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譯大家傅雷的留法生涯
《傅雷家書》在中國知識界之所以大名鼎鼎和廣泛流傳,在于其字里行間既體現(xiàn)了作為父親的傅雷(1908~1966年)對于孩子的親切關(guān)懷與嚴謹教導,也展示了傅雷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人間情懷”。而這種“人間情懷”我們在傅譯的法文名著中也不難體會。
除了家書之外,傅雷就是以法國文學翻譯大家而名世。其實,家書純屬“妙手偶得”,翻譯才是傅氏的“出色當行”,他后來選擇“閉門譯書”為業(yè),以“稿費”謀生計,未取國家一分之俸祿,既可見他一生事業(yè)重心之所在,也可見其“譯術(shù)”之高超。而要談?wù)摳道滓簧聵I(yè)之淵源,則不可不從其留學法國說起。
傅雷幼年喪父,全靠母親撫養(yǎng)成人,1924年他考入上海大同附中讀高中,由于他頗為激進,參與反帝反封建活動,并帶頭掀起反對學閥的斗爭,頗遭學校*的嫉恨。母親為了他的安全,把他拉回鄉(xiāng)下。正是在這種求學不得、歧路彷徨的情況下,1927年,傅雷經(jīng)過反復思考,向母親提出去法國留學的請求。傅雷是幸運的,母親是開通的,她變賣田產(chǎn)、籌集資金,極力促成了兒子的萬里留學之行。1927年底,傅雷乘坐法國郵輪昂達雷·力蓬號,離開上海,前往巴黎,時年不滿20歲。來到異國,人生地不熟,頗不容易,好在嚴濟慈先生給他介紹了正在巴黎留學的鄭振鐸,傅雷從馬賽轉(zhuǎn)乘火車到巴黎后,就通過鄭振鐸住在了伏爾泰旅館。
第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關(guān),傅雷在國內(nèi)時并未學過法語,只想著法國是藝術(shù)之都,為了從法國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便毅然選擇了法國。想著朋友“要好好學習Francais啊”的叮囑,傅雷趕往法國西部的貝底埃去補習法語。貝底埃是法國13世紀修建的古城,很有古典文化遺韻。傅雷在此膳宿在一位法國老太太家里,老人出身于上流社會,受過良好教育,她既是房東,也充當了傅雷的法語教師,她教學的方法很是輕松,沒有正式的上課,只是在日常談話中隨時講解、糾正,傅雷的法語發(fā)音和會話就是這樣學出來的。另外一位教師則專教課本和文法??傊?,傅雷本就天資聰穎,再加刻苦好學,他的法語進步很快。一個好的例子就是,半年之后,傅雷即如愿以償?shù)乜既肓税屠璐髮W文科。
巴黎大學位于拉丁區(qū),分為文學、理學、法學、醫(yī)學四個學院,大學離盧佛爾美術(shù)館、盧森堡公園、先賢祠(名人墓)不遠。傅雷入校后,即住在法國青年宿舍,他一邊去大學聽主修課的文藝理論,一邊去盧佛爾美術(shù)史學校和梭旁恩藝術(shù)講座聽課。上課之外,他更主動接受歐洲良好的文化藝術(shù)環(huán)境之熏陶,一方面經(jīng)常去巴黎和南歐眾多的藝術(shù)館、博物館參觀美術(shù)大師的傳世佳作;一方面實地去考察許多藝術(shù)圣地;至于接觸文化藝術(shù)界人士,更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上世紀20年代的歐洲大陸會集了不少中國游子,他們胸懷大志,游學西方,是為了求取真知,振興國家。巴黎作為歐洲的文化之都自然是這些學子首選之地,傅雷在這里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如劉海粟、劉抗、朱光潛、梁宗岱、汪亞塵、王濟遠、張弦、張荔英、陳人浩等。誰曾料到,這批今日的游子,來年竟是國家的棟梁。傅雷與他們時相過往,切磋學理,頗有所得,“有時在咖啡館里一坐就是幾個鐘頭,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歸根到底仍回到文學藝術(shù)的問題上來。”
此時的傅雷還只是一個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青年人,交游讀書、求取新知固然是域外求學之主流,但愛情的問題卻也難回避,異域情緣竟真地就接踵而至了。雖然傅雷離家之前,就已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朱梅馥定婚,但來法一年后,卻與浪漫多情的法國女郎瑪?shù)铝蘸蒙狭?。不過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傅雷與風流浪漫的法國女郎固然能相互吸引一時,又如何能琴瑟和諧、白頭偕老?這種感情熱烈過一段之后,自然以破裂而告終。對傅雷來說,這段感情歷險對他教訓甚深,以后與朱梅馥之相伴到老,恐怕從此中不無所得。
傅雷留學法國固然有行萬里路、破萬卷書之收獲,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法國文學翻譯家的初步奠基與定型。傅雷為了提高自己的法語水平,嘗試翻譯一些法國文學名著,這其實是一個提高外語水平的捷徑。到巴黎一年后,他就譯出了都德的短篇小說和梅里美的中篇小說《嘉爾曼》。他還頗注意將“游”與“學”相結(jié)合,1929年6月,他游覽了法瑞交界處的避暑勝地萊芒湖,便幾乎同時譯完了與此勝地相關(guān)的作品《圣揚喬爾夫的傳說》,而一回到巴黎,他則立刻投入早已動筆的泰納(今譯丹納)的《藝術(shù)哲學》之試譯工作。一代大氣磅礴法國文學翻譯家構(gòu)基于此,我們現(xiàn)在讀傅譯文字,似乎是構(gòu)造了一個傅氏法國文學世界,那里的巴爾扎克、伏爾泰,那里的羅曼·羅蘭、梅里美,似乎都是屬于傅雷的,所謂“似乎都用了同一種神韻的傅雷體華文語言”,從翻譯學角度如何彰丕,且不置詞,但至少可以說明的是,“優(yōu)秀翻譯家的華語作品,同樣是華文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造和豐富華文文學的歷,其貢獻與創(chuàng)作相同。”(陳思和語)傅雷因留學法國進而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事業(yè),給世人所構(gòu)造的傅譯法國文學世界,其貢獻應(yīng)當予以肯定,至于其人格風范、學人風襟,既有《傅雷家書》行世,自是不用再去饒舌。
《傅雷家書》在中國知識界之所以大名鼎鼎和廣泛流傳,在于其字里行間既體現(xiàn)了作為父親的傅雷(1908~1966年)對于孩子的親切關(guān)懷與嚴謹教導,也展示了傅雷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人間情懷”。而這種“人間情懷”我們在傅譯的法文名著中也不難體會。
除了家書之外,傅雷就是以法國文學翻譯大家而名世。其實,家書純屬“妙手偶得”,翻譯才是傅氏的“出色當行”,他后來選擇“閉門譯書”為業(yè),以“稿費”謀生計,未取國家一分之俸祿,既可見他一生事業(yè)重心之所在,也可見其“譯術(shù)”之高超。而要談?wù)摳道滓簧聵I(yè)之淵源,則不可不從其留學法國說起。
傅雷幼年喪父,全靠母親撫養(yǎng)成人,1924年他考入上海大同附中讀高中,由于他頗為激進,參與反帝反封建活動,并帶頭掀起反對學閥的斗爭,頗遭學校*的嫉恨。母親為了他的安全,把他拉回鄉(xiāng)下。正是在這種求學不得、歧路彷徨的情況下,1927年,傅雷經(jīng)過反復思考,向母親提出去法國留學的請求。傅雷是幸運的,母親是開通的,她變賣田產(chǎn)、籌集資金,極力促成了兒子的萬里留學之行。1927年底,傅雷乘坐法國郵輪昂達雷·力蓬號,離開上海,前往巴黎,時年不滿20歲。來到異國,人生地不熟,頗不容易,好在嚴濟慈先生給他介紹了正在巴黎留學的鄭振鐸,傅雷從馬賽轉(zhuǎn)乘火車到巴黎后,就通過鄭振鐸住在了伏爾泰旅館。
第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關(guān),傅雷在國內(nèi)時并未學過法語,只想著法國是藝術(shù)之都,為了從法國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便毅然選擇了法國。想著朋友“要好好學習Francais啊”的叮囑,傅雷趕往法國西部的貝底埃去補習法語。貝底埃是法國13世紀修建的古城,很有古典文化遺韻。傅雷在此膳宿在一位法國老太太家里,老人出身于上流社會,受過良好教育,她既是房東,也充當了傅雷的法語教師,她教學的方法很是輕松,沒有正式的上課,只是在日常談話中隨時講解、糾正,傅雷的法語發(fā)音和會話就是這樣學出來的。另外一位教師則專教課本和文法??傊?,傅雷本就天資聰穎,再加刻苦好學,他的法語進步很快。一個好的例子就是,半年之后,傅雷即如愿以償?shù)乜既肓税屠璐髮W文科。
巴黎大學位于拉丁區(qū),分為文學、理學、法學、醫(yī)學四個學院,大學離盧佛爾美術(shù)館、盧森堡公園、先賢祠(名人墓)不遠。傅雷入校后,即住在法國青年宿舍,他一邊去大學聽主修課的文藝理論,一邊去盧佛爾美術(shù)史學校和梭旁恩藝術(shù)講座聽課。上課之外,他更主動接受歐洲良好的文化藝術(shù)環(huán)境之熏陶,一方面經(jīng)常去巴黎和南歐眾多的藝術(shù)館、博物館參觀美術(shù)大師的傳世佳作;一方面實地去考察許多藝術(shù)圣地;至于接觸文化藝術(shù)界人士,更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上世紀20年代的歐洲大陸會集了不少中國游子,他們胸懷大志,游學西方,是為了求取真知,振興國家。巴黎作為歐洲的文化之都自然是這些學子首選之地,傅雷在這里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如劉海粟、劉抗、朱光潛、梁宗岱、汪亞塵、王濟遠、張弦、張荔英、陳人浩等。誰曾料到,這批今日的游子,來年竟是國家的棟梁。傅雷與他們時相過往,切磋學理,頗有所得,“有時在咖啡館里一坐就是幾個鐘頭,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歸根到底仍回到文學藝術(shù)的問題上來。”
此時的傅雷還只是一個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青年人,交游讀書、求取新知固然是域外求學之主流,但愛情的問題卻也難回避,異域情緣竟真地就接踵而至了。雖然傅雷離家之前,就已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朱梅馥定婚,但來法一年后,卻與浪漫多情的法國女郎瑪?shù)铝蘸蒙狭?。不過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傅雷與風流浪漫的法國女郎固然能相互吸引一時,又如何能琴瑟和諧、白頭偕老?這種感情熱烈過一段之后,自然以破裂而告終。對傅雷來說,這段感情歷險對他教訓甚深,以后與朱梅馥之相伴到老,恐怕從此中不無所得。
傅雷留學法國固然有行萬里路、破萬卷書之收獲,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法國文學翻譯家的初步奠基與定型。傅雷為了提高自己的法語水平,嘗試翻譯一些法國文學名著,這其實是一個提高外語水平的捷徑。到巴黎一年后,他就譯出了都德的短篇小說和梅里美的中篇小說《嘉爾曼》。他還頗注意將“游”與“學”相結(jié)合,1929年6月,他游覽了法瑞交界處的避暑勝地萊芒湖,便幾乎同時譯完了與此勝地相關(guān)的作品《圣揚喬爾夫的傳說》,而一回到巴黎,他則立刻投入早已動筆的泰納(今譯丹納)的《藝術(shù)哲學》之試譯工作。一代大氣磅礴法國文學翻譯家構(gòu)基于此,我們現(xiàn)在讀傅譯文字,似乎是構(gòu)造了一個傅氏法國文學世界,那里的巴爾扎克、伏爾泰,那里的羅曼·羅蘭、梅里美,似乎都是屬于傅雷的,所謂“似乎都用了同一種神韻的傅雷體華文語言”,從翻譯學角度如何彰丕,且不置詞,但至少可以說明的是,“優(yōu)秀翻譯家的華語作品,同樣是華文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造和豐富華文文學的歷,其貢獻與創(chuàng)作相同。”(陳思和語)傅雷因留學法國進而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事業(yè),給世人所構(gòu)造的傅譯法國文學世界,其貢獻應(yīng)當予以肯定,至于其人格風范、學人風襟,既有《傅雷家書》行世,自是不用再去饒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