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職官法律制度
一、主要機構:
秦朝
中央機構:三公九卿為中央行政機關。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為高長官,輔佐皇帝管理全國行政事物。御史大夫為御史之長,負責百官奏章和傳達皇帝詔令,并有監(jiān)察文武官員的職責,地位相當于副丞相。太尉是由戰(zhàn)國時的國尉一職發(fā)展而來的,是全國高軍事行政長官。九卿是在三公之下負責具體事物的機構。包括奉常(主管祭祀宗廟等活動)、郎中令(統(tǒng)領皇帝身邊的士兵和皇帝的安全警衛(wèi))、衛(wèi)尉(統(tǒng)領衛(wèi)隊,掌管皇城保衛(wèi))、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儀仗和國家馬政)、廷尉(協(xié)助皇帝負責國家的司法事務)、典客(負責朝廷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宗正(負責皇族宗室事務)、治栗內(nèi)吏(負責全國租稅和財政事務)、少府(掌管皇室產(chǎn)業(yè)的稅收和財政事務)
地方機構: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郡設:郡守、郡丞、郡尉、監(jiān)御史等官吏??は略O縣、道??h以縣令、由中央政府任命。下設縣丞、縣尉、縣司空、縣司馬等屬官。道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的縣一級地方機構??h下設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組織。
漢朝:
中央機構:仍為三公九卿,但丞相為中央行政機關首長。設內(nèi)朝官和外朝官,三公九卿為外朝官。出現(xiàn)“尚書臺”組織,作為內(nèi)朝官的一個重要機構,是事實上的決策機構。
地方機構:西漢中期封國名存實亡,東漢演變成州、郡、縣三級機構。
唐朝
中央機構:在漢朝尚書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的機構體系。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以尚書為長官,以侍郎為副,每部下設四司,各司以郎中為長官,員外郎為副。九寺五監(jiān)是六部以外的具體事務機構。九寺為:太常寺、光祿寺、衛(wèi)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nóng)寺、太府寺。五監(jiān)為:國子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監(jiān)、都水監(jiān)、軍器監(jiān)
地方機構: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為縣令。三年一任,由朝廷任命。有些地區(qū)還設“道”,以節(jié)度使、觀察使為長官。
宋朝
中央機構:北宋初年在中央機構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真正行使決策機構的是“中書門下”另設“參知政事”為宰相之副。宋朝以樞密院為皇帝之下主管軍政事務的機關。樞密使為長官,樞密副使為副,與中書門下并稱二府。北宋還設立“三司”作為國家財政機關。三司: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總管四方貢稅、錢糧出納和全國戶口。以三司使為長,三司副使為副。稱為:計相。南宋通常以平章事(宰相)兼任樞密使。
地方機構:北宋初期地方機構設置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對地方的控制,著力使地方機構職權分散。具體措施包括:取消節(jié)度使統(tǒng)轄數(shù)州的體制、以府、州、郡、監(jiān)作為直屬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機關,其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文官擔任。并冠以“權知”字樣。在知州、知府下設通判(有監(jiān)州之稱)。州府下設縣,縣長官稱知縣,由朝廷任命,另設縣尉輔佐治安。北宋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在“州”上設“路”,作為地方高長官。路分設四個機關:以經(jīng)安撫使(掌民兵之事、軍政事務)、以轉(zhuǎn)運使(負責財賦漕運)、提點刑獄司(負責司法事務)、以提舉常平司(負責賑災鹽鐵專賣)四機關互不管轄,有互相監(jiān)督,為皇帝負責。
元朝
中央機構:以一省制取代三省制,以中書省作為皇帝之下負責行政事務高機關。以中書令為長官,一般由皇太子兼領。下設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等負責實際政務,統(tǒng)稱宰相。中書下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具體政務。
地方機構:以行省作為地方高機構。
明朝:
中央機構:明朝中央機構設置顯著變化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治,廢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六部地位,使六部成為君主直接控制的高國家機關。以尚書為長官,互不轄統(tǒng),分別對皇帝負責。后又有“內(nèi)閣”,首席大學士稱為“首輔”。
地方機構:沿襲元朝“省”設置。三司共同作為一省長官。省下設府、縣等機構。
清朝
中央機構:沿襲了明朝內(nèi)閣與六部體制,另設議政王大臣會議,自中期又設立“軍機處”,除六部外增設處理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數(shù)民族管理宮廷事務的內(nèi)務府等機關。
地方機構:省、道、府、州縣四級體制。省為地方高級行政單位,省長官為巡撫,布政司使和按察司使作為巡撫的下屬機關。管民事和司法。每兩三省設總督,總攬這一地區(qū)的軍政要務。道的長官為道員,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府的長官是知府。同級的直吏州、廳。府下為州縣。
二、職官選任制度
秦朝:
官吏人選標準:無善:(1)忠信敬上(對皇帝盡忠)、(2)清廉毋謗(廉潔奉公)、(3)舉事審當(辦事認真,處事妥當)、(4)喜班善行(樂善好施)、(5)恭敬多讓(為人恭敬謙讓)。要求官吏明悉律令,以此區(qū)分“良吏”與“惡吏”標準。
官吏選任方式:各級長官由朝廷任命,長官下屬可以自行選任,選任方式有察舉、征召、任子等方式。
官吏任用程序:正式任命后才能派遣就任,未經(jīng)任用擅自行使職權的依法論處,官吏一旦任命必須服從。
官吏選任的限制:不得任用“廢官”,長官調(diào)任新職不得帶走原手下。
漢朝:
官吏的選拔:中央設立“太學”,招收賢俊者入學,成績優(yōu)異可以授予官職。此外還有以下途徑:
(1)察舉:漢朝主要的選官方式。由郡國定期向朝廷推薦人才。
(2)辟舉:也稱辟除,是郡守以上高級官員,對其主管或管轄內(nèi)的人才向朝廷推薦為官?;蛉蚊鼮樽约簩倮舻倪x官方式/
(3)征召:一是皇帝詔令各郡賢良正直的經(jīng)過面試任命為官,二是皇帝下詔征聘有特殊才能或德高望重的人為官,聘任書稱“辟書”,專人送達。
官吏的任用:回避制,制定《三互法》防止因婚姻或地域原因互相包庇,結黨營私。實行官員七十致仕(退休)制度。
魏晉南北朝
實行九品官人法:在州、郡分別設大中正、小中正,以知人善任賢達人事充當,負責官吏選拔推薦。
評定標準與等第:中正對地區(qū)人才選拔標準按照“世”(簿世、即出身)、“狀”(才能)、“品”(品行)。寫出評狀,評定的登記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評定的程序:郡評、州議、司徒審、尚書決四道程序
唐朝:
自隋唐起正式成立科舉選官制度,在唐宋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途徑。
官吏的選拔:主要是科舉。分為貢舉和制舉。另外還有門蔭。
官吏的任用:科舉合格后由吏部考試,考試內(nèi)容分身、言、書、判四個方面。身要體貌豐偉、言要言辭辯正、書要楷法優(yōu)美、判要文理優(yōu)長。還要根據(jù)德、才、勞三方情況評定其第等。
官吏選任的限制:身份、親屬、籍貫。
宋朝
官吏的選拔:科舉方面,罷諸科,獨存進士。三年考。創(chuàng)立“糊名考校法”和“謄錄試卷法”。由原來的詩賦取士改為重經(jīng)義策論。在程序上形成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殿試分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官吏的任用:將官品與實際職務分離。形成“差譴制”。官吏擔任實際職務成為“差譴”,又稱“職事官”通常加上“判”、“知”、“權”、“直”之類的前綴。
明清時期
官吏選任制度在唐宋基礎上更趨完備,具體表現(xiàn)在科舉制度的完善和官吏任用程序的嚴格與規(guī)范。
明朝官吏選拔途徑:進士、舉貢、雜流。即“三途并用”。
明朝科舉的程序: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舉考試程序。
明朝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地域、籍貫的回避,親屬回避,回避原則事以卑避尊,以職務低避職務高。
清朝官吏選任制度:科舉為正途外,以捐納(以錢捐官)與恩蔭為入士的“異途”。
清朝官吏的任用:實行官職候補,即“侯缺”制度。
三、職官管理制度:
秦漢時期
秦朝職官管理制度:運用“獎”“懲”兩種手段,督促官吏行使職權。建立監(jiān)察制度,對官吏不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誶(訓斥)、貲(罰款)、免(免去職務)、廢(撤職)等和刑事處罰。
漢朝職官管理制度:對官員考核采取上計制度,上計是根據(jù)年度賦稅和財政收入以及治安狀況為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考核結果實行賞罰。賞罰方式有升遷、增秩、賜金等,罰的手段有斥免、降謫、貶秩,嚴重的要下獄治罪。制訂《六條》以監(jiān)察地方郡縣,針對地方長官及其子弟,防止貪贓枉法,魚肉百姓。
唐宋時期:
建立了嚴密的職官監(jiān)察體系
唐朝職官管理制度:官吏考核分為歲考和大考。歲考(歲課)每年舉行,大考3-4年。根據(jù)考核結果決定官職升降及獎罰??己藰藴适恰八纳贫摺?。四善: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啊笔枪倮舨拍芎驼兎矫娴囊?。唐朝還賦予御使兩項特權:一是獨立奏事,對違法官員直接彈劾。二是聞風彈事。即是彈劾官員不必說出證據(jù)的來源。
宋朝職官管理制度:增設“審官院”、“考課院”兩個專門的考核機關。審官院負責京朝官員考核,考課院負責州縣官員考核。在考核程序上實行三級考審。知州考知縣、監(jiān)司考知州、兩院考百官。在考核上實行“磨勘”法,通過考核決定升遷,終確立文資3年一遷。對地方官吏考核分三等。
明清時期:
表現(xiàn)在考課制度的嚴密以及監(jiān)察機構和監(jiān)察權的擴張。
明朝的職官管理制度:分兩種考核:考察、考滿??疾煊址志┎旌痛笥?。京察是都察院主持對在京各官吏考察,6年,大計是地方官對下屬的考察,3年。凡是任職期間“廉能著稱、治行超卓”要給予嘉獎或晉升。不稱職或違法失職按“八法”(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罷、不謹)標準處罰。
清朝的職官管理制度:四格(守、政、才、年)八法考核。結果分為稱職、勤職、供職三個等級。獎勵方式有:引見、晉級、加俸。處分方式有:罰俸、降級留任、革職等。除定期考課外,平時對官員的功過進行一定的獎懲,獎:加級、記錄。將六科給事中并入都察院,與監(jiān)察御史合稱“科道”。
第十章 經(jīng)濟法律制度:
一、賦稅制度:
秦朝的賦稅制度:口稅(人頭稅)、戶稅(按戶征稅)、田賦(土地稅)。
漢朝的賦稅制度:口賦與算賦(口賦為14歲以下未成年人稅,算賦為成年稅,120錢/年稱為一算)、田稅(土地稅)、工商稅(分手工業(yè)稅、商業(yè)稅、關稅)。
唐朝的賦稅制度:租庸調(diào)法(建立在均田制基礎商的賦稅制度)、兩稅法(分戶稅與地稅)。
宋朝的賦稅制度:田稅、商稅。
明朝的賦稅制度:一條鞭法(1、將各州縣的田賦、雜稅和差役合并為一條,統(tǒng)一征收。2、田賦征收除部分地區(qū)征收米糧外,一律征收折色銀。3、各項差役、雜稅等統(tǒng)一折算成白銀,平攤?cè)胪恋?,按土地和人丁多少征收?、賦稅征收一律由官府自行負責征收和解運)
清朝的賦稅制度:繼承了“一條鞭法”,同時還有“地丁合一(丁銀征收與田賦征收合一)”。
二、工商業(yè)調(diào)整法律制度:
秦朝
工商業(yè)制度:重本(農(nóng))抑末(商)政策。
手工業(yè)管理:九卿之一少府管理,制定《工律》、《均工律》、《工人律》。
市場管理:商品價格《金布律》。防止欺詐《關市律》。度量衡器《工律》。處罰《效律》。
漢朝
專賣制度:鹽鐵專賣、酒類專賣。
市場管理:對從事經(jīng)營活動登記、依法納稅,大的商品交易公證、對市場貿(mào)易活動監(jiān)督,檢查。
手工業(yè)管理:分官營和私營。官營(日用手工業(yè)制造、軍用物品制造、土木工程制造)。工程必須申報、禁止非法興造、工程及產(chǎn)品符合規(guī)范。
唐朝
市場管理:衡器必須由官府定期效驗,禁止使用私自制作和未經(jīng)效驗的度量衡器。
商品質(zhì)量:《唐律》嚴厲禁止假冒偽劣、短斤少兩?!妒枳h》也有規(guī)定。
商品價格:《唐律·雜律》《疏議》都有規(guī)定保證價格的公平。
交易行為:《唐律》規(guī)定嚴禁欺行霸市,壟斷價格,《雜律》、《疏議》都有規(guī)定。
宋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1、市場法、禁榷法(鹽法、茶法、酒法)。
明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把持行市”罪名。
清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推行“恤商”政策?!瓣P稅條律”廢除各種苛捐雜稅,《各省稅課則例》。
三、對外貿(mào)易
漢朝:“絲綢之路”
唐朝:互市、市舶制度(海上互市船舶)。
宋朝:榷場貿(mào)易(在北部、西北沿邊設置官辦貿(mào)易場所負責與遼、金、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貿(mào)易)、市舶制度(1、舶貨的收購、2、頒發(fā)公憑)
明朝
對外貿(mào)易:曾實行“片帆不許下?!?,私人從事外貿(mào)嚴厲懲處。社“市舶提舉司”
清朝
對外貿(mào)易:頒布禁海令、“十三行”壟斷對外貿(mào)易?!胺酪氖隆薄睹褚慕灰渍鲁獭房刂仆馍膛c國人交易。
一、主要機構:
秦朝
中央機構:三公九卿為中央行政機關。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為高長官,輔佐皇帝管理全國行政事物。御史大夫為御史之長,負責百官奏章和傳達皇帝詔令,并有監(jiān)察文武官員的職責,地位相當于副丞相。太尉是由戰(zhàn)國時的國尉一職發(fā)展而來的,是全國高軍事行政長官。九卿是在三公之下負責具體事物的機構。包括奉常(主管祭祀宗廟等活動)、郎中令(統(tǒng)領皇帝身邊的士兵和皇帝的安全警衛(wèi))、衛(wèi)尉(統(tǒng)領衛(wèi)隊,掌管皇城保衛(wèi))、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儀仗和國家馬政)、廷尉(協(xié)助皇帝負責國家的司法事務)、典客(負責朝廷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宗正(負責皇族宗室事務)、治栗內(nèi)吏(負責全國租稅和財政事務)、少府(掌管皇室產(chǎn)業(yè)的稅收和財政事務)
地方機構: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郡設:郡守、郡丞、郡尉、監(jiān)御史等官吏??は略O縣、道??h以縣令、由中央政府任命。下設縣丞、縣尉、縣司空、縣司馬等屬官。道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的縣一級地方機構??h下設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組織。
漢朝:
中央機構:仍為三公九卿,但丞相為中央行政機關首長。設內(nèi)朝官和外朝官,三公九卿為外朝官。出現(xiàn)“尚書臺”組織,作為內(nèi)朝官的一個重要機構,是事實上的決策機構。
地方機構:西漢中期封國名存實亡,東漢演變成州、郡、縣三級機構。
唐朝
中央機構:在漢朝尚書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的機構體系。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以尚書為長官,以侍郎為副,每部下設四司,各司以郎中為長官,員外郎為副。九寺五監(jiān)是六部以外的具體事務機構。九寺為:太常寺、光祿寺、衛(wèi)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nóng)寺、太府寺。五監(jiān)為:國子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監(jiān)、都水監(jiān)、軍器監(jiān)
地方機構: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為縣令。三年一任,由朝廷任命。有些地區(qū)還設“道”,以節(jié)度使、觀察使為長官。
宋朝
中央機構:北宋初年在中央機構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真正行使決策機構的是“中書門下”另設“參知政事”為宰相之副。宋朝以樞密院為皇帝之下主管軍政事務的機關。樞密使為長官,樞密副使為副,與中書門下并稱二府。北宋還設立“三司”作為國家財政機關。三司: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總管四方貢稅、錢糧出納和全國戶口。以三司使為長,三司副使為副。稱為:計相。南宋通常以平章事(宰相)兼任樞密使。
地方機構:北宋初期地方機構設置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對地方的控制,著力使地方機構職權分散。具體措施包括:取消節(jié)度使統(tǒng)轄數(shù)州的體制、以府、州、郡、監(jiān)作為直屬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機關,其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文官擔任。并冠以“權知”字樣。在知州、知府下設通判(有監(jiān)州之稱)。州府下設縣,縣長官稱知縣,由朝廷任命,另設縣尉輔佐治安。北宋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在“州”上設“路”,作為地方高長官。路分設四個機關:以經(jīng)安撫使(掌民兵之事、軍政事務)、以轉(zhuǎn)運使(負責財賦漕運)、提點刑獄司(負責司法事務)、以提舉常平司(負責賑災鹽鐵專賣)四機關互不管轄,有互相監(jiān)督,為皇帝負責。
元朝
中央機構:以一省制取代三省制,以中書省作為皇帝之下負責行政事務高機關。以中書令為長官,一般由皇太子兼領。下設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等負責實際政務,統(tǒng)稱宰相。中書下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具體政務。
地方機構:以行省作為地方高機構。
明朝:
中央機構:明朝中央機構設置顯著變化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治,廢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六部地位,使六部成為君主直接控制的高國家機關。以尚書為長官,互不轄統(tǒng),分別對皇帝負責。后又有“內(nèi)閣”,首席大學士稱為“首輔”。
地方機構:沿襲元朝“省”設置。三司共同作為一省長官。省下設府、縣等機構。
清朝
中央機構:沿襲了明朝內(nèi)閣與六部體制,另設議政王大臣會議,自中期又設立“軍機處”,除六部外增設處理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數(shù)民族管理宮廷事務的內(nèi)務府等機關。
地方機構:省、道、府、州縣四級體制。省為地方高級行政單位,省長官為巡撫,布政司使和按察司使作為巡撫的下屬機關。管民事和司法。每兩三省設總督,總攬這一地區(qū)的軍政要務。道的長官為道員,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府的長官是知府。同級的直吏州、廳。府下為州縣。
二、職官選任制度
秦朝:
官吏人選標準:無善:(1)忠信敬上(對皇帝盡忠)、(2)清廉毋謗(廉潔奉公)、(3)舉事審當(辦事認真,處事妥當)、(4)喜班善行(樂善好施)、(5)恭敬多讓(為人恭敬謙讓)。要求官吏明悉律令,以此區(qū)分“良吏”與“惡吏”標準。
官吏選任方式:各級長官由朝廷任命,長官下屬可以自行選任,選任方式有察舉、征召、任子等方式。
官吏任用程序:正式任命后才能派遣就任,未經(jīng)任用擅自行使職權的依法論處,官吏一旦任命必須服從。
官吏選任的限制:不得任用“廢官”,長官調(diào)任新職不得帶走原手下。
漢朝:
官吏的選拔:中央設立“太學”,招收賢俊者入學,成績優(yōu)異可以授予官職。此外還有以下途徑:
(1)察舉:漢朝主要的選官方式。由郡國定期向朝廷推薦人才。
(2)辟舉:也稱辟除,是郡守以上高級官員,對其主管或管轄內(nèi)的人才向朝廷推薦為官?;蛉蚊鼮樽约簩倮舻倪x官方式/
(3)征召:一是皇帝詔令各郡賢良正直的經(jīng)過面試任命為官,二是皇帝下詔征聘有特殊才能或德高望重的人為官,聘任書稱“辟書”,專人送達。
官吏的任用:回避制,制定《三互法》防止因婚姻或地域原因互相包庇,結黨營私。實行官員七十致仕(退休)制度。
魏晉南北朝
實行九品官人法:在州、郡分別設大中正、小中正,以知人善任賢達人事充當,負責官吏選拔推薦。
評定標準與等第:中正對地區(qū)人才選拔標準按照“世”(簿世、即出身)、“狀”(才能)、“品”(品行)。寫出評狀,評定的登記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評定的程序:郡評、州議、司徒審、尚書決四道程序
唐朝:
自隋唐起正式成立科舉選官制度,在唐宋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途徑。
官吏的選拔:主要是科舉。分為貢舉和制舉。另外還有門蔭。
官吏的任用:科舉合格后由吏部考試,考試內(nèi)容分身、言、書、判四個方面。身要體貌豐偉、言要言辭辯正、書要楷法優(yōu)美、判要文理優(yōu)長。還要根據(jù)德、才、勞三方情況評定其第等。
官吏選任的限制:身份、親屬、籍貫。
宋朝
官吏的選拔:科舉方面,罷諸科,獨存進士。三年考。創(chuàng)立“糊名考校法”和“謄錄試卷法”。由原來的詩賦取士改為重經(jīng)義策論。在程序上形成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殿試分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官吏的任用:將官品與實際職務分離。形成“差譴制”。官吏擔任實際職務成為“差譴”,又稱“職事官”通常加上“判”、“知”、“權”、“直”之類的前綴。
明清時期
官吏選任制度在唐宋基礎上更趨完備,具體表現(xiàn)在科舉制度的完善和官吏任用程序的嚴格與規(guī)范。
明朝官吏選拔途徑:進士、舉貢、雜流。即“三途并用”。
明朝科舉的程序: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舉考試程序。
明朝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地域、籍貫的回避,親屬回避,回避原則事以卑避尊,以職務低避職務高。
清朝官吏選任制度:科舉為正途外,以捐納(以錢捐官)與恩蔭為入士的“異途”。
清朝官吏的任用:實行官職候補,即“侯缺”制度。
三、職官管理制度:
秦漢時期
秦朝職官管理制度:運用“獎”“懲”兩種手段,督促官吏行使職權。建立監(jiān)察制度,對官吏不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誶(訓斥)、貲(罰款)、免(免去職務)、廢(撤職)等和刑事處罰。
漢朝職官管理制度:對官員考核采取上計制度,上計是根據(jù)年度賦稅和財政收入以及治安狀況為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考核結果實行賞罰。賞罰方式有升遷、增秩、賜金等,罰的手段有斥免、降謫、貶秩,嚴重的要下獄治罪。制訂《六條》以監(jiān)察地方郡縣,針對地方長官及其子弟,防止貪贓枉法,魚肉百姓。
唐宋時期:
建立了嚴密的職官監(jiān)察體系
唐朝職官管理制度:官吏考核分為歲考和大考。歲考(歲課)每年舉行,大考3-4年。根據(jù)考核結果決定官職升降及獎罰??己藰藴适恰八纳贫摺?。四善: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啊笔枪倮舨拍芎驼兎矫娴囊?。唐朝還賦予御使兩項特權:一是獨立奏事,對違法官員直接彈劾。二是聞風彈事。即是彈劾官員不必說出證據(jù)的來源。
宋朝職官管理制度:增設“審官院”、“考課院”兩個專門的考核機關。審官院負責京朝官員考核,考課院負責州縣官員考核。在考核程序上實行三級考審。知州考知縣、監(jiān)司考知州、兩院考百官。在考核上實行“磨勘”法,通過考核決定升遷,終確立文資3年一遷。對地方官吏考核分三等。
明清時期:
表現(xiàn)在考課制度的嚴密以及監(jiān)察機構和監(jiān)察權的擴張。
明朝的職官管理制度:分兩種考核:考察、考滿??疾煊址志┎旌痛笥?。京察是都察院主持對在京各官吏考察,6年,大計是地方官對下屬的考察,3年。凡是任職期間“廉能著稱、治行超卓”要給予嘉獎或晉升。不稱職或違法失職按“八法”(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罷、不謹)標準處罰。
清朝的職官管理制度:四格(守、政、才、年)八法考核。結果分為稱職、勤職、供職三個等級。獎勵方式有:引見、晉級、加俸。處分方式有:罰俸、降級留任、革職等。除定期考課外,平時對官員的功過進行一定的獎懲,獎:加級、記錄。將六科給事中并入都察院,與監(jiān)察御史合稱“科道”。
第十章 經(jīng)濟法律制度:
一、賦稅制度:
秦朝的賦稅制度:口稅(人頭稅)、戶稅(按戶征稅)、田賦(土地稅)。
漢朝的賦稅制度:口賦與算賦(口賦為14歲以下未成年人稅,算賦為成年稅,120錢/年稱為一算)、田稅(土地稅)、工商稅(分手工業(yè)稅、商業(yè)稅、關稅)。
唐朝的賦稅制度:租庸調(diào)法(建立在均田制基礎商的賦稅制度)、兩稅法(分戶稅與地稅)。
宋朝的賦稅制度:田稅、商稅。
明朝的賦稅制度:一條鞭法(1、將各州縣的田賦、雜稅和差役合并為一條,統(tǒng)一征收。2、田賦征收除部分地區(qū)征收米糧外,一律征收折色銀。3、各項差役、雜稅等統(tǒng)一折算成白銀,平攤?cè)胪恋?,按土地和人丁多少征收?、賦稅征收一律由官府自行負責征收和解運)
清朝的賦稅制度:繼承了“一條鞭法”,同時還有“地丁合一(丁銀征收與田賦征收合一)”。
二、工商業(yè)調(diào)整法律制度:
秦朝
工商業(yè)制度:重本(農(nóng))抑末(商)政策。
手工業(yè)管理:九卿之一少府管理,制定《工律》、《均工律》、《工人律》。
市場管理:商品價格《金布律》。防止欺詐《關市律》。度量衡器《工律》。處罰《效律》。
漢朝
專賣制度:鹽鐵專賣、酒類專賣。
市場管理:對從事經(jīng)營活動登記、依法納稅,大的商品交易公證、對市場貿(mào)易活動監(jiān)督,檢查。
手工業(yè)管理:分官營和私營。官營(日用手工業(yè)制造、軍用物品制造、土木工程制造)。工程必須申報、禁止非法興造、工程及產(chǎn)品符合規(guī)范。
唐朝
市場管理:衡器必須由官府定期效驗,禁止使用私自制作和未經(jīng)效驗的度量衡器。
商品質(zhì)量:《唐律》嚴厲禁止假冒偽劣、短斤少兩?!妒枳h》也有規(guī)定。
商品價格:《唐律·雜律》《疏議》都有規(guī)定保證價格的公平。
交易行為:《唐律》規(guī)定嚴禁欺行霸市,壟斷價格,《雜律》、《疏議》都有規(guī)定。
宋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1、市場法、禁榷法(鹽法、茶法、酒法)。
明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把持行市”罪名。
清朝
工商業(yè)調(diào)整:推行“恤商”政策?!瓣P稅條律”廢除各種苛捐雜稅,《各省稅課則例》。
三、對外貿(mào)易
漢朝:“絲綢之路”
唐朝:互市、市舶制度(海上互市船舶)。
宋朝:榷場貿(mào)易(在北部、西北沿邊設置官辦貿(mào)易場所負責與遼、金、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貿(mào)易)、市舶制度(1、舶貨的收購、2、頒發(fā)公憑)
明朝
對外貿(mào)易:曾實行“片帆不許下?!?,私人從事外貿(mào)嚴厲懲處。社“市舶提舉司”
清朝
對外貿(mào)易:頒布禁海令、“十三行”壟斷對外貿(mào)易?!胺酪氖隆薄睹褚慕灰渍鲁獭房刂仆馍膛c國人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