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寫議論文時 想不出合適的事例怎么辦?
乙平:可以想一想學過的課文有沒有可用的例子,可以再想想學過的政治、歷史等非語文科目有沒有可用的例子,還可以想想生活中、電視上有沒有可用的例子,實在沒辦法就用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另外,議論文不是只有例證法,還可以用其他的論證方法。
問:老師關于福建卷式幾個話題選一個的作文題我想請教一下,就是舉詩詞也好成語也好,都有其較為固定的內(nèi)涵。我如果從文字出發(fā)引申內(nèi)涵那算不算離題?就比如說“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這個話題,從“(曹操禮賢下士的)包容之心”寫和從“不能驕傲”這個角度寫,哪個是對的?另外像“精衛(wèi)填海”這樣的話題,寫海洋對精衛(wèi)的寬容行嗎?
另外像“面對狂風”這個話題,一定要寫“戰(zhàn)勝狂風”嗎?我是覺得從蘆葦?shù)慕嵌炔]有戰(zhàn)勝之說,是不是理解材料理解錯了?
乙平:“戰(zhàn)勝狂風”之說是從你的作文得出的,因為你舉的例子中,狂風是惡勢力的象征,只能戰(zhàn)而勝之,決不是“利用”。蘆葦沒有戰(zhàn)勝狂風,也不可能戰(zhàn)勝狂風,它采取軟弱躲避的做法以自保,與大樹截然不同,但也不是利用狂風。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這個話題,從“(曹操禮賢下士的)包容之心”寫和從“不能驕傲”這個角度寫,是不同的兩個方面,無所謂對或錯,主要看你怎么寫。
像“精衛(wèi)填海”這樣的話題,要寫海洋對精衛(wèi)的寬容未嘗不可,關鍵還是在于怎么寫。如果圍繞這個典故寫大海的懺悔和寬容,可能寫得很好,如果撇開話題談寬容,可能會離題而去。
記住,立足話題才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
問:我該如何寫好這個題目?
生活與生存
人生總是充滿著機遇和挑戰(zhàn)。同時,也充滿著成功與失敗。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能在社會上立足,而生活則是懷著不畏艱辛的信念去迎接每痛苦與折磨。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痹诋斀裆鐣碗s多變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樹立信心迎接挑戰(zhàn)。
在學校里,每個同學都非常努力地學習知識,為將來自己開創(chuàng)事業(yè)打好基礎。所以要時刻堅持以佳狀態(tài)迎接挑戰(zhàn),更加堅定的為實現(xiàn)自己理想而奮斗。
無論你在何時何地,都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不要輕言放棄。也許有時機會只有,要好好把握,人生能有幾回搏。
生活就是每年的365天,生存就是每天的24小時;生活就是在無邊的海洋中尋找真理,生活就是當你懂得了生存的意義之后所要去做的;生活就是……
當你遭遇挫折時,不要意志消沉,人人都會遇到挫折,如果沒個人都那樣做,那么世界將走向毀滅。貝多芬說過,“我抓住了命運的咽喉”。是的,人在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要經(jīng)歷挫折與苦難。許多偉人就是在磨難中成就了自己的輝煌。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的過程中,都要經(jīng)歷或多或少的挫折,如果沒有它就沒有今日意志堅定的我們,苦難也是一筆精神財富,只有懦弱的人才會害怕它?!?BR>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以出生為始,不以死亡為終的一個過程。當你生前不斷積累知識,創(chuàng)造不休的藝術作品,給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激勵更多的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歷史。你理想的光芒會照在歷史的篇章中,永遠熠熠生輝。
沒有經(jīng)驗可以去學,沒有知識可以去補,但沒有了信念就等于失去一切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機會。追求無止境,挑戰(zhàn)無極限。不滿意自己的現(xiàn)狀就努力創(chuàng)造心的未來,用頑強的信念,去對峙宿命論。
想要繼續(xù)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堅定的走下去,當然不要為了生存而去追求那些終會灰飛煙滅的東西,應該從另一個層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過多的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而迷失在迷茫人海中。
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選擇,正確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與生存(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兩種方式。不要為了生活而生存,更不要為了生存而生活。
乙平:要寫好“生活與生存”這道題,關鍵在于弄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存”。簡單的說,這里的“生活”是有所追求的存在,而“生存”只是無所事事的茍活。你認為“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能在社會上立足,而生活則是懷著不畏艱辛的信念去迎接每痛苦與折磨”,雖不夠準確,但還說得過去。因為生存是只求“在社會上立足”,生活卻未必都是“迎接每痛苦與折磨”,因此有些偏激。
其次要弄清生活與生存之間的關系。生活要以生存為基礎,同時又是生存的提升,如果滿足于生存,就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一個人的存在有無意義,便是生活與生存的分水嶺。你在文中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但語焉不詳,且難以解讀,如后一段的“不要為了生活而生存,更不要為了生存而生活”。
第三要思考什么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應該把精神境界的追求與物質(zhì)財富的享用區(qū)分開來:前者屬于生活層面,歷盡艱難困苦,無限風光在險峰;后者屬于生存層面,即使吃喝玩樂隨心所欲,也只不過是高級生存而已。在這個方面,你把生活中經(jīng)歷艱難困苦作為重點,而且是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從開頭一段就能看出來。我們姑且不說這樣處理是否合理,只要看一看行文的角度,就知道你并沒有很好地扣住“生活與生存”進行闡述,有偏離話題之嫌。
后還可以思考怎樣走出生存的小天地,去尋找廣闊的生活空間,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你在倒數(shù)第二三兩段從信念和堅持兩個方面來談該怎么做的問題,但筆墨不夠集中,主意不夠突出,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
要寫好像“生活與生存”這樣的話題,不但需要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及其關系,還要做到兩者兼顧又有所側(cè)重。為文思路要清晰,表達要清楚,含混不清、偏離話題乃寫作大忌。
乙平:可以想一想學過的課文有沒有可用的例子,可以再想想學過的政治、歷史等非語文科目有沒有可用的例子,還可以想想生活中、電視上有沒有可用的例子,實在沒辦法就用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另外,議論文不是只有例證法,還可以用其他的論證方法。
問:老師關于福建卷式幾個話題選一個的作文題我想請教一下,就是舉詩詞也好成語也好,都有其較為固定的內(nèi)涵。我如果從文字出發(fā)引申內(nèi)涵那算不算離題?就比如說“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這個話題,從“(曹操禮賢下士的)包容之心”寫和從“不能驕傲”這個角度寫,哪個是對的?另外像“精衛(wèi)填海”這樣的話題,寫海洋對精衛(wèi)的寬容行嗎?
另外像“面對狂風”這個話題,一定要寫“戰(zhàn)勝狂風”嗎?我是覺得從蘆葦?shù)慕嵌炔]有戰(zhàn)勝之說,是不是理解材料理解錯了?
乙平:“戰(zhàn)勝狂風”之說是從你的作文得出的,因為你舉的例子中,狂風是惡勢力的象征,只能戰(zhàn)而勝之,決不是“利用”。蘆葦沒有戰(zhàn)勝狂風,也不可能戰(zhàn)勝狂風,它采取軟弱躲避的做法以自保,與大樹截然不同,但也不是利用狂風。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這個話題,從“(曹操禮賢下士的)包容之心”寫和從“不能驕傲”這個角度寫,是不同的兩個方面,無所謂對或錯,主要看你怎么寫。
像“精衛(wèi)填海”這樣的話題,要寫海洋對精衛(wèi)的寬容未嘗不可,關鍵還是在于怎么寫。如果圍繞這個典故寫大海的懺悔和寬容,可能寫得很好,如果撇開話題談寬容,可能會離題而去。
記住,立足話題才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
問:我該如何寫好這個題目?
生活與生存
人生總是充滿著機遇和挑戰(zhàn)。同時,也充滿著成功與失敗。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能在社會上立足,而生活則是懷著不畏艱辛的信念去迎接每痛苦與折磨。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痹诋斀裆鐣碗s多變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樹立信心迎接挑戰(zhàn)。
在學校里,每個同學都非常努力地學習知識,為將來自己開創(chuàng)事業(yè)打好基礎。所以要時刻堅持以佳狀態(tài)迎接挑戰(zhàn),更加堅定的為實現(xiàn)自己理想而奮斗。
無論你在何時何地,都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不要輕言放棄。也許有時機會只有,要好好把握,人生能有幾回搏。
生活就是每年的365天,生存就是每天的24小時;生活就是在無邊的海洋中尋找真理,生活就是當你懂得了生存的意義之后所要去做的;生活就是……
當你遭遇挫折時,不要意志消沉,人人都會遇到挫折,如果沒個人都那樣做,那么世界將走向毀滅。貝多芬說過,“我抓住了命運的咽喉”。是的,人在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要經(jīng)歷挫折與苦難。許多偉人就是在磨難中成就了自己的輝煌。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的過程中,都要經(jīng)歷或多或少的挫折,如果沒有它就沒有今日意志堅定的我們,苦難也是一筆精神財富,只有懦弱的人才會害怕它?!?BR>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以出生為始,不以死亡為終的一個過程。當你生前不斷積累知識,創(chuàng)造不休的藝術作品,給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激勵更多的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歷史。你理想的光芒會照在歷史的篇章中,永遠熠熠生輝。
沒有經(jīng)驗可以去學,沒有知識可以去補,但沒有了信念就等于失去一切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機會。追求無止境,挑戰(zhàn)無極限。不滿意自己的現(xiàn)狀就努力創(chuàng)造心的未來,用頑強的信念,去對峙宿命論。
想要繼續(xù)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堅定的走下去,當然不要為了生存而去追求那些終會灰飛煙滅的東西,應該從另一個層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過多的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而迷失在迷茫人海中。
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選擇,正確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與生存(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兩種方式。不要為了生活而生存,更不要為了生存而生活。
乙平:要寫好“生活與生存”這道題,關鍵在于弄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存”。簡單的說,這里的“生活”是有所追求的存在,而“生存”只是無所事事的茍活。你認為“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能在社會上立足,而生活則是懷著不畏艱辛的信念去迎接每痛苦與折磨”,雖不夠準確,但還說得過去。因為生存是只求“在社會上立足”,生活卻未必都是“迎接每痛苦與折磨”,因此有些偏激。
其次要弄清生活與生存之間的關系。生活要以生存為基礎,同時又是生存的提升,如果滿足于生存,就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一個人的存在有無意義,便是生活與生存的分水嶺。你在文中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但語焉不詳,且難以解讀,如后一段的“不要為了生活而生存,更不要為了生存而生活”。
第三要思考什么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應該把精神境界的追求與物質(zhì)財富的享用區(qū)分開來:前者屬于生活層面,歷盡艱難困苦,無限風光在險峰;后者屬于生存層面,即使吃喝玩樂隨心所欲,也只不過是高級生存而已。在這個方面,你把生活中經(jīng)歷艱難困苦作為重點,而且是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從開頭一段就能看出來。我們姑且不說這樣處理是否合理,只要看一看行文的角度,就知道你并沒有很好地扣住“生活與生存”進行闡述,有偏離話題之嫌。
后還可以思考怎樣走出生存的小天地,去尋找廣闊的生活空間,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你在倒數(shù)第二三兩段從信念和堅持兩個方面來談該怎么做的問題,但筆墨不夠集中,主意不夠突出,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
要寫好像“生活與生存”這樣的話題,不但需要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及其關系,還要做到兩者兼顧又有所側(cè)重。為文思路要清晰,表達要清楚,含混不清、偏離話題乃寫作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