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統(tǒng)計,美國人每年大約購書25億本,人均年購書大約9本。當然,大部分讀書人的購書數(shù)字遠不止這個數(shù),一年看100本書的人想必也大有人在。那么,誰又是美國讀書最多的人呢?4月23日是“世界圖書日”,為了紀念這個全世界讀書人的節(jié)日,美國連鎖書店巴諾(Barnes&Noble)旗下的《圖書》(Book)雜志,就搞了一項名為“美國頭號讀者”(America's Biggest Readers)的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評選出美國讀書最多的人。調查者走訪了圖書館、書店、出版專家和身邊的親友,得出的數(shù)字“遠遠超出”了調查者的預想。
書迷是業(yè)余書評家
《圖書》雜志最后公布了11人的名單,一位名叫哈莉葉特·克勞斯娜(Harriet Klausner)的家庭婦女以每周讀20本書(平均一天近3本,一年超過1000本)奪得“美國頭號讀者”的稱號,《圖書》雜志說她讀書的速度“比子彈還快”,而她也自稱“讀者”(super speed reader)。據(jù)她說,這源于她與生俱來的“某種特異的才能”。
哈莉葉特·克勞斯娜今年50歲,住在佐治亞州的毛羅市,平時大約只用一兩個小時便能讀完一本書,通常一天讀兩到三本。除了閱讀才能之外,克勞斯娜的筆頭也不差,她平時非常喜歡寫書評,她還是亞馬遜網(wǎng)上書店(Amazon.com)的頭號讀者書評員,在該網(wǎng)站上,有她所寫的4100多篇書評??藙谒鼓日f,她給亞馬遜寫書評,全是興趣使然,亞馬遜是不會為業(yè)余讀者的書評付稿費的。她的寫作愛好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她在一家圖書館工作,從那時起就開始為每本新書寫短評,并發(fā)表在圖書館通訊上?,F(xiàn)在她寫書評,是為了向別的讀者介紹她讀過的好書,特別是向讀者推薦那些初出茅廬,沒什么名氣的小作家。
患失眠癥的老太太排名第二
排名第二的瑪麗·愛麗絲·豪恩(Mary Alice Horne)來自俄亥俄州,每周的讀書量是13本,主要是通過當?shù)氐膱D書館借閱。圖書館規(guī)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出借50本書,而她住在遠郊,極不方便。不過,她的女兒也會幫她多借一些,加在一起,才能稍稍“填飽”這老婦人的胃口。去年一年,她讀了675本書。在過去的12年里,她每年讀的書都在600本以上。1999年最多,高達729本。豪恩說,她幾乎無所不讀,除了言情的(“我已經過了那個年紀”)和科幻小說(“我從不好這一口兒”)。
這位豪恩太太愛好讀書,大概出于三個原因,一是小時候母親常讀書給她聽;二是因為讀書可以使她擺脫孤獨。豪恩說:“有些人怕一個人呆著,可我不在乎,因為我太喜歡讀書了?!钡谌齻€原因,也許是多年以來的失眠癥,據(jù)豪恩說,她經常睡不著,“所以只好整夜讀書?!?BR> 無所不知的“閱讀狂”
今年60歲,住在華盛頓的蒂摩西·迪金森(Timothy Dickinson)稍遜一籌,每周讀書12本。《圖書》雜志稱他為“徜徉于書海之中的最見多識廣的人”。他整日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從國際法到對日貿易,天文地理,無所不讀,無所不曉。不過,迪金森“不光吃草”,他也喜歡“擠奶給別人喝”。這位老先生樂于以其知識助人,如今他還擔任著《華盛頓月刊》(The Washington Monthly)的義務審讀員。他的一位同事說:“我從未遇見過像他那樣無所不知的人。”
公私兼顧的國會圖書館館長
詹姆斯·畢靈頓(James Billington)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長,管理著這座年預算超過5億美元,有4000名員工的世界圖書館。此外,他還要主持評選每年的美國桂冠詩人,確定駐館研究員,以及其他的一些評獎活動。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畢靈頓仍能擠出時間,每周讀8本書。
畢靈頓是研究俄國歷史的專家,他說自己博覽群書,一方面是從工作出發(fā),確定哪些人的作品可能得獎,另一方面則全然出于自己與生俱來的讀書愛好。他說,“我最愛讀的書是《戰(zhàn)爭與和平》。”
讀書最多的作家
暢銷小說作家尼古拉斯·斯巴克斯(Nicholas Sparks)一年讀125本書,成為讀書最多的美國作家。中國讀者不一定熟悉此君的大名,但是提起他的作品《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相信會有不少知音?!拔蚁矚g通過快意的閱讀來放松?!彼拱涂怂拐f。盡管其作品多為言情的流行小說,但他說:“我愛讀經典文學,不管是'新'經典還是'老'經典?!?BR> 世界最快讀書紀錄保持者
美國人霍華德·伯格(Howard Stephen Berg)曾作為世界上讀書速度最快的人,被載入1989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他的速度是每分鐘讀8頁書。但他并不是經常讀書,也不總是讀得那么快。不過,伯格說:“當我想要了解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讀得真是又快又好。”
白宮里的頭號書迷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以博聞強記而聞名。既然擔當“顧問”之職,總要做到有問必答。據(jù)說,前蘇聯(lián)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也對她關于俄羅斯歷史的淵博知識贊賞有加。這位28歲便當上斯坦福大學教授的女強人,從小便是個“書癡”。有報道說,在“9·11”事件發(fā)生前,賴斯女士每天都會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讀書看報。她從小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對文學的品味也同樣不俗。賴斯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完全可以讀俄文原版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它真的美妙非凡?!?BR> 美好人生從卸去盔甲開始
周生生
日前,被稱為“世界第一暢銷書”的《盔甲騎士》中文版由海峽文藝出版社黃金屋書系隆重推出。美國作家羅伯特·費舍爾(Robert Fisher)1989年推出的英文原著風行全球十余載,銷量超過2500萬冊。此次,該書中文版在大陸出版,使它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與《小王子》比肩
探索生命本質是寓言故事永恒的主題。與其中的佼佼者、蜚聲中外的《小王子》相比,《盔甲騎士》可謂毫不遜色。該書僅英文第一版就在美國銷售了800萬冊,在英國和西班牙,該書各售出400萬冊,在臺灣以譯名《為自己出征》出版后,銷量也近20萬冊。十幾年來,《盔甲騎士》陸續(xù)被翻譯為加泰羅尼亞語、漢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日語等數(shù)十種語言。有評論甚至認為,就警世作用等方面而言,《盔甲騎士》比《小王子》更勝一籌。
同《小王子》一樣,《盔甲騎士》講述的故事也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位騎士因心地善良且驍勇善戰(zhàn)而得到人們的普遍愛戴。國王贈送耀眼的盔甲以示褒獎,盔甲進而成為成功的化身。它守護騎士、殺死惡龍、拯救少女、向惡勢力宣戰(zhàn),它也逐漸成為騎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騎士不僅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豐功偉績,而且把它物化為對盔甲的迷戀。他終日盔甲在身,即使是自己的妻子朱麗葉和兒子克里斯托弗也無緣一睹他的容顏。最后,連他本人也不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妻子的絕望最終喚醒了他。然而,此時的盔甲早已銹住,全國最有名的大力士鐵匠也無法將其卸去。在國王的小丑樂袋的指點下,下定決心要脫掉盔甲的騎士到大森林中尋找亞瑟王的老師、神秘的魔法師默林。在默林的指導下,他歷經“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和“志勇之堡”的種種痛苦,終于在“真理之巔”獲得解脫。發(fā)自內心的淚水熔化了桎梏心靈的面具,盔甲不復存在。
與騎士同游
作為美國喜劇作家,羅伯特·費舍爾有多部當代經典喜劇存世。其代表作《格魯克·馬克斯》、《鮑勃·霍普》、《紅色骷髏》和《露西爾·保爾》,相信許多喜劇愛好者都耳熟能詳。羅伯特還與他的好友兼搭擋亞瑟·馬克斯一起編寫百老匯舞臺劇,出自他們筆下的許多劇本最終成為好萊塢影片。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盔甲騎士》中何以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想象力,作品的篇章架構又緣何嚴謹?shù)皇Ь?。對于一位劇作家而言,使故事情?jié)戲劇化、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原本是基本功,而《盔甲騎士》的取勝之道決不僅在于此。羅伯特的過人之處是他借盔甲來泛指一切禁錮人類心靈,又不為人們察覺的枷鎖。通過騎士的足跡來展現(xiàn)一個人驚覺內心的自我缺失,最終將其找回的艱苦歷程。相對于蕓蕓眾生,騎士代表的是杰出的成功者。然而,人類共有的人性弱點——孤獨、憤怒和恐懼在騎士身上被集中呈現(xiàn)出來。似曾相識的感覺令讀者無法不聯(lián)想到自身,而作者角色設定的典型性和極端性又絲毫不給讀者逃避的余地,伴隨直面人生而來的自然是心靈的強烈震撼。
為了引領騎士卸去盔甲,羅伯特在寓言中還安排了眾多的智者:小丑樂袋、魔法師默林、“沉默之堡”中的國王等等。與《小王子》中小王子在游歷各個星球時遇到的懵懵懂懂的眾生不同,《盔甲騎士》中的智者總會為騎士留下充滿玄機的話語,與騎士同游的讀者也因此感受到隨棒喝而來的頓悟。如果說國王對騎士所說的“我們樹起屏障保護自我,然而有一天我們卻被擋在了屏障之后”一語道破了盔甲的危害的話,那么,樂袋的那句“人人皆困盔甲中,只因盔甲處處有”則更值得人們深思。雖然在《盔甲騎士》中,騎士身上有形的盔甲最終被熔化掉了,但是,存活在人們心中的無形的桎梏如何才能完全消失呢?這恐怕是《盔甲騎士》留給每一個讀者需要用一生去解答的問題。
書迷是業(yè)余書評家
《圖書》雜志最后公布了11人的名單,一位名叫哈莉葉特·克勞斯娜(Harriet Klausner)的家庭婦女以每周讀20本書(平均一天近3本,一年超過1000本)奪得“美國頭號讀者”的稱號,《圖書》雜志說她讀書的速度“比子彈還快”,而她也自稱“讀者”(super speed reader)。據(jù)她說,這源于她與生俱來的“某種特異的才能”。
哈莉葉特·克勞斯娜今年50歲,住在佐治亞州的毛羅市,平時大約只用一兩個小時便能讀完一本書,通常一天讀兩到三本。除了閱讀才能之外,克勞斯娜的筆頭也不差,她平時非常喜歡寫書評,她還是亞馬遜網(wǎng)上書店(Amazon.com)的頭號讀者書評員,在該網(wǎng)站上,有她所寫的4100多篇書評??藙谒鼓日f,她給亞馬遜寫書評,全是興趣使然,亞馬遜是不會為業(yè)余讀者的書評付稿費的。她的寫作愛好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她在一家圖書館工作,從那時起就開始為每本新書寫短評,并發(fā)表在圖書館通訊上?,F(xiàn)在她寫書評,是為了向別的讀者介紹她讀過的好書,特別是向讀者推薦那些初出茅廬,沒什么名氣的小作家。
患失眠癥的老太太排名第二
排名第二的瑪麗·愛麗絲·豪恩(Mary Alice Horne)來自俄亥俄州,每周的讀書量是13本,主要是通過當?shù)氐膱D書館借閱。圖書館規(guī)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出借50本書,而她住在遠郊,極不方便。不過,她的女兒也會幫她多借一些,加在一起,才能稍稍“填飽”這老婦人的胃口。去年一年,她讀了675本書。在過去的12年里,她每年讀的書都在600本以上。1999年最多,高達729本。豪恩說,她幾乎無所不讀,除了言情的(“我已經過了那個年紀”)和科幻小說(“我從不好這一口兒”)。
這位豪恩太太愛好讀書,大概出于三個原因,一是小時候母親常讀書給她聽;二是因為讀書可以使她擺脫孤獨。豪恩說:“有些人怕一個人呆著,可我不在乎,因為我太喜歡讀書了?!钡谌齻€原因,也許是多年以來的失眠癥,據(jù)豪恩說,她經常睡不著,“所以只好整夜讀書?!?BR> 無所不知的“閱讀狂”
今年60歲,住在華盛頓的蒂摩西·迪金森(Timothy Dickinson)稍遜一籌,每周讀書12本。《圖書》雜志稱他為“徜徉于書海之中的最見多識廣的人”。他整日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從國際法到對日貿易,天文地理,無所不讀,無所不曉。不過,迪金森“不光吃草”,他也喜歡“擠奶給別人喝”。這位老先生樂于以其知識助人,如今他還擔任著《華盛頓月刊》(The Washington Monthly)的義務審讀員。他的一位同事說:“我從未遇見過像他那樣無所不知的人。”
公私兼顧的國會圖書館館長
詹姆斯·畢靈頓(James Billington)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長,管理著這座年預算超過5億美元,有4000名員工的世界圖書館。此外,他還要主持評選每年的美國桂冠詩人,確定駐館研究員,以及其他的一些評獎活動。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畢靈頓仍能擠出時間,每周讀8本書。
畢靈頓是研究俄國歷史的專家,他說自己博覽群書,一方面是從工作出發(fā),確定哪些人的作品可能得獎,另一方面則全然出于自己與生俱來的讀書愛好。他說,“我最愛讀的書是《戰(zhàn)爭與和平》。”
讀書最多的作家
暢銷小說作家尼古拉斯·斯巴克斯(Nicholas Sparks)一年讀125本書,成為讀書最多的美國作家。中國讀者不一定熟悉此君的大名,但是提起他的作品《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相信會有不少知音?!拔蚁矚g通過快意的閱讀來放松?!彼拱涂怂拐f。盡管其作品多為言情的流行小說,但他說:“我愛讀經典文學,不管是'新'經典還是'老'經典?!?BR> 世界最快讀書紀錄保持者
美國人霍華德·伯格(Howard Stephen Berg)曾作為世界上讀書速度最快的人,被載入1989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他的速度是每分鐘讀8頁書。但他并不是經常讀書,也不總是讀得那么快。不過,伯格說:“當我想要了解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讀得真是又快又好。”
白宮里的頭號書迷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以博聞強記而聞名。既然擔當“顧問”之職,總要做到有問必答。據(jù)說,前蘇聯(lián)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也對她關于俄羅斯歷史的淵博知識贊賞有加。這位28歲便當上斯坦福大學教授的女強人,從小便是個“書癡”。有報道說,在“9·11”事件發(fā)生前,賴斯女士每天都會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讀書看報。她從小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對文學的品味也同樣不俗。賴斯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完全可以讀俄文原版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它真的美妙非凡?!?BR> 美好人生從卸去盔甲開始
周生生
日前,被稱為“世界第一暢銷書”的《盔甲騎士》中文版由海峽文藝出版社黃金屋書系隆重推出。美國作家羅伯特·費舍爾(Robert Fisher)1989年推出的英文原著風行全球十余載,銷量超過2500萬冊。此次,該書中文版在大陸出版,使它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與《小王子》比肩
探索生命本質是寓言故事永恒的主題。與其中的佼佼者、蜚聲中外的《小王子》相比,《盔甲騎士》可謂毫不遜色。該書僅英文第一版就在美國銷售了800萬冊,在英國和西班牙,該書各售出400萬冊,在臺灣以譯名《為自己出征》出版后,銷量也近20萬冊。十幾年來,《盔甲騎士》陸續(xù)被翻譯為加泰羅尼亞語、漢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日語等數(shù)十種語言。有評論甚至認為,就警世作用等方面而言,《盔甲騎士》比《小王子》更勝一籌。
同《小王子》一樣,《盔甲騎士》講述的故事也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位騎士因心地善良且驍勇善戰(zhàn)而得到人們的普遍愛戴。國王贈送耀眼的盔甲以示褒獎,盔甲進而成為成功的化身。它守護騎士、殺死惡龍、拯救少女、向惡勢力宣戰(zhàn),它也逐漸成為騎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騎士不僅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豐功偉績,而且把它物化為對盔甲的迷戀。他終日盔甲在身,即使是自己的妻子朱麗葉和兒子克里斯托弗也無緣一睹他的容顏。最后,連他本人也不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妻子的絕望最終喚醒了他。然而,此時的盔甲早已銹住,全國最有名的大力士鐵匠也無法將其卸去。在國王的小丑樂袋的指點下,下定決心要脫掉盔甲的騎士到大森林中尋找亞瑟王的老師、神秘的魔法師默林。在默林的指導下,他歷經“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和“志勇之堡”的種種痛苦,終于在“真理之巔”獲得解脫。發(fā)自內心的淚水熔化了桎梏心靈的面具,盔甲不復存在。
與騎士同游
作為美國喜劇作家,羅伯特·費舍爾有多部當代經典喜劇存世。其代表作《格魯克·馬克斯》、《鮑勃·霍普》、《紅色骷髏》和《露西爾·保爾》,相信許多喜劇愛好者都耳熟能詳。羅伯特還與他的好友兼搭擋亞瑟·馬克斯一起編寫百老匯舞臺劇,出自他們筆下的許多劇本最終成為好萊塢影片。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盔甲騎士》中何以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想象力,作品的篇章架構又緣何嚴謹?shù)皇Ь?。對于一位劇作家而言,使故事情?jié)戲劇化、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原本是基本功,而《盔甲騎士》的取勝之道決不僅在于此。羅伯特的過人之處是他借盔甲來泛指一切禁錮人類心靈,又不為人們察覺的枷鎖。通過騎士的足跡來展現(xiàn)一個人驚覺內心的自我缺失,最終將其找回的艱苦歷程。相對于蕓蕓眾生,騎士代表的是杰出的成功者。然而,人類共有的人性弱點——孤獨、憤怒和恐懼在騎士身上被集中呈現(xiàn)出來。似曾相識的感覺令讀者無法不聯(lián)想到自身,而作者角色設定的典型性和極端性又絲毫不給讀者逃避的余地,伴隨直面人生而來的自然是心靈的強烈震撼。
為了引領騎士卸去盔甲,羅伯特在寓言中還安排了眾多的智者:小丑樂袋、魔法師默林、“沉默之堡”中的國王等等。與《小王子》中小王子在游歷各個星球時遇到的懵懵懂懂的眾生不同,《盔甲騎士》中的智者總會為騎士留下充滿玄機的話語,與騎士同游的讀者也因此感受到隨棒喝而來的頓悟。如果說國王對騎士所說的“我們樹起屏障保護自我,然而有一天我們卻被擋在了屏障之后”一語道破了盔甲的危害的話,那么,樂袋的那句“人人皆困盔甲中,只因盔甲處處有”則更值得人們深思。雖然在《盔甲騎士》中,騎士身上有形的盔甲最終被熔化掉了,但是,存活在人們心中的無形的桎梏如何才能完全消失呢?這恐怕是《盔甲騎士》留給每一個讀者需要用一生去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