,主要也是采用信用證付款方式。
信用證是開證行依照開證申請人的要求向受益人開出的、承諾在一定條件下向受益人支付約定的金額的書面文件。信用證的開立,在有關當事人之間建立了確定的法律關系。信用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當事人僅指開證行與受益人,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信用證法律關系的核心;廣義的當事人還包括開證申請人、被指定銀行、保兌行等。這里所說的信用證關系僅指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同其他的交易關系一樣,信用證關系是一種合同關系。這種關系的產(chǎn)生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約定,這種關系的內容是當事人之間兌對彼此的權利義務的安排。
(二)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
信用證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為了統(tǒng)一各國對跟單信用證條款的解釋,明確各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國際商會于1929年擬訂《商業(yè)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對跟單信用證的定義、有關名詞、術語以及信用證業(yè)務的有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統(tǒng)一的解釋,供各國銀行和銀行公會自愿采用。其后又為適應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新型運輸方式相繼出現(xiàn)等情況,幾經(jīng)修訂。1974年的修訂本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即國際商會第190號出版物。隨著多式聯(lián)和運輸和成組化運輸日益發(fā)展和新的制作和傳送貨運單據(jù)方法的出現(xiàn),以及各國銀行在使用1974年修訂本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國際商會銀行技術實務委員會于1983年6月進行了再次的修訂,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1983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400號出版物》(簡稱“UCP400”),1984年10月1日起實施。此后近十年來,隨著國際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的發(fā)展,通信工具的電子化、網(wǎng)絡化和電腦的廣泛使用,國際貿易、金融、保險、單據(jù)處理和結算工作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以致使在跟單信用證下提交的單據(jù),因單據(jù)不符或明顯的缺陷而遭拒付的增達50%左右,嚴重削弱了信用證的效用,使有關方在經(jīng)濟上遭受損失,信用證業(yè)務中的訴訟案件也有所增加。正因如此,國際商會根據(jù)各國銀行委員會的要求,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對原“400”號版本進行修改。通過多次討論修改和收集各方意見,于1993年5月公布了新版本,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500號出版物》(簡稱“UCP500”),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由于《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起到了協(xié)調和解決有關當事人之間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國際結算的進行,至今已為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銀行和銀行公會所采用,并已成為國際上處理信用證業(yè)務的慣例。目前各國法院幾乎都把《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作為裁決跨國信用證糾紛的“法律準則”。但是《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畢竟不是各國共同制定的法律,只是一項國際貿易慣例,因此,要得到這個“法律準則”的保護,必須在信用證上注明根據(jù)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某號出版物開立。
“UCP500”共49條,包括:總則和定義、信用證的格式和通知、義務和責任、單據(jù)、其他條款、可轉讓信用證和款項讓渡等七個部分。它與“UCP400”相比,簡化了有關規(guī)定,文字更嚴謹,增強了信用證作為銀行信用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使之與銀行的實際做法更趨一致,促進了結算業(yè)務的標準化與統(tǒng)一性,使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更加便利和現(xiàn)代化。
(三)信用證的一般收付程序
在采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時,其一般的收付程序如下:
1.開征人(買方)按照合同規(guī)定向當?shù)劂y行提出申請,并提供若干押金或其他擔保,要求開證行向受益人開出信用證。
2.開證行開出信用證,寄給出口人所在地的代理銀行(通知行)。
3.通知行將信用證轉遞或通知受益人(賣方)。
4.受益人經(jīng)審查信用證認可后,即可按規(guī)定條件裝貨。受益人發(fā)貨后,備妥信用證規(guī)定的貨運單據(jù),開具匯票,在信用證有效期內送當?shù)氐淖h付行(可以是原通知行,也可以是其他銀行)議付。
5.議付行經(jīng)與信用證核對,確認匯票與單據(jù)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后,按匯票所開金額,扣除若干利息,將墊款付給受益人。
6.議付行將匯票、貨運單據(jù)等寄給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索償。
7.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經(jīng)審核單據(jù)無誤后,付款給議付行。
8.開證行在辦理轉帳或匯款給議付行的同時,通知開證人付款、贖回單據(jù)。
9.開證人付款并取得貨運單據(jù)后,憑此向承運人在進口地的機構或代理人提貨。
一、國際銀行支付服務
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交往中,當事人之間的錢款通常需要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代為進行。于是,就會在委托人(及受益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產(chǎn)生一種國際支付服務關系:金融機構為委托人(及受益人)完成錢款的收付,后者則需要為此支付報酬。
國際支付服務是國際金融服務的一種。所謂國際金融服務,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就貨幣資金的國際融通為當事人提供的服務。國際金融服務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如國際貸款服務、國際融資擔保服務以及為債券或股票的跨國發(fā)行與交易所提供的服務等。
國際支付服務可按支付方式的不同加以分類。常見的國際支付服務有國際匯付服務、國際托收服務以及國際信用證服務。
二、國際匯付服務
匯付(Remittance),也叫買方直接付款,指由買方主動把貨款匯給賣方的一種付款方式。一般都通過銀行辦理,但嚴格地說,銀行并沒有介入。因為銀行只代客辦理匯款業(yè)務,對貨款的收付不承擔任何責任。
匯付這種方式,往往只在兩國關系友好,資信可靠,已建立了鞏固得密切業(yè)務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采用。在具體實踐中,匯付有三種不同的做法:
1.訂貨付現(xiàn)(Cash with Order)
又稱預付現(xiàn)款,是指賣方要求買方在訂貨時即預付全部或部分貨款。這是對賣方最為有利的支付條件,但對買方來說卻是風險極大的一種支付方式。因此在國際貿易中采用得并不多,一般是在賣方按照買方提出的特殊規(guī)格制造出口商品時,才使用這種付款方式。
2.見單付款(Sight Payment)
見單付款是指賣方在發(fā)運貨物之后,將有關裝運單據(jù)寄交買方,買方在收到單據(jù)后,按合同規(guī)定將貨款通過銀行匯付給賣方。采用這種方式,賣方的風險較大。如果買方在收到單據(jù)后拒不付款或拖延付款,賣方就會貨款落空或遭到利息損失。因此,除非買方的資信十分可靠,賣方是不會采用這種支付方式的。
3.交單付現(xiàn)(Cash against Document)
這是以買方付款為賣方交單的條件,如買方不付款,賣方就不把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的付款方式。也就是說,只有在買方付款之后,賣方才將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當賣方不了解買方的資信情況時可采用該結算方式,以確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遭受損失。
買方匯付貨款,可以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1)信匯(Mail Transfer,M/T)。買方將貨款交給本地銀行,請該行用信件委托賣方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給賣方。
(2)電匯(Telegraphic Transfer,T/T)。買方請求本地銀行用電報或電傳委托賣方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給賣方。采用電匯,賣方可以迅速收到貨款,但費用較信匯為高。
(3)票匯(Demand Draft,D/D)。買方向本地銀行購買銀行匯票,自行寄給賣方,賣方憑以向匯票上指定的銀行取款。
在國際貿易中,匯付屬于商業(yè)信用,它取決于一方對另一方的信任,是賣方向買方,或買方向賣方提供信用,進行資金融通的一種方式。在匯付方式中,提供信用的一方所承擔的風險很大。
三、國際托收服務
(一)托收的概念和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
托收(Collection)是由賣方對買方開立匯票,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的一種結算方式。
托收方式是賣方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能否收到完全取決于買方的信用,銀行并不給予任何保證。因此,托收同匯付方式一樣,也屬于商業(yè)信用性質,而非銀行信用。采用托收方式收取貨款,對賣方來說是有較大風險的。
為了統(tǒng)一各國銀行托收業(yè)務的做法,國際商會于1967年制訂了《商業(yè)單據(jù)托收規(guī)則》,1978年修訂時改名為《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該規(guī)則除前言外,分總則和定義及義務和責任兩部分。在后一部分中規(guī)定了銀行的義務和責任、提示、付款、承兌的程序以及拒付證書、貨物的保護、托收結果的通知等內容。目前,《托收統(tǒng)一規(guī)則》已成為托收業(yè)務的國際慣例,為80多個國家的商會和銀行所采用。應當注意的是,該規(guī)則規(guī)定的所有條款,只有與托收委托書的內容沒有抵觸時才可運用。如兩者發(fā)生沖突,則應以托收委托書的規(guī)定為準。
(二)托收方式的當事人
托收方式的主要當事人有四個: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和付款人。
1.委托人(Principal)
即開出匯票委托銀行向國外付款人收款的出票人(Drawer),通常是賣方。
2.托收行(Remitting Bank)
即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轉托國外銀行向國外付款人代為收款的銀行,通常為出口地銀行。
3.代收行(Collection Bank)
即接受托收行的委托,代向付款人收款的銀行,通常為進口地銀行。
4.付款人(Payer)
即匯票的受票人(Drawee),通常是買方。
委托人與托收行之間是委托代理關系。在托收申請書中明確委托的內容以及雙方的責任,托收行接受委托人的申請書后,即構成托收行和委托人之間的契約關系,雙方權利義務以托收申請書的規(guī)定為準。
托收行與代收行的關系也是委托代理關系。一般來說他們之間本來就已建立代理關系,雙方互相委托待辦的業(yè)務范圍和事項早有約定。但在特殊情況下,托收行與代收行之間,也有可能并建立代理關系。不論它們之間是否有代理關系,代收行對于每筆委托業(yè)務的具體事項,均須根據(jù)托收行向其發(fā)出的托收委托書辦理。委托書中的指示應與委托人出具的托收申請書中的指示相一致。
(三)托收的種類
托收分為光票托收和跟單托收兩種。光票托收是指賣方僅開具匯票委托銀行向買方收款,而不附具任何裝運單據(jù)。光票托收可以用于貨款尾數(shù)、小額交易貨款、貿易從屬費用和索賠款的收取。跟單托收是指賣方將匯票連同提單、保險單、發(fā)票等裝運單據(jù)一起交給銀行,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在國際貿易貨款結算使用托收方式時,通常均使用跟單托收。
按交單條件不同,跟單托收可分為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兩種:
1.付款交單(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
付款交單是指賣方的交單以買方的付款為條件。一般做法是先由賣方發(fā)貨,取得貨運單據(jù),然后把匯票連同貨運單據(jù)交給銀行代為托收,并在托收申請書中指示銀行,只有在買方付清貨款時,才把貨運單據(jù)交給買方。因此,買方必須按匯票上載明金額付款后,才能取得貨運單據(jù),并憑之提取貨物。
付款交單又有即期和遠期之分。
(1)即期付款交單(D/P at Sight)。由賣方開具即期匯票(或不開匯票),通過銀行向買方提示匯票和貨運單據(jù)(或只提示單據(jù)),買方如審核無誤,于見票(或見單)時即須付款,在付清貨款后,領取貨運單據(jù),即所謂“付款贖單”。
(2)遠期付款交單(D/P after Sight)。由賣方開具遠期匯票,通過銀行向買方提示匯票和貨運單據(jù),買方審核無誤后在匯票上承兌,并于匯票到期日付款贖單。在匯票到期日前,匯票和貨物單據(jù)由代收行保管。
在遠期付款交單條件下,買方為了抓住有利時機,早日提取貨物使用或轉售,可憑信托收據(jù)(Trust Receipt,T/R)向代收行借取單據(jù),先行提貨,待匯票到期日再付清貨款。這是各國銀行對進口人融資的一種通常做法,與委托人無關。不論進口人能否在匯票到期日付款,代收行必須對委托人承擔到期付款責任。如果委托人委托時同意代收行可憑付款人出具的信托收據(jù)借單,則代收行沒有責任;如果日后進口人拒付匯票,其風險責任就必須由委托人自己承擔。
2.承兌交單(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D/A)
承兌交單是指賣方的交單以買方承兌匯票為條件。買方承兌匯票后,即可向代收行取得貨運單據(jù),憑以提取貨物,于匯票到期日付款。所以承兌交單方式只適用于遠期匯票的托收。承兌交單前付款條件對買方較為有利,但對賣方而言,則要冒極大的風險。因為買方雖然已承諾了到期付款,但交單之后,賣方收取貨款的保證就是買方的信用,一旦買方到期拒付貨款或破產(chǎn)倒閉,賣方就會遭受巨大損失。
四、國際信用證服務
(一)信用證的概念
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L/C)是開證銀行請求或根據(jù)自身需要,開給第三者(受益人)(例如出口人)的一種在一定條件下保證付款的憑證。在國際貿易中,通常是開證銀行根據(jù)進口人的請求和指示,授權出口人憑所提交的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的單據(jù)和開立以該行或其指定銀行為付款人的不超過規(guī)定金額的匯票向其收款,并保證向出口人或其指定人按信用證規(guī)定進行支付。因此,信用證方式屬于銀行信用的性質,也就是說,以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是把原來應由進口人履行的憑單付款責任轉由銀行來履行,即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優(yōu)于商業(yè)信用,較易為債權人所接受。在現(xiàn)代國際貿易中,憑銀行信用證付款,已成為最常見、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在我國對外貿易結算中,主要也是采用信用證付款方式。
信用證是開證行依照開證申請人的要求向受益人開出的、承諾在一定條件下向受益人支付約定的金額的書面文件。信用證的開立,在有關當事人之間建立了確定的法律關系。信用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當事人僅指開證行與受益人,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信用證法律關系的核心;廣義的當事人還包括開證申請人、被指定銀行、保兌行等。這里所說的信用證關系僅指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同其他的交易關系一樣,信用證關系是一種合同關系。這種關系的產(chǎn)生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約定,這種關系的內容是當事人之間兌對彼此的權利義務的安排。
(二)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
信用證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為了統(tǒng)一各國對跟單信用證條款的解釋,明確各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國際商會于1929年擬訂《商業(yè)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對跟單信用證的定義、有關名詞、術語以及信用證業(yè)務的有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統(tǒng)一的解釋,供各國銀行和銀行公會自愿采用。其后又為適應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新型運輸方式相繼出現(xiàn)等情況,幾經(jīng)修訂。1974年的修訂本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即國際商會第190號出版物。隨著多式聯(lián)和運輸和成組化運輸日益發(fā)展和新的制作和傳送貨運單據(jù)方法的出現(xiàn),以及各國銀行在使用1974年修訂本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國際商會銀行技術實務委員會于1983年6月進行了再次的修訂,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1983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400號出版物》(簡稱“UCP400”),1984年10月1日起實施。此后近十年來,隨著國際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的發(fā)展,通信工具的電子化、網(wǎng)絡化和電腦的廣泛使用,國際貿易、金融、保險、單據(jù)處理和結算工作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以致使在跟單信用證下提交的單據(jù),因單據(jù)不符或明顯的缺陷而遭拒付的增達50%左右,嚴重削弱了信用證的效用,使有關方在經(jīng)濟上遭受損失,信用證業(yè)務中的訴訟案件也有所增加。正因如此,國際商會根據(jù)各國銀行委員會的要求,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對原“400”號版本進行修改。通過多次討論修改和收集各方意見,于1993年5月公布了新版本,定名為《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500號出版物》(簡稱“UCP500”),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由于《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起到了協(xié)調和解決有關當事人之間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國際結算的進行,至今已為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銀行和銀行公會所采用,并已成為國際上處理信用證業(yè)務的慣例。目前各國法院幾乎都把《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作為裁決跨國信用證糾紛的“法律準則”。但是《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畢竟不是各國共同制定的法律,只是一項國際貿易慣例,因此,要得到這個“法律準則”的保護,必須在信用證上注明根據(jù)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某號出版物開立。
“UCP500”共49條,包括:總則和定義、信用證的格式和通知、義務和責任、單據(jù)、其他條款、可轉讓信用證和款項讓渡等七個部分。它與“UCP400”相比,簡化了有關規(guī)定,文字更嚴謹,增強了信用證作為銀行信用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使之與銀行的實際做法更趨一致,促進了結算業(yè)務的標準化與統(tǒng)一性,使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更加便利和現(xiàn)代化。
(三)信用證的一般收付程序
在采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時,其一般的收付程序如下:
1.開征人(買方)按照合同規(guī)定向當?shù)劂y行提出申請,并提供若干押金或其他擔保,要求開證行向受益人開出信用證。
2.開證行開出信用證,寄給出口人所在地的代理銀行(通知行)。
3.通知行將信用證轉遞或通知受益人(賣方)。
4.受益人經(jīng)審查信用證認可后,即可按規(guī)定條件裝貨。受益人發(fā)貨后,備妥信用證規(guī)定的貨運單據(jù),開具匯票,在信用證有效期內送當?shù)氐淖h付行(可以是原通知行,也可以是其他銀行)議付。
5.議付行經(jīng)與信用證核對,確認匯票與單據(jù)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后,按匯票所開金額,扣除若干利息,將墊款付給受益人。
6.議付行將匯票、貨運單據(jù)等寄給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索償。
7.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經(jīng)審核單據(jù)無誤后,付款給議付行。
8.開證行在辦理轉帳或匯款給議付行的同時,通知開證人付款、贖回單據(jù)。
9.開證人付款并取得貨運單據(jù)后,憑此向承運人在進口地的機構或代理人提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