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莫斯科住的賓館,恰好在紅場南側(cè),看著陽光下輝煌的克里姆林宮紅墻尖頂,我的心里不由得輕輕泛起了《喀秋莎》的優(yōu)美旋律。那天我們路過地下過道,一個衣著樸素的俄羅斯少女正在演奏《喀秋莎》,金色的馬尾辮像一條無憂無慮的魚,跟著節(jié)奏輕輕搖擺,少女的身前放著一只倒翻的帽子,里面有一些零星的硬幣。熟悉的旋律,一下子拉近了我們和這個陌生城市的距離。
莫斯科的購物大街上,這樣的歌手隨處可見,或是三三兩兩地聚成一堆,你彈我唱,或是一個人站在街角自彈自唱,平添了一份異域風(fēng)情。這些街頭歌手,大多是吉普賽人和生活拮據(jù)的大學(xué)生。在圣彼得堡市的賓館酒吧內(nèi),我忽然又聽見了那熟悉的手風(fēng)琴聲,回頭一看,一個中年男子正在為兩個游客拉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靜靜地注視了良久,那兩人發(fā)現(xiàn)我感興趣,招手叫我過去。一聊,兩位是芬蘭人。他們一個用芬蘭語輕輕地唱著,一個搖頭晃腦地打著節(jié)拍,并一個勁地示意我和他們一起唱,我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一邊打起節(jié)拍,一邊用中文唱起了那首爛熟于心的名曲。
隔天,我又去酒吧,樂手認出了我,我們用生疏的英語,疙疙瘩瘩地交流著;唱《三套車》、《喀秋莎》等。在交談中我得知,樂手叫亞歷山大,是個木工,家里有3個孩子,夜晚,他就在賓館附近,給游客拉手風(fēng)琴,掙錢貼補家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夏宮。我們剛走下車,傳來一陣中國國歌的旋律,一看,是一個由5人組成的管樂隊,每個人都戴著假發(fā)套,穿著墨綠色的宮廷服裝,我們一陣激動,掏出人民幣丟進帽子。
莫斯科的購物大街上,這樣的歌手隨處可見,或是三三兩兩地聚成一堆,你彈我唱,或是一個人站在街角自彈自唱,平添了一份異域風(fēng)情。這些街頭歌手,大多是吉普賽人和生活拮據(jù)的大學(xué)生。在圣彼得堡市的賓館酒吧內(nèi),我忽然又聽見了那熟悉的手風(fēng)琴聲,回頭一看,一個中年男子正在為兩個游客拉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靜靜地注視了良久,那兩人發(fā)現(xiàn)我感興趣,招手叫我過去。一聊,兩位是芬蘭人。他們一個用芬蘭語輕輕地唱著,一個搖頭晃腦地打著節(jié)拍,并一個勁地示意我和他們一起唱,我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一邊打起節(jié)拍,一邊用中文唱起了那首爛熟于心的名曲。
隔天,我又去酒吧,樂手認出了我,我們用生疏的英語,疙疙瘩瘩地交流著;唱《三套車》、《喀秋莎》等。在交談中我得知,樂手叫亞歷山大,是個木工,家里有3個孩子,夜晚,他就在賓館附近,給游客拉手風(fēng)琴,掙錢貼補家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夏宮。我們剛走下車,傳來一陣中國國歌的旋律,一看,是一個由5人組成的管樂隊,每個人都戴著假發(fā)套,穿著墨綠色的宮廷服裝,我們一陣激動,掏出人民幣丟進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