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后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yè)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親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為憾事。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進入涅槃的佛陀,其實只是佛陀的應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隨時隨地與眾生同在。
有關(guān)佛身之說,遠在佛陀涅槃之后,便開始有了廣泛的探討,當中有所謂二身、三身、四身之說。二身,乃指佛陀的生身與佛陀的法身。在部派佛教時代,生身所指的是佛陀的肉身,亦即是相好金容的釋迦牟尼佛身;法身則是指佛陀所成就的正法□、凈慧□等功德,與真理契合之身。合此二身,方為圓滿佛身。
在大乘佛教里,將佛身分為三種。據(jù)《十地經(jīng)論》等所說,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略解三身如下:
一、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考試大收集]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經(jīng)云:“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敝傅氖欠鹜幼宰C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阿羅漢和菩薩雖然也能證得法身,但是不夠圓滿,如《華嚴經(jīng)》云:“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其體雖無別,于功德威力則異也?!?BR> 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比裟軓木壠鸱ㄖ型ㄟ_諸法的空性,即能見到佛陀的真身。當初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為母說法畢,返回人間,第一個迎見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即是在觀諸法性空之中見到佛陀的法身。
《華嚴經(jīng)》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法身無為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充塞法界,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痹谟X悟的圣者眼中,宇宙萬象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法界全體無處不是諸法的自性。佛陀應現(xiàn)世間,即因法身能隨處顯現(xiàn)相用,故能教化三千國土。
二、報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考試大提供]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經(jīng)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根據(jù)《百福莊嚴經(jīng)》說,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故經(jīng)云:“三只修?;?,百劫修相好?!庇帧顿澐鹳省费裕骸鞍浲臃鹕斫鹕?,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奔词菆笊矸鸬那f嚴相貌。
三、應身:又作應化身、應化法身。佛陀為救渡苦難眾生,應眾生根機,以大悲愿心,隨處隨類權(quán)巧化現(xiàn)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眾生,方便化現(xiàn)三十三身□,時而顯現(xiàn)佛身,時而顯現(xiàn)凡夫身,時而顯現(xiàn)龍?zhí)熳o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xiàn)之身。
“身”有聚集義,乃聚集“法”而成“身”,故“法身”是理法的聚集,“報身”是智法的聚集,“應身”是功德法的聚集?!度A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將法身、報身、應身三者關(guān)系喻為虛空、日光、日影。法身為其體性,常住不壞,遍滿虛空,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報身的智慧由法身的體性而生,能照明一切煩惱癡闇,故以日光為喻;應身具有變化作用,應機而生,如同日影,不擇高下,隨處映現(xiàn)。
《金光明經(jīng)》所說的三身為:法身、應身、化身。隋慧遠的《觀無量壽經(jīng)義疏》依《金光明經(jīng)》言:“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xiàn)成;三者、化身,隨機現(xiàn)起。”
此外,《解深密經(jīng)》分三身為:法身、解脫身、化身;《宗鏡錄》稱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為三佛身,此即法身、報身、化身。
“四身”,也有多種說法:《佛地經(jīng)論》將受用身分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而成為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身;《大乘義章》的四身為: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大乘入楞伽經(jīng)》有法、報、化、變化等四身;《金剛頂分別圣位經(jīng)》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等四種。
總合上述所說,佛陀真正的樣子是清凈無為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為了慈悲化益眾生,示現(xiàn)報身與應身?!洞笾嵌日摗氛f:“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不離于法身,此二非不異。”《密跡經(jīng)》亦云:佛陀圣身雖然分有法身、報身、應身,可是三身是一而不二的。因為報身、應身是從法身理體所現(xiàn)起,離了法身,也就沒有報身和應身;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至于佛陀的真身究竟在何處?唐朝順宗皇帝曾問佛光如滿禪師道: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無生疑慮。
唐順宗聽后,心中仍有疑慮,于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的問答詩偈,正是佛身不一不異的好說明。
[注釋]
□即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凈法,或稱妙法。凡契于佛陀正理之法,皆稱正法。
□指佛陀所證之清凈無漏的般若智慧。
□即法身、般若、解脫三者。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般若指證悟之智慧;解脫即脫離煩惱束縛之謂。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在因位時,稱為三佛性;在果位時,則稱為三德。
□觀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可參閱《菩薩行證》第四課“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有關(guān)佛身之說,遠在佛陀涅槃之后,便開始有了廣泛的探討,當中有所謂二身、三身、四身之說。二身,乃指佛陀的生身與佛陀的法身。在部派佛教時代,生身所指的是佛陀的肉身,亦即是相好金容的釋迦牟尼佛身;法身則是指佛陀所成就的正法□、凈慧□等功德,與真理契合之身。合此二身,方為圓滿佛身。
在大乘佛教里,將佛身分為三種。據(jù)《十地經(jīng)論》等所說,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略解三身如下:
一、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考試大收集]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經(jīng)云:“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敝傅氖欠鹜幼宰C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阿羅漢和菩薩雖然也能證得法身,但是不夠圓滿,如《華嚴經(jīng)》云:“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其體雖無別,于功德威力則異也?!?BR> 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比裟軓木壠鸱ㄖ型ㄟ_諸法的空性,即能見到佛陀的真身。當初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為母說法畢,返回人間,第一個迎見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即是在觀諸法性空之中見到佛陀的法身。
《華嚴經(jīng)》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法身無為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充塞法界,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痹谟X悟的圣者眼中,宇宙萬象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法界全體無處不是諸法的自性。佛陀應現(xiàn)世間,即因法身能隨處顯現(xiàn)相用,故能教化三千國土。
二、報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考試大提供]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經(jīng)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根據(jù)《百福莊嚴經(jīng)》說,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故經(jīng)云:“三只修?;?,百劫修相好?!庇帧顿澐鹳省费裕骸鞍浲臃鹕斫鹕?,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奔词菆笊矸鸬那f嚴相貌。
三、應身:又作應化身、應化法身。佛陀為救渡苦難眾生,應眾生根機,以大悲愿心,隨處隨類權(quán)巧化現(xiàn)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眾生,方便化現(xiàn)三十三身□,時而顯現(xiàn)佛身,時而顯現(xiàn)凡夫身,時而顯現(xiàn)龍?zhí)熳o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xiàn)之身。
“身”有聚集義,乃聚集“法”而成“身”,故“法身”是理法的聚集,“報身”是智法的聚集,“應身”是功德法的聚集?!度A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將法身、報身、應身三者關(guān)系喻為虛空、日光、日影。法身為其體性,常住不壞,遍滿虛空,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報身的智慧由法身的體性而生,能照明一切煩惱癡闇,故以日光為喻;應身具有變化作用,應機而生,如同日影,不擇高下,隨處映現(xiàn)。
《金光明經(jīng)》所說的三身為:法身、應身、化身。隋慧遠的《觀無量壽經(jīng)義疏》依《金光明經(jīng)》言:“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xiàn)成;三者、化身,隨機現(xiàn)起。”
此外,《解深密經(jīng)》分三身為:法身、解脫身、化身;《宗鏡錄》稱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為三佛身,此即法身、報身、化身。
“四身”,也有多種說法:《佛地經(jīng)論》將受用身分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而成為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身;《大乘義章》的四身為: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大乘入楞伽經(jīng)》有法、報、化、變化等四身;《金剛頂分別圣位經(jīng)》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等四種。
總合上述所說,佛陀真正的樣子是清凈無為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為了慈悲化益眾生,示現(xiàn)報身與應身?!洞笾嵌日摗氛f:“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不離于法身,此二非不異。”《密跡經(jīng)》亦云:佛陀圣身雖然分有法身、報身、應身,可是三身是一而不二的。因為報身、應身是從法身理體所現(xiàn)起,離了法身,也就沒有報身和應身;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至于佛陀的真身究竟在何處?唐朝順宗皇帝曾問佛光如滿禪師道: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無生疑慮。
唐順宗聽后,心中仍有疑慮,于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的問答詩偈,正是佛身不一不異的好說明。
[注釋]
□即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凈法,或稱妙法。凡契于佛陀正理之法,皆稱正法。
□指佛陀所證之清凈無漏的般若智慧。
□即法身、般若、解脫三者。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般若指證悟之智慧;解脫即脫離煩惱束縛之謂。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在因位時,稱為三佛性;在果位時,則稱為三德。
□觀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可參閱《菩薩行證》第四課“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