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人不惜一擲千金的大學

字號:

國人對美國一流研究生院的熟悉程度顯然大大超過本科學院。就象球迷心目中的球星和影迷心目中的影星,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們所膜拜的頂尖大學也略有不同。即使在美國,人們對大學的看法也受到他們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在西部和中西部,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威望就要比哈佛或普林斯頓高得多。當然,在美國三千多所大學中,公認的也就是那么三十所左右。
     首先是所謂的“常青藤”大學 (Ivy League)。很多人以為“常青藤”大學一開始就是頂尖大學之間結成的小圈子;其實不然。關于“常青藤”一詞的來源有很多說法,比如有人認為起初是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四所學校抱團,以羅馬字母 IV來自稱老大;后來康奈爾、達特茅斯、布朗和賓夕法尼亞加入,IV 變得有點 IVY了,正好 IVY 在英文中意為常青藤,用來指稱這些歷史悠久、校園青藤纏繞的大學實至名歸。但今天大多數(shù)人同意這樣的說法:三十年代《紐約先驅報》的體育記者率先使用"常青藤聯(lián)盟"這個詞來代表同屬一個競賽區(qū)的這八所老校的美式足球隊。1945 年常青藤足球聯(lián)盟中的這八支球隊開始在球隊管理上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以保證球員在體育和學習成績上的底線。這八所大學正式結盟是在 1954 年,從此他們的所有體育競賽都在一個賽區(qū)內進行。今天,“常青藤”成為美國私立大學的標志,而他們在很多日常的運作和政策的制定方面合作時,往往還拉上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斯坦福。這樣,八所常青藤外加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就形成所謂的"IVY+",或十大私立。
     由于對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先入之見,國人常常忽視美國很多極負盛名的本科學院。這些私立的文理本科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以其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一流的教學質量和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成為常青藤大學本科學院的競爭對手。艾姆赫斯特(Amherst College)、斯瓦茨摩(Swarthmore College)和威廉斯(Williams College)學院以及位于康乃狄克州的衛(wèi)斯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等四所文理學院號稱"小常青藤";芭娜德(Barnard College)、布爾茅爾(Bryn Mawr College)、蒙特荷約科(Mt. Holyoke College)、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College)、史密斯(Smith College)、衛(wèi)斯理(Wellesley College)和瓦莎(Vassar College)等七所早期附屬于“常青藤”的女校,號稱“七姊妹”。這些私立文理本科學院的聲譽在很多美國家長和學生眼中并不亞于十大私立。
     與十大私立并駕齊驅的還有:芝加哥、約翰霍普金斯、杜克、西北、卡耐基梅隆、萊斯等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就聲譽而言,很多公立大學不僅毫不遜色,而且常常在許多方面與上列的私立大學平分秋色,比如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和洛杉磯分校、伊利諾大學香檳城分校、密西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等。
     那么,進入這二、三十所頂尖大學的競爭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格林與格林在他們的《頂尖大學內幕》(Inside the Top Colleges)一書中作了這樣的描述:在美國一千多萬的本科生中,只有四萬七千多人就讀于八所常青藤大學,其比例不到千分之四!每一年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本科生就讀于二十五到三十所的私立大學。公立大學雖然招生人數(shù)比私立要多得多,但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本州居民,因而招收外州學生的名額一般很少。假如加州以外的學生想上加大伯克利分校,其難度大概不會比進私立低多少。
     按說美國的大學再難進,也不會比中國學生考北大清華更困難。美國大學不實行全國統(tǒng)一考試,而是由學生自行決定何時何地參加 SAT 或 ACT 考試,然后由各個大學在報考他們學校的學生中自行挑選。大學報名費用一般在三十到六十美元不等,學生只要愿意或有錢,花上幾千元報考幾十所大學都沒有人管。因為目標分散,單就個別大學而言,錄取的機率實在不算太低。像的加州大學,除了伯克利和洛杉磯分校兩家稍稍低一些,其它幾所分校的錄取率均在百分之六十上下。即使是常青藤大學,錄取率最低的哈佛、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近年來一直在百分之十上下徘徊,但賓夕法尼亞的錄取率是四分之一,康奈爾則達到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