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早期拔除氣管插管的護理二

字號:

4.討論
    4.1術后早期拔除氣管插管能有效防止低氧血癥,保證充足的心肌供氧,減少肺部感染的發(fā)生。
    低氧血癥可引起間歇性短暫性心肌抑制,導致心肌收縮不良、心肌功能低下,嚴重心肌抑制可導致心肌壞死或梗死。據文獻報道:圍手術期心肌梗塞發(fā)生率3%~16%,輕者出現心律失常,血液動力學改變,加重病人癥狀和心理負擔,重者可危及生命。以往曾認為: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后應常規(guī)留置氣管插管,預防性機械通氣12~24h,甚至更長時間,以保證氧的充分供給,有利于防治低氧血癥和心肌再梗塞。但延遲拔管會增加吸痰次數和吸痰時間,反而引起低氧血癥及心律失常,誘發(fā)應激反應,甚至出現小范圍的肺不張。加之氣管插管影響主氣管的纖毛上皮運動,使呼吸道正常體溫、濾過及咳嗽功能消失和防御功能減弱,引起肺炎、肺不張,更易發(fā)生低氧血癥。近年來,由于控制的麻醉新藥的不斷推出,使得病人提早清醒,加之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對心肌保護措施加強手術時間縮短,術后盡量不用或少用血管活性藥物以及多功能、多項目監(jiān)測儀器的使用,輔助功能鍛煉、術后正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等,醫(yī)療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使早期停機拔管成為可能。本組中,除1例心律失常致心肌供血不足外,均未發(fā)生低氧血癥。早拔氣管插管還可較早降低肺部感染的途徑,減少發(fā)生感染的機會,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所以早期拔管是安全可行的。醫(yī)學教育
    4.2能減少心理壓力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康復。CABG術后留氣管輔助呼吸的病人被動仰臥在床上,且四肢約束,病人清醒后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能耐受插管者因要盡量配合呼吸機送氣而減少主動呼吸次數,加之口腔分泌物多時也無法排出,以及切口疼痛,發(fā)現病人往往出現煩躁,甚至發(fā)生譫妄,增加了病人痛苦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組均在術后6h內拔管,不適感明顯減輕,應激反應也較輕。早期活動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加速肺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插管時間長所致的腹脹,解除病人緊張心理。
    4.3能縮短住ICU的時間和術后住院天數,減輕經濟負擔。CABG術后停用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即可進食,既有利于營養(yǎng)的補充,又因減少了感染減輕了心臟負擔。早期下床活動加速了血液循環(huán)亦促進血管肢體側支循環(huán)建立。術后有效咳嗽有利于肺泡膨脹、氣體—血流交換,促進肺功能的恢復,保證心肌充分供氧通暢,維持血液動力學穩(wěn)定。本組病人住院比以往病人縮短2天,術后住院天數減少也減少了治療費用,減輕了病人經濟負擔。
    5.體會
    通過對CABG術后保留氣管插管輔助的觀察,認為:術后4~6h停用呼吸機拔管,12~24h下床活動,可增加心排血量和體內的血流量,避免吻合口栓塞。且早拔管下床活動,使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氣體交換提高全身組織和臟器的供氧,改善代謝情況,促進傷口愈合和臟器功能的恢復,避免肺部感染和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同時早期拔管可早進行胃腸蠕動,早日排氣、排便,促進恢復食欲,幫助消化和恢復能力,激勵病人對恢復健康產生信心。本組病人經門診隨訪,已有17例重返工作崗位,33例能進行各種適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