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個性與管理
第一節(jié) 個性的一般概述
一、個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1.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本質的、比較穩(wěn)定的意識傾向性與心理特征的總和。
2.個性的特征:
<1>獨特性:即人的心理特征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性。
<2>整體性:個性不是一個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以整體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3>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4>傾向性:心理向行為轉化的過程中總是表現(xiàn)出來一定的傾向性。
二、個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
1.個性的形成過程:A:嬰幼兒期;B:學生時期;C:社會時期;
2.影響個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遺傳因素;<2>家庭因素;<3>文化傳統(tǒng)因素;<4>階級和階層因素;
三、個性的理論
1.特制論:就是從人的心理特征性來研究人的個性,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1>阿爾波特認為,個性必需有能夠進行測定的因素。
<2>卡特爾認為,個性基本結構的單元是特征。
<3>艾森克認為,個性表示行為的一種組織層次,他提出個性特質可以從兩個方面描述:(1)情緒穩(wěn)定—神經(jīng)過敏;(2)內向—外向;
2.社會學論:認為環(huán)境中事物通過現(xiàn)象成為自己行為的模式,而個人的行為對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種理論代表人物有:A:米勒B:達樂C:羅特D:班圖拉
3.心理分析論;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1>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個性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括著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2>榮格認為,個性的發(fā)展并不取決于人本能的沖動,而是由于個人為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潛力所引導。
<3>自我又取決于兩種“態(tài)度”或傾向:一種為外向;另一種是內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劃分為:A:敏感型B: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
<4>阿德勒則強調個人爭取優(yōu)勝意識才是人的行為的主要內動力。
4.個性類型論:代表人物是榮格和麥迪。注:麥迪認為人有四種個性結構:
<1>外向——(1)高憂慮“緊張、激動、情緒不穩(wěn)定、愛社交、依賴”。(2)低憂慮“鎮(zhèn)靜、有信心、信任、適應、熱情、愛社會、依賴”。
<2>內向——(1)高憂慮“緊張、激動、情緒不穩(wěn)定、害羞”。(2)低憂慮“鎮(zhèn)靜、有信心、信任人、適應、溫和、冷淡、害羞”。
第二節(jié) 氣質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氣質的概念與類型
1.所謂氣質是個人與神經(jīng)過程的特性相聯(lián)系的行為特征。
<1>經(jīng)過程可分為“興奮過程、抑制過程”。
<2>神經(jīng)過程的三個特征:A:強度B:均衡性C:靈活性。
2.氣質的類型
<1>多血質。又稱為“活潑型”;其特征是“活潑好動、反映迅速、喜歡與人交往”。
<2>粘液質。又稱為“安靜型”;其特征是“安靜穩(wěn)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穩(wěn)定”。
<3>膽汁質。又稱為“興奮型”;其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于激動”。
<4>抑郁質,又稱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膽小、行動遲緩、忍耐力較差”。
二、氣質在管理中的應用
1.氣質在實踐中的地位與作用
<1>氣質類型本身無好壞的區(qū)別;
<2>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
2.氣質對工作性質和效率以及人際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3、氣質的應用必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員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絕對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員優(yōu)化組合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互補性。
(3)在進行人員培訓時,既要注意氣質的順應性,也要注意氣質的發(fā)展性。
第三節(jié)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結構
1.所謂性格是一個人比較穩(wěn)定的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2.性格與個性是有區(qū)別的,個性反映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則標志了這個角色的特征。
3.性格與氣質的區(qū)別在于:氣質更多地體現(xiàn)神經(jīng)類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響,是神經(jīng)類型在行為活動中的直接表現(xiàn);而性格更多地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的外來影響,是在神經(jīng)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暫時聯(lián)系系統(tǒng)。
二、性格的特征結構
A:態(tài)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緒特征D: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類型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1.性格的類型:所謂性格的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
<1>按人的心理機能分類:A:理智型B:情緒型C: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動傾向性分類:“外傾型、內傾型”。
<3>按人的獨立性程度分類:“順從型、獨立型”。
<4>結合人的四種氣質類型分類:(注:美國的心理學家“弗洛倫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學》的分類)A:活潑型性格B:力量型性格C:完美型性格D:和平型性格
2.性格的應用必須重視的幾個方面:
<1>要重視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鍛煉。
<2>要重視對組織成員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視領導班子及其組織成員的性格互補結構。
<4>要重視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性格的環(huán)境。
注: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認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個方面:A:自我廣延能力;B:與他人交往能力C:有安全感和自我認可;D:具有現(xiàn)實性知覺;E:具有客觀化的表現(xiàn);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第四節(jié)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約因素
1.所謂能力是指個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或是指個人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
2.制約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
<1>素質:是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
<2>教育:是人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
<3>社會實踐:是發(fā)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
<4>勤奮:是一個人能力獲得較快和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
<5>興趣:所謂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
二、能力的結構、差異及其應用
1.能力的結構:注:我國學者一般從三個角度進行分類:
<1>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2>再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3>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2.能力的個別差異:<1>能力的類型差異;<2>能力的水平差異;<3>能力發(fā)展的早晚差異;
3.能力的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安排工作時,注意對組織成員的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做到“人盡其才”。
<2>在招聘人員時,注意職業(yè)對能力要求的發(fā),做到“因事設崗、避免大馬拉小車”。
<3>在優(yōu)化組合時,注意能力的互補性,以發(fā)揮“團體的協(xié)作作用”。
<4>在人員培訓時,注意處理好“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系,以提高培訓效果。
第一節(jié) 個性的一般概述
一、個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1.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本質的、比較穩(wěn)定的意識傾向性與心理特征的總和。
2.個性的特征:
<1>獨特性:即人的心理特征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性。
<2>整體性:個性不是一個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以整體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3>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4>傾向性:心理向行為轉化的過程中總是表現(xiàn)出來一定的傾向性。
二、個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
1.個性的形成過程:A:嬰幼兒期;B:學生時期;C:社會時期;
2.影響個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遺傳因素;<2>家庭因素;<3>文化傳統(tǒng)因素;<4>階級和階層因素;
三、個性的理論
1.特制論:就是從人的心理特征性來研究人的個性,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1>阿爾波特認為,個性必需有能夠進行測定的因素。
<2>卡特爾認為,個性基本結構的單元是特征。
<3>艾森克認為,個性表示行為的一種組織層次,他提出個性特質可以從兩個方面描述:(1)情緒穩(wěn)定—神經(jīng)過敏;(2)內向—外向;
2.社會學論:認為環(huán)境中事物通過現(xiàn)象成為自己行為的模式,而個人的行為對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種理論代表人物有:A:米勒B:達樂C:羅特D:班圖拉
3.心理分析論;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1>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個性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括著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2>榮格認為,個性的發(fā)展并不取決于人本能的沖動,而是由于個人為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潛力所引導。
<3>自我又取決于兩種“態(tài)度”或傾向:一種為外向;另一種是內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劃分為:A:敏感型B: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
<4>阿德勒則強調個人爭取優(yōu)勝意識才是人的行為的主要內動力。
4.個性類型論:代表人物是榮格和麥迪。注:麥迪認為人有四種個性結構:
<1>外向——(1)高憂慮“緊張、激動、情緒不穩(wěn)定、愛社交、依賴”。(2)低憂慮“鎮(zhèn)靜、有信心、信任、適應、熱情、愛社會、依賴”。
<2>內向——(1)高憂慮“緊張、激動、情緒不穩(wěn)定、害羞”。(2)低憂慮“鎮(zhèn)靜、有信心、信任人、適應、溫和、冷淡、害羞”。
第二節(jié) 氣質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氣質的概念與類型
1.所謂氣質是個人與神經(jīng)過程的特性相聯(lián)系的行為特征。
<1>經(jīng)過程可分為“興奮過程、抑制過程”。
<2>神經(jīng)過程的三個特征:A:強度B:均衡性C:靈活性。
2.氣質的類型
<1>多血質。又稱為“活潑型”;其特征是“活潑好動、反映迅速、喜歡與人交往”。
<2>粘液質。又稱為“安靜型”;其特征是“安靜穩(wěn)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穩(wěn)定”。
<3>膽汁質。又稱為“興奮型”;其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于激動”。
<4>抑郁質,又稱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膽小、行動遲緩、忍耐力較差”。
二、氣質在管理中的應用
1.氣質在實踐中的地位與作用
<1>氣質類型本身無好壞的區(qū)別;
<2>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
2.氣質對工作性質和效率以及人際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3、氣質的應用必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員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絕對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員優(yōu)化組合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互補性。
(3)在進行人員培訓時,既要注意氣質的順應性,也要注意氣質的發(fā)展性。
第三節(jié)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結構
1.所謂性格是一個人比較穩(wěn)定的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2.性格與個性是有區(qū)別的,個性反映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則標志了這個角色的特征。
3.性格與氣質的區(qū)別在于:氣質更多地體現(xiàn)神經(jīng)類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響,是神經(jīng)類型在行為活動中的直接表現(xiàn);而性格更多地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的外來影響,是在神經(jīng)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暫時聯(lián)系系統(tǒng)。
二、性格的特征結構
A:態(tài)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緒特征D: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類型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1.性格的類型:所謂性格的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
<1>按人的心理機能分類:A:理智型B:情緒型C: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動傾向性分類:“外傾型、內傾型”。
<3>按人的獨立性程度分類:“順從型、獨立型”。
<4>結合人的四種氣質類型分類:(注:美國的心理學家“弗洛倫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學》的分類)A:活潑型性格B:力量型性格C:完美型性格D:和平型性格
2.性格的應用必須重視的幾個方面:
<1>要重視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鍛煉。
<2>要重視對組織成員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視領導班子及其組織成員的性格互補結構。
<4>要重視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性格的環(huán)境。
注: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認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個方面:A:自我廣延能力;B:與他人交往能力C:有安全感和自我認可;D:具有現(xiàn)實性知覺;E:具有客觀化的表現(xiàn);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第四節(jié)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約因素
1.所謂能力是指個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或是指個人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
2.制約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
<1>素質:是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
<2>教育:是人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
<3>社會實踐:是發(fā)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
<4>勤奮:是一個人能力獲得較快和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
<5>興趣:所謂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
二、能力的結構、差異及其應用
1.能力的結構:注:我國學者一般從三個角度進行分類:
<1>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2>再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3>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2.能力的個別差異:<1>能力的類型差異;<2>能力的水平差異;<3>能力發(fā)展的早晚差異;
3.能力的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安排工作時,注意對組織成員的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做到“人盡其才”。
<2>在招聘人員時,注意職業(yè)對能力要求的發(fā),做到“因事設崗、避免大馬拉小車”。
<3>在優(yōu)化組合時,注意能力的互補性,以發(fā)揮“團體的協(xié)作作用”。
<4>在人員培訓時,注意處理好“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系,以提高培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