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2006年考研政治理論考試命題的七大規(guī)律

字號:


    1. 往年的試題所考知識點重復出現率比較高,但是近三年內的主觀性大題所考知識點重復考的可能性很小。
    例如:2004年第22題與1998年理科第28題所考知識點相同,均是考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政策和理論”。
    2003年第5題與1993年文科第4題、理科第5題幾乎完全相同,均是考查“貨幣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2. 社會熱點問題十分重要,并與所學內容緊密相結合。
    時下考研政治教學輔導中有這樣一種傾向,即過分渲染時事政治的重要性。他們誤認為,政治理論課考試主要是時事政治的考查,應多考些時事,少考些理論。政治理論課考試大綱中評價目標的有關規(guī)定表明,該考試雖然有其時政性,但考查的重點是各學科體系內科學的或經過實踐檢驗的相對成熟的內容。還有些人認為,政治理論課考試所謂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也僅僅是時政方面的。從評價目標中不難發(fā)現,要求考生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所觀察和分析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當今國內社會生活的、也有歷史的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
    例題:1999年5月13日,江澤民同志在歡迎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作人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號召中國人民要(2000年文、理科第27題)
    A.始終不渝地堅持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B.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D.堅定不移地保持社會穩(wěn)定
    E.堅定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飛機襲擊了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了中方人員重大傷亡和館舍嚴重破壞。美方的這一行徑及其嚴重后果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中國人民以各種方式表示對美國霸權主義野蠻行徑的譴責。反對霸權主義是1999年我國進行的三場重大政治斗爭之一,是當時宣傳的重點。但考題并沒有對這一重大時事直接命題,而是通過江澤民在熱烈歡迎我駐南斯拉夫使館工作人員大會上的講話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的原理來進行命題。
    2001年文理科都以論述題(分析題)的形式考查了“西部大開發(fā)”這一當時的熱點問題,要求考生用鄧論的相關知識來回答問題;2001年文科還以2000年各大國的國防開支情況作為材料分析題的材料,要求考生把材料和所學當代知識相結合來回答問題。
    2001年中俄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是中俄關系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2002年文科第37題分析題就考了中俄關系,實際上是考查的大國關系和中國的外交政策。
    所以,考研政治理論課考試時政化傾向并不太突出,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除了在10分時事政治試題中肯定會考查外,主要`的還是要看這些熱點問題能否與新頒布的考試大綱所要求的考查要點對應銜接,否則就只能單純以時政題來考查。也就是說,考試是以考試大綱為依據,并不是僅根據社會熱點來命題。同時,我們所說的熱點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它主要指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熱點問題,文化、體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內容一般不會命制試題。因此,考生復習時事政治時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更不必去翻閱當年的“事件日歷”,只用三至五天時間掌握本書時事政治部分的內容也足以應付考試了。
    3. 考研政治著重考查政治理論新突破點、新觀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大以后,政治理論的研究有許多突破,政治考試特別注意考查理論上的進展。如:關于所有制結構的變化(2000年政治試題),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2000年政治試題),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2001年政治試題),關于“三個代表”的思想(2001年政治試題),關于分配理論(2002年政治試題),關于黨的低綱領和高綱領的關系(2003年政治試題),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2004年政治試題)等。
    值得提醒考生的一點,就是上述新觀點、新突破必須是社會上公認的或者經過一段時間檢驗的、相對成熟的內容,一些當前尚未成熟的問題,不會成為考試的內容。
    4. 有紀念意義并且與大綱考點相銜接的知識點是考查的重點。
    《考試大綱》中的第五個評價目標要求考生結合特定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體材料,引證有關事實,對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評價。
    這里,“特定歷史條件”下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如果對當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就往往成為命題的首選。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在毛澤東思想概論部分,由于可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對同一個知識點的理解,所以這類題目的考點根據年度的變化而定,在以后的年度里還會成為命題的重點。
    例如1999年理科卷第33題:“為什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堅持實踐標準對我國深化改革有何現實意義?”這恰恰是對20多年前發(fā)生的那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的紀念。因為在這場討論中沖破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黨的工作實現歷史性轉變奠定了思想基礎,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而1998年正是“真理標準大討論”20周年紀念,社會各界都對這一史實做了認真、充分的討論,可以說,這一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事件是命題者命制試題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1998年理科卷論述題:“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論及其意義”。其實如果考生能及時發(fā)現考前頭一年即1997年正是毛澤東這一著作提出40周年,就不難理解為何單獨考查一篇經典著作的內容。實際上,1997年圍繞這一著作,歷史界進行了多次討論和紀念活動。但是,當年這樣一道記憶性較強的題目,考生的成績并不理想。
    2002年文理科的論述題:“鄧小平在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中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這一正確評價有何重大意義?”如果考生能夠聯想到2002年恰恰是鄧小平同志逝世5周年的紀念年,對這一知識點的命題意圖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此,有著特定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在命題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考生在復習尤其是復習毛澤東思想概論這門課時,切記不要去機械地進行記憶、背理論,一定要注意掌握那些與特定歷史事件有著密切聯系的知識點。
    5. 要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要領,真正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現實問題。
    政治理論課要求理論聯系實際,這是人人皆知的要求,但是,如何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又是人人都感到困難的問題。本文所闡述的考試規(guī)律,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展開的。關于考試,理論聯系實際主要的是運用書本上的原理分析說明當前的重大現實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大題即分析題方面。例如,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guī)律分析說明邯鋼的主要經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說明科學家丁肇中關于四種夸克發(fā)現的事實與過程(2001年);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說明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及其原因。
    2004年試卷仍然要求考生綜合利用政治理論各科知識來解釋和說明當代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問題。
    掌握這個考試命題的特點,一是要判斷有關的原理確實重要,而且普遍性大;二是要判斷現實問題或事實是否顯著突出,影響全局。
    6. 注重綜合能力的考查,試題往往是跨章節(jié)、跨學科的。
    近幾年試題的一大趨勢是考題不再單獨考查某一章節(jié)的特定知識點,而是跨學科、跨章節(jié)、跨知識點的綜合考查,主要體現在主觀題中。
    2004年共有7道主觀題,其中有3道題目是跨章節(jié)、跨學科的。
    跨章節(jié)的是第32、36題;跨學科的是第37題第二題。其中以第37題第二題具有代表性,它考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六章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三章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六章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和第八章的“中國的和平崛起”。
    所以考生在復習時,不要孤立地復習各個知識點,應該把各學科、各章節(jié)、各知識點聯系起來復習。
    7. 認真領會大綱修訂說明,新增和調整的考點往往是考試命題的重點。
    政治考試有兩重性,既有難于掌握的一面,命題靈活;又有易于掌握的一面,比較規(guī)范。這兩方面都集中體現在考試大綱上。大綱使考試規(guī)范,但大綱卻年年變動。因此考好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吃透大綱。
    如果我們仔細對照歷年大綱的“修訂說明”與當年的考試試題,就會發(fā)現大量題目均直接選自“修訂說明”中的內容。這些命題信息均在當年大綱的修訂說明中有所暗示和表述,所以考生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考試大綱中“修訂說明”里隱含的命題信息,很有必要對文章字斟句酌。這是因為“修訂說明”實際上是大綱制訂的依據,對考試命題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是一項更權威、更精華的“官方文件”,其中隱含重要的命題信息。
    如在2000年大綱修訂說明中提到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問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2001年大綱修訂說明中涉及命題的知識點有:“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及其現代意義”、“聯系和系統(tǒng)”。2002年大綱修訂說明中出現的命題知識點主要有:“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關系”、“壟斷地租、礦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突出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極端重要性以及鄧小平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性貢獻”等。
    2004年大綱的修訂說明中雖然沒有像前幾年那樣直接指出修訂的知識點的內容,而是概括性地指出了三條修訂原則:1.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增強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政治理論考試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將十六大報告有關內容滲透到各門課程中;2.根據教社政司函[2003]17號文件精神,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了全面修訂,相應地,《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tǒng)一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各部分內容也與新的“兩課”相關課程教學要求全面接軌;3.本著“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并根據政治理論課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公共課的要求,對部分知識點做了適當的詳略上的處理,力爭做到簡化內容、突出重點。在2004年的試題中依此增加或調整的新考查要點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順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做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fā)展”、“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等等。
    除了在大綱的修訂說明中闡述的知識點外,大綱中新增的考點也往往成為考試命題的重點。這一命題規(guī)律,往往為大多考生所熟知,這里就不再述及。
    2005年大綱調整不大,新增和調整的知識點主要是以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為基礎的,所以考生只要領會了大綱,復習起來應該是不太費勁的。
    2006年的考研政治大的變化是題型發(fā)生了變化,取消了辨析題,將其18分的分值主要放到分析題中。具體新增知識點見本書的復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