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一代詩仙(下篇)
以詩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嘉賓,在中國詩歌,李白是的一個。詩人能受到這樣的禮遇,也真算皇恩浩蕩了。然而, “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李白是何等人物,豈能把這種過眼云煙的榮耀看在眼中。于是他毫無顧忌地臥在這里,是醉了,還是疲憊了呢?
興慶公園這里的沉香亭,就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賞牡丹的地方。臥在這里的李白正閉目養(yǎng)神,等待著噴發(fā)靈感。唐玄宗賞牡丹來了。名花盛開,美人相伴,當然需要有音樂助興。玄宗嫌舊詞聽膩了沒意思,一時高興,就頒下 圣旨叫李白創(chuàng)作新詞。李白不是醉臥在這里嗎!快起來吧!于是他被人用涼水激醒了,于是一揮而就寫成了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第三首說: “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使君王帶笑看。解釋 [ 識 ] 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 這樣的詩,有高度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唐玄宗能不欣賞嗎?皇帝一聲喝彩,于是眾聲迎合,都來助興??墒菍畎讈碚f,陪著皇帝尋歡作樂,干這種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詩人屈從政治家,斷沒有政治家屈從詩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這番道理,才永遠都是那個 “ 黃河之水天上來 ” 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長安待了三個年頭總共一年多的時間,就痛苦的叫喊著 “ 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 (《玉壺吟》)。后人就此認為他在朝廷遭到了讒 毀,處境險惡。這話其實信不得。玄宗認為他不是擔負朝廷重任的人才,應當說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來衡量,讀書就是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為將相,成為方面大員,才算不虛此生。后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來看李白,為李白鳴不平的。他們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將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詡,沒有這種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偉大的詩人??扇绻娴漠斣紫喈敶髮④娙チ耍簿筒粫傧氲揭斣娙?。因此,李白離開朝廷,主要原因絕不是遭到了讒 毀,而只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去適應處處都必須約束自己的政治環(huán)境。唐玄宗善于鑒識人物,認為不如給他自由,讓他去寫詩。應當說這是的處理方法。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這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來到洛陽,在這里遇見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歲的杜甫當時三十三歲,兩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詩人氣質(zhì)的相近而引發(fā)的,但杜甫對李白有晚輩對先輩的崇拜,加上為人比較忠實厚道,因此后來給李白寫了十二首情真意摯的詩。
“ 安史之亂 ” 爆發(fā)后,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討叛 賊,李白只知道為國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帳下。他斗志昂揚的歌唱著: “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湖沙。 ” (《永王東巡歌》)他以為這回該輪到他大顯身手了。誰知李璘野心膨脹,不聽調(diào)遣,結(jié)果發(fā)生內(nèi)訌,被唐肅宗消滅。李白這一回可是真惹下彌天大禍了,在古代,像李白這樣在卷進爭奪皇室寶座的斗爭中失敗了,是必死無疑的。然而唐朝畢竟是唐朝,經(jīng)人營救,皇帝竟也沒有堅持要殺他,只判他永遠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這也成了后世貶低李白的把柄。其實這件事什么也不說明,只說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無時無刻不用真情去擁抱生活,隨便遇上一個什么人,他就能坐下來與人對飲,歡快的唱著:
兩人對飲 [ 酌 ] 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飲》)他喝得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
以詩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嘉賓,在中國詩歌,李白是的一個。詩人能受到這樣的禮遇,也真算皇恩浩蕩了。然而, “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李白是何等人物,豈能把這種過眼云煙的榮耀看在眼中。于是他毫無顧忌地臥在這里,是醉了,還是疲憊了呢?
興慶公園這里的沉香亭,就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賞牡丹的地方。臥在這里的李白正閉目養(yǎng)神,等待著噴發(fā)靈感。唐玄宗賞牡丹來了。名花盛開,美人相伴,當然需要有音樂助興。玄宗嫌舊詞聽膩了沒意思,一時高興,就頒下 圣旨叫李白創(chuàng)作新詞。李白不是醉臥在這里嗎!快起來吧!于是他被人用涼水激醒了,于是一揮而就寫成了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第三首說: “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使君王帶笑看。解釋 [ 識 ] 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 這樣的詩,有高度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唐玄宗能不欣賞嗎?皇帝一聲喝彩,于是眾聲迎合,都來助興??墒菍畎讈碚f,陪著皇帝尋歡作樂,干這種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詩人屈從政治家,斷沒有政治家屈從詩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這番道理,才永遠都是那個 “ 黃河之水天上來 ” 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長安待了三個年頭總共一年多的時間,就痛苦的叫喊著 “ 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 (《玉壺吟》)。后人就此認為他在朝廷遭到了讒 毀,處境險惡。這話其實信不得。玄宗認為他不是擔負朝廷重任的人才,應當說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來衡量,讀書就是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為將相,成為方面大員,才算不虛此生。后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來看李白,為李白鳴不平的。他們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將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詡,沒有這種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偉大的詩人??扇绻娴漠斣紫喈敶髮④娙チ耍簿筒粫傧氲揭斣娙?。因此,李白離開朝廷,主要原因絕不是遭到了讒 毀,而只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去適應處處都必須約束自己的政治環(huán)境。唐玄宗善于鑒識人物,認為不如給他自由,讓他去寫詩。應當說這是的處理方法。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這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來到洛陽,在這里遇見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歲的杜甫當時三十三歲,兩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詩人氣質(zhì)的相近而引發(fā)的,但杜甫對李白有晚輩對先輩的崇拜,加上為人比較忠實厚道,因此后來給李白寫了十二首情真意摯的詩。
“ 安史之亂 ” 爆發(fā)后,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討叛 賊,李白只知道為國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帳下。他斗志昂揚的歌唱著: “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湖沙。 ” (《永王東巡歌》)他以為這回該輪到他大顯身手了。誰知李璘野心膨脹,不聽調(diào)遣,結(jié)果發(fā)生內(nèi)訌,被唐肅宗消滅。李白這一回可是真惹下彌天大禍了,在古代,像李白這樣在卷進爭奪皇室寶座的斗爭中失敗了,是必死無疑的。然而唐朝畢竟是唐朝,經(jīng)人營救,皇帝竟也沒有堅持要殺他,只判他永遠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這也成了后世貶低李白的把柄。其實這件事什么也不說明,只說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無時無刻不用真情去擁抱生活,隨便遇上一個什么人,他就能坐下來與人對飲,歡快的唱著:
兩人對飲 [ 酌 ] 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飲》)他喝得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