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私法”完整版問答論述題(2)

字號:

44.論述連接點的改變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的影響。
    答:這要根據不同情況,分析解決: (1)一個依其原屬人法為未成年的人,后來在一個成年年齡較其原屬人法規(guī)定為低的國家取得了住所或國籍,依后一屬人法他已達成年,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主張應承認他取得成年人資格而且有完全行為能力。(2)一個成年年齡較低的國家已達成年的人,因連結點的改變,依他的新屬人法規(guī)定還未成年,依原原人法他已取得的完全行為能力能否得到保留,對于這種情形,主要有三種主張:一是根據既得權說,認為他的新住所國或新國籍國應承認他已取得的完全行為能力;但反對者認為如果這樣,就會使該當事人處于比內國同等情況的人更為優(yōu)越的地位,因而第二種觀點是認為其成年不能在連結點改變后仍保留;第三種折衷的觀點則認為,應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分別解決,總的原則是既不宜使此種權利五條件地得到保留,但也不宜使過去已成立的法律關系遭到否定(如當事人在過去取得成年后已成立的遺囑、已締結的婚姻、已承擔的責任等)。應該說,第三種觀點是可取的。
    45.簡述確定法人住所的幾種學說與實踐。
    答 (1)管理中心所在地說,或稱主事務所所在地說。這種主張認為法人的管理中心是法人的首腦機構,故法人的住所應該是它的管理中心地或主事務所所在地。西方發(fā)達國家多采用此種主張。我國《民法通則》也規(guī)定,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其住所。我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與此相同。
    (2)營業(yè)中心所在地說。此說認為,法人運用自己的資本從事經營活動的地方即是該法人實現其經營目的之所在,故法人的住所應是其實際上從事經營活動的所在地。
    46.簡述跨國公司國籍的確定。
    答:跨國公司一般由總公司或母公司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或子公司組成。在確定跨國公司的總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的國籍時,應結合個案具體情況,將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公司逐個區(qū)別開來,而后按照內國確定法人國籍的標準,分別加以確定。
    48.簡述內國的外國人法在法人問題上的適用范圍。
    答:內國的外國人法一般適用于是否允許外國法人在內國從事民事活動,對外國法人的監(jiān)督,以及外國法人在內國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的限制等方面的問題。
    49.簡述法人屬人法的適用范圍。
    答:法人的屬人法,一般主張是決定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即確定法人身份、構成和法律地位的法律。法人的屬人法主要適用于以下各項問題:(1)法人的成立和法人的性質;(2)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3)法人的內部體制以及法人合并或分立時對前法人債務的繼承;(4)法人的解散等。
    50.論述我國對外國法人認許的主要規(guī)定。
    答:根據外國法人在我國進行經濟活動的方式不同采取不同的規(guī)定。外國法人在我國進行經濟活動主要有三種不同方式:(1)臨時來華進行經貿活動;(2)在華進行直接投資;(3)在華設立分支機構。…… .首先,外國公司依法向我國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分支機構的,必須符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條件,即:(1)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必須有標明其外國公司國籍和責任形式的名稱;(2)外國公司必須指定在中國境內負責該分支機構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作為其公司總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代表,代理其參加在中國境內發(fā)生的訴訟或非訴訟活動;(3)外國公司必須按照規(guī)定向其在中國境內的分支機構撥付經營活動或業(yè)務活動所需資金;(4)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必須在本機構中置備所需的外國公司的章程。外國公司在華設立分支機構還需符合一定程序,遵循三項基本原則:(1)該外國公司必須是在中國境外的某個國家或地區(qū)依法正式登記注冊成立并已開展營業(yè)活動,到我國申請設立分支機構必須提交其公司章程和登記國政府機關簽發(fā)的公司登記證書及有關證明文件;(2)該外國公司設置的分支機構,應當有明確的經營目的和業(yè)務范圍,并且不得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損害我國的社會道德風尚;(3)分支機構的經營活動應當符合我國的產業(yè)政策,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偟目磥?,我國對外國法人的認許采用一般認許程序。
    51.論述法人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法律沖突及其解決。
    答:法人的權利能力是指法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的行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資格。各國民法關于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規(guī)定是不盡相同的,例如有的國家(法國和意大利等)承認無限責任公司是法人,而有的國家(如德國和瑞士等)則不承認無限責任公司是法人。德國商法認為登記是公司成立的要件,公司非登記不能成立,而日本商法認為登記并非公司成立的要件,僅為對抗第三人的要件。還有英國規(guī)定法人為“權限外的行為”無效,而德國則無此種限制。因此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勢必產生。
    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同時開始。因此,對于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國際私法上是采用同一沖突規(guī)則來解決的,即適用法人的屬人法。
    52.簡述場所支配原則的適用
    答:根據“場所支配行為”原則而適用行為地法,這是最常適用于決定行為方式準據法的原則。雖然各國都采用行為方式適用行為地法原則,但對其性質認識卻有不同的主張。有的認為它是強制性的規(guī)范,也有的認為它是任意性規(guī)范。從當今的國際立法實踐來看,傾向于認為“場所支配行為”原則是任意性規(guī)范,因而多采用相對的選擇適用主義。
    53.簡述本人與代理人關系的準據法的確定。
    答:各國立法和實踐頗有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1)主張適用代理關系成立地法; (2)主張適用代理人為代理行為地法;(3)主張適用代理人營業(yè)地 (或住所地)法。
    54.簡述本人與第三人關系的準據法的確定。
    答:本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問題,實際上就是代理人與第三人在代理權限內或超越代理權限所為的法律行為是否拘束被代理人的問題,對于代理人是否有權拘束本人所應適用的法律問題,由于保護的著眼點不同,常采取不同的立法主義:(1)適用本人住所地法或調整本人與代理人內部關系的法律;(2)適用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締結的主要合同的準據法;(3)適用代理行為地法。
    55.簡述涉外代理法律適用的理論實踐。
    答。涉外代理是指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具有不同的國籍或者住所在不同的國家,或代理人與第三人具有不同的國籍或者住所在不同的國家,或代理人根據被代理人的委托,在另一國家或地區(qū)實施代理行為等。 解決涉外代理的法律適用問題,一般應就被代理人與代理人的關系、被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以及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分別確定其準據法。各國立法和學說并不統(tǒng)一、闡釋時應注意全面多層次地展開來剖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6.論述代理人與第三人關系的準據法的確定。
    答:在通常情形下,就代理人與第三人關系而言,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直接由本人承受,代理人并不負責任。但是,如果代理行為構成對第三人的侵權時,這就發(fā)生了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侵權關系,因而多主張應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判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但對于無權代理或超越代理權的行為,如果依照支配本人與第三人關系的準據法,本人對第三人不負任何責任時,那么就無權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而言,應適用什么法律作準據法的問題,有的主張適用無權代理人為代理行為地法,有的主張適用主要合同的準據法,有的傾向于以支配本人與第三人關系的法律為準據法,還有的認為應適用代理人的屬人法或主營業(yè)所所在地法。
    57.論述海牙《代理法律適用公約》。
    答:《代理法律適用公約》的主要內容有:它不僅明確規(guī)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而且對代理人與被代理人內部關系的法律適用和代理的外部關系的法律適用均作了較具體的規(guī)定。在最后一章即公約第四章的一般條款和最后條款中,還規(guī)定了與適用公約有關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公共秩序保留上、內國法強行性規(guī)定的優(yōu)先適用等。
    它的主要特點有:(1)將公約的適用范圍限制于國際性商行為代理;(2)在適用該公約時,如根據與案件有重大聯(lián)系的國家的法律,其強行性規(guī)范必須適用時,不得加以規(guī)避;(3)只有依公約規(guī)定應適用的外國法與自己國家的公共政策有明顯抵觸時,才得排除其適用;(4)公約不接受反致、轉致和間接反致。
    58.簡述我國關于物權法律適用的一般規(guī)定。
    答:不動產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它包括不動產的所有權、買賣、租賃、抵押、使用等民事關系。未涉及動產,僅在我國繼承法中規(guī)定動產繼承應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之住所地法。
    59.簡述物之所在地的確定方法。
    答:就不動產及有體動產來說,其所在地為其物理上的所在地,處于運動或運輸中的有體動產,如船舶、航空器等可以其注冊國(港)為其所在地,而如貨物等則有采發(fā)運地或到達地為其所在地的,也有采對它進行處分時的實際所在地為其所在地的;無體動產的所在地,則通常應是可對其進行有效追索的地方。
    60.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
    答:主要適用于動產與不動產的識別;物權客體的范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物權的取得、轉移、變更與消滅;物權的保護方法等。
    61.簡述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
    答:對于運送中的物,由于它們的所在地往往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雖有上題所述認定其所在地的方法,但也有實踐不用物之所在地法,而由所有人屬人法來決定的;對航空器及船舶、車輛雖亦有用其實際所在地法的,但是采用它們的注冊國(港)的法律時,也可以認為乃物之所在地法的例外情況;此外,外國法人終止或解散時的財產歸屬問題,一般亦宜用法人屆人法解決。
    62.簡述單一破產制和復合破產制的區(qū)別。
    答:(1)單一破產制只需債務人在一國法院宣告破產,不需要再在另一國宣告破產;而復合破產制則需要重復宣告,對位于他國的財產應由當事人在有關國家分別提出破產的申請,依法宣告。
    (2)采用單一破產制的國家主張普及破產主義,認為一國的破產宣告具有域外效力;復合破產制則認為一國法院的破產宣告的效力僅僅及于破產人在該國領域內的財產,對破產人在其他國家的財產不發(fā)生影響,除非債權人在其他國家再申請一次破產程序。
    63.論述國際破產法律適用。
    (1)破產程序的法律適用。整個破產程序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破產申請、破產:宣告和破產清算。在國際私法中,一般認為破產程序的法律適用應依法院地法,亦即依破產宣告國法。
    (2)破產管理的法律適用。對于破產管理的法律適用,一般也主張適用管理地法,亦即法院地或破產宣告國法。
    (3)破產財團的法律適用。破產財團是指在破產程序中,債務人依破產法宣告破產時,為了所有債權人分配償還財產的需要而組織管理起來的破產人的全部財產。關于破產財團范圍的法律適用,一般認為應適用破產宣告國法,亦即法院地法。而對破產財產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加以定性或識別,應另依物之所在地法。至于有關債權人對破產財團的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而債務人對抗債權人的抵銷權和否認權一般依破產宣告國法。
    (4)破產債權的法律適用。破產債權是指基于破產宣告前的原因成立,依破產程序申請并被確認,且可以從破產財團中受到清償的無財產擔保債權和放棄優(yōu)先受償權的有財產擔保債權及其他債權。在國際破產案件中,在破產債權的范圍以及清償順序的法律適用問題上,主要有兩種主張:一是主張適用破產宣告國法;另一種觀點是主張適用破產宣告時的財產所在地法。
    64.論述信托的法律適用。
    信托是指將自己的財產委托給信賴的第三者,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思和要求為受益人的利益和特定目的進行財產的管理和處分的法律制度。信托也有三方當事人,即信托人(委托人)、受信托人 (受托人)與享受該財產利益的受益人。。 由于信托財產早先為土地等不動產,故只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后來逐漸發(fā)展出動產信托,債權信托甚至知識產權信托等,法院也開始采用多種連結因素來選擇法律。而且“信托自體法”理論,即首先適用委托人自主選擇的法律,無此選擇時,適用最密切聯(lián)系的法律的理論也被提了出來。但對于不動產信托,物之所在地法仍是首要準據法。
    此外,還有主張對信托中的不同問題采取分割方法分別定其準據法。如關于信托的有效性及效力、信托的管理、信托的解釋、不同制度國家間信托的承認等問題。其中信托的形式有效性可適用信托自體法、信托合同訂立地法或(遺囑)信托人最后住所地法。信托人已明確選擇了專門支配信托效力的法律,應從其選擇。不過,因為信托的核心問題是財產的管理及其利益的處理,故動產及不動產所在地法,往往起最后決定的作用。至于信托的管理,一般主張適用信托管理地法或信托自體法。即信托的解釋,原則上由委托人指定的法律支配,在其未指定時,或適用委托人的最后住所地法或與信托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法律。
    65.簡述知識產權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
    答:。第一,因各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對各種知識產權在取得、行使、保護范圍和保護期限等方面作了不同的立法規(guī)定。第二,即使是受國際知識產權條約約束的國家,相互給予對方公民或法人的也都是“有限制的國民待遇”,因而在權利的原始取得國的法律與被請求給予屬地保護的國家的法律之間,也會因各自的法律規(guī)定不同而發(fā)生法律沖突。第三,迄今為止的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對許多問題僅僅作了粗線條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具體的制度尚有賴于各國的國內法,而這些國際條約之間或同一國際條約的不同文本之間也非一致而存在著差異,受不同條約或同一條約不同文本約束和國家之間所提供的保護也會有所抵觸。
    66.簡述關于知識產權的幾種準據法制度。
    答:(1)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國法說。采用此說的有《布斯達曼特法典》。但輸入知識產權較多的國家,如果不受條約約束,一般不一定情愿去適用權利原始取得國的法律。(2)被請求保護國法律說。(3)行為地法律說。這多在對知識產權的侵權訴訟中加以采用。(4)允許一定程度的意思自治。。(5)目前還有主張可分別對不同的知識產權(如著作權與工業(yè)產權)以及分別對以自己獨立取得的知識產權和受雇于他人而產生的知識產權,適用不同的沖突規(guī)則 .
    67.《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在工業(yè)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確立了那些原則。
    答:(1)國民待遇原則。公約指出,在保護工業(yè)產權方面,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包括法人)在其他成員國內應享有各該國法律現在或今后給予各該國國民的各種利益,而不論他們在該國是否有住所或營業(yè)所。。 (2)優(yōu)先權原則。 《巴黎公約》規(guī)定了締約國應對發(fā)明、實用
    新型、外觀設計和商標的申請人給予優(yōu)先權。。 (3)專利(商標)獨立原則。公約規(guī)定,就同一發(fā)明在不同締約國取得的專利權是彼此獨立的。一項專利申請的批準與否,完全取決于專利申請受理國的專利立法。各成員國授予或取消專利權完全是一種具有獨立意義的行為,。 《巴黎公約》同時也確立了同一商標在不同國家的獨立保護原則,。 (4)強制許可原則,為了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 (如,無正當理由不實施或不充分實施其專利),公約規(guī)定,各成員國可以采取立法措施,規(guī)定在出現此種情況時可以核準強制許可。
    68.《專利合作條約》在專利的國際申請方面具有哪些重要優(yōu)點。
    答:《專利合作條約》完全是程序性的,它的主要內容是確立了“一項發(fā)明一次申請制度”,《專利合作條約》的優(yōu)點在于大大簡化了締約國范圍內申請專利的手續(xù),減輕了申請人和各締約國專利局的重復勞動。除此之外,該條約還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其一,是延長了申請人按照《巴黎公約》原本可享有的優(yōu)先權期限,而可長達20個月,如果要求進行實質審查,則優(yōu)先權期限更長達25個月;其二,是條約所規(guī)定的實行專利申請案的“國際公布”,加快了國際間科技情報的交流。我國已加入該條約,并已對我國生效。
    69.簡述《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xié)定》的主要內容。
    答:(1)只有協(xié)定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某一成員國有住所或沒有真實有效的工商業(yè)營業(yè)所而能夠享受該協(xié)定利益的人,方可申請商標國際注冊。同時,該申請人還得首先在其本國取得商標注冊;(2)申請人就其在本國已取得注冊的同一商標進行國際注冊的,應向本國的商標注冊管理部門或其代理組織提出;(3)國際局收到申請案后對其進行形式審查,若獲通過,即算是取得了國際注冊;(4)指定國的商標注冊主管部門收到上述文件后,有權在1年期限內聲明在其領土內不能給予此種商標以保護并說明拒絕的理由。否則,該商標的國際注冊即在該國自動生效,轉而成為該國的國內注冊;(5)自國際注冊日開始滿 5年時,國際注冊方具獨立性。否則,該國際注冊所取得的保護仍有賴于申請人所屬國法律中給予的保護。我國已于1989年5月25日作出加入該協(xié)定的決定,同時聲明:(1)關于通過國際注冊取得的保護只有經商標所有人專門申請時,才能擴大到中國;(2)關于公約第14條第2款第4項,指出,該議定書只適用于中國加人生效后注冊的商標,但以前在中國已經取得的與前述商標相同且仍有效的國內注冊,經有關當事人請求即可認為國際商標的,不在此例。
    70.論述我國著作權方面有關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立法的主要規(guī)定。
    答:依我國新修正的《著作權法》的有關規(guī)定,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該法享有著作權,而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外發(fā)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或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xié)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也受中國法律的保護。此外,為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保護外國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頒布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guī)定》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所保護的外國作品范圍包括: (1)作者或者作者之一,其他著作權人或者著作權人之一是國際著作權條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條約的成員國有經常居所的居民的作品;(2)作者不是國際著作權條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條約的成員國有經常居所的居民,但是在該條約的成員國首次或同時發(fā)表的作品;(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按照合同約定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一的,其委托他人創(chuàng)作的作。
    71.論述“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當事人未選擇法律或選擇無效時的處理。)
    答:盡管有理論主張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不受限制的,但大多數國家的理淪與實踐均主張加以適當的限制,如:
    (1)意思自治要受本應支配合同的法律中的強行法的限制。。 (2)當事人的協(xié)議選擇必須“善意”、“合法”。(3)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的法律必須有合理的根據許當事人選擇與合同毫無聯(lián)系的國家的法律。
    其處理辦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改為適用依一種客觀連結因素指定的法律,如日本法例的規(guī)定。(2)按合同的不同性質和種類,分別規(guī)定適用依不同客觀連結因素指定的法律。(3)規(guī)定應按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由法律或法院確定應適用的法律。(4)要求法院根據合同的各種情況推定當事人當時考慮到這個問題時可能選擇的法律。在當前,越來越多的實踐均主張采用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盡管從表面上看似有不同,但實際上都是把當事人意思自治作為確定合同準據法的首要原則,而以最密切聯(lián)系作為它的補充原則。
    72.簡述締約能力的法律適用。
    答: 對于當事人的締約能力,一般不主張交由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支配。主要是這多屬于各國強行法的調整范疇,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出現締約能力不確定的狀況。
    但是,對于當事人締結合同的能力應適用的法律,卻有以下幾種不同主張:
    (1)適用當事人屬人法或行為地法。如,有主張只適用當事人屬人法的,有主張只適用合同行為地法的。但目前多主張在屬人法和行為地法之間做選擇的適用。 (2)適用合同準據法。采取這種主張,主要認為不應當把合同當事人的締約能力和合同的成立和效力分割開來置于不同法律控制之下,而應擴大合同準據法的適用范圍。
    73.合同形式的法律適用。
    答:對于合同形式,一般也不主張完全由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支配,因為過去一直認為“場所支配行為”的原則乃屬強行法,凡合同形式遵守了行為地法的要求便足夠了。但是,由于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地域范圍越來越大,而交通通訊工具又十分便捷,隔地締結合同和締約地純屬偶然等情況大量增加,因而現代法已多不再主張合同形式必須適用行為地法,而是主張合同或符合締約地法,或符合合同準據法對形式的要求,均應認為有效。但對不動產的合同形式,多主張必須符合不動產所在地法對形式的要求才屬有效。
    74.合同成立與效力的法律適用。
    答:對于合同是否已有效訂立,早先主要也是受“場所支配行為”的規(guī)則支配的,即大多主張適用“合同地法”。所謂合同地法,主要是指合同締結地法,但有時也可能是指合同履行地法。不過,在現代法中,已多主張用合同準據法來對合同是否已有效訂立作出判斷。
    合同一經成立,即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關系,這就是合同的效力問題。它包括當事人之間根據合同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內容和范圍,以及當事人未履行合同義務時應承擔的后果和債權人可采取的救濟方法等,這也是合同準據法調整的事項。合同的效力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即…方面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意欲使其發(fā)生或實現的后果,另一方面則是根據法律的作用因違反或未履行合同而可能產生的后果。
    75.合同解釋與合同消滅的法律適用。
    合同解釋蛇法律適用:合同的解釋,一般應適用合同的準據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合同中的一切專門性的法律術語,都得用準據法中的相應術語的含義去解釋,而只是說應適用準據法中的解釋規(guī)則來解決解釋中遇到的問題。在實踐中,還有允許當事人另行專門約定合同解釋應適用的法律的情況,只是在無此種專門約定時,才適用合同準據法。
    合同消滅的法律適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合同是否繼續(xù)存在的問題,自當由合同準據法決定。但應該看到,債務合同消滅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涉及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因不同消滅方式而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并非一概而依合同準據法。例如:
    (1)因履行而消滅,一般適用合同準據法。 (2)因替代履行而消滅時(如債務人用提交一輛汽車來替代支付一筆金錢的履行),這一新的合同是否成立及其在當事人間的效力,應由這一新的合同的準據法解決。但原來的合同是否消滅,擔保是否解除或抵押是否結束,仍應受原始合同的準據法支配。
    (3)因國家機關提存(如法院便常采用此種措施)而消滅合同時,除提存的方式和存放的機關應由提存地法決定外,應適用合同準據法。
    (4)因債權人的拋棄而消滅時(其是否消滅,尤其是債權人單方面的宣布是否已經足夠而不要求債權、債務人雙方的一致同意,以及拋棄是否需要對價或字據才有效等問題),均應受合同準據法支配。
    (5)因抵消而消滅債務時(如關于抵消的要件、行使的方法以及禁止抵消和抵消的效力等問題),均應受合同準據法支配。
    76.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立法和實踐
    我國1985年的《涉外經濟合同法》第5條和《民法通則》第 145條都規(guī)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當事人未選擇法律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的法律。這表明,我國也是把“意思自治”原則作為確定涉外合同準據法的首要原則,把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作為意思自治原則的補充原則。但我國在適用這一原則時,人民法院的有關解答曾進一步加以具體化為:
    第一,對法律選擇的方式問題,我國有關法律明確規(guī)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選擇必須是明示的,從而排除了默示選擇的方式。
    第二,對法律選擇的范圍問題,我國同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一致,也排除反致。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的或人民法院按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確定的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只指現行的實體法,不包括沖突法在內。
    第三,允許當事人作出法律選擇的時間,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放得很寬,直到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以前,合同當事人都可以協(xié)議選擇合同的準據法,但在開庭審理時,合同當事人仍不能協(xié)商一致作出法律選擇的,人民法院則按照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決定應適用的法律。
    第四,當事人未選擇法律或選擇法律時達不成協(xié)議,或選擇無
    77.簡述國際貿易慣例適用的條件和特殊性。
    答: (1)以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礎,只有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引用時,國際貿易慣例才對當事人有約束力。
    (2)對國際貿易慣例的有關內容,當事人雙方經協(xié)商一致可作出變更。(3)即使當事人雙方已明示選擇適用某一國際慣例,但如果合同所訂內容與該國際貿易慣例的有關內容不一致時,仍應按照合同的規(guī)定。
    78.簡述交貨共同條件的適用條件。
    答: (1)國家間以雙方或多邊條約締結的交貨共同條件,一般對各締約國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必須適用于有關合同,只有共同條件未規(guī)定或不要求必須采用的規(guī)定,才由當事人另加約定; (2)大企業(yè)集團及國際經濟組織制定的特定貨物買賣的格式合同,對當事人不具有當然的拘束力,僅供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參考或選擇適用。
    79.何謂提單?提單的法律性質是什么?
    答:提單是國際海上貨物運輸中使用最廣泛、最重要的運它是承運人收到承運的貨物并裝上船后,簽發(fā)給托運人的單
    提單是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憑證;提單是承運人收到所承運貨物的收據;提單是所運載貨物的物權證明。
    80.《國際貨協(xié)》關于托運人和承運人在鐵路貨物運輸合同關系中的基本義務的規(guī)定。
    答:托運人義務: (1)正確填寫貨運單,并對因不正確填寫貨運單而引起的一切后果承擔責任;(2)支付運費;(3)在到站憑貨運單領取貨物。
    承運人義務:(1)將貨運單項下的貨物運至到站,交付給收貨人,發(fā)站、途經站和到站所在國鐵路間均負連帶責任;(2)執(zhí)行托運人按規(guī)定提出的變更合同的要求;(3)自簽發(fā)貨運單時起至交付貨物時止的一段時間,為承運人的責任期間,在此期間內,對貨物因逾期運到,以及因貨物全部或部分滅失或毀損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81.簡述1929年《華沙公約》有關航空貨物運輸方面索賠和訴訟方面的主要規(guī)定。
    答:(1)收貨人在收受貨物時如發(fā)現貨物有損害,應立即向承運人提出異議,最遲應在收到貨物后?天內提出異議。如果延遲交貨,最遲應在收到貨物后14天內提出異議; (2)任何異議應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寫在運輸憑證上或另以書面提出;(3)除非承運人方面有欺詐行為,否則如果在規(guī)定期限內沒有提出異議,就不能向承運人起訴;(4)訴訟時效為2年,自航空器到達或應該到達或從運輸停止之日起計算; (5)原告可以依自己意愿,在一個締約國內,向承運人的住所地或其總管理處所在地,或簽訂合同的機構所在地或目的地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