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加拿大移民的子女教育(1)

字號:

在加拿大列治文一教堂舉行的年度列治文音樂節(jié)頒獎音樂會上,一個個走上臺領獎的孩子幾乎全部是華裔,而囊括本屆音樂節(jié)四項大獎及鋼琴組高、中、低級第一名的更是全部為華人子弟。一位帶學生參賽的鋼琴老師說:“現在除了評委和主持,參賽的、獲獎的選手差不多都是華人?!?BR>    從每年的冬季開始,至次年暑假之前,無數大大小小的音樂節(jié)成了整個大溫哥華地區(qū)華人子弟展示才藝、角逐高低的場所。這種現象并非列治文市獨有,也不是2004年的新鮮事,同樣也不限于音樂類。走進溫哥華西區(qū)的公私立,黑頭發(fā)、黃皮膚,操著大陸標準普通話或臺灣普通話、香港話的華裔孩子比比皆是。即使進不了西區(qū)的,也要退而求其次好,大溫地區(qū)各城鎮(zhèn)的所謂好學校周邊,近年來房價租價都是漲了又漲,足以反映華人家長“望子成龍”“擇鄰而居”的心態(tài)。而華文報紙分類廣告上林林總總的各科補習班,樣樣俱全,這個以華人家教為主、服務華人子弟的私塾教育市場,其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也正是注重子女教育的華人傳統(tǒng)。
    其實,相當程度上,不少移民就是為了子女教育才選擇了這條并不輕松的移民之路。以近40歲的年齡來重新適應、開拓新生活,熟悉新技能、改進新語言。作為少數族裔,在本地職場全新要求下未能“達標”的移民朋友們,不得已只能先從事種種不理想的非專業(yè)工作,從原來社會的優(yōu)勢群體迅速淪落為新家園的邊緣弱勢人群,而適應與融入的時間和過程是那樣的漫長,使得人們不禁要問:僅僅為了下一代的教育,我們就不得不浪費自己好的年華、佳的知識積累和工作經驗,錯失當今中國好的發(fā)展機會、精彩的人生舞臺嗎?我們?yōu)樽优姆N種付出,是出于天性的愛,還是混雜了滿足虛榮心的“自私”念頭?或是將自己難以實現的夢想強加在不情愿的兒女身上?
    與家教需要經濟實力
    張先生和劉女士一家并不全是為了孩子教育而選擇移民的,雖然他們承認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6年前,張先生作為訪問學者來到UBC,在這里申請了移民簽證。當妻兒一年后來此團聚時,他的身份從訪問學者變成了學生。之后又留校當了老師。從那時到現在,他們一直都住在UBC校園內,過著普通但也愉悅的移民生活。住在校園內的好處之一,就是兒子可以入讀號稱BC省公立第一的大學山中學,并順利在哪里畢業(yè),升入UBC工程學院。對于子女教育,劉女士感到并未刻意去注重,她覺得大學山的排名主要取決于這里的生源好,學生家庭普遍較為富有,或是像他們那樣的大學老師背景。他們并未給孩子請家教,原來的鋼琴特長來這里之后就沒有再發(fā)展。他們也感到了在溫哥華各種特長家教之風的盛行,但認為經濟狀況是決定因素,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就不可能請家教。至于中學數理化的補習,張先生本人就可以進行,不必假手他人。
    他們來自中國西南邊遠省份,自認為不像那些來自大城市的人有優(yōu)越感,所以適應這里的生活反而比較順利,當然,他們承認,張先生的工作與社會地位與國內差不多,都是大學老師,移民前后的身份地位沒有太大的落差。這也是移民生涯比較順利的原因。對孩子的成才,劉女士覺得不一定要上。大學山中學雖然不錯,華人子弟多,讓兒子一到就容易有朋友,心理上較易適應新生活,但也有不利之處,那就是英語的提高和改進會比較慢,同時對本地文化的了解也會因此不夠深入。如果不是張先生在大學工作,他們一家不會為了送孩子上明星中學而選擇住在房租貴得嚇人的西區(qū)。同時,在決定去與留的問題上,劉女士認為,也不會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覺得犧牲了自己的前途。
    而吳女士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作為投資移民,她的經濟狀況比一般移民好得多。4年前一到溫哥華,她就買了UBC校園內的一套高級公寓,目的正是為了女兒能就讀大學山中學。但剛搬進去不久,女兒就考進了名列第一的私立女校Crafton.據說該校每年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都能考進美國的大學,為了女兒能在這樣的好學校里名列前茅,將來順利到美國讀書,吳女士為女兒請了不少家教,可謂全方位精心培養(yǎng)。結果女兒不僅功課出眾,位居全年級首位,各項才藝也都有造詣,鋼琴、長笛、演講、辯論樣樣拿得出手,數學競賽也常常獲獎。吳女士為女兒創(chuàng)造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可謂一流,難得的是,女兒亦肯學愛學,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這就與本地并不少見的某些華人紈绔子弟大不相同,不是只比名車豪宅,而是比學業(yè)成就。不過,以本地家教市場的一般行情而言,沒有較為富裕的家庭經濟,是不可能既讀私校,又請家教的。
    困擾加拿大移民的子女教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