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理論:術后處理失誤的防范

字號:

術后處理得當,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適,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促進健康恢復。
    1.加強對重病或有特殊病史者的監(jiān)護
    對危重病人進行術后重病癥監(jiān)護,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心肺等器官的異常變化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特別適用于大手術后有休克或休克傾向,有嚴重的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老年或過度肥胖的病人。此外對有特殊病史,術后易發(fā)生意外者,亦應加強觀察或監(jiān)護,如本文例8癲癇史,術后由于癲癇發(fā)作窒息而死。
    2.引流管的正確使用
    (1)腹腔引流管
    常用腹腔引流有三種:①煙卷引流,一般用于滲液較少者,常可因皮膚或筋膜縫合過緊影響引流,此時須拆除1~2針縫線,保證引流通流暢。每日換藥要轉動引流條,防止其與周圍組織粘連;②管狀引流,一般用于滲液多或稠厚,而且引流時間較長者。此種引流管應經無菌接管與有蓋消毒瓶相連;③雙套管引流,多用于有大量滲液或漏液者。應經常進行檢查和調整,以保證吸引通暢,維持創(chuàng)面干燥,準確記錄引流液量,以供補液和補電解質時參考。
    近年采用的Penrose引流管,即在管狀引流管前部包以煙卷引流,具有引流和吸引雙重功能。另外有人在雙套管旁放置一根直徑較細的沖洗管,可以向膿腔或竇腔內灌注抗生素溶液等。[醫(yī)學教育 網(wǎng) 搜集整理]
    (2)鼻畏管
    適用于急性胃擴張,粘連性或麻痹性腸梗阻,胃腸道手術后腸功能尚未恢復,其它手術后有腹脹經一般處理無效等情況。胃管應妥為固定,并與負壓裝置銜接,作持續(xù)性減壓。負壓吸引力一般以(5.3~10.7kPac40~ 80mmHg)為宜,過大可造成胃內出血。當吸出物很少,無明顯腹脹,腸蠕動恢復,出現(xiàn)肛門排氣、排便時可予拔除。
    (3)T形管
    膽道手術后放置的T形管,除在術中應與皮膚縫線結扎固定外,回病房后應用交布或安全別針將其固定在床褥上,導管固定后病人側轉時無牽接力并保證引流通暢。一般在全身情況好轉,體溫脈膊政黨后一周可于飯前夾管,每日2~3次,每次數(shù)小時,3日后可全天夾管,夾管后如無發(fā)熱、肝區(qū)脹痛等不適,說明膽總管通暢,通常約在術后12~15日拔除T形管。拔管前應予膽道造影,若膽總管有梗阻及殘留結石,T形管宜暫緩拔除,應在梗阻解除及及經膽道鏡等方法取出殘留結石后才考慮拔管。膽道造影顯示膽管正常,可于3日后拔除T形管。
    3.切口感染
    Altemies(1973年)指出1/3的手術后切口感染由厭氧菌引起。上海中山醫(yī)院證實闌尾膿腫、闌尾術后切口化膿中約70.58% 為厭氧菌引起。預防切口感染主要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注意手術操作手術;增強病人抗感染能力;抗生素只應用于已有污染或感染切口,不宜常規(guī)使用。
    4.術后出血
    術后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特別是進行輸血、補液后休克不見好轉者,應考慮術后出血。其原因有血管結扎不牢;小動脈斷端處于痙攣狀態(tài)未被發(fā)現(xiàn),術后血管舒張出血;滲血未完全控制等。
    預防措施主要是止血要嚴格徹底,結扎要可靠,關閉切口前手術野應無任何出血點,必要時術中、術后應用止血劑。
    5.肺部并發(fā)癥
    術后嚴重并發(fā)平中,肺是最常見的也是最易受累的器官,各種手術均可發(fā)生,以腹部手術后較多見,King統(tǒng)計7000例手術后有肺部并發(fā)癥者,腹部手術占14.3%,上腹部手術占27%,其它手術占1.2%.常見者為肺不張和肺部感染。其原因有:術后因疼痛不敢咳嗽,活動減少,或應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劑量過大,均不利于氣管內分泌物引流,增加了發(fā)生合并癥的機會;麻醉中口腔內分泌物或胃內容物誤吸入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