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一個家庭的成員有時對同一條新聞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因為受眾的認知帶有( )
A.客觀性 B.主觀性 C.局限性 D.情緒性
2.新聞心理學的研究有兩種水平,一種為特有水平,另一種為( )
A.理論水平 B.實證水平 C.解釋水平 D.初級水平
3.不同的記者采寫的稿件帶有明顯的( )
A.個體差異 B.性別差異 C.年齡差異 D.職業(yè)差異
4.引起報刊新聞編輯產生心理活動的主要客體是( )
A.新聞事實 B.記者采寫的稿件 C.報刊資料 D.采訪對象
5.新聞活動認識主體心理活動產生的終源泉是( )
A.媒介世界 B.新聞信息 C.采訪對象 D.感性的物質世界
6.動機對新聞工作者的智力活動可以起到( )
A.調節(jié)作用 B.強化作用 C.導向作用 D.選擇作用
7.在新聞采訪心理活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是( )
A.記者心理 B.客觀事實 C.記者的反應 D.采訪對象的反應
8.進行采訪活動時,記者的角色應是代表( )
A.記者個人 B.記者群體 C.社會輿論 D.利益集團
9.“一壞百壞”的思想在認知中屬于( )
A.首因效應 B.近因效應 C.掃帚星效應 D.暈輪效應
10.通訊這種文體應該更加注重運用( )
A.形象思維 B.創(chuàng)造思維 C.理性思維 D.常規(guī)思維
11.理性思維又可稱作( )
A.創(chuàng)造思維 B.抽象思維 C.常規(guī)思維 D.發(fā)散思維
12.新聞編輯、記者、受眾三者之間心理互動的特點之一是( )
A.外向性 B.內向性 C.中介性 D.依存性
13.新聞編輯的人格力量集中體現(xiàn)在( )
A.堅韌不拔 B.不大外露 C.良心 D.膽識
14.衡量人的應變能力的生理指標是( )
A.非語言符號的表達 B.口頭語言的表達
C.“反應時” D.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15.主持人作為后把關人,應該把住節(jié)目的( )
A.信息質量關 B.政策關 C.語言關 D.總體效果關
16.受眾對某一新聞報道能否接受的主觀感覺稱為( )
A.受眾的從眾心理 B.受眾的逆反心理
C.受眾心理 D.受眾的心理承受力
17.新聞受眾的動機基礎是( )
A.新聞受眾的興趣 B.新聞受眾的需要
C.新聞受眾的目標 D.新聞受眾的意向
18.新聞傳播對受眾心理的影響中,符合新聞傳者目的的效果稱之為( )
A.負向效果 B.正向效果 C.積極效果 D.健康效果 19.同一條新聞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基于( )
A.選擇性注意 B.選擇性記憶 C.選擇性理解 D.選擇性了解
20.認知成分是受眾態(tài)度的( )
A.基礎 B.核心 C.心理與行動準備 D.結果
21.列舉對立方的觀點加以批駁,再提出與其相對的己方觀點,這屬于對受眾的一種( )
A.喚起恐懼 B.選擇性接觸 C.信息重復 D.心理免疫
22.情感成分是受眾態(tài)度的( )
A.結果 B.心理與動作準備 C.核心 D.基礎
23.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表現(xiàn)出( )
A.一切以個人興趣為中心 B.一切以朋友為中心
C.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D.一切以家庭為中心
24.亞健康又被稱為( )
A.第一狀態(tài) B.第二狀態(tài) C.第三狀態(tài) D.第四狀態(tài)
25.心理防衛(wèi)機制屬于一種( )
A.心理治療方法 B.心理咨詢的方式
C.自我保護的措施 D.心理適應性反應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26.新聞編輯作為“把關人”,在工作中必須重視的制約因素有( )
A.決策者的現(xiàn)行政策 B.受眾的需求
C.社會的法律、道德規(guī)范 D.傳播者團體的經濟利益
E.傳播者團體的規(guī)范
27.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質構成是( )
A.純熟的采、寫、編、播業(yè)務 B.熱愛事業(yè)的精神
C.頑強的職業(yè)作風 D.良好的個人品格
E.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
28.多媒體網絡受眾用來接收、感知多種符號信息的感受器有( )
A.視覺感受器 B.聽覺感受器
C.觸覺感受器 D.嗅覺感覺器
E.味覺感受器
29.影響新聞受眾態(tài)度改變的情境因素有( )
A.群體規(guī)定的情境 B.事先預告的情境
C.分散精力的情境 D.集中精力的情境
E.信息重復的情境
30.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新聞從業(yè)人員( )
A.治療心理疾病 B.適應社會生活
C.改變人生觀 D.改變不正確的行為
E.改變不正確的態(tài)度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新聞心理
32.常規(guī)思維
33.新聞編輯的“膽”
34.假設群體
35.心理健康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6.簡述新聞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37.概述新聞寫作中理論驅動歸納策略的含義與特點。
38.什么是新聞編輯的全局意識 為什么特別強調新聞編輯應具有全局意識
39.主持人應該怎樣運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眾
40.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是怎樣形成的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41.角色互換理論對新聞活動有何意義 其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
42.試述新聞敏感的心理學定義及其思維特點。
六、應用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43.概述情緒情感對新聞工作者智力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并據(jù)此原理具體分析當記者情感與認 知發(fā)生矛盾時,應如何進行調節(jié)、求得統(tǒng)一
全國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新聞心理學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657
一、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1.B 2.C 3.A 4.B 5.D 6.C 7.D 8.C 9.C 10.A 11.B 12.C 13.D 14.C 15.D
16.D 17.B 18.B 19.C 20.A
21.D 22.C 23.C 24.C 25.D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6.ABCE 27.ABCDE 28.ABC 29.ABCE 30.BDE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新聞心理是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指新聞現(xiàn)象或新聞活動在新聞活動認識主體頭 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32.(1)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xiàn)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
(2)具有平常性和規(guī)范性的特點。
33.新聞編輯應該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新聞編輯人格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堅持真理的勇氣(或魄力);二是具有鎮(zhèn)定果敢的精神(或謀略)。
34.(1)指實際上并不存在,只是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種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組織起來,成為群體。
(2)是與現(xiàn)實群體相對應的群體
35.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佳狀態(tài)
該定義由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提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6.(1)優(yōu)化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找準適合自我個性特征的工作崗位。
(2)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規(guī)律,提高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
37.(1)理論驅動歸納策略是指,通過采訪活動實現(xiàn)事先已制訂好的寫作意圖的思維策略。
(2)特點有四:A、目的明確;B、準備充分;C、操作主動;D、效率較高。
38. 新聞編輯的全局意識是指新聞編輯自覺地有意識地從全局出發(fā),選擇、修改、編排稿件,以發(fā)掘新聞事實中有益于全局的大價值。新聞編輯應具有全局意識的原因 (依據(jù))有二:一是因為我國新聞事業(yè)擔負著提供信息、引導輿論的重任,而編輯則是新聞出爐的后把關人;二是因為新聞編輯只有對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將孤 立的事情開掘出普遍意義。
39.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誠;
其次,要充分利用有聲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感染受眾;
再次,要及時抓住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情感閃光點,就勢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眾。
40.(1)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是新聞受眾對新聞活動、新聞媒介和新聞報道的內容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
(2)社會心理學認為,受眾的態(tài)度是在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其形成取決于兩個因素:A、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B、通過聯(lián)想、模仿等學習方式學習的結果。
(3)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也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團體、家庭等的影響,再加上自己的學習 而形成。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41.(1)角色互換指不同角色之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進行角色交換以體驗與己相關的另一種角色。
(2)新聞活動中,傳者與受者的職業(yè)角色基本是相對穩(wěn)定的。
(3)角色互換可以增強傳、受雙方的心理溝通,尤其有利于采訪活動的進行。
(4)角色互換的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A、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角色互換;B、憑想象進行的角色互換。
(5)有所展開,論述得當。
42.(1)新聞敏感的心理學定義:是記者在把握事實的基礎上,在短時間內做出思維敏感化的能力。
(2)新聞敏感的特點:A、頓悟性,在平常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猛醒;B、靈活性,能觸類旁通、靈活轉換;C、敏捷性,迅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解決問題;D、創(chuàng)造性,是對新聞事實更有新意的探索,緣于事實高于事實。
(3)有一定的分析說明。
六、應用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43.(1)情緒情感對新聞工作智力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某些穩(wěn)定 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控制主體的認知活動;二是情緒情感與認知發(fā)生矛盾時,就要求記者自覺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使之與認知相統(tǒng)一。
(2)在實踐中,新聞工作者的情緒情感與認知發(fā)生矛盾是經常發(fā)生的(應舉例說明)。 (3)記者應從三個方面努力去求得二者的統(tǒng)一,這三個方面是:
一是掌握好情緒情感的度;
二是把握好情緒情感在時空上的平衡;
三是尋找新聞工作者與受眾之間情緒情感觸發(fā)的敏感區(qū)。
(4)表達清晰。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一個家庭的成員有時對同一條新聞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因為受眾的認知帶有( )
A.客觀性 B.主觀性 C.局限性 D.情緒性
2.新聞心理學的研究有兩種水平,一種為特有水平,另一種為( )
A.理論水平 B.實證水平 C.解釋水平 D.初級水平
3.不同的記者采寫的稿件帶有明顯的( )
A.個體差異 B.性別差異 C.年齡差異 D.職業(yè)差異
4.引起報刊新聞編輯產生心理活動的主要客體是( )
A.新聞事實 B.記者采寫的稿件 C.報刊資料 D.采訪對象
5.新聞活動認識主體心理活動產生的終源泉是( )
A.媒介世界 B.新聞信息 C.采訪對象 D.感性的物質世界
6.動機對新聞工作者的智力活動可以起到( )
A.調節(jié)作用 B.強化作用 C.導向作用 D.選擇作用
7.在新聞采訪心理活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是( )
A.記者心理 B.客觀事實 C.記者的反應 D.采訪對象的反應
8.進行采訪活動時,記者的角色應是代表( )
A.記者個人 B.記者群體 C.社會輿論 D.利益集團
9.“一壞百壞”的思想在認知中屬于( )
A.首因效應 B.近因效應 C.掃帚星效應 D.暈輪效應
10.通訊這種文體應該更加注重運用( )
A.形象思維 B.創(chuàng)造思維 C.理性思維 D.常規(guī)思維
11.理性思維又可稱作( )
A.創(chuàng)造思維 B.抽象思維 C.常規(guī)思維 D.發(fā)散思維
12.新聞編輯、記者、受眾三者之間心理互動的特點之一是( )
A.外向性 B.內向性 C.中介性 D.依存性
13.新聞編輯的人格力量集中體現(xiàn)在( )
A.堅韌不拔 B.不大外露 C.良心 D.膽識
14.衡量人的應變能力的生理指標是( )
A.非語言符號的表達 B.口頭語言的表達
C.“反應時” D.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15.主持人作為后把關人,應該把住節(jié)目的( )
A.信息質量關 B.政策關 C.語言關 D.總體效果關
16.受眾對某一新聞報道能否接受的主觀感覺稱為( )
A.受眾的從眾心理 B.受眾的逆反心理
C.受眾心理 D.受眾的心理承受力
17.新聞受眾的動機基礎是( )
A.新聞受眾的興趣 B.新聞受眾的需要
C.新聞受眾的目標 D.新聞受眾的意向
18.新聞傳播對受眾心理的影響中,符合新聞傳者目的的效果稱之為( )
A.負向效果 B.正向效果 C.積極效果 D.健康效果 19.同一條新聞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基于( )
A.選擇性注意 B.選擇性記憶 C.選擇性理解 D.選擇性了解
20.認知成分是受眾態(tài)度的( )
A.基礎 B.核心 C.心理與行動準備 D.結果
21.列舉對立方的觀點加以批駁,再提出與其相對的己方觀點,這屬于對受眾的一種( )
A.喚起恐懼 B.選擇性接觸 C.信息重復 D.心理免疫
22.情感成分是受眾態(tài)度的( )
A.結果 B.心理與動作準備 C.核心 D.基礎
23.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表現(xiàn)出( )
A.一切以個人興趣為中心 B.一切以朋友為中心
C.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D.一切以家庭為中心
24.亞健康又被稱為( )
A.第一狀態(tài) B.第二狀態(tài) C.第三狀態(tài) D.第四狀態(tài)
25.心理防衛(wèi)機制屬于一種( )
A.心理治療方法 B.心理咨詢的方式
C.自我保護的措施 D.心理適應性反應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26.新聞編輯作為“把關人”,在工作中必須重視的制約因素有( )
A.決策者的現(xiàn)行政策 B.受眾的需求
C.社會的法律、道德規(guī)范 D.傳播者團體的經濟利益
E.傳播者團體的規(guī)范
27.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質構成是( )
A.純熟的采、寫、編、播業(yè)務 B.熱愛事業(yè)的精神
C.頑強的職業(yè)作風 D.良好的個人品格
E.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
28.多媒體網絡受眾用來接收、感知多種符號信息的感受器有( )
A.視覺感受器 B.聽覺感受器
C.觸覺感受器 D.嗅覺感覺器
E.味覺感受器
29.影響新聞受眾態(tài)度改變的情境因素有( )
A.群體規(guī)定的情境 B.事先預告的情境
C.分散精力的情境 D.集中精力的情境
E.信息重復的情境
30.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新聞從業(yè)人員( )
A.治療心理疾病 B.適應社會生活
C.改變人生觀 D.改變不正確的行為
E.改變不正確的態(tài)度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新聞心理
32.常規(guī)思維
33.新聞編輯的“膽”
34.假設群體
35.心理健康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6.簡述新聞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37.概述新聞寫作中理論驅動歸納策略的含義與特點。
38.什么是新聞編輯的全局意識 為什么特別強調新聞編輯應具有全局意識
39.主持人應該怎樣運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眾
40.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是怎樣形成的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41.角色互換理論對新聞活動有何意義 其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
42.試述新聞敏感的心理學定義及其思維特點。
六、應用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43.概述情緒情感對新聞工作者智力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并據(jù)此原理具體分析當記者情感與認 知發(fā)生矛盾時,應如何進行調節(jié)、求得統(tǒng)一
全國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新聞心理學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657
一、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1.B 2.C 3.A 4.B 5.D 6.C 7.D 8.C 9.C 10.A 11.B 12.C 13.D 14.C 15.D
16.D 17.B 18.B 19.C 20.A
21.D 22.C 23.C 24.C 25.D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6.ABCE 27.ABCDE 28.ABC 29.ABCE 30.BDE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新聞心理是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指新聞現(xiàn)象或新聞活動在新聞活動認識主體頭 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32.(1)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xiàn)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
(2)具有平常性和規(guī)范性的特點。
33.新聞編輯應該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新聞編輯人格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堅持真理的勇氣(或魄力);二是具有鎮(zhèn)定果敢的精神(或謀略)。
34.(1)指實際上并不存在,只是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種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組織起來,成為群體。
(2)是與現(xiàn)實群體相對應的群體
35.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佳狀態(tài)
該定義由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提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6.(1)優(yōu)化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找準適合自我個性特征的工作崗位。
(2)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規(guī)律,提高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
37.(1)理論驅動歸納策略是指,通過采訪活動實現(xiàn)事先已制訂好的寫作意圖的思維策略。
(2)特點有四:A、目的明確;B、準備充分;C、操作主動;D、效率較高。
38. 新聞編輯的全局意識是指新聞編輯自覺地有意識地從全局出發(fā),選擇、修改、編排稿件,以發(fā)掘新聞事實中有益于全局的大價值。新聞編輯應具有全局意識的原因 (依據(jù))有二:一是因為我國新聞事業(yè)擔負著提供信息、引導輿論的重任,而編輯則是新聞出爐的后把關人;二是因為新聞編輯只有對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將孤 立的事情開掘出普遍意義。
39.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誠;
其次,要充分利用有聲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感染受眾;
再次,要及時抓住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情感閃光點,就勢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眾。
40.(1)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是新聞受眾對新聞活動、新聞媒介和新聞報道的內容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
(2)社會心理學認為,受眾的態(tài)度是在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其形成取決于兩個因素:A、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B、通過聯(lián)想、模仿等學習方式學習的結果。
(3)新聞受眾的態(tài)度,也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團體、家庭等的影響,再加上自己的學習 而形成。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41.(1)角色互換指不同角色之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進行角色交換以體驗與己相關的另一種角色。
(2)新聞活動中,傳者與受者的職業(yè)角色基本是相對穩(wěn)定的。
(3)角色互換可以增強傳、受雙方的心理溝通,尤其有利于采訪活動的進行。
(4)角色互換的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A、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角色互換;B、憑想象進行的角色互換。
(5)有所展開,論述得當。
42.(1)新聞敏感的心理學定義:是記者在把握事實的基礎上,在短時間內做出思維敏感化的能力。
(2)新聞敏感的特點:A、頓悟性,在平常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猛醒;B、靈活性,能觸類旁通、靈活轉換;C、敏捷性,迅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解決問題;D、創(chuàng)造性,是對新聞事實更有新意的探索,緣于事實高于事實。
(3)有一定的分析說明。
六、應用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43.(1)情緒情感對新聞工作智力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某些穩(wěn)定 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控制主體的認知活動;二是情緒情感與認知發(fā)生矛盾時,就要求記者自覺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使之與認知相統(tǒng)一。
(2)在實踐中,新聞工作者的情緒情感與認知發(fā)生矛盾是經常發(fā)生的(應舉例說明)。 (3)記者應從三個方面努力去求得二者的統(tǒng)一,這三個方面是:
一是掌握好情緒情感的度;
二是把握好情緒情感在時空上的平衡;
三是尋找新聞工作者與受眾之間情緒情感觸發(fā)的敏感區(qū)。
(4)表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