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業(yè)推廣心理基礎試題

字號: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干的括號內。
    1.研究農業(yè)推廣心理應遵循客觀性、聯(lián)系性和( )原則。
    A.主體性 B.現(xiàn)實性 C.發(fā)展性 D.實踐性
    2.下列情況不屬于無條件反射的是( )
    A.嬰兒生下來就會哭 B.嬰兒生下來就會吸吮*
    C.嬰兒學會用奶瓶吃奶 D.給狗喂食,狗分泌粘液
    3.一個人開始對計算機不感興趣,后來周圍的人都擁有了電腦,他也購了一臺電腦,通過一段時間使用就迷戀上了電腦。這一事實反映了意識的( )
    A.主觀選擇性 B.自覺能動性 C.社會制約性 D.目的計劃性
    4.知覺的基本特征具有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和( )
    A.選擇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同一性
    5.一個新概念的形成,需要有( )作為前提,以原有的概念為基礎。
    A.分析 B.概括 C.判斷 D.推理
    6.強烈而又短暫,迅速而又猛烈爆發(fā)的情感體驗是( )
    A.激情 B.心境 C.熱情 D.豪情
    7.人的認識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叫做(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責任感 D.義務感
    8.意志的主要品質不包括( )
    A.自覺性 B.獨斷性 C.果斷性 D.堅韌性
    9.( )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xiàn)目的的心理活動。
    A.意志過程 B.意志品質 C.意志 D.意志行為
    10.行為挫折對個體心理的消極影響表現(xiàn)為( )
    A.降低個體情緒反應能力 B.降低個體的容忍力
    C.降低個體的認識水平 D.降低個體思維的敏捷性
    11.在活動中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心理特征是( )
    A.動機 B.性格 C.能力 D.氣質
    12.以下制約能力發(fā)展的內容和方向的是( )
    A.素質 B.教育訓練 C.實踐活動 D.社會條件
    13.人際知覺過程的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 )
    A.客觀性 B.表面性 C.目的性 D.情感因素參與
    14.( )反映了心理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順序性。
    A.從形象思維發(fā)展到邏輯思維 B.有的人成熟較早,有的人開竊較遲
    C.同一年齡的人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 D.“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5.國內學者將農民的科技接受類型劃分為求穩(wěn)、從眾、守舊和( )4類。
    A.安貧 B.過急 C.依賴 D.創(chuàng)新
    16.( )是自我安寧型農民采用農業(yè)新技術的心理心態(tài)之一。
    A.不原接觸推廣人員,求寧靜、懼風險、怕決策失誤
    B.對推廣人員持“絕對不能上當受騙”的態(tài)度
    C.有自信、尊重推廣人員的人格,但認為抉策必須自己做出
    D.不憑感情用事,有主見,采用新技術十分理智
    17.政府的政策導向是農業(yè)推廣的( )
    A.原動力 B.拉動力 C.推動力 D.基礎動力
    18.在“推廣者方格”中,推廣者只知關心采用者,而不關心推廣活動,此種心態(tài)類型叫( )
    A.平庸推廣型 B.唯采用者型 C.強行推廣型 D.推廣技術型
    19.( )是相對于正向思維而言的。
    A.多向思維 B.側向思維 C.反向思維 D.從向思維
    20.在一定的組織體系中,通過明文規(guī)定的渠道所進行的溝通叫( )
    A.正式溝通 B.非正式溝通 C.單向溝通 D.大眾溝通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兩個以上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干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21.( )是腦的反射活動信號系統(tǒng)刺激物之一。
    A.顏色 B.聲音 C.語言
    D.氣味 E.形狀
    22.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的心理特征是( )
    A.主動性 B.深刻性 C.反向性
    D.發(fā)散性 E.通俗性
    23.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各種需要按層次劃分為(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實現(xiàn)需要
    24.一個人對他人的知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有( )
    A.對象外部特征的影響 B.主體知覺組織結構的影響
    C.對象的情感 D.對象的動機 E.對象的性格特征
    25.發(fā)散性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有( )
    A.多向思維 B.側向思維 C.反向思維
    D.縱向思維 E.橫向思維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熱情
    2.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3.態(tài)度
    4.農民的社會參與行為
    5.溝通渠道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2分)
    1.簡述意志培養(yǎng)和鍛煉的規(guī)律。(7分)
    2.簡述動機與目的的關系。(6分)
    3.什么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4.簡述守舊類農民科技接受類型的主要特點。(6分)
    5.簡述農村人際關系的特點。(7分)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3分)
    1.試論述意志行動執(zhí)行決定階段為什么要求有更大的意志力。(11分)
    2.試論怎樣根據農民從眾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工作。(12分)
    全國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農業(yè)推廣心理基礎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2861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C 2.C 3.C 4.A 5.C
    6.A 7.B 8.B 9.C 10.D
    11.C 12.D 13.D 14.A 15.D
    16.A 17.C 18.B 19.B 20.A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ABCDE 2.ABCD 3.ABCDE 4.AB 35.ABC
    三、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熱情是指一個人對一定事物所具有的一種強有力的、穩(wěn)定而深厚的情感。
    2.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動過程的速度、穩(wěn)定性、強度以及心理活動的傾向性特點。
    3.態(tài)度指個體對某一對象所持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認識和行為傾向。
    4.農民的社會參與行為是指農民參加社會管理、經濟決策及技術決策等活動,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并參與后決策的行為。
    5.溝通渠道是指傳送和接受農業(yè)信息的通道和路徑。
    四、簡答題(共32分)
    1.(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2)培養(yǎng)崇高的社會情感。
    (3)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意志。
    (4)以意志教育意志。
    (5)意志的自我培養(yǎng)。
    (6)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2.(1)動機與目的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目的是人采取行動得到的結果,動機是促使人采取行動的內在原因。
    (2)在人們的行動中,有時目的相同,動機不一定相同;有時動機相同,目的又不一定相同。
    (3)要了解一個人為什么追求某一目的而不追求其它目的,就必須了解其動機。
    (4)要判斷一個人的行動實質,首先要分析他追求這種目的的主要動機。
    3.(1)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指在觀察某個人時,某一品質在觀察者看來是極為突出的,從而對這種突出的品質有了清晰明顯的知覺并掩蓋了對其余品質的知覺。
    (2)暈輪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關知覺對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進行整體判斷所造成的結果。
    4.(1)思想守舊,對新技術反應遲鈍,甚至無動于衷。
    (2)生活貧窮,文化素質低,經濟實力差。
    (3)既講實惠,又認死理,固守老經驗,寓于現(xiàn)狀,行為改變十分困難。
    (4)在農村中僅占少數。
    5.(1)血緣性。以廣泛的血緣關系為基礎是中國農村傳統(tǒng)人際關系的基本的特點。常表現(xiàn)在血緣和姻緣關系方面。
    (2)情感性。即農民人際交往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富有人情味。
    (3)內向性。指封閉性。即人際關系經常局限于鄰居、朋友及親戚之間。
    五、論述題(第1小題11分,第2小題12分,共23分)
    1.(1)執(zhí)行決定的行動要求有巨大的智力和體力,要求忍受由行動或行動條件和環(huán)境帶來的種種不愉快的情感。
    (2)采取積極有效行動,要求克服個性上原有的消質,如懶惰、保守、不良習慣等等。
    (3)執(zhí)行決定過程中,與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各種動機還可能在心理上重新出現(xiàn),引誘人的行動脫離預定的軌道。
    (4)行動中會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新情況,新問題,而主體可能又缺乏應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現(xiàn)成手段,造成人的行動難以繼續(xù)進行。
    (5)在行動尚未完成之前,還可能產生新的動機,新的目的和新的方法,它們會在心理上同既定的動機、目的和方法發(fā)生競爭,從而干擾行動的進程。
    2.(1)農民在尋求經濟安全的同時,還本能地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安全,表現(xiàn)為在采用新技術時的從眾心理。由于受文化素質、活動范圍和過去經驗的局限,部分農民對一些問題的認識缺乏辯證性,以直觀認識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害怕上當受騙或怕承擔風險,不相信別人說教,只相信眼見為實,本能地尋求安全,隨大流,在對技術進取舍時盲目效仿別人,自信心差,缺乏分析能力。
    (2)例如在一項新技術尚未被大多數人接受采用時,盡管自己覺得該項技術不錯,但心理上感覺做起來孤立無援,心理上有一種不安全感,所以難下決心。這就要求推廣人員從中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其打消顧慮,提出若干種該項新技術的特點,幫助其分析使用該項新技術的前景,并能提出符合實際的可行性方案,供他參考,選擇及決策。
    (3)當大家一哄而上時,盡管他自己沒有多大興趣,但看別人這樣做了,自己不做又怕 別人笑話,總覺得大家一起冒險比較安全時,推廣人員應該指出其利弊。
    (4)對一些發(fā)展前景、市場好,又能使農民致富的項目,推廣人員應根據農民從眾心理 的特點,重點抓好科技示范戶,以勞動大批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