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授課講義:法律關系(分析法學派)

字號:

第七節(jié) 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與種類
    (一)法律關系的含義與特征
    ◎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guī)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法律關系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具有合法性。
    (1)法律規(guī)范是法律關系產(chǎn)生的前提。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的存在,就不可能產(chǎn)生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不同于法律規(guī)范調整或保護的社會關系本身。例如,民事關系(財產(chǎn)關系和身份關系)只有經(jīng)過民法的調整,才成為一類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
    (3)法律關系是法律規(guī)范的實現(xiàn)形式,是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行為模式及其后果)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貫徹。在此意義上,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合法(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關系。這是它與其他社會關系的根本區(qū)別。
    2、法律關系是體現(xiàn)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
    (1)法律關系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有目的、有意識地建立的,法律關系像法律規(guī)范一樣必然體現(xiàn)國家的意志。
    (2)特定法律主體的意志對于法律關系的建立與實現(xiàn)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要通過法律關系參加者的個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數(shù)民事法律關系)。也有很多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并不需要這種意志表示。例如,行政法律關系,往往基于行政命令而產(chǎn)生。
    3、法律關系是特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法律關系是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則)“指示”(行為模式,法律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在事實社會關系中的體現(xiàn)。
    (2)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是法律關系區(qū)別于其他社會關系(社團組織內部的關系)的重要標志。
    (二)法律關系的種類
    1、按照法律關系產(chǎn)生的依據(jù)、執(zhí)行的職能和實現(xiàn)規(guī)范的內容不同
    (1)調整性法律關系,是基于合法行為而產(chǎn)生的、執(zhí)行法的調整職能的法律關系,它所實現(xiàn)的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則)的行為規(guī)則(指示)的內容。不需要適用法律制裁,法律主體之間即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保護性法律關系,是由于違法行為而產(chǎn)生的、旨在恢復被破壞的權利和秩序的法律關系,它執(zhí)行著法的保護職能,所實現(xiàn)的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則)的保護規(guī)則(否定性法律后果)內容,是法的實現(xiàn)的非正常形式。需要適用法律制裁。
    2、按照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不同
    (1)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所建立的權力服從關系(舊法學稱“特別權力關系”)。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具有強制性,既不能隨意轉讓,也不能任意放棄。
    (2)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權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3、按照法律主體的多少及其權利義務是否一致
    (1)單向(單務)法律關系,是指權利人僅享有權利,義務人僅履行義務,兩者之間不存在相反的聯(lián)系(如不附條件的贈與關系)。是法律關系體系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一切法律關系均可分解為單向的權利義務關系。
    (2)雙向(雙邊)法律關系,是指在特定的雙方法律主體之間,存在著兩個密不可分的單向權利義務關系,其中一方主體的權利對應另一方的義務,反之亦然(如買賣合同關系)。
    (3)多向(多邊)法律關系,又稱“復合法律關系”或“復雜的法律關系”,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相關法律關系的復合體,其中既包括單向法律關系,也包括雙向法律關系(如行政法中的人事調動關系)。
    4、按照相關的法律關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
    (1)第一性法律關系(主法律關系),是人們之間依法建立的不依賴其他法律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或在多向法律關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關系。
    (2)由此產(chǎn)生的、居于從屬地位的法律關系,就是第二性法律關系或從法律關系。一切相關的法律關系均有主次之分,例如,在調整性和保護性法律關系中,調整性法律關系是第一性法律關系(主法律關系),保護性法律關系是第二性法律關系(從法律關系);在實體和程序法律關系中,實體法律關系是第一性法律關系(主法律關系),程序法律關系是第二性法律關系(從法律關系),等等。
    二、法律關系主體 〔結合民法學習〕
    (一)法律關系主體的含義和種類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稱為權利人)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稱為義務人)。
    ◎在中國,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 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可籠統(tǒng)地稱為“法人”,包括公法人和私法人。中國的國家機關和組織,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依其所參與的法律關系的性質而定)
    (1)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
    (2)各種企事業(yè)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jīng)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jīng)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
    (3)各政黨和社會團體
    3、國家 特殊情況下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如作為主權者是國際公法關系的主體。在國內法上,可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參與國內的法律關系(如發(fā)行國庫券),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由國家機關或其授權的組織作為代表參加法律關系。既不同于一般公民,也不同于法人。
    (二)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公民和法人要能夠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就必須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即具有法律關系主體構成的資格。
    1、權利能力,又稱權義能力(權利義務能力),是指能夠參與一定的法律關系,依法享有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法律資格。它是法律關系主體實際取得權利、承擔義務的前提條件。
    (1)公民的權利能力 根據(jù)享有權利能力的主體范圍不同
    ○1一般權利能力,又稱基本的權利能力,是一國所有公民均具有的權利能力,它是任何人取得公民法律資格的基本條件,不能被任意剝奪或解除。
    ○2特殊的權利能力,是公民在特定條件下具有的法律資格。這種資格并不是每個公民都可以享有,而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體。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資格,就是特殊的權利能力。
    按照法律部門的不同 分為民事權利能力、政治權利能力、行政權利能力、勞動權利能力、訴訟權利能力等。這其中既有一般權利能力(如民事權利能力),也有特殊權利能力(政治權利能力、勞動權利能力)。
    (2)法人的權利能力 沒有上述類別,與公民權利能力不同 一般而言,自法人成立時產(chǎn)生,解體時消滅。其范圍是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業(yè)務范圍決定的。
    2、行為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實際取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指法律上擬制的行為能力。
    ◎公民的行為能力
    公民的行為能力是公民的意識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不同于其權利能力。 具有行為能力必須首先具有權利能力,但具有權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為能力。這表明,在每個公民的法律關系主體資格構成中,這兩種能力可能是統(tǒng)一的,也可能是分離的。確定標準有二:
    (1)能否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后果
    (2)能否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公民是否達到一定年齡、神智是否正常,就成為公民享有行為能力的標志。
    ◎公民的行為能力的分類:
    (1)根據(jù)其內容不同
    ○1權利行為能力是指通過自己的行為實際行使權利的能力。
    ○2義務行為能力是指能夠實際履行法定義務的能力。
    ○3責任行為能力(簡稱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后果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的一種特殊形式。
    (2)世界各國法律一般規(guī)定
    ○1完全行為能力人。這是指達到一定法定年齡、智力健全、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的自然人(公民)。例如,在民法上,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行為能力人。這是指行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只具有部分行為能力的公民。例如,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中國刑法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公民視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人)。
    ○3無行為能力人。這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公民。在民法上,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完全的精神病人是無行為能力人。在刑法上,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也被視為無刑事責任能力人。
    例:在北京海淀幾個13歲的孩子放火燒掉一個網(wǎng)吧,燒毀了財物并燒死了人。則在此案件中這幾個孩子可以不承擔刑事法律責任,但其有民事法律責任的。
    ◎法人組織的行為能力:
    與公民的行為能力不同
    ○1公民的行為能力有完全與不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為能力總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業(yè)務范圍所決定。
    ○2公民的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并不是同時存在的。公民具有權利能力卻不一定同時具有行為能力,公民喪失行為能力也并不意味著喪失權利能力。而法人的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卻是同時產(chǎn)生和同時消滅的。法人一經(jīng)依法成立,就同時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人一經(jīng)依法撤銷,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也就同時消滅。
    三、法律關系的內容
    (一)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
    1、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是法律規(guī)范的指示內容(行為模式、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一般規(guī)定)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落實,是法律規(guī)范在社會關系中實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
    2、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與作為法律規(guī)范內容的權利和義務(法律上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差別:
    (1)所屬的領域不同
    ○1作為法律規(guī)范內容的權利和義務是有待實現(xiàn)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即“應有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屬于可能性領域。
    ○2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主體在實施法律(遵守法律或適用法律)的活動過程中所實際享有的法律權利和正在履行的法律義務,即“實有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屬于現(xiàn)實性領域。在社會生活中,法律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只有轉化為法律關系主體實有的權利和義務,才能使法律對社會的調整達到應有的效果。
    (2)針對的主體不同
    ○1法律上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所針對的是一國之內的所有不特定的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國家機關等)。
    ○2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針對的主體是特定的,即在某一法律關系中的有關主體(雙方當事人或權利人和義務人)。一旦特定的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規(guī)范“指示”內容進行法律活動,那么就享有實際的法律權利,或者履行特定的法律義務。
    (3)法的效力不同
    ○1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由于針對的是不特定的主體,因而屬于“一般化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其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法的效力。一國之內的所有相關的主體均應遵守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般規(guī)定。
    ○2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由于針對的是特定的法律主體,故屬于“個別化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其僅對特定的法律主體有效,不具有普遍的法的效力。
    3、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權利能力:
    (1)兩者的聯(lián)系 權利以權利能力為前提,是權利能力這一法律資格在法律關系中的具體反映。
    (2)兩者的區(qū)別
    ○1任何人具有權利能力,并不必然表明他可以參與某種法律關系,而要能夠參與法律關系,就必須要有具體的權利。
    ○2權利能力包括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兩方面的法律資格,而權利本身不包括義務在內。
    (二)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在由法律的一般規(guī)定轉化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實有權利和義務以后,也還存在著一個實現(xiàn)問題,權利不能實現(xiàn)就歪曲了它的本質,而義務不能實現(xiàn)就造成了對權利人利益的損害。
    1、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實現(xiàn)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1)從大的方面講,它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水平,取決于政治民主和法治(法制)發(fā)展的狀況以及科學文化條件和道德人文環(huán)境的改善,等等。
    (2)從主觀方面講,權利和義務能否實現(xiàn)還要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各種關系的發(fā)展,法律關系主體的行為能力的狀況,以及是否有法律認識上的錯誤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件的發(fā)生,等等。例如,權利人出于友情或同情而放棄權利,免除義務人的義務。再如,由于發(fā)生了不可抗力的事件,義務人不能履行義務。在這兩種情況下,權利自身并沒有實現(xiàn)。
    (3)最重要的是通過國家來保障:
    ○1通過明確規(guī)定行使權利的步驟和程序,使權利具有可操作性;
    ○2 通過限制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機關)的權力,建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制度來保障權利;
    ○3 通過及時制裁侵權行為,督促義務人積極履行義務從而使權利得以實現(xiàn)。
    2、權利與義務的限度
    (1)權利的限度
    ○1權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個適度的范圍和限度,超出了這個限度,就不為法律所保護,甚至可能構成“越權”或“濫用權利”,屬于違法行為,必然招致法律的禁止甚或制裁。
    ○2法律對權利作適當?shù)南拗剖峭耆匾模@種限制是以保障作為前提的,限制是為了更好地保障。
    ○3權利不是絕對無限制的,同樣法律也不能絕對無限制地剝奪或取消人們的權利。這里的限制應當有一個適度的平衡。
    (2)義務的限度
    ○1 實際履行義務的主體資格的限制。例如,某人雖然按照法律應承擔義務,但由于其不具備履行義務的行為能力,則權利人不得強迫該義務人履行義務。
    ○2 時間的界限。義務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有一定的時效或時間界限的,超過了時效或時間界限,義務就不復存在。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義務通常應以子女達到成年為限。
    ○3利益的界限。在權利和義務的資源分配上,權利人不可能永遠無限制地享有社會的利益,義務人也不可能永遠承擔社會的不利和損害。權利人在享受權利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義務人在盡義務時,也同樣享有自己的權利。
    四、法律關系客體 〔結合民法學習〕
    (一)法律關系客體的含義
    1、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是構成法律關系的要素之一。
    2、法律關系客體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 實質上,客體所承載的利益本身才是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聯(lián)系的中介。 這些利益,從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可以分為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潛在利益);
    從享有主體的角度,利益可分為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等等。
    (二)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法律關系客體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在不同時空條件下是有差異的,如古代,人可以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而現(xiàn)代不允許;總體看來,其范圍和種類有不斷擴大和增多的趨勢。有以下幾類:
    1、物 (1)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物與物理意義上的物既有聯(lián)系,又有不同,它不僅具有物理屬性,而且應具有法律屬性。物理意義上的物要成法律關系客體,須具備以下條件: ○1應得到法律之認可。
    ○2應為人類所認識和控制。不可認識和控制之物(如地球以外的天體)不能成為法律關系客體。
    ○3能夠給人們帶來某種物質利益,具有經(jīng)濟價值。
    ○4第四,須具有獨立性。不可分離之物(如道路上的瀝青、橋梁之構造物、房屋之門窗)一般不能脫離主物,故不能單獨作為法律關系客體存在。
    (2)在我國,大部分天然物和生產(chǎn)物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但有幾種物不得進入國內商品流通領域,成為私人法律關系的客體:
    ○1人類公共之物或國家專有之物,如海洋、山川、水流、空氣;
    ○2文物;
    ○3軍事設施、武器(槍支、彈藥等);
    ○4危害人類之物(如毒品、假藥、**書籍等)。
    2、人身(不僅是指作為物質實體的人身,也包括人身的延展物。如姓名、榮譽等等)
    (1)人身是由各個生理器官組成的生理整體(有機體)。它是人的物質形態(tài),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體現(xiàn)。不僅是人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承載者,而且在一定范圍內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但須注意的是:
    ○1活人的(整個)身體,不得視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為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的客體,禁止任何人(包括本人)將整個身體作為“物”參與有償?shù)慕?jīng)濟法律活動,不得轉讓或買賣。販賣或拐賣人口,買賣婚姻,是法律所禁止的違法或犯罪行為,應受法律的制裁。
    ○2權利人對自己的人身不得進行違法或有傷風化的活動,不得濫用人身,或自踐人身和人格。例如,賣*、自殺、自殘行為屬違法行為或至少是法律所不提倡的行為。
    ○3對人身行使權利時必須依法進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權的界限,嚴禁對他人人身非法強行行使權利。例如,有監(jiān)護權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2)人身(體)部分(如血液、器官、皮膚等)的法律性質,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它屬于人身,還是屬于法律上的“物”,不能一概而論。應從三方面分析:
    ○1當人身之部分尚未脫離人的整體時,即屬人身本身;
    ○2當人身之部分自然地從身體中分離,已成為與身體相脫離的外界之物時,亦可視為法律上之“物”;
    ○3當該部分已植入他人身體時,即為他人人身之組成部分。
    3、精神產(chǎn)品 精神產(chǎn)品是人通過某種物體(如書本、磚石、紙張、膠片、磁盤)或大腦記載下來并加以流傳的思維成果,屬于非物質財富。西方學者稱之為“無體(形)物”。我國法學界常稱為“智力成果”或“無體財產(chǎn)”。
    ○1不同于有體物,其價值和利益在于物中所承載的信息、知識、技術、標識(符號)和其他精神文化。
    ○2不同于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本身,是精神活動的物化、固定化。
    4、行為結果 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結果是特定的,即義務人完成其行為所產(chǎn)生的能夠滿足權利人利益要求的結果。這種結果一般分為兩種:
    ○1一種是物化結果,即義務人的行為(勞動)凝結于一定的物體,產(chǎn)生一定的物化產(chǎn)品或營建物(房屋、道路、橋梁等);
    ○2另一種是非物化結果,即義務人的行為沒有轉化為物化實體,而僅表現(xiàn)為一定的行為過程,直至終了,最后產(chǎn)生權利人所期望的結果(或效果)。例如,權利人在義務人完成一定行為后,得到了某種精神享受或物質享受,增長了知識和能力等。
    五、法律事實與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消滅
    (一)法律關系產(chǎn)生、變更與消滅的條件
    ◎法律關系處在不斷地生成、變更和消滅的運動過程。它的形成、變更和消滅,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有二:
    1、法律規(guī)范
    (1)法律規(guī)范是法律關系形成、變更和消滅的法律依據(jù),沒有一定的法律規(guī)范就不會有相應的法律關系。
    (2)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只是主體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一般模式,不是現(xiàn)實的法律關系本身。
    2、法律事實
    (1)就是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或現(xiàn)象。
    ○1法律事實首先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外在現(xiàn)象,而不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或心理活動。純粹的心理現(xiàn)象不能看做是法律事實。
    ○2其次,法律事實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或消滅。在此意義上,與人類生活無直接關系的純粹的客觀現(xiàn)象(如宇宙天體的運行)就不是法律事實。
    (2)法律關系的形成、變更和消滅必須具備直接的前提條件,這就是法律事實。法律事實是法律規(guī)范與法律關系聯(lián)系的中介。
    (二)法律事實的種類
    1、依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作標準,可以將法律事實大體上分為兩類,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1)法律事件 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又分為:
    ○1社會事件,如社會革命、戰(zhàn)爭等
    ○2自然事件,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
    (2)法律行為 是指行為人有意識的作為或不作為的客觀情況,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法律事實??煞譃椋?BR>    ○1善意行為、合法行為,如依法登記結婚的行為,導致婚姻關系的成立。
    ○2惡意行為、違法行為,如犯罪行為產(chǎn)生刑事法律關系,也可能引起某些民事法律關系(損害賠償、婚姻、繼承等)的產(chǎn)生或變更。
    例:9.11對于恐怖組織是行為,對于紐約人民則是事件。
    2、在研究法律事實問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這樣兩種復雜的現(xiàn)象:
    (1)同一個法律事實(事件或者行為)可以引起多種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例如,工傷致死,不僅可以導致勞動關系、婚姻關系的消滅,而且也導致勞動保險合同關系、繼承關系的產(chǎn)生。
    (2)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引起同一個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或消滅。例如,婚姻關系的產(chǎn)生即需要實質要件與形式要件同時具備。在法學上,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所構成的一個相關的整體,稱為“事實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