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親端木,拿著赴美讀高中的女兒寄來的美國各科老師的評語,大跌眼鏡:這真的是我的女兒嗎?!她“有語言天賦”,她“樂觀積極”,她“優(yōu)雅”而“有創(chuàng)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寶貴的財富”!
其中一位美國老師,在推薦女兒上大學的信中說“我以性命擔保她行”。這句話深深震撼了一個父親的心。
而僅僅在4個月前,端木送走的那個女兒,是一個被老師批評為“沒有數(shù)學腦子”、垂頭喪氣地對著父親說“我厭學了”的孩子。
4個月,并不足以讓一個學生本身的素質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同的可能是她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她得到的評價與激勵。女兒的美國老師說:“她在任何校園都會受到珍視?!碑斠粋€學生受到“珍視”的時候,和不被珍視、甚至被忽略、被歧視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是會有所不同的吧。
如果在幾年前,你問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會斬釘截鐵大言不慚地回答:“恐怕在20萬個父親中,你才能找到一個像我這么了解孩子的人!”說這樣的大話是有根據(jù)的。在女兒的整個初中階段,我們父女倆之間經常進行有趣的談話,老謀深算的我,常使女兒驚訝地大叫:“怎么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呀?”
女兒進入高中后,我算是領教了什么叫“高考戰(zhàn)車”。每天5點半,她就要起床,自己匆匆吃點東西,6點多就出門了。晚上,我們只有晚飯的十幾分鐘可以聊聊,吃完飯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關門,做作業(yè)直至深夜。我和女兒從容談話的時間急劇減少。
我漸漸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別了解”女兒的信心開始動搖。事實上,除了議論一下每次測驗考試的成績,我們幾乎來不及再聊點別的。在女兒上高二時,沒有和我商量,她告訴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報了文科”。
我心頭一震,心想“大事不好”,這意味著女兒對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評價。
在理性上,我是堅決反對中學分什么“文”、“理”班的(我甚至認為大學本科階段也應該是“通才教育”),誰有權這么早就強迫一個孩子只能學什么呢?憑什么這么早就認定一個孩子不具有多種發(fā)展的可能呢?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怎么可能對自己“適于”學什么作出正確判斷呢?
我小心翼翼地問女兒:“你為什么這樣選擇呢?”女兒說:“老師說我沒有數(shù)學腦子……”
這話讓我怒火中燒,一個為人師者,怎么可以這樣摧毀學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么樣?我認為老師說得沒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沒有偏科……”“你說沒用,反正我得選一個!”我默然。
家長和學生,竟這樣只能屈服于現(xiàn)存教育制度而毫無反抗余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
我讀過不少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深知“評價”和評價的方式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試中成績不好,我也總是說:“這沒關系,沒準兒比全對還好,因為錯過的東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長的鼓勵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小,因為你不“專業(yè)”、不“權威”,孩子做不出來的題,你通常也做不出來;你指導的作文,通常還會被判低分。
很明顯,在學校里,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有時我深感恐懼:我?guī)缀跻呀浲耆涣私馀畠毫恕刻炷芎退行嗵幍臅r間不超過半小時,她一天要在學校呆10個小時,要說“了解”,恐怕沒有人能比老師更了解孩子了??墒呛苓z憾,無論是每學期一兩次的家長會,還是學期結束時老師給孩子的評語,都絲毫不能增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我相信與我有同感的家長很多,那家長會實際上就是“動員會”,動員家長與學校一起來給學生施加壓力,無論哪一科的老師講話,都是形勢多么多么“嚴峻”,希望家長“督促、督促、督促”—每次家長會后,都有幾個悲慘地被點名留下的男人女人,那篤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每個學期結束后,成績單上照例有老師的評語,本來這是一個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大好機會,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個字,幾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話——兩三個詞兒的優(yōu)點和兩三個詞兒的缺點——有一次的評語絕對是學生的字體,看來老師自己根本就沒有寫評語的興趣,干脆讓學生干部代勞了。
有一次女兒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訴我,班主任老師讓你晚上10點鐘給她打電話。我誠惶誠恐地掐著表準點打過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大堆“必須及時改正”的缺點!———老師大義凜然,刀刀見血,聽得我頭皮直發(fā)麻!
女兒問“老師說我什么了”,我猶豫了一下,“嗯,沒什么了不起的……”考慮到老師對家長說話多少還會客氣一點,我難以想象這些話當面對女兒說出來時是個什么氣勢,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盡管我對女兒很有信心,覺得她是一個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沒有什么必須矯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績確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老師對女兒的評價開始影響我,“也許女兒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許她真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也許她學習真的不夠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給女兒打氣時有些言不由衷了。
終于有一天,女兒遲疑地對我說:“爸,我厭學了……”
“是嗎?”我沉默無語,內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絕望。我明白錯不在女兒,是什么讓她苦苦掙扎到高三,卻突然喪失了自信和學習興趣?!她曾是一個多么快樂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兒呀……
所有這些,大概就是當有可能脫離這種教育的機會來臨時,我和女兒都沒有猶豫的原因。
其中一位美國老師,在推薦女兒上大學的信中說“我以性命擔保她行”。這句話深深震撼了一個父親的心。
而僅僅在4個月前,端木送走的那個女兒,是一個被老師批評為“沒有數(shù)學腦子”、垂頭喪氣地對著父親說“我厭學了”的孩子。
4個月,并不足以讓一個學生本身的素質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同的可能是她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她得到的評價與激勵。女兒的美國老師說:“她在任何校園都會受到珍視?!碑斠粋€學生受到“珍視”的時候,和不被珍視、甚至被忽略、被歧視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是會有所不同的吧。
如果在幾年前,你問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會斬釘截鐵大言不慚地回答:“恐怕在20萬個父親中,你才能找到一個像我這么了解孩子的人!”說這樣的大話是有根據(jù)的。在女兒的整個初中階段,我們父女倆之間經常進行有趣的談話,老謀深算的我,常使女兒驚訝地大叫:“怎么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呀?”
女兒進入高中后,我算是領教了什么叫“高考戰(zhàn)車”。每天5點半,她就要起床,自己匆匆吃點東西,6點多就出門了。晚上,我們只有晚飯的十幾分鐘可以聊聊,吃完飯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關門,做作業(yè)直至深夜。我和女兒從容談話的時間急劇減少。
我漸漸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別了解”女兒的信心開始動搖。事實上,除了議論一下每次測驗考試的成績,我們幾乎來不及再聊點別的。在女兒上高二時,沒有和我商量,她告訴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報了文科”。
我心頭一震,心想“大事不好”,這意味著女兒對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評價。
在理性上,我是堅決反對中學分什么“文”、“理”班的(我甚至認為大學本科階段也應該是“通才教育”),誰有權這么早就強迫一個孩子只能學什么呢?憑什么這么早就認定一個孩子不具有多種發(fā)展的可能呢?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怎么可能對自己“適于”學什么作出正確判斷呢?
我小心翼翼地問女兒:“你為什么這樣選擇呢?”女兒說:“老師說我沒有數(shù)學腦子……”
這話讓我怒火中燒,一個為人師者,怎么可以這樣摧毀學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么樣?我認為老師說得沒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沒有偏科……”“你說沒用,反正我得選一個!”我默然。
家長和學生,竟這樣只能屈服于現(xiàn)存教育制度而毫無反抗余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
我讀過不少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深知“評價”和評價的方式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試中成績不好,我也總是說:“這沒關系,沒準兒比全對還好,因為錯過的東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長的鼓勵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小,因為你不“專業(yè)”、不“權威”,孩子做不出來的題,你通常也做不出來;你指導的作文,通常還會被判低分。
很明顯,在學校里,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有時我深感恐懼:我?guī)缀跻呀浲耆涣私馀畠毫恕刻炷芎退行嗵幍臅r間不超過半小時,她一天要在學校呆10個小時,要說“了解”,恐怕沒有人能比老師更了解孩子了??墒呛苓z憾,無論是每學期一兩次的家長會,還是學期結束時老師給孩子的評語,都絲毫不能增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我相信與我有同感的家長很多,那家長會實際上就是“動員會”,動員家長與學校一起來給學生施加壓力,無論哪一科的老師講話,都是形勢多么多么“嚴峻”,希望家長“督促、督促、督促”—每次家長會后,都有幾個悲慘地被點名留下的男人女人,那篤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每個學期結束后,成績單上照例有老師的評語,本來這是一個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大好機會,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個字,幾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話——兩三個詞兒的優(yōu)點和兩三個詞兒的缺點——有一次的評語絕對是學生的字體,看來老師自己根本就沒有寫評語的興趣,干脆讓學生干部代勞了。
有一次女兒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訴我,班主任老師讓你晚上10點鐘給她打電話。我誠惶誠恐地掐著表準點打過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大堆“必須及時改正”的缺點!———老師大義凜然,刀刀見血,聽得我頭皮直發(fā)麻!
女兒問“老師說我什么了”,我猶豫了一下,“嗯,沒什么了不起的……”考慮到老師對家長說話多少還會客氣一點,我難以想象這些話當面對女兒說出來時是個什么氣勢,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盡管我對女兒很有信心,覺得她是一個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沒有什么必須矯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績確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老師對女兒的評價開始影響我,“也許女兒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許她真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也許她學習真的不夠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給女兒打氣時有些言不由衷了。
終于有一天,女兒遲疑地對我說:“爸,我厭學了……”
“是嗎?”我沉默無語,內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絕望。我明白錯不在女兒,是什么讓她苦苦掙扎到高三,卻突然喪失了自信和學習興趣?!她曾是一個多么快樂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兒呀……
所有這些,大概就是當有可能脫離這種教育的機會來臨時,我和女兒都沒有猶豫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