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名叫“大連”(Dalyan),在土耳其語里是“堤壩,河堰”的意思,可想而知是個跟水息息相關(guān)的地方。從地圖上看,一道河流穿城而過,河的上源是個不大不小的湖泊,下游5公里處即是?!炼淙朔Q為“白?!保ˋkdeniz)的地中海。
如果不想?yún)⒓勇糜螆F,去大連是沒有空調(diào)大巴可坐的,惟有搭那種非得等到塞滿了人才開路的小巴。地中海的夏天自然是出奇的熱,車里的溫度又要比外面高出一截,鉆出小巴時我已是汗流浹背,衣服濕答答的黏在身上,感覺就像剛跑完3000米。
為什么要來大連?我不禁自問。大連看上去不過是個普通的土耳其小城,市中心有個小廣場,周圍是郵局、銀行、兩三家餐館和必不可少的清真寺,河邊還有一個兒童公園。這里的小吃跟別處的沒有兩樣,無非是冰淇淋、面包圈、烤肉卷餅之類,房屋街道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寺院傳喚禮拜的廣播聽上去也耳熟得很。毒日頭下,露天茶館的藤蔭里滿滿地坐著茶客,時間不急不慢地從悶熱的空氣里流過,就像那條不急不慢的大連河。
城市位于大連河的左岸。在古時候,河對岸有個城市叫做卡烏諾斯(Caunus),位置恰好處在呂奇亞國(Lycia)和卡里亞國(Caria)接壤的邊界上。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提到,卡烏諾斯人和卡里亞人的語言相近,言下之意是跟呂奇亞人的語言不同;然而我又聽說,卡烏諾斯的建筑和呂奇亞的比較相像,這點也不奇怪,既然它處于兩國的過渡地帶,文化上總會和鄰國有這樣那樣的交集。希羅多德書中有關(guān)卡烏諾斯的敘述不多,卻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兩點,一是卡烏諾斯人喜好聚眾宴飲,另一件是當他們決定不再崇拜別國的神,就穿上鎧甲拿起長矛到國境邊上向空中亂刺一氣,以為這樣就算把外國的神驅(qū)逐出境了,僅這兩件事,已讓我覺得這個民族十分的可愛了。
我覺得古人寫的史書往往要比后來人的好看。古人治史,可能于嚴謹上不大經(jīng)得起推敲,他們愛往書里塞進些小道消息,讓人看了搞不清是歷史還是謠傳;但也正是那些閑筆讀起來特有意思。
近人寫的歷史,太系統(tǒng),太像論文,凡事都有個理由,便少了很多趣味。
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古代的史書還有一點讓我喜歡:它們可以當作地理書讀。無論東方西方,在大統(tǒng)一時代來臨以前都是小國林立,風物各殊,寫歷史的必得周游列國,才能搜集“道聽途說”,盡管他們并不是抱著地理探險的目的去旅行,文章里也多少會帶點游記的親歷意味?!皻v史之父”希羅多德就是一個旅行家,他用了十年時間到東方各地廣泛游走,當時希臘人足跡所到之處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假如把“地理之父”的稱號一并送給他,大概也不算過譽。
到了紀元前后,羅馬橫掃整個地中海世界,西方人的已知疆域被打成一片,這給文獻資料的流傳、共享帶來莫大便利,學(xué)問家的腿腳于是變懶了。羅馬從共和制轉(zhuǎn)向帝制的時期出了個大學(xué)者斯特拉波,他那套皇皇17卷的巨著《地理學(xué)》便基本上是閉門造車的結(jié)果。說得好聽些,這叫做“集歷代各家之大成”。
《地理學(xué)》第14卷提到了卡烏諾斯。書上說,卡烏諾斯城邊有條卡爾比斯河,水道很深,便于商船通行,港口有多座船塢,必要時U字形的港灣可以封閉起來。講到這里,斯特拉波筆鋒一轉(zhuǎn),聊起一樁傳聞:有個名叫斯特拉托尼庫斯的游吟詩人來到卡烏諾斯,見當?shù)厝藗€個面如菜色,便打趣他們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常把人類命運比做一歲一枯榮的樹葉,恐怕就是從你們卡烏諾斯人身上得到的啟發(fā),因為你們臉色發(fā)綠,就跟樹葉似的??踔Z斯人聽了心下不滿,說:你這是在罵我們有病啊。詩人便道:說你們有病其實算恭維你們的了,君不見這滿城走來走去的全是些死尸嗎!
《地理學(xué)》還說,“卡烏諾斯固然土地肥沃,然而所有人都講,這里一到夏天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腐爛的氣味,甚至到了秋天也不曾稍減,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而各種水果又過于繁茂的緣故?!?BR> 往空氣中使勁嗅了嗅,我卻沒有發(fā)現(xiàn)水果腐敗的味道。
卡烏諾斯人之所以面如菜色,或許確是有病。古時候這里常有瘟疫流行,瘧疾患者的面色大概就跟死尸一樣嚇人。倘若荷馬時代卡烏諾斯即已存在的話,它該是一座相當古老的城市了(據(jù)信《伊利亞特》的創(chuàng)編時間介于公元前750至675年)。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斯特拉波出生以前,卡烏諾斯就已并入了羅馬版圖。正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斯特拉波時代的卡烏諾斯跟希羅多德時代的卡烏諾斯恐怕也是完全兩樣了,斯特拉波筆下那些面如菜色的“行尸走肉”們,是否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喜歡呼朋引伴大開酒宴,又或者,興之所至時便會抄起長槍跟空氣作戰(zhàn)?
“北地中海公約組織”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而流過右岸卡烏諾斯的卡爾比斯河與流過左岸“大連”的大連河亦非同一條河流??踔Z斯現(xiàn)在自然是除了廢墟之外什么也沒有了。它的原址附近出現(xiàn)了另一個城市“大連”,這情形就如一棵古樹枯死許久之后,樹干上忽又抽出新枝來,兩者或許有某種牽連,或許毫不相干。
我從東邊的呂奇亞地界過來,接近大連時,汽車行過一段二三十公里長的山谷,北面是綿延的青山,西南方向是一道水汽蒸騰的海岸線,海天交接處,綠松石色的水上浮著一帶暗灰的島嶼,那應(yīng)該是希臘愛琴海的“十二群島”中的一個,羅得斯島。
山谷里野生植被豐密,灌木喬木擠擠挨挨,像被綠色的顏料涂了又涂。有些地方被泥沼占據(jù)了,水草縫間不時有氣泡冒出。
有沼澤多半就會有河流。斯特拉波提到的卡爾比斯河現(xiàn)在叫大連河,它的上源是個淡水湖,四周多洼地,以灰泥浴出名。據(jù)說那里的灰泥對男人具有壯陽的功效,對婦女則能防治婦科疾病。
由《地理學(xué)》可知,公元前后的卡烏諾斯還是個深水良港,處在卡爾比斯河的入???,占盡水路運輸?shù)谋憷?。兩千年來卡爾比斯河挾帶的泥沙不斷淤積,把入海口的位置向外推移了5公里。卡烏諾斯因此喪失了海港的地位。這很有可能就是它衰落下去的根本原因,但也有人說,城市的衰敗是因為泥滓中盛產(chǎn)毒蚊,迫使居民棄城而逃。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王居魯士二世的大將哈爾帕哥斯曾經(jīng)率領(lǐng)侵略軍攻陷卡烏諾斯,當時卡烏諾斯人誓不投降,竟把自己的城市付之一炬,然后沖出城去與敵軍肉搏,直到最后一人。
到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諸城邦聯(lián)軍在雅典附近的撒拉米斯大敗波斯艦隊,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卡烏諾斯加入了以雅典為盟主的提洛同盟。這個泛希臘的軍事聯(lián)盟可以說是古代的“北地中海公約組織”,雅典是理所當然的盟主,視同盟各邦為附庸,各邦應(yīng)繳納的賦稅及向盟軍提供的艦只和兵力均由雅典說了算??踔Z斯入盟時僅占有半個席位,后來增加到十票,說明它的財力是相當雄厚的。在伯里克利擔任執(zhí)政官的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提洛同盟每年要向雅典交納600塔蘭特銀子的貢賦——1塔蘭特相當于現(xiàn)在的38.8公斤,算下來600塔蘭特就是2.3萬公斤銀子!
同盟金庫實際上成了雅典國庫的一部分。雅典衛(wèi)城的幾座宏偉建筑中,想來少不了卡烏諾斯那十票的貢獻。
如果不想?yún)⒓勇糜螆F,去大連是沒有空調(diào)大巴可坐的,惟有搭那種非得等到塞滿了人才開路的小巴。地中海的夏天自然是出奇的熱,車里的溫度又要比外面高出一截,鉆出小巴時我已是汗流浹背,衣服濕答答的黏在身上,感覺就像剛跑完3000米。
為什么要來大連?我不禁自問。大連看上去不過是個普通的土耳其小城,市中心有個小廣場,周圍是郵局、銀行、兩三家餐館和必不可少的清真寺,河邊還有一個兒童公園。這里的小吃跟別處的沒有兩樣,無非是冰淇淋、面包圈、烤肉卷餅之類,房屋街道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寺院傳喚禮拜的廣播聽上去也耳熟得很。毒日頭下,露天茶館的藤蔭里滿滿地坐著茶客,時間不急不慢地從悶熱的空氣里流過,就像那條不急不慢的大連河。
城市位于大連河的左岸。在古時候,河對岸有個城市叫做卡烏諾斯(Caunus),位置恰好處在呂奇亞國(Lycia)和卡里亞國(Caria)接壤的邊界上。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提到,卡烏諾斯人和卡里亞人的語言相近,言下之意是跟呂奇亞人的語言不同;然而我又聽說,卡烏諾斯的建筑和呂奇亞的比較相像,這點也不奇怪,既然它處于兩國的過渡地帶,文化上總會和鄰國有這樣那樣的交集。希羅多德書中有關(guān)卡烏諾斯的敘述不多,卻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兩點,一是卡烏諾斯人喜好聚眾宴飲,另一件是當他們決定不再崇拜別國的神,就穿上鎧甲拿起長矛到國境邊上向空中亂刺一氣,以為這樣就算把外國的神驅(qū)逐出境了,僅這兩件事,已讓我覺得這個民族十分的可愛了。
我覺得古人寫的史書往往要比后來人的好看。古人治史,可能于嚴謹上不大經(jīng)得起推敲,他們愛往書里塞進些小道消息,讓人看了搞不清是歷史還是謠傳;但也正是那些閑筆讀起來特有意思。
近人寫的歷史,太系統(tǒng),太像論文,凡事都有個理由,便少了很多趣味。
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古代的史書還有一點讓我喜歡:它們可以當作地理書讀。無論東方西方,在大統(tǒng)一時代來臨以前都是小國林立,風物各殊,寫歷史的必得周游列國,才能搜集“道聽途說”,盡管他們并不是抱著地理探險的目的去旅行,文章里也多少會帶點游記的親歷意味?!皻v史之父”希羅多德就是一個旅行家,他用了十年時間到東方各地廣泛游走,當時希臘人足跡所到之處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假如把“地理之父”的稱號一并送給他,大概也不算過譽。
到了紀元前后,羅馬橫掃整個地中海世界,西方人的已知疆域被打成一片,這給文獻資料的流傳、共享帶來莫大便利,學(xué)問家的腿腳于是變懶了。羅馬從共和制轉(zhuǎn)向帝制的時期出了個大學(xué)者斯特拉波,他那套皇皇17卷的巨著《地理學(xué)》便基本上是閉門造車的結(jié)果。說得好聽些,這叫做“集歷代各家之大成”。
《地理學(xué)》第14卷提到了卡烏諾斯。書上說,卡烏諾斯城邊有條卡爾比斯河,水道很深,便于商船通行,港口有多座船塢,必要時U字形的港灣可以封閉起來。講到這里,斯特拉波筆鋒一轉(zhuǎn),聊起一樁傳聞:有個名叫斯特拉托尼庫斯的游吟詩人來到卡烏諾斯,見當?shù)厝藗€個面如菜色,便打趣他們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常把人類命運比做一歲一枯榮的樹葉,恐怕就是從你們卡烏諾斯人身上得到的啟發(fā),因為你們臉色發(fā)綠,就跟樹葉似的??踔Z斯人聽了心下不滿,說:你這是在罵我們有病啊。詩人便道:說你們有病其實算恭維你們的了,君不見這滿城走來走去的全是些死尸嗎!
《地理學(xué)》還說,“卡烏諾斯固然土地肥沃,然而所有人都講,這里一到夏天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腐爛的氣味,甚至到了秋天也不曾稍減,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而各種水果又過于繁茂的緣故?!?BR> 往空氣中使勁嗅了嗅,我卻沒有發(fā)現(xiàn)水果腐敗的味道。
卡烏諾斯人之所以面如菜色,或許確是有病。古時候這里常有瘟疫流行,瘧疾患者的面色大概就跟死尸一樣嚇人。倘若荷馬時代卡烏諾斯即已存在的話,它該是一座相當古老的城市了(據(jù)信《伊利亞特》的創(chuàng)編時間介于公元前750至675年)。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斯特拉波出生以前,卡烏諾斯就已并入了羅馬版圖。正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斯特拉波時代的卡烏諾斯跟希羅多德時代的卡烏諾斯恐怕也是完全兩樣了,斯特拉波筆下那些面如菜色的“行尸走肉”們,是否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喜歡呼朋引伴大開酒宴,又或者,興之所至時便會抄起長槍跟空氣作戰(zhàn)?
“北地中海公約組織”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而流過右岸卡烏諾斯的卡爾比斯河與流過左岸“大連”的大連河亦非同一條河流??踔Z斯現(xiàn)在自然是除了廢墟之外什么也沒有了。它的原址附近出現(xiàn)了另一個城市“大連”,這情形就如一棵古樹枯死許久之后,樹干上忽又抽出新枝來,兩者或許有某種牽連,或許毫不相干。
我從東邊的呂奇亞地界過來,接近大連時,汽車行過一段二三十公里長的山谷,北面是綿延的青山,西南方向是一道水汽蒸騰的海岸線,海天交接處,綠松石色的水上浮著一帶暗灰的島嶼,那應(yīng)該是希臘愛琴海的“十二群島”中的一個,羅得斯島。
山谷里野生植被豐密,灌木喬木擠擠挨挨,像被綠色的顏料涂了又涂。有些地方被泥沼占據(jù)了,水草縫間不時有氣泡冒出。
有沼澤多半就會有河流。斯特拉波提到的卡爾比斯河現(xiàn)在叫大連河,它的上源是個淡水湖,四周多洼地,以灰泥浴出名。據(jù)說那里的灰泥對男人具有壯陽的功效,對婦女則能防治婦科疾病。
由《地理學(xué)》可知,公元前后的卡烏諾斯還是個深水良港,處在卡爾比斯河的入???,占盡水路運輸?shù)谋憷?。兩千年來卡爾比斯河挾帶的泥沙不斷淤積,把入海口的位置向外推移了5公里。卡烏諾斯因此喪失了海港的地位。這很有可能就是它衰落下去的根本原因,但也有人說,城市的衰敗是因為泥滓中盛產(chǎn)毒蚊,迫使居民棄城而逃。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王居魯士二世的大將哈爾帕哥斯曾經(jīng)率領(lǐng)侵略軍攻陷卡烏諾斯,當時卡烏諾斯人誓不投降,竟把自己的城市付之一炬,然后沖出城去與敵軍肉搏,直到最后一人。
到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諸城邦聯(lián)軍在雅典附近的撒拉米斯大敗波斯艦隊,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卡烏諾斯加入了以雅典為盟主的提洛同盟。這個泛希臘的軍事聯(lián)盟可以說是古代的“北地中海公約組織”,雅典是理所當然的盟主,視同盟各邦為附庸,各邦應(yīng)繳納的賦稅及向盟軍提供的艦只和兵力均由雅典說了算??踔Z斯入盟時僅占有半個席位,后來增加到十票,說明它的財力是相當雄厚的。在伯里克利擔任執(zhí)政官的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提洛同盟每年要向雅典交納600塔蘭特銀子的貢賦——1塔蘭特相當于現(xiàn)在的38.8公斤,算下來600塔蘭特就是2.3萬公斤銀子!
同盟金庫實際上成了雅典國庫的一部分。雅典衛(wèi)城的幾座宏偉建筑中,想來少不了卡烏諾斯那十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