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的股權騰挪術

字號:

幾年前,華誼初創(chuàng)的時候,還躺在北京一個不知名的小角落。人們難以想象,幾年以后,陳道明、葛優(yōu)、夏雨、胡軍、李冰冰、范冰冰、佟大為等國內大腕都被其收歸旗下,劉德華、楊紫瓊、關之琳、劉嘉玲、吳君如等都曾經與其有過親密合作。
     憑借《大腕》、《天下無賊》、《集結號》等影片,"華誼兄弟"近年來迅速崛起于國內影視圈。華誼兄弟的大股東王氏兄弟不僅是拍電影的高手,更是個資本運作高手。
     2000年至今,華誼兄弟先后獲得多次私募股權融資,融資金額總計大約4億元,但王氏兄弟的股權不但沒有被稀釋,還一度有所提高。其資本運作手法頗令行業(yè)人士欲學而不得。在不斷出讓股權獲得融資的同時,還能保證股權比例持續(xù)提高,兄弟倆玩的是什么手法?
     其實,這種手法在西方被稱之為"股權融資+股權回購".我們可以看看王氏兄弟如何利用資本運作,一步一步孵化一個龐大的華誼。
     首次引進財務投資者
     "華誼兄弟"的前身華誼兄弟廣告公司,由王中軍兄弟于1994年創(chuàng)辦。真正讓華誼兄弟得到轉型機會的,是資本運作。華誼兄弟得到的第一筆商業(yè)投資,是在拉贊助的過程中遇到的太合集團,后者主要扮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
     2000年3月,太合集團出資2500萬元,對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并將公司變更為"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太合集團與王中軍兄弟各持50%股份。
     太合入股的條件是,王氏兄弟在適當時機回購該筆股權,使太合獲利退出。2001年,王氏兄弟從太合控股回購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擁有絕對控股權。
     正是太合投入的2500萬元,使華誼兄弟在制片領域迅速完成了初始擴張。到2004年,華誼兄弟已占國內35%的票房,出品的影片數量占內地總量的13%。
     回購太合股權,引進TOM集團
     2004年底,一直在國內謀求機會的TOM集團,表示有意入股華誼兄弟。王氏兄弟覺得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回購太合集團的股權。隨即,TOM集團與王氏兄弟達成合作意向:TOM集團向華誼兄弟投資1000萬美元,其中500萬美元用于購買華誼兄弟27%的股權,另500萬美元認購華誼兄弟年利率為6%的可轉債。
     王氏兄弟為了確保在此過程中不喪失控股權,華誼兄弟先以7500萬元、溢價3倍回購太合集團手中45%的股份,太合集團以300%的回報全身而退。太合集團退出后,"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旋即更名為"華誼兄弟傳媒集團".王氏兄弟回購了太合45%股權之后,成為100%控股人,再將27%的股權轉讓給TOM集團,同時向太合定向發(fā)行可轉債。
     此時,王氏兄弟股權比例為73%。在大約同一時間,華誼兄弟再引進一家風險投資機構"信中利",以7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了3%的股權給后者,王氏兄弟股權比例降至70%。
     這輪私募,王中軍兄弟總共獲得資金1070萬美元(8850萬元人民幣)。除去購買太合集團股份所花的7500萬元,剩余1300多萬元。但他們所擁有的股權,則由之前的55%上升到70%,控股地位得到強化。
     游說馬云入股,回購TOM股權
     2005年12月,華誼兄弟進行了新一輪私募,這次引進的對象是馬云所掌控的中國雅虎。進行這一輪私募,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TOM集團的經營業(yè)績出現大幅下滑,急于將手中的"華誼兄弟"的股權轉手套現。TOM集團向王中軍表示了欲將股權轉手的意思:或者王氏回購,或者協助物色合適的投資方接手。
     連續(xù)幾年在影視市場的火爆,對于當時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王氏兄弟來說,應該有足夠的財力回購TOM的股權。但是此時,王氏兄弟的占股已經高達70%,如果再回購TOM股權的話,股權結構過于集中,不利未來的IPO運作。
     于是王中軍開始尋找TOM股權的可能接受者,在他腦中閃現了最合適的人選——馬云。
     王中軍與馬云結識于某媒體舉辦的論壇,當時王中軍正在運作影片《天下無賊》,而馬云也正在力推旗下淘寶網。雙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后來淘寶網和支付寶借用《天下無賊》故事的系列廣告。有了這么一層合作背景,加上當時阿里巴巴的火爆,王中軍建議他接手TOM的股權,他就欣然應承。
     最終商定的結果是:TOM以1600萬美元的價格減持20%股權,王氏兄弟和馬云聯合接手,其中馬云(以旗下公司中國雅虎的名義)接手15%、王氏兄弟回購5%。TOM集團所持股份還剩余7%。大約同一時段,王氏兄弟還從"信中利"手上回購了2%股權。經過這輪私募,王氏兄弟的股權由70%上升至77%。
     引入分眾,為IPO鋪路
     2007年,華誼兄弟展開第三輪私募。分眾傳媒聯合其他投資者向華誼兄弟注資2000萬美元。此次交易雙方并未公布分眾傳媒這筆2000萬美元的投資,換取了華誼兄弟多少股權。但據王中軍自己透露,目前,王氏兄弟在華誼兄弟中仍然擁有50%左右的股份。
     王中軍引進分眾,主要基于兩大考量:其一,分眾有著媒體行業(yè)整合的經驗;其二,分眾傳媒在納斯達克已獲得外國投資者認可,它的加盟可掃清華誼兄弟海外上市時投資者的疑慮。
     從華誼兄弟的資本運作軌跡中,不難發(fā)現,伴隨著企業(yè)迅速成長,王氏兄弟不斷引進后續(xù)財務投資者的股權投資,以滿足企業(yè)擴張的資金需求。與此同時,不斷回購先前財務投資者的股權,不僅讓財務投資者得以順利退出,自身的控股地位也得到鞏固與強化。
     點評:
     "輕用其芒,動即在傷",這是數千年前老子關于武器的告誡,在今天仍然有效。
     對于很多企業(yè)來說,資本似乎更是件秘密武器,其使用有很多條件,既是秘密武器,就不可隨便動用。
     華誼在運用資本的過程中,手法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將資本馴服為企業(yè)的工具。無論是首次引入太合集團,還是最后引入分眾,華誼都巧妙地選擇和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始終控股50%以上,充分保證了對企業(yè)的主動權,避免了王志東式的悲劇結局。
     華誼成功運作資本的另外一個策略,是將引入的資本額始終控制在企業(yè)發(fā)展的預期之中,既保持充足的來源,又不至于使企業(yè)最后被資本拖累,無退出的能力。而很多企業(yè)之所以失敗,在于能進不能退,最典型的就是德隆,其引入的資本,遠遠大于其企業(yè)的"本金".最后,資本如泰山壓頂,企業(yè)無法抗擊重壓,逐步走向滅亡。
     華誼成功的第三個因素,在于其本身的業(yè)績良好。資本之于投資機構與企業(yè),意義是不同的,對于企業(yè)來說,資本永遠只是一個助推器,而非企業(yè)根本,任何企業(yè),都必須立足實業(yè),不能為資本而資本,更不能把資本當作救命稻草。天助者,人助之,這句話更像是說明資本與實業(yè)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在華誼的幾次引入資本的過程中,都是企業(yè)迅猛發(fā)展,出現了資金需求,而不是企業(yè)遭遇危機,需要資本救急,資本是從來不會江湖救急的,縱使真有救急,也需要"把靈魂典當給魔鬼",以失去企業(yè)控制權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