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題:“股市有風險,入市要謹慎”講的即是股票買進賣出會有一定的風險。本案是一起因本人密碼和身份證號碼泄漏而使股票被他人盜賣引起的賠償糾紛,法院對此案的判決提醒廣大股民,在股票交易的過程中應注意交易安全,防止他人窺視,防止泄漏本人密碼和身份證號碼。同時,也提醒證券經(jīng)營機構,縱然股民不慎泄漏密碼及有關事項,證券經(jīng)營機構亦當嚴格審查把關,特別注意保障交易安全,切實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
6萬股金不翼而飛 他將證券公司告上法庭
古超,安徽省淮北市人,今年剛30歲,但炒股已有好幾年了。2000年6月13日,古超在廣東美的公司駐東北工作期間,于沈陽湘財證券營業(yè)所開立股票賬戶和資金賬戶,開始個人炒股。不久,古超調(diào)至蕪湖工作,遂在B證券公司開立資金賬戶,繼續(xù)從事股票交易。2002年3月1日,古超與B證券公司簽訂《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填寫“開戶資料表”,預留了身份證復印件。此后,古超在B證券公司多次進行股票交易。
2003年9月19日,古超和往常一樣來到B證券公司刷卡交易,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交易卡失效了,經(jīng)過詢問、查詢,他被告知原磁卡已被注銷。自己的磁卡竟被人偷換了。原來,半月前,有人以古超的名義在B證券公司處申請辦理了磁卡掛失并領取了新磁卡,又用偽造的古超身份證和股東賬戶取走了股票資金賬戶上的幾乎所有款項。2003年9月2日,他人以古超的名義填寫“客戶保證金取款憑單”,取走現(xiàn)金8700元,并將古超所有的“上海600263”1500股(以單價8.06元)、“深圳00527”6000股(以單價6.66元)、“深圳000005”1500股(以單價3.27元)股票賣出。緊接著第二天,此人再次以古超的名義在B證券公司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56000元,并留下偽造的古超身份證。
震驚之下,古超與B證券公司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市公安局報了案。由于認為自己無辜受到了巨大損失,2004年2月10日,古超向鏡湖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B證券公司賠償自己股票被盜賣和賬戶存款64700元及利息損失664元(自2003年9月4日至2004年2月9日)。
法庭上,被告B證券公司答辯稱,古超的股票是通過自助委托系統(tǒng)賣出,密碼只有他本人知道,股票的交易是古超自己的行為??蛻羧】顣r需要三證一單(即身份證、股東卡、磁卡、取款憑單)齊全,工作人員核對后,對方還要輸入自己的密碼,否則無法完成取款過程。 操作過程中,證券公司按照正常的業(yè)務規(guī)程操作,盡到了審核義務,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原、被告雙方自2000年6月13日建立股票委托交易關系,被告依法應當保障原告的股票交易和股票賬戶內(nèi)資金的安全。2003年9月2日,由于被告審查不嚴,他人以原告名義在被告處申請辦理磁卡掛失換卡手續(xù),讓他人領取了新的磁卡,被告顯然有過錯。當日及次日,他人用偽造的原告身份證及股東賬戶取走了原告股票資金賬戶上的存款,也是由于被告審查不嚴,故被告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賬戶密碼是原告自己保管的資料,沒有密碼無法打開原告的股票頁面,法院推定,原告在此前不慎泄露了自己保管的密碼,原告對此有一定過錯,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004年4月27日,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等相關規(guī)定判決:被告B證券公司10日內(nèi)一次性賠償原告古超股票賬戶存款損失52291元,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上訴后偷盜案告破 終審判定雙方對半承擔責任
一審判決后,古超和B證券公司均提出了上訴。上訴期間,案情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竊取密碼案被警方偵破,古超股票被盜案中的“他人”陳某也被抓獲。2004年5月20日,陳某因詐騙被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在公安機關審理時,陳某交待了偷盜古超股票一事———
古超進行股票交易時,其資金賬號、股東賬號和身份證號碼被經(jīng)常在古超身邊溜達的陳某偷看到。2003年7月到8月份,陳某通過多次窺視,終于獲得了古超股票交易的密碼。之后,陳某利用其偷看到的股票交易資料和身份證號碼在深圳找人做了一份偽造的古超股東賬戶和身份證。該假股東賬戶的股東編號和身份證號碼與古超真實的股東賬戶股東編號和身份證號碼相同。2003年9月2日,陳某持假股東賬戶和假身份證前往B證券公司以資金磁卡丟失為由要求掛失換卡,填寫了磁卡掛失換卡憑單。B證券公司工作人員在其資金賬號、股東賬號、姓名與身份證號碼及密碼均與電腦留存古超資料一致的情況下,給“古超”辦理了新磁卡。同一天,陳某便填寫“客戶保證金取款憑單”,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8700元,并將古超所有的股票賣出。次日,陳某又到B證券公司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56000元。
抓到假古超陳某,在古超看來,自己上訴的理由會更加充分。他認為,B證券公司對假古超提交的材料疏于審查核對,假古超當天掛失,B證券公司當天就給此人辦理換卡手續(xù),不符合有關掛失規(guī)定。正是因為B證券公司審查不嚴,才導致犯罪分子將自己的資金盜取,損害的發(fā)生完全是由于證券公司的過錯,因此,B證券公司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古超還認為,原判推定自己不慎泄露密碼,沒有相關證據(jù)證實。
B證券公司上訴稱,抓到了陳某,陳某的供述進一步證實了原審法院推斷的正確性。由于古超疏忽,密碼及證件號碼的泄露導致了那套假證件的出籠,并給公司的審查帶來程序上的障礙。在公安機關的訊問筆錄里,陳某也承認其偷看到古超的資金卡賬戶及密碼、股東賬戶賬號和身份證號碼,然后再偽造了股東賬戶和身份證,并成功盜賣股票,提取現(xiàn)金。古超不慎泄露其賬戶密碼及相關證件號碼,從而被第三人獲得并利用,古超顯然有過錯,而且是造成其股票資金損失的主要原因,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二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B證券公司在《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上鄭重提示過古超,要注意密碼的保護,但古超卻不慎將其股東賬號、資金卡賬號、身份證號碼和密碼同時泄露,致使陳某偽造股東賬戶和身份證并利用窺記的密碼詐騙成功,古超對其賬戶資金被詐騙存有過錯。B證券公司對在其營業(yè)部開戶股民的資金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在股民提取賬戶資金時應該對股民提交的身份證及其它材料進行審查,以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然而本案中,陳某在騙取賬戶現(xiàn)金時提交的是偽造的身份證,雖然其股票賬號、資金卡賬號和密碼及身份證號碼經(jīng)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讀取無誤,但在陳某將賬戶資金幾乎全部提取時,B證券公司理應核對古超開戶時留存的身份證復印件,而B證券公司卻沒有盡到此義務。從陳某詐騙成功的過程來看,古超和B證券公司過錯相當,應由雙方各半承擔責任。2004年8月12日,法院二審終審改判為:B證券公司一次性賠償古超股票賬戶存款損失32350元;一、二審案件訴訟費由雙方各半承擔。
直接侵害人現(xiàn)行 損失究竟該誰來賠償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股民股票被盜賣、資金被盜提案。據(jù)法律界人士介紹,針對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經(jīng)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1994年6月14日,中國證監(jiān)會出臺了《關于健全檢查制度防范股票盜賣的通知》,專門規(guī)范股票交易行為,防范股票竊用交易。該通知中規(guī)定:“證券經(jīng)營機構在接受投資者委托時應當仔細查驗其身份證、股東賬戶卡等證件,一旦發(fā)現(xiàn)偽造的證件或有冒領的情況應立即停辦有關手續(xù)、凍結(jié)資金賬戶并迅速通知證券主管機關和證券交易所”:“證券經(jīng)營機構在辦理投資者提款手續(xù)時應當認真核對身份證、股東賬戶卡和資金卡,原則上要求由本人提取,并在核對其賬戶后,由提款人在取款憑證上簽名,對大額提款應由證券經(jīng)營機構的業(yè)務負責人簽字后方可提取?!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192條也規(guī)定:“證券公司違背客戶的委托買賣證券、辦理交易事項,以及其他違背客戶真實意思表示,辦理交易以外的其他事項,給客戶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BR> 本案法院判決,B證券公司沒有較好地履行保障原告股票和資金安全的義務,因而要承擔一定損失。證券經(jīng)營機構承擔了一定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提示客戶對自己的賬號、密碼保密,采用適當?shù)霓k法對刷卡臺進行隔離,以免客戶在輸入交易密碼時被他人窺視,交易系統(tǒng)須符合安全標準,在交易場所配備保安等保護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交易時核查相應證件和密碼真實性的義務等等。若有違反,則可能要承擔責任。但是此案中,證券公司對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發(fā)生的竊用交易到底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我國法律對此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本案法院判決,雙方各承擔一半損失,責任對半分擔屬于自由裁量。因受害人對于自己的賬號、密碼之保密也有疏忽,根據(jù)過錯的大小,故股民也應承擔一半的責任,相應減少了證券經(jīng)營機構賠償?shù)臄?shù)額。司法實踐中,股票之所以會被盜賣和變現(xiàn),過錯往往并不是一方的。本案中,投資者不慎泄露了密碼,而B證券公司未按規(guī)定嚴格審核單證,特別是第三人利用偽造的證件在證券營業(yè)部提取資金,B證券公司未能認真核對相應資料致使資金提現(xiàn),構成重大過錯,證券公司難以推責。
法律人士提出 應追加直接加害人賠償責任
本案的罕見之處在于,二審期間,找到了直接侵害人。在值得慶幸的同時,直接侵害人、受害人、B證券公司三者之間,賠償責任該如何認定更值得深思。無疑,竊用他人姓名、賬號、密碼等進行交易造成他人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股票竊用交易行為的本質(zhì)是對他人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侵犯。這種行為是加害人未經(jīng)股票及資金合法所有人知曉或同意,非法處分了該合法所有人所擁有的股票或者處分股票并提取或劃轉(zhuǎn)其資金賬戶保證金余額的行為。
法律界人士分析,如果受害人提出索賠,加害人從交易中獲得的利益應當依據(jù)不當?shù)美挠嘘P規(guī)定返還給受害人。但實際上,直接加害人與證券公司具有共同侵權的性質(zhì)。這類竊用交易致人損失的案件仍屬于民事侵權案件。證券公司通常作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被起訴,同時,直接加害人一般都具有故意甚至惡意侵害他人財產(chǎn)的意圖,直接加害人也應當被起訴。鑒于這類案件是較新的訴訟類型,法律適用上還存在困難,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引用的情況下,可以參照適用2004年5月1日實施的《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法理處理。
《解釋》第五條規(guī)定,“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賠償權利人,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jīng)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nèi)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nèi)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BR> 法律界人士認為,上述司法解釋明確的是有關人身的損害賠償,對類似本案的財產(chǎn)損害亦可參照適用,因為其法學原理是相通的。本案二審中查明和確定了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故應當將直接加害人陳某作為共同被告并判決承擔相應責任。只有在無法找到真正的加害人或者真正的加害人無力承擔賠償責任時,才可由證券經(jīng)營機構承擔責任。當然,證券公司在承擔責任之后可以獲得對直接加害人的代位追償權。本案法院判決,受害人與B證券公司對半承擔責任無可厚非,只是對直接侵害人假古超陳某未做處理,稍顯遺憾。
6萬股金不翼而飛 他將證券公司告上法庭
古超,安徽省淮北市人,今年剛30歲,但炒股已有好幾年了。2000年6月13日,古超在廣東美的公司駐東北工作期間,于沈陽湘財證券營業(yè)所開立股票賬戶和資金賬戶,開始個人炒股。不久,古超調(diào)至蕪湖工作,遂在B證券公司開立資金賬戶,繼續(xù)從事股票交易。2002年3月1日,古超與B證券公司簽訂《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填寫“開戶資料表”,預留了身份證復印件。此后,古超在B證券公司多次進行股票交易。
2003年9月19日,古超和往常一樣來到B證券公司刷卡交易,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交易卡失效了,經(jīng)過詢問、查詢,他被告知原磁卡已被注銷。自己的磁卡竟被人偷換了。原來,半月前,有人以古超的名義在B證券公司處申請辦理了磁卡掛失并領取了新磁卡,又用偽造的古超身份證和股東賬戶取走了股票資金賬戶上的幾乎所有款項。2003年9月2日,他人以古超的名義填寫“客戶保證金取款憑單”,取走現(xiàn)金8700元,并將古超所有的“上海600263”1500股(以單價8.06元)、“深圳00527”6000股(以單價6.66元)、“深圳000005”1500股(以單價3.27元)股票賣出。緊接著第二天,此人再次以古超的名義在B證券公司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56000元,并留下偽造的古超身份證。
震驚之下,古超與B證券公司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市公安局報了案。由于認為自己無辜受到了巨大損失,2004年2月10日,古超向鏡湖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B證券公司賠償自己股票被盜賣和賬戶存款64700元及利息損失664元(自2003年9月4日至2004年2月9日)。
法庭上,被告B證券公司答辯稱,古超的股票是通過自助委托系統(tǒng)賣出,密碼只有他本人知道,股票的交易是古超自己的行為??蛻羧】顣r需要三證一單(即身份證、股東卡、磁卡、取款憑單)齊全,工作人員核對后,對方還要輸入自己的密碼,否則無法完成取款過程。 操作過程中,證券公司按照正常的業(yè)務規(guī)程操作,盡到了審核義務,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原、被告雙方自2000年6月13日建立股票委托交易關系,被告依法應當保障原告的股票交易和股票賬戶內(nèi)資金的安全。2003年9月2日,由于被告審查不嚴,他人以原告名義在被告處申請辦理磁卡掛失換卡手續(xù),讓他人領取了新的磁卡,被告顯然有過錯。當日及次日,他人用偽造的原告身份證及股東賬戶取走了原告股票資金賬戶上的存款,也是由于被告審查不嚴,故被告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賬戶密碼是原告自己保管的資料,沒有密碼無法打開原告的股票頁面,法院推定,原告在此前不慎泄露了自己保管的密碼,原告對此有一定過錯,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004年4月27日,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等相關規(guī)定判決:被告B證券公司10日內(nèi)一次性賠償原告古超股票賬戶存款損失52291元,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上訴后偷盜案告破 終審判定雙方對半承擔責任
一審判決后,古超和B證券公司均提出了上訴。上訴期間,案情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竊取密碼案被警方偵破,古超股票被盜案中的“他人”陳某也被抓獲。2004年5月20日,陳某因詐騙被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在公安機關審理時,陳某交待了偷盜古超股票一事———
古超進行股票交易時,其資金賬號、股東賬號和身份證號碼被經(jīng)常在古超身邊溜達的陳某偷看到。2003年7月到8月份,陳某通過多次窺視,終于獲得了古超股票交易的密碼。之后,陳某利用其偷看到的股票交易資料和身份證號碼在深圳找人做了一份偽造的古超股東賬戶和身份證。該假股東賬戶的股東編號和身份證號碼與古超真實的股東賬戶股東編號和身份證號碼相同。2003年9月2日,陳某持假股東賬戶和假身份證前往B證券公司以資金磁卡丟失為由要求掛失換卡,填寫了磁卡掛失換卡憑單。B證券公司工作人員在其資金賬號、股東賬號、姓名與身份證號碼及密碼均與電腦留存古超資料一致的情況下,給“古超”辦理了新磁卡。同一天,陳某便填寫“客戶保證金取款憑單”,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8700元,并將古超所有的股票賣出。次日,陳某又到B證券公司從古超的資金賬戶上取走現(xiàn)金56000元。
抓到假古超陳某,在古超看來,自己上訴的理由會更加充分。他認為,B證券公司對假古超提交的材料疏于審查核對,假古超當天掛失,B證券公司當天就給此人辦理換卡手續(xù),不符合有關掛失規(guī)定。正是因為B證券公司審查不嚴,才導致犯罪分子將自己的資金盜取,損害的發(fā)生完全是由于證券公司的過錯,因此,B證券公司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古超還認為,原判推定自己不慎泄露密碼,沒有相關證據(jù)證實。
B證券公司上訴稱,抓到了陳某,陳某的供述進一步證實了原審法院推斷的正確性。由于古超疏忽,密碼及證件號碼的泄露導致了那套假證件的出籠,并給公司的審查帶來程序上的障礙。在公安機關的訊問筆錄里,陳某也承認其偷看到古超的資金卡賬戶及密碼、股東賬戶賬號和身份證號碼,然后再偽造了股東賬戶和身份證,并成功盜賣股票,提取現(xiàn)金。古超不慎泄露其賬戶密碼及相關證件號碼,從而被第三人獲得并利用,古超顯然有過錯,而且是造成其股票資金損失的主要原因,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二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B證券公司在《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上鄭重提示過古超,要注意密碼的保護,但古超卻不慎將其股東賬號、資金卡賬號、身份證號碼和密碼同時泄露,致使陳某偽造股東賬戶和身份證并利用窺記的密碼詐騙成功,古超對其賬戶資金被詐騙存有過錯。B證券公司對在其營業(yè)部開戶股民的資金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在股民提取賬戶資金時應該對股民提交的身份證及其它材料進行審查,以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然而本案中,陳某在騙取賬戶現(xiàn)金時提交的是偽造的身份證,雖然其股票賬號、資金卡賬號和密碼及身份證號碼經(jīng)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讀取無誤,但在陳某將賬戶資金幾乎全部提取時,B證券公司理應核對古超開戶時留存的身份證復印件,而B證券公司卻沒有盡到此義務。從陳某詐騙成功的過程來看,古超和B證券公司過錯相當,應由雙方各半承擔責任。2004年8月12日,法院二審終審改判為:B證券公司一次性賠償古超股票賬戶存款損失32350元;一、二審案件訴訟費由雙方各半承擔。
直接侵害人現(xiàn)行 損失究竟該誰來賠償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股民股票被盜賣、資金被盜提案。據(jù)法律界人士介紹,針對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經(jīng)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1994年6月14日,中國證監(jiān)會出臺了《關于健全檢查制度防范股票盜賣的通知》,專門規(guī)范股票交易行為,防范股票竊用交易。該通知中規(guī)定:“證券經(jīng)營機構在接受投資者委托時應當仔細查驗其身份證、股東賬戶卡等證件,一旦發(fā)現(xiàn)偽造的證件或有冒領的情況應立即停辦有關手續(xù)、凍結(jié)資金賬戶并迅速通知證券主管機關和證券交易所”:“證券經(jīng)營機構在辦理投資者提款手續(xù)時應當認真核對身份證、股東賬戶卡和資金卡,原則上要求由本人提取,并在核對其賬戶后,由提款人在取款憑證上簽名,對大額提款應由證券經(jīng)營機構的業(yè)務負責人簽字后方可提取?!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192條也規(guī)定:“證券公司違背客戶的委托買賣證券、辦理交易事項,以及其他違背客戶真實意思表示,辦理交易以外的其他事項,給客戶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BR> 本案法院判決,B證券公司沒有較好地履行保障原告股票和資金安全的義務,因而要承擔一定損失。證券經(jīng)營機構承擔了一定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提示客戶對自己的賬號、密碼保密,采用適當?shù)霓k法對刷卡臺進行隔離,以免客戶在輸入交易密碼時被他人窺視,交易系統(tǒng)須符合安全標準,在交易場所配備保安等保護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交易時核查相應證件和密碼真實性的義務等等。若有違反,則可能要承擔責任。但是此案中,證券公司對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發(fā)生的竊用交易到底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我國法律對此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本案法院判決,雙方各承擔一半損失,責任對半分擔屬于自由裁量。因受害人對于自己的賬號、密碼之保密也有疏忽,根據(jù)過錯的大小,故股民也應承擔一半的責任,相應減少了證券經(jīng)營機構賠償?shù)臄?shù)額。司法實踐中,股票之所以會被盜賣和變現(xiàn),過錯往往并不是一方的。本案中,投資者不慎泄露了密碼,而B證券公司未按規(guī)定嚴格審核單證,特別是第三人利用偽造的證件在證券營業(yè)部提取資金,B證券公司未能認真核對相應資料致使資金提現(xiàn),構成重大過錯,證券公司難以推責。
法律人士提出 應追加直接加害人賠償責任
本案的罕見之處在于,二審期間,找到了直接侵害人。在值得慶幸的同時,直接侵害人、受害人、B證券公司三者之間,賠償責任該如何認定更值得深思。無疑,竊用他人姓名、賬號、密碼等進行交易造成他人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股票竊用交易行為的本質(zhì)是對他人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侵犯。這種行為是加害人未經(jīng)股票及資金合法所有人知曉或同意,非法處分了該合法所有人所擁有的股票或者處分股票并提取或劃轉(zhuǎn)其資金賬戶保證金余額的行為。
法律界人士分析,如果受害人提出索賠,加害人從交易中獲得的利益應當依據(jù)不當?shù)美挠嘘P規(guī)定返還給受害人。但實際上,直接加害人與證券公司具有共同侵權的性質(zhì)。這類竊用交易致人損失的案件仍屬于民事侵權案件。證券公司通常作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被起訴,同時,直接加害人一般都具有故意甚至惡意侵害他人財產(chǎn)的意圖,直接加害人也應當被起訴。鑒于這類案件是較新的訴訟類型,法律適用上還存在困難,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引用的情況下,可以參照適用2004年5月1日實施的《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法理處理。
《解釋》第五條規(guī)定,“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賠償權利人,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jīng)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nèi)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nèi)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BR> 法律界人士認為,上述司法解釋明確的是有關人身的損害賠償,對類似本案的財產(chǎn)損害亦可參照適用,因為其法學原理是相通的。本案二審中查明和確定了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故應當將直接加害人陳某作為共同被告并判決承擔相應責任。只有在無法找到真正的加害人或者真正的加害人無力承擔賠償責任時,才可由證券經(jīng)營機構承擔責任。當然,證券公司在承擔責任之后可以獲得對直接加害人的代位追償權。本案法院判決,受害人與B證券公司對半承擔責任無可厚非,只是對直接侵害人假古超陳某未做處理,稍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