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及其防范

字號:

審計評價是否客觀公正,關系到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和工作業(yè)績是否真實、準確,并直接影響著這些干部的榮辱升降等問題,而且也關系到審計工作是否落到實處。所以,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控制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成因及表現
     (一)審計的內部原因造成的審計風險
     1、審計手段的局限性形成的審計風險。審計主要是通過會計資料及相關資料來發(fā)現和查證問題,而且有些違法違紀問題不一定就在會計資料中明顯反映,或者是用審計手段難以深入查證,必須由有關監(jiān)督部門運用特殊手段進行審計,才能查清,如受賄索賄、收受回扣等問題。
     2、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夠高形成的內在審計風險。審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與承擔任務存在相對矛盾。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內容很廣,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要懂得企業(yè)財務、投資基建的財務知識,具備查賬技能,還應具備宏觀經濟管理知識、政策法規(guī)及審計、會計專業(yè)知識及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審計人員的業(yè)務素質不夠全面,就會嚴重制約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
     3、審計項目多、任務重、審計人員少,難以滿足審計工作的需求。目前審計力量普遍偏少,而審計任務較重,尤其是在近兩年機構改革中,一些單位不斷精簡機構和人員,能增加審計人員的單位比較少。而恰恰在機構改革,中層領導班子換屆的情況下,又是經濟責任審計任務非常集中的時期,審計人員普遍感到壓力很大,不堪重負,對審計工作質量也有影響。
     4、經濟責任的界定問題難度較大形成審計風險。一方面,單位主要領導主持行政方面工作,只要其本人無違法違規(guī)行為,即使任期內單位財務管理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也無從界定其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被審單位違反財經紀律,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既有離任者的個人行為,又有領導班子的集體行為時,往往相互推卸責任,很難界定個人所起的作用大小,致使責任難以區(qū)分。另外,由于決策失誤、管理不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應追究何種行政責任也無明確的界定標準。
     5、評價失真產生審計風險。經濟責任審計評介中存在主要問題:一是對非評價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屬越權行為;二是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具體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雖屬審計范圍,但審計人員未獲取相關證據不能隨意評價;三是對審計證據不足的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四是用詞不當的審計評價。如“此次審計未發(fā)現被審計者個人有嚴重經濟違紀違規(guī)問題”。假如存在違法的事實在后來被查出,這就會影響審計部門的形象,產生審計評價風險。
     (二)審計的外部原因造成的風險
     1、先任命后審計,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造成高風險。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guī)定》要求:領導干部任期屆滿或者任期內辦理調任、轉任、輪崗、免職、辭職、退休等事項前,應當接受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經審計,不得辦理離任手續(xù)?!笨涩F實中,組織人事工作往往銜接不上,“先離后審”、“先任后審”現象普遍存在,這與《暫行規(guī)定》“充分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在加強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違背,給審計工作帶來影響。如果離任不審,形成的損失就會職責不清,也無法追究;如果先離后審,就會對離任領導缺乏約束力,往往使審計流于形式。
     2、被審單位提供的資料不真,或有意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導致的審計風險。評價經濟責任和廉潔自律表現,必須以真實的會計指標為依據。經濟責任審計更注重量化指標,審計評價在很多情況下是靠數據說話的。所以虛假會計信息對審計結果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來虛假會計信息層出不窮,隨著打假治亂的深入,經濟活動中違法違紀行為也更為隱蔽,造假的技能技巧往往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會計資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響審計評價的客觀性,甚至造成判斷上的錯誤。所以審計人員稍有疏忽,就會對應審項目主要事實說不清,重大問題發(fā)現不了,特別是對被審單位財政財務收支不實,資產、負債、損益不實揭露不了,反映不出事物本來的面目,出具了不真實的審計結論,就會成為“假、丑、惡”的“保護傘”。這樣的審計環(huán)境,對審計人員的政治和業(yè)務素質要求都比較高,而審計隊伍現狀還滿足不了這種要求。
     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范
     為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在實施經濟責任過程中,除嚴格執(zhí)行審計規(guī)范對審計內容、方法、步驟等有關規(guī)定外,還應注意采取以下幾項措施規(guī)避審計風險。
     1、建立承諾制度,明確法律責任。要求被審計單位負責人作出書面承諾,保證所提供的資料真實、完整、安全、可靠。尤其是所提供的呆壞賬,資產盤虧盤盈,報廢損失,賬外費用或收益等資料必須真實合法。審計組長應提供書面保證,保證按審計方案規(guī)定內容和操作規(guī)程實施審計,誰違反承諾,由誰承擔責任。
     2、努力提高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意識和自身素質。審計風險隨時存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這樣才能在實際中采取措施去發(fā)現風險,預防風險,降低風險。審計人員素質高低是防范審計風險的關鍵。經濟責任審計難度大,需要審計人員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有了過硬的思想作風和業(yè)務技能,掌握審計方法,審計質量才會有保障,審計風險也才能得以控制。
     3、恪守審計權限,排除審計內容上的隨意性。依法框定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應綜合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審計法》對審計基本職責和權限的規(guī)定;二是中辦發(fā)《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guī)定》[1999]20號文件的原則規(guī)定;三是地方法的有關規(guī)定;四是委托指令書上對審計任務的要求。干部任職期間應承擔的責任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僅限于經濟活動,評價內容也僅限于其經濟活動中應負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至于其他的諸如政治素質高低、領導藝術深淺不必論及。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該到位的必須審到位。經濟責任審計還涉及到對人的功過評價,所以對審計結果的運用不能有隨意性。毫無疑問,有的審計立項雖然拓展了審計的職能,也令人興奮,但審計部門卻不能因此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期望工作價值得到體現是人之常情,積極爭取審計結果應用轉化也是理所當然,但對領導干部的考核管理畢竟是組織人事部門的職能,經濟責任審計充其量只能作為考核干部的一個程序,其審計結果作用發(fā)揮的如何,也是由組織人事部門決定,審計部門主要是對審計事項負責。
     4、建立部門聯(lián)系制度,及時溝通、互遞信息,共同界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機關在獨立行使審計職能的同時,要加強與組織、人事、紀檢部門的聯(lián)系,把了解的被審計單位財務管理的情況與組織部門掌握的領導干部考核情況有機結合,為深入審計提供線索。組織部門有責任提供領導班子和被審單位的有關情況,應與審計機關共同分析研究,確定審計重點,以解決干部考核中群眾舉報或反映問題的疑點。當審計查證嚴重違反財經法紀的問題,需界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時,應由審計部門會同組織部門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分析研究,共同確定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經濟責任。另外,對企業(yè)領導人任期經濟責任界定應遵循以下原則,即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原則,權責結合原則,重要性原則。在重要性原則中,審計人員應從經濟責任的性質、經濟責任的大小和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等三個方面把握被審計人所負經濟責任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