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 江州司馬(上篇)
唐憲宗元和年間,即公元九世紀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亂已過去了半個世紀,唐王朝終于又從衰亂中想有所作為了。于是整頓賦稅,以增加財政收入,平定幾個鬧獨立的藩鎮(zhèn),使全國終于又形式上歸入統(tǒng)一了。詩壇上于是也逐步擺脫八世紀下半葉那種內(nèi)容單薄、形式精巧的詩風,不僅出現(xiàn)了以韓愈為首的奇崛險怪的詩派,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派, [ 而且 ] 還有柳宗元、劉禹錫等獨樹一幟的名家。
所謂樂府詩,是指東漢末年至唐代,即從二世紀后半葉至七世紀初,可以用作歌詞來歌唱的那些詩,以及沿用這種詩題仿作的詩,如李白的《行路難》、《蜀道難》等等;而所謂新樂府,是指模仿樂府詩而又不再用樂府舊標題,而依據(jù)內(nèi)容另取一個新標題的那些詩,如杜甫的《兵車行》以及 “ 三吏 ” 、 “ 三別 ” 等等。
新樂府運動是一次頗有聲勢的詩歌運動。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雖然文學一貫稱元白,但白居易是這一派的理論奠基人,詩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陽白居易墓)。
新樂府運動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主張詩歌要為政治服務(wù),即詩要 “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 (《新樂府序》),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紀最初的十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種不合理現(xiàn)象的諷喻詩,最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觀點鮮明,提法尖銳,使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達官顯貴咬牙切齒。不過他這種政治熱情保持的時間較短,寫諷喻詩的時間更短。到四十四歲時,他遭到了報復(fù),被貶為江州司馬。經(jīng)過這一次打擊,他就禮佛參禪,走上了獨善其身,埋頭寫閑適詩的道路。
為了充分起到宣傳作用,這一派的另一特點是主張用淺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詩。據(jù)說白居易寫詩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識字的老婦人都能聽懂為止。這自然不免夸張,不過他的詩讀起來輕松,比韓孟詩派好懂,這也是事實。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秦中吟 · 買花》)
“ 一叢深色花 ” ,就相當于十戶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納的賦稅。十戶人家交納的賦稅才夠貴族買一束花,那么,農(nóng)民該怎樣把骨頭磨成錢,才能滿足貴族的其他享受呢?
他《新樂府》中的《新豐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無法讀下去。 “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 老翁為什么會成為獨臂的殘疾人呢?因為天寶年間宰相楊國忠為了建立邊功,提高威信,兩次發(fā)動對云南南詔的戰(zhàn)爭,共動員兵力二十多萬 , 都全軍覆沒。 “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 ,為了逃脫必死無疑的出征,于是 “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 ” , “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yīng)作云南望鄉(xiāng)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 從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到這里,戛然而止,應(yīng)當說恰到好處。其余一切,該由讀者自己去想象,由讀者根據(jù)詩人安排的邏輯線去做結(jié)論。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詩題下加上 “ 戎 [ 戒 ] 邊功也 ” 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在于通過這首感人的詩使人受到教育。因此他接著寫道: “ 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人生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 【從這首詩的動機來看,加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
唐憲宗元和年間,即公元九世紀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亂已過去了半個世紀,唐王朝終于又從衰亂中想有所作為了。于是整頓賦稅,以增加財政收入,平定幾個鬧獨立的藩鎮(zhèn),使全國終于又形式上歸入統(tǒng)一了。詩壇上于是也逐步擺脫八世紀下半葉那種內(nèi)容單薄、形式精巧的詩風,不僅出現(xiàn)了以韓愈為首的奇崛險怪的詩派,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派, [ 而且 ] 還有柳宗元、劉禹錫等獨樹一幟的名家。
所謂樂府詩,是指東漢末年至唐代,即從二世紀后半葉至七世紀初,可以用作歌詞來歌唱的那些詩,以及沿用這種詩題仿作的詩,如李白的《行路難》、《蜀道難》等等;而所謂新樂府,是指模仿樂府詩而又不再用樂府舊標題,而依據(jù)內(nèi)容另取一個新標題的那些詩,如杜甫的《兵車行》以及 “ 三吏 ” 、 “ 三別 ” 等等。
新樂府運動是一次頗有聲勢的詩歌運動。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雖然文學一貫稱元白,但白居易是這一派的理論奠基人,詩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陽白居易墓)。
新樂府運動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主張詩歌要為政治服務(wù),即詩要 “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 (《新樂府序》),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紀最初的十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種不合理現(xiàn)象的諷喻詩,最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觀點鮮明,提法尖銳,使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達官顯貴咬牙切齒。不過他這種政治熱情保持的時間較短,寫諷喻詩的時間更短。到四十四歲時,他遭到了報復(fù),被貶為江州司馬。經(jīng)過這一次打擊,他就禮佛參禪,走上了獨善其身,埋頭寫閑適詩的道路。
為了充分起到宣傳作用,這一派的另一特點是主張用淺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詩。據(jù)說白居易寫詩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識字的老婦人都能聽懂為止。這自然不免夸張,不過他的詩讀起來輕松,比韓孟詩派好懂,這也是事實。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秦中吟 · 買花》)
“ 一叢深色花 ” ,就相當于十戶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納的賦稅。十戶人家交納的賦稅才夠貴族買一束花,那么,農(nóng)民該怎樣把骨頭磨成錢,才能滿足貴族的其他享受呢?
他《新樂府》中的《新豐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無法讀下去。 “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 老翁為什么會成為獨臂的殘疾人呢?因為天寶年間宰相楊國忠為了建立邊功,提高威信,兩次發(fā)動對云南南詔的戰(zhàn)爭,共動員兵力二十多萬 , 都全軍覆沒。 “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 ,為了逃脫必死無疑的出征,于是 “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 ” , “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yīng)作云南望鄉(xiāng)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 從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到這里,戛然而止,應(yīng)當說恰到好處。其余一切,該由讀者自己去想象,由讀者根據(jù)詩人安排的邏輯線去做結(jié)論。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詩題下加上 “ 戎 [ 戒 ] 邊功也 ” 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在于通過這首感人的詩使人受到教育。因此他接著寫道: “ 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人生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 【從這首詩的動機來看,加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