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
李商隱早年即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并經(jīng)令狐楚之子令狐 舉薦,及進(jìn)士第。后李黨王茂元鎮(zhèn)河陽,慕其才,辟為書記,以女妻之。他這一舉動被牛黨視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 為相后,即使李義山屢屢致信剖析心跡,他也不予理置,義山因之始終過著極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滎陽,潦倒而終,成為牛黨爭的犧牲品。
提及義山詩作,讀者往往因其內(nèi)蘊(yùn)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為其辭飾的用字瑰麗、筆法沉郁、色澤凄艷、情調(diào)迷離而魂迷目眩。的確,讀李商隱的詩,常令人置身于氳氳氤氤的審美氛圍,得到美的感悟,但也會由于其詩作謎樣的語言而難求甚解。歷代詩評家對其大部詩作或以為情詩,或以為寓托之作,正如梁啟超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是什么,我理解不著。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講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同樣,《夜雨寄北》也是這樣一首難解之詩。這首詩,有的選本也作《夜雨寄內(nèi)》,是寫給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證出,此詩寫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寫給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奩,以寓感憤”之作。下面,筆者不惴淺見,對《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請于同仁方家。
新批評學(xué)派在解讀詩歌時,推崇一種重視文字自身作用的“細(xì)讀”方式,他們認(rèn)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選用、取舍浸透著作者的情感意圖。首先,我對本詩簡予“細(xì)讀”:
1、“君問”:您(致信)垂問,但“君”指何人,不知;“歸期”:歸家之期;“未有期”:沒有準(zhǔn)信。
2、“巴山”:寓處;“夜雨”:最有利于表現(xiàn)羈旅之愁和不歸之苦的境域氛圍;“漲秋池”:綿密秋雨使池塘漲滿,交代時令。
3、“何當(dāng)”:何時能夠;“共剪西窗燭”:承上文苦況憧憬未來歡愉。
4、“卻話巴山夜雨時”: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之資料。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
李商隱早年即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并經(jīng)令狐楚之子令狐 舉薦,及進(jìn)士第。后李黨王茂元鎮(zhèn)河陽,慕其才,辟為書記,以女妻之。他這一舉動被牛黨視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 為相后,即使李義山屢屢致信剖析心跡,他也不予理置,義山因之始終過著極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滎陽,潦倒而終,成為牛黨爭的犧牲品。
提及義山詩作,讀者往往因其內(nèi)蘊(yùn)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為其辭飾的用字瑰麗、筆法沉郁、色澤凄艷、情調(diào)迷離而魂迷目眩。的確,讀李商隱的詩,常令人置身于氳氳氤氤的審美氛圍,得到美的感悟,但也會由于其詩作謎樣的語言而難求甚解。歷代詩評家對其大部詩作或以為情詩,或以為寓托之作,正如梁啟超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是什么,我理解不著。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講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同樣,《夜雨寄北》也是這樣一首難解之詩。這首詩,有的選本也作《夜雨寄內(nèi)》,是寫給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證出,此詩寫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寫給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奩,以寓感憤”之作。下面,筆者不惴淺見,對《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請于同仁方家。
新批評學(xué)派在解讀詩歌時,推崇一種重視文字自身作用的“細(xì)讀”方式,他們認(rèn)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選用、取舍浸透著作者的情感意圖。首先,我對本詩簡予“細(xì)讀”:
1、“君問”:您(致信)垂問,但“君”指何人,不知;“歸期”:歸家之期;“未有期”:沒有準(zhǔn)信。
2、“巴山”:寓處;“夜雨”:最有利于表現(xiàn)羈旅之愁和不歸之苦的境域氛圍;“漲秋池”:綿密秋雨使池塘漲滿,交代時令。
3、“何當(dāng)”:何時能夠;“共剪西窗燭”:承上文苦況憧憬未來歡愉。
4、“卻話巴山夜雨時”: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之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