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程序合并論

字號:

仲裁作為當事人自主愿意選擇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手段,與訴訟相比,具有靈活性、自治性、一裁終局性等特點,廣泛受到國際商事領域當事人的認可。然而,由于仲裁協(xié)議往往只是雙方當事人所訂立,如果涉及多方當事人時,如除雙方當事人外還涉及到代理人、從合同當事人等,這是,仲裁與訴訟相比,在權威性上將頗受挑戰(zhàn)。在訴訟中,法院可以通過共同訴訟或第三人訴訟的形式來解決涉及相同事實的多方當事人爭議,但是在仲裁中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則頗為棘手。盡管國際商會以及一些行業(yè)協(xié)會曾多次研討這一問題,但對于在處理多方當事人仲裁時可否進行合并仲裁,目前爭議較多。
    問題的提出
    仲裁庭對爭議事項取得管轄權的依據(jù)是仲裁協(xié)議,這項協(xié)議的形式可以是合同的仲裁條款,也可以是單獨的一項仲裁協(xié)議。在多數(shù)情況下,仲裁協(xié)議只涉及到雙方當事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爭議也只涉及到當事人,在很多情況下,仲裁協(xié)議雙方當事人的仲裁事項與基于同一事實的第三方直接相關,這主要包括二中情況:
    1,仲裁協(xié)議的一方當事人基于同一事實可以提出二項請求,二項請求分別基于二個獨立的仲裁協(xié)議,這主要發(fā)生在申訴方和二個不同的當事人訂立二項合同的情況下。比如在發(fā)生共同海損時,船東欲分別依據(jù)租船合同及提單對租方和貨方追索共同海損費用;貸方欲依據(jù)提單和租船合同同時向船東和租方提出貨損索賠等。
    2,含有仲裁條款的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希望在仲裁中萬一敗訴后,可以依據(jù)含有仲裁條款的另一合同向第三人追償。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例如,在船舶租期合同中,承租方雇傭的裝卸公司在裝卸貨物時不慎損壞船舶,即“裝卸貨損壞”(Steyedore damage),由于裝卸工人是租方所雇,因而須由租方向船東承當賠償責任,租方承擔責任后,必然要向裝卸公司追償。又如在連環(huán)購銷合同中一賣方承擔責任后,往往要向其上家賣方追償;工程總承包商向業(yè)主承當責任后要向分包商追償。
    按照傳統(tǒng)的理論處理上面的二種爭議,就必須將二項或多項仲裁程序分別在不同的時間、甚至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仲裁庭進行仲裁,這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難。申請方面臨的困難首先在于本來是同一項證據(jù)事實在不同的仲裁程序中卻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結論。同一證人不一定在二次程序中會作同樣的證詞,不同的仲裁庭在證據(jù)的可信度上也不一定會持同樣的觀點,因而不可避免可能導致對同一事實得出不同的證據(jù)結論,而且由于一項申訴中調查所得的事實并不能約束另一項申訴,因此使得申請人本來至少可能贏得一項申訴,卻在兩項程序中均敗訴;其次,不同的仲裁庭對同一法律問題的理解也可能會一致,尤其是當這項程序發(fā)生在不同國家時,甚至還面臨因為法律改變所引起的風險。另外,申請人要進行二項程序,時間上的拖延和費用的增加也是很大的問題。在第二種情況下,這些問題所引起的后果表現(xiàn)得更為嚴重。由于兩個不同仲裁程序得出不同的事實,適用不同的法律,可能會使被訴方在一個程序中敗訴承當責任后,卻無法向第三者追償。
    合并仲裁及其優(yōu)點從各國法律實踐看,克服這種分別仲裁的缺點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有法院直接采用訴訟程序強制第三方當事人參加予以解決,從而避開仲裁。如英國法院在國內仲裁中就享有這項權力,但1997年1月31日生效的新仲裁已經(jīng)拋開了這種做法。由于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當事人要求仲裁的意愿,因而普遍遭到反對。二是將二個或幾個仲裁程序連續(xù)進行(Consecutive)這只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一些問題,如在時間上加快了,當事人為此少付出了一些費用,但前后裁決不一致的風險仍然存在。三是通過合并仲裁的方式(Consolidation)解決,即將幾個相關聯(lián)的仲裁程序結合起來,在一個仲裁程序中就將各方當事人的爭議一并解決。例如甲乙雙方就某項交易達成了仲裁解決協(xié)議,乙丙雙方也達成了仲裁協(xié)議,但甲丙兩方由于沒有直接的交易關系因而相互間也就沒有直接的仲裁協(xié)議,這時,為了避免分別進行仲裁的缺陷,將二項仲裁合并,甲乙丙三方參加一個仲裁程序,從而實現(xiàn)各方爭議一并解決的目的。仲裁程序合并的具體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一是當事人自主愿意選擇合并程序解決多方當事人爭議,這完全體現(xiàn)了當事人意思自治。但這往往很難,特別是在爭議發(fā)生后所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中要包含合并條款就更難了。當事人往往錯誤地把拒絕合作當成一種策略來運用。在連環(huán)式爭議中,申請方希望爭議越快解決越好,不希望把第三方拉進來,而第三方也往往設置重重障礙拒絕合作提前參與到仲裁程序中。其二是依據(jù)仲裁立法及民事訴訟程序規(guī)則推斷作出強制合并的命令。其三可通過國家和地方立法在一定范圍內明確授予法院強制合并權力。
    合并仲裁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通過合并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費用。當基于相同或相關事實產(chǎn)生爭議時,可以通過一次舉證,在一個仲裁程序而不是在兩個或多個程序中反復進行,從而達到時間和費用上的節(jié)省。合并程序中的這種一次舉證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在連環(huán)銷售合同或多層轉租合同中,中間商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是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的,實際交易過程只是交易鏈條一頭一尾的兩個商人在運作,往往要等到收到申請書后,他們才知已發(fā)生了糾紛。由于他們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接觸到有價值的信息,代理人報告、工證人報告,航海日志、船長陳述書等,因而面對連環(huán)交易鏈條中上家或下家的申訴,若得不到其他交易人的協(xié)助,在仲裁中往往難于勝訴。通過合并程序,把這些必要的資料信息和各方當事人匯集到一起一并解決爭議,有利于這些中間商實現(xiàn)他們的請求,同時也能提高效率,節(jié)省費用。第二,通過合并仲裁可以防止分別仲裁中由于基于不同的事實和對法律的理解不同從而導致的不一致裁決。在實踐中,分別進行仲裁產(chǎn)生不一致甚至完全沖突的裁決的可能性不容忽視,況且目前許多國家司法實踐中對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只限于形式審查,不能進行實質審查,因而這種不一致裁決導致的后果非常嚴重。在紐約仲裁的The Nyhi SMA NO.2571(1989)一案就說明了這一事實:哥本哈根港水位受風向影響很大,結果船在該港擱淺,有關爭議主要是根據(jù)租船合同中的最低水深條件,該泊位是否是安全泊位。紐約的仲裁庭駁回了該案中二船東(disponent Owner,第一承租人)向其租船人(第二承租人)提出船舶損害及滯期的索賠,認為擱淺是由于大副的不當行為所致,并非租船人指定不安全泊位所致,但當二船東在倫敦仲裁庭向原船東(real 0wner)追償所受損失時,倫敦的仲裁庭卻認為租船人所指定的哥本哈根港是不安全港口/泊位,因而原船東不應該承擔損失??梢?,由于不同的仲裁庭對同一事實作出不同認定結論,導致二船東處境不利。
    合并存在的問題合并仲裁如果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則不會存在很大的障礙,但如果合并仲裁是由于仲裁庭或法院的強制命令所致,則存在一些難于克服的障礙。
    強制合并裁決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仲裁制度一個基本原則既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意味著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仲裁機構、仲裁規(guī)則、仲裁地點等,可以說這一原則貫穿于仲裁程序的始終,但是強制合并顯然違背了這一原則,剝奪了當事人的私權,而且通過發(fā)命令強制合并與當今法院減少對仲裁程序司法干預的趨勢也不符。例如當甲與乙、乙與丙各自分別訂立了含有仲裁條款的協(xié)議時,如果基于乙的請求將三方當事人強制合并仲裁,顯然有悖于甲、丙的意愿,因為甲當初并未預料到竟要和丙仲裁,丙也不愿意和甲一起仲裁。這一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要依據(jù)《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到境外執(zhí)行一項合并仲裁裁決,至少有二個障礙,一是公約第5條第1款——項規(guī)定,如果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程序與各方之間協(xié)議不符,或無協(xié)議而與仲裁地所在過法律不符時,一項裁決可以被決絕承認和執(zhí)行。而強制合并仲裁極有可能違背當事人在仲裁協(xié)議中自主選擇的仲裁地點,仲裁機構、仲裁規(guī)則,由此做作出的合并仲裁裁決在有關國家申請執(zhí)行時,被申請人執(zhí)行人就可能依據(jù)上述條款要求法院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這項裁決,這在國際商事仲裁中是有先例的。另一個障礙是合并仲裁裁決的事項超出了雙方當事人仲裁協(xié)議所規(guī)定的范圍,把與第三方的爭議的事項也作了裁決。從而可能面臨被決絕承認執(zhí)行的危險。
    合并仲裁引起的另一個問題是事務方面的復雜化。即使三方當事人存在的二個仲裁協(xié)議指定同一個機構仲裁,但在如何指定仲裁員、第三方于何時加入、如何安排庭審程序及仲裁費用如何分配等問題上,還面臨著一些困難,處理不當,甚至反而可能引起時間上的拖延和費用的增加。
    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態(tài)度在是否允許合并中這一問題上,各國的態(tài)度不一,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做法。
    1, 美國
    在美國,是否允許進行合并仲裁并不確定,有的州有管轄權的法庭可以在沒有當事人特別合意的情況下。命令合并進行仲裁,而有的州法律反對這種超出一般司法權限允許范圍的要求。但總的來說,趨勢是允許將這種涉及共同法律和事實問題的爭議進行合并仲裁。在根據(jù)聯(lián)邦仲裁法作出同意合并決議的那諾斯案中,上訴法院宣稱“聯(lián)邦仲裁法的目的明確要求將它解釋為在適當情況下允許并且鼓勵合并仲裁程序”,并強調,因為許多復雜的問題重疊在一起,拒絕合并無疑會產(chǎn)生重大的、不可彌補的不公正結果。該案最后得出結論,認為不僅在存在相同的法律和事實問題而且存在作出沖突的裁決的風險情況下進行合并也是適當?shù)?。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發(fā)生海事仲裁較多的紐約的做法。在紐約,一般來說是允許在當事人沒有仲裁協(xié)議同意的情況下依據(jù)法律進行合并仲裁。在Elmaria ,InC V Comexas 679F,2d 388(SDNY1988) 中法庭甚至被要求將一個在倫敦進行的中裁和一個在紐約進行的仲裁合并。但紐約也有判例認為這種情況下不能合并,如在1993年的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V The Boeing Company 2nd cir中。在紐約,另一種強制第三人進入仲裁程序的做法稱為“傳呼進入”程序(VOUCHIN)。在SCAC Transport(U.S.A) Inc,V,S,S Dansas 845F,2d 1157(2ndCir,1988)中法庭認為裝卸公司應受倫敦仲裁庭作出的對船東和租船人之間爭議的裁決的約束,因為裝卸公司已被“傳呼進入”。這項程序開始于租船人向裝卸公司發(fā)出的一封要求其提出抗辯的信,而公司卻拒絕接受這封信。信的大意是告之裝卸公司現(xiàn)有一項針對租船人和裝卸公司基于裝卸損壞的訴求(既租船人所雇裝卸公司作業(yè)不當對船舶造成損壞而使船東享有索賠權),而且最終極可能由裝卸公司承擔責任,要求其對船東的訴求提出抗辯,以使租船人和裝卸動司免于承擔責任。倫敦仲裁在裝卸動司缺席的情況下作出判決,要求租船人對裝卸損壞承擔責任,租船人后在紐約提出訴求要求追償,結果法庭根據(jù)“傳呼進入”程序,認為裝卸公司應受仲裁庭裁決的約束。
    2, 英國
    英國的態(tài)度是根據(jù)普通法和成文法,法庭和仲裁庭無權命令合并仲裁。實際上,英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是完全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保護隱私權,甚至認為強制合并仲裁是違反公共政策的。英國而且仍然禁止兩項任命同一人為仲裁員的仲裁程序同時進行。英國1997年新指定的仲裁法仍然采取這一立場,認為當事人可以同意將他們的仲裁程序與另一個仲裁程序聯(lián)合進行或進行合并審理,但是無論法院或仲裁庭都不得自行決定行使此項權利,盡管當事人可以同意給予仲裁庭此項權利。這已被人認為是美中不足之一。
    3, 香港
    根據(jù)香港《仲裁條例》,高等法院有權將有關仲裁程序合并進行,條件是:(1)是一些基于相同法律和事實的問題,或者;(2)只有基于同一交易或一系列交易方面問題才能請求合并,或者;(3)因為其他原因要求作出合并命令的問題。在當事人對合并程序的仲裁員人選不能達成一致時,法庭有權任命一個總裁員進行合并程序仲裁。但是,對于“國際仲裁”,香港在90年4月6日采納了《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商事仲裁示范法》,因而強制 合并的規(guī)定將不適用“國際仲裁”,僅使用于“國內仲裁”(domestic arbitration)。目前,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正力主采用統(tǒng)一體質,允許合并仲裁。
    4, 我國
    我國目前對此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實踐中涉及多方交易當事人的爭議在仲裁實踐中是廣泛存在的,是通過分別仲裁、連續(xù)仲裁,還是通過合并仲裁抑或其他方式解決,這是仲裁實踐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本文的目的既在于提出一個問題,對此作一粗陋分析,以期為這方面的研究和立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