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法”串講筆記(17)

字號:

第二節(jié) 人權的國際保護
    一、人權的國際保護的含義
    人權的國際保護是指國家按照國際法,通過條約,承擔國際義務,對實現(xiàn)基本人權的某些方面進行合作與保證,并對侵犯這種權利的行為加以防止與懲治。
    二、國際人權機構的設置
    為了實施國際人權保護,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和有關國際人權公約的規(guī)定,國際社會設置了一些國際人權機構。這些機構按其產(chǎn)生的根據(jù)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直接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設置的人權機構-人權委員會,是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內(nèi)處理人權問題的主要機構。人權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是負責進行專題研究、擬具建議和起草與人權有關的國際文書,調查關于侵犯人權的指控和處理與這種侵犯有關的來文,協(xié)助經(jīng)社理事會協(xié)調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內(nèi)人權的活動。
    (二)根據(jù)國際人權而設立的各種人權機構。這是為受理締約國的報告,處理有關國家或個人的來文而設立的保障實施條約的機構。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條約的實施。
    (三)根據(jù)聯(lián)合國主要機構的決議或授權而成立的專職人權機構。
    除了上述人權機構外,目前還有些區(qū)域性的人權機構。如根據(jù)1950年《歐洲人權公約》的規(guī)定設立的歐洲人權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根據(jù)1969年《美洲人權公約》的規(guī)定設立的美洲國家間人權委員會和美洲國家間人權法院。根據(jù)1981年《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憲章》的規(guī)定設立的非洲人權和民族權委員會。
    三、國際人權保護的實施制度
    國際人權保護的實施制度是指有關國際人權公約規(guī)定的保護各公約規(guī)定的人權的具體程序。
    (一)報告及審查制度。多數(shù)人權條約都規(guī)定了報告和審查制度,即規(guī)定各締約國將其履行條約情況向有關機構提交報告的義務,有關機構有權對締約國提交的報告進行審查。但報告,審議方式以及有關程序有所不同。
    盡管許多人權條約規(guī)定了審議報告的程序,但審議機構有所不同。有些條約規(guī)定由依據(jù)該條約成立的專門機構審議報告。而有些條約則規(guī)定由聯(lián)合國的既存機構審議報告。
    (二)處理締約國來文及和解制度。一些人權條約規(guī)定了一套處理締約國來文指控及和解的制度。例如《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規(guī)定,締約國可以隨時聲明承認人權事務委員會有權接受和審議一締約國指控另一締約國不履行公約義務的通知。人權事務委員會在認定用盡了國內(nèi)救濟措施之后,有權處理已接受任擇條款的締約國之間的指控,提供斡旋,以便求得有關事項的友好解決。但如果未能獲得滿意的解決,經(jīng)各有關締約國同意后,人權事務委員會可以指派一個由5名委員組成的專設和解委員會進行和解。如果仍不能獲得解決,和解委員會在其報告中應說明對于各有關締約國間爭執(zhí)事件的一切有關事實問題的結論,以及對于該事件可能解決的各種可能性的意見。各有關締約國應于接到報告后三個月內(nèi)通知委員會主席是否接受和解委員會報告的內(nèi)容。其他一些人權條約也有類似規(guī)定。
    (三)個人申訴制度。一些人權條約規(guī)定了個人申訴制度。但這些條約一般都要求要基于條約中的任選條款,并且必須是在確認用盡國內(nèi)救濟辦法以后才能受理個人來文。
    根據(jù)《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任意議定書的規(guī)定,“成為本議定書締約國的締約國承認人權事務委員會有權接受并審查該國管轄下的個人聲稱為該締約國侵害公約所載任何權利的受害人的來文?!薄叭藱嗍聞瘴瘑T會應將根據(jù)《議定書》所提出的任何來文提請締約國注意”,“收到通知的國家應于六個月內(nèi)書面向委員會提出解釋或聲明,說明原委,如該國業(yè)已采取救濟辦法,則亦應一并說明”?!叭藱嗍聞瘴瘑T會應參照該個人及關系締約國所提出的一切書面資料,審查根據(jù)《議定書》所收到的來文?!辈ⅰ皯蜿P系締約國及該個人提出意見”。
    其他一些人權條約也規(guī)定了類似的制度。
    (四)1503程序。1970年聯(lián)合國經(jīng)社理事會通過了一個題為“有關侵犯人權及基本自由的來文的處理程序”的決議,規(guī)定防止歧視及保護少數(shù)小組委員會不用依據(jù)條約,在經(jīng)證明確系一貫和嚴重的侵害基本人權的情形下即有權受理個人的來文。小組委員會可決定將具有一貫侵犯人權特點的情況提交人權委員會審議。人權委員會可以自行研究并向經(jīng)社理事會提出報告和建議,也可以在征得有關國家同意的情況下任命一個特設委員會去進行調查。這一程序被稱為“1503程序”。但在實際運用中,由于沒有條約根據(jù),人權委員會和防止歧視及保護少數(shù)小組委員會基于“1503程序”所作決議對當事國沒有法律上的拘束力。而且,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中,證明存在“一貫和嚴重地侵害基本人權的情形”并非易事。因此,這一程序在實踐中難以適用。
    第三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
    一、尊重和保護人權,反對利用人權干涉別國內(nèi)政
    我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我國各族人民享有廣泛的人權和基本自由。在國際上,中國主張相互尊重國家主權,優(yōu)先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從而為全世界廣大人民享受多項人權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中國反對借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nèi)政。
    二、積極參加聯(lián)合國人權領域的活動
    中國于1971年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一直派團出席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和聯(lián)合國大會歷屆會議,參加人權議題的審議,派團出席了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的會議。中國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內(nèi)國際人權法律文書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中國政府先后簽署、批準并加入了一系列國際人權公約。
    三、在人權領域內(nèi)加強國際合作
    中國一貫捍衛(wèi)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自決權,在制止大規(guī)模侵犯人權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而且一貫主張,對于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行為,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進行干預和制止。
    第十三章 國際法律責任
    第一節(jié)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國際不當行為的責任
    第三節(jié) 國際損害行為的責任
    第四節(jié) 國際法律責任的免除
    第五節(jié) 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第一節(jié)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一、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指國際法主體對其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國際法律責任的特征
    (一)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和國際法的主體是相同的。國際責任的主體除國家之外,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但是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二)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jù)是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傳統(tǒng)國際法主張國際不當行為是國際責任的根據(jù)。在現(xiàn)代,又確定了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這種責任以賠償為其形式。
    (三)國際法律責任的任務就是要確定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
    第二節(jié) 國際不當行為的責任
    國際不當行為是指國際法主體所作的違背其國際義務的行為。它包括一般國際不當行為和國際罪行,前者指違背一般國際義務的行為,后者指違背對國際社會根本利益至關緊要的國際義務,以致整個國際社會公認違背該項義務是一種罪行的行為。
    一、國際不當行為的主觀要件
    國際不當行為的主觀要件是指某一不當行為可歸因于國家而構成國家行為。國際不當行為是否可歸因于國家而構成國家行為,只能按照國際法而不能按照國內(nèi)法來判斷。
    (一)國際不當行為可歸因于國家而成為該國的國家行為有如下幾種情況:
    1.國家機關的行為。任何國家機關的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但以該機關在有關事件中系以此種資格行事為限。而不論這些機關是屬于制憲、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權力之下,不論擔任國際性或國內(nèi)性職務,也不論在國家組織中處于上級或下級地位。
    2.經(jīng)授權行使政府權力的其他實體的行為。一個國家內(nèi)地方政治實體的機關,或雖非國家政治實體正式結構的一部分,但經(jīng)國內(nèi)法授權行使政府權力的實體,其機關的行為應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但以上述機關在有關事件中以此種資格行事為限。
    3.實際上代表國家行事的人的行為。經(jīng)確定,一個人或一群人實際上是代表該國行事的行為,或該人或該群人,在正式*不存在和有理由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情況下,實際上行使這些權力要素的行為,應視為國家行為。
    4.別國或國際組織交由國家支配的機關的行為。別國或國際組織交由一國支配的機關,如為行使后一國家的政府權力要素而行事,其行為依國際法應視為該機關交由其支配的國家的行為。如果這些機關是以別國或該國際組織的資格行事,其行為不應視為支配國的行為。
    5.叛亂運動的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或其管理下的任何其他領土內(nèi)成立的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依國際法不應視為該國的行為。
    6.成為一國新政府或導致組成一個新國家的叛亂活動的行為,成為一國新政府的叛亂運動的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行動導致在一個先已存在的國家的領土一部分或其管理下的領土內(nèi)組成一個新的國家的叛亂運動的行為應視為該新國家的行為。
    7.非代表國家行事的人的行為。非代表國家行事的人的行為,不應視為國家行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代表等在國外的私人行為,雖然不屬于國家的行為,但由于他們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他們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所以即使是私人行為,如果損害了外國的利益,一般仍應由他們所屬的國家負責。如果國家縱容或唆使個人或一群人肆意侵犯外國的權益,則該國應負國際責任。
    (二)一國牽連入他國的國際不當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一國對他國的援助或協(xié)助的行為。一國對他國的援助或協(xié)助,如經(jīng)確定是為了使該他國犯國際不當行為,則該項援助或協(xié)助本身構成國際不當行為,應由援助的國家或協(xié)助國承擔國際責任;接受援助或接受協(xié)助的國家,也應對其本身的國際不當行為負國際責任。
    2.一國在其受他國指揮或控制權力支配的活動領域內(nèi)犯國際不當行為時,行使指揮或控制權的支配國,應負國際責任。但這并不妨礙犯國際不當行為的國家按照有關規(guī)則負的國際責任
    3.一國因受他國脅迫犯某項國際不當行為。不論其實施脅迫的根據(jù)為何,也不論脅迫采取何種方式,只要由于實施脅迫,使該國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而犯國際不當行為,則脅迫國須負國際責任。但這并不妨礙犯國際不當行為的國家按照有關規(guī)則也應負國際責任。
    二、國際不當行為的客觀要件
    該項行為違背國際義務。所謂違背國際義務,是指一國的行為不符合國際義務對它的要求,不論該義務是來源于習慣、條約或其他。
    但是由于違背的國際義務的性質不同,國際不當行為也可分為一般的國際不當行為和國際罪行。根據(jù)國際法。一國違背以下國際義務的行為,就構成國際罪行:
    (一)嚴重違背對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二)嚴重違背對維護各國人民的自決權利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三)大規(guī)模地嚴重違背對保護人類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四)嚴重違背對維護和保全人類環(huán)境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三、國際不當行為的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國的行為被確定為國際不當行為后,是否當然產(chǎn)生國際責任呢?國際法學界歷來有爭論。主要有兩種學說:一是“過失責任說”,二是“結果責任說”。過失責任說認為,只有在國家有過失或故意的主觀因素下從事不當行為,才承擔責任。過失責任一直受到了批評,產(chǎn)生了與之相對應的“結果責任說”。結果責任說,又稱為“客觀責任說”,這種學說認為,只要國家行為違背了國際法或國際義務,國家就應承擔責任,因此,原則上以一國的行為是否違反國際義務作為承擔責任的根據(jù)是較為合理的。但是,對過失責任說也不應完全否定,在某些情況下,適用過失責任原則是恰當?shù)模缭趪彝饺说年P系上,如國家無過失,則不承擔責任。
    第三節(jié) 國際損害行為的責任
    一、國際損害責任的概念
    國際損害行為責任(簡稱國際損害責任)制度產(chǎn)生較晚,在理論上有很大的分歧,在實踐上,也還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實在法規(guī)則。一般認為,國際損害責任是指國際法主體在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活動造成損害時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
    損害責任行為的特點是:
    (一)其活動都是由國家或實體在其本國領土或控制范圍內(nèi)從事的,但其危害具有跨國性;
    (二)其活動通常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三)活動本身都是現(xiàn)行國際法未加禁止的;
    (四)受害國有權要求加害國給予合理賠償。
    在國際實踐中,損害責任承擔的形式主要是:
    (一)國家專屬責任。其主體是國家。主要涉及國家本身或其他國家實體的活動,以及其他非政府團體的活動。它們的行為所引起的國際責任,完全是由國家來承擔。
    (二)由國家和經(jīng)營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該責任主要適用于民用核活動領域。
    (三)經(jīng)營人承擔賠償責任。即由經(jīng)營人單獨承擔有限賠償責任。根據(jù)有關條約的規(guī)定,經(jīng)營人必須擔保或就賠償作出必要的財務安排,以便使受害人按照統(tǒng)一標準得到賠償。
    二、損害責任的適用范圍
    關于損害責任的適用范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有分歧的。有人主張包括經(jīng)濟和社會領域活動等的無形后果,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其適用范圍應僅限于有關自然環(huán)境利用所造成的跨界有形后果。損害責任適用范圍的另一個問題是,產(chǎn)生損害責任的活動僅限于國家本身從事的活動,還是包括國家管轄或控制范圍內(nèi)從事的一切活動?國際法委員會的一致意見是:原則上損害責任適用于一國管轄或控制范圍內(nèi)從事的一切具有跨界損害的活動,包括個人和法人實體從事的活動。
    三、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
    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視不同情況適用絕對責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第四節(jié) 國際法律責任的免除
    一、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免除
    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根據(jù)是行為的不當性。如果一國際法主體的行為的不當性已被排除,該主體的國際責任便隨之免除。
    在國際實踐中, 排除行為的不當性的條件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同意
    所謂同意是指受害主體一方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加害主體一方實行某項與其所負之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時,即排除加害主體一方的行為的不當性,從而免除其國際法律責任。
    因“同意”免除責任應受下列條件的限制:
    1.合法性。一個主體同意另一個主體的行為不得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及依此原則所產(chǎn)生的國際義務。作出此項同意的權力機關的行為是合法的,傀儡政府的同意則是非法的、無效的。
    2.自愿性。同意不得帶有脅迫、詐欺的因素,而應是同意方自由意志明確的和實在的表示。
    3.有效性。同意必須由正式的權力機關在行為前作出,而不能在事后加以追認。特定行為必須在原定的時間和范圍內(nèi)實行。
    (二)對抗措施
    對抗措施是指受害方針對加害方所犯的國際不當行為而采取的對抗行為。這種行為即使違背原先對他方承擔的國際義務,但因該行為是由加害方的國際不當行為引起的,所以,對抗措施的不當性應予排除。通常對抗措施包括一般的對抗措施和自衛(wèi)行為。一般對抗措施是由對方的一般國際不當行為引起的,因此受害方也只限于采取相應的非武力措施來對抗,如經(jīng)濟制裁和斷絕外交關系等。自衛(wèi)行為則是由于受害方遭到加害方的武力攻擊或侵略時所采取的相應的武力反擊行為。
    (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一國際法主體的不符合國際義務的行為,如果起因于不可抗力和無法控制的外界事件或無法預料和不可能知道其行為不符合該項義務,以致在實際上不可能按照該項義務行事,在這種情況下,應排除其行為的不當性,免除該國的國際責任。
    (四)危難與緊急狀態(tài)
    危難是指代表國家行事的機關或個人在極端危難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jiān)護之人的生命,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而作出的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該行為的不當性應予排除。緊急狀態(tài)則是指一國遭到嚴重危及國家生存和根本利益的情況下,為了應付或消除這一嚴重緊急狀態(tài)而采取緊急措施所作的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該行為的不當性也應予以排除。在這種情況下,應免除行為國的國際責任。但是,這種危難和緊急狀態(tài)規(guī)則的適用是有條件的。危難和緊急狀態(tài)如果是由行為國家本身造成或在它幫助下造成的,或者該行為可能與不采取避難措施所可能造成的災難損失相等或更大時,則不排除該行為的不當性,行為國家應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
    國有化問題。一國實行國有化或征用外國企業(yè)而給其他國家和國民帶來損害的,并不構成國際不當行為,也不引起國際法律責任,因為實行國有化是現(xiàn)代國際法所認可的。1974年《建立新國際經(jīng)濟秩序宣言》規(guī)定: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自然資源,每一國家都有權采取適合于自己情況的手段,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fā)實行有效控制,包括有權實行國有化或把所有權轉移給自己的國民,這種權利是國家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的一種表現(xiàn)。是否給予合理的補償,應考慮各種情況而定?!陡鲊?jīng)濟權利和義務憲章》規(guī)定:將外國財產(chǎn)的所有權收歸國有、征用或轉移時,應由采取此措施的國家給予適當?shù)馁r償,在進行“賠償”時要考慮賠償國的有關法律和規(guī)章以及該國認為有關的一切情況。因賠償問題引起的任何爭論均應由實行國有化國家的法院依照其國內(nèi)法加以解決,除非有關各國自由和互相同意根據(jù)各國主權平等并依照自由選擇方法的原則尋求其他和平解決方法。應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賠償”只有“補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