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注會教材《會計》課程講義kj1901

字號:

第十九章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第一節(jié)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定義
    一、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定義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是指自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fā)生的需要調整或說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項。
    二、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涵蓋的期間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準則所指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所涵蓋的期間是資產負債表日后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
    三、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內容
    (一)調整事項:是指由于資產負債表日后獲得新的或進一步的證據(jù),以表明依據(jù)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狀況
    編制的會計報表已不再具有有用性,應依據(jù)新發(fā)生的情況對資產負債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費用、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進行調整。調整事項的特點是:①在資產負債表日或以前已經存在,在資產負債表日后得以證實的事項;②對按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狀況編制的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
    (二)非調整事項:是指在資產負債表日該狀況并不存在,而是期后才發(fā)生或存在的事項。非調整事項的特點是:①資產負債表日并未發(fā)生或存在,完全是期后新發(fā)生的事項;②對理解和分析財務報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
    四、持續(xù)經營
    通常情況下,會計核算應當建立在持續(xù)經營基礎上,其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也應當按照持續(xù)經營假設進行編制。如果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表明按照持續(xù)經營假設編制財務報告已不再適用,則企業(yè)不應當在持續(xù)經營基礎上編制財務報告。
    第二節(jié) 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及方法
    一、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
    資產負債表日后發(fā)生的調整事項,應當如同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發(fā)生的事項一樣,做出相關賬務處理,并對資產負債表日已編制的會計報表作相應的調整。這里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其相關附表和現(xiàn)余流量表的補充資料內容,但不包括現(xiàn)金流量表正表。由于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發(fā)生在次年,上年度的有關賬目已經結轉,特別是損益類科目在結賬后已無余額。因此,資產負債表日后發(fā)生的調整事項,應當分別以下情況進行賬務處理:
    (一)涉及損益的事項,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貸方或借方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2005年12月10日賒銷確認收入100萬元
    2006年2月20日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貸:應收賬款                117
    (二)涉及利潤分配調整的事項,直接在“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核算。
    (三)不涉及損益以及利潤分配的事項,調整相關科目。
    (四)通過上述賬務處理后,還應同時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數(shù)字,包括:①資產負債表日編制的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數(shù)字;②當期編制的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shù);③提供比較會計報表時,還應調整相關會計報表的上年數(shù)。
    二、調整事項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yè)會計制度對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以舉例的方式,列舉了屬于調整事項的主要例子如下(注:以下是作為調整事項的具體實例。下列所有例子均是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的,并假定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均為次年4月30日,所得稅稅率為33%。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5%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之后,不再作其他分配。下列所有例子中涉及需要調整現(xiàn)金流量表附注有關項目數(shù)字的略)。
    (一)已證實某項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已減損,或為該項資產已確認的減值損失需要調整
    P388
    例1:甲公司2003年4月銷售給乙企業(yè)一批產品,價款為580萬元(含應向購貨方收取的增值稅額),乙企業(yè)于5月份收到所購物資并驗收入庫。按合同規(guī)定乙企業(yè)應于收到所購物資后一個月內付款。由于乙企業(yè)財務狀況不佳,到2003年12月31日仍未付款。甲公司于12月31日編制2003年度會計報表時,根據(jù)乙企業(yè)財務狀況估計該應收賬款應提壞賬準備為應收金額的10%,并計提了58萬元的壞賬準備,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上"應收賬款"項目的余額為760萬元;該項應收賬款已按522萬元列入資產負債表"應收賬款"項目內。甲公司于2004年3月2日收到乙企業(yè)通知,乙企業(yè)已進行破產清算,無力償還所欠部分貨款,預計甲公司可收回應收賬款的40%。按照稅法規(guī)定,如有證據(jù)表明資產已發(fā)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時,才允許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相關的損失,但經稅務部門批準在應收款項余額5‰的范圍內計提的壞賬準備可以在稅前扣除,甲公司已經稅務部門批準按應收賬款5‰計提的壞賬準備允許在稅前扣除,本年度除應收乙企業(yè)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甲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2003年所得稅匯算清繳,甲公司預計今后3年內均為盈利并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會計處理
    (1)補提壞賬準備
    應補提的壞賬準備=580×60%-58=290(萬元)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管理費用   2900000
     貸:壞賬準備              2900000
    (2)確認遞延稅款
    借:遞延稅款              957000(2900000×33%)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所得稅    957000
    (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943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943000(2900000-957000)
    (4)調整利潤分配有關的數(shù)字
    借:盈余公積              29145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91450(1943000×15%)
    (5)調整報告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數(shù)字(見表19-1、19-2)P390
    ① 資產負債表項目的調整
    調減應收賬款290萬元;調增遞延稅款借項95.7萬元;調減盈余公積29.145萬元;調減未分配利潤165.155萬元。
    ②利潤及利潤分配表項目的調整
    調增管理費用290萬元;調減所得稅費用95.7萬元;調減提取法定盈余公積19.43萬元(194.3×10%);調減提取法定公益金9.715萬元(194.3×5%);調減未分配利潤165.155萬元(194.3-29.145)
    若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則無第(2)筆分錄。
    調整2004年3月份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shù)
    (二)發(fā)生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或以前期間所售商品的退回。
    因資產負債表日后銷售退回可能涉及報告年度申報納稅匯算清繳前或申報納稅匯算清繳后,企業(yè)對資產負債表日后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fā)生的銷售退回,其所涉及的會計處理及對所得稅的影響如圖所示:
    P392 例2:
    乙公司2003年11月銷售給丙企業(yè)一批產品,銷售價格250萬元(不含應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額),銷售成本200萬元,貨款于當年12月31日尚未收到。2003年12月25日接到丙企業(yè)通知,丙企業(yè)在驗收物資時,發(fā)現(xiàn)該批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需要退貨。乙公司希望通過協(xié)商解決問題,并與丙企業(yè)協(xié)商解決辦法。乙公司在編制2003年度資產負債表時,將該應收賬款292.5萬元(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額)列示于資產負債表的"應收賬款"項目內,公司按應收賬款年末余額的5%計提壞賬準備。2004年1月10日雙方協(xié)商未成,乙公司收到丙企業(yè)通知,該批產品已經全部退回,乙公司于2004年1月15日收到退回的產品,以及購貨方退回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發(fā)票聯(lián)和稅款抵扣聯(lián)(假如該商品增值稅率為17%,乙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不考慮其他稅費因素)。乙公司已經稅務部門批準在應收款項余額5‰的范圍內計提的壞賬準備可以在稅前扣除,除應收丙企業(yè)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乙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2003年所得稅匯算清繳。
    會計處理
    1)調整銷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收入  25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25000(2500000×17%)
     貸:應收賬款               2925000
    2)調整壞賬準備余額
    借:壞賬準備               146250(2925000×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管理費用    146250
    3)調整銷售成本
    借:庫存商品               2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成本  2000000
    4)調整應交所得稅(此為所得稅匯算清繳前對預計應交所得稅的調整)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160173.7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所得稅     160173.75
           (2500000-2000000-2925000×0.5%)×33%
    5)調整原已確認的遞延稅款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所得稅    43436.25
     貸:遞延稅款              43436.25(146250-14625)×33%
    6)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3701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37012.5
              (2500000-2000000-146250-160173.75+43436.25)
    7)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shù)字
    借:盈余公積                35551.88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5551.88(237012.5×15%)
    若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則無第(5)筆分錄。
    P395 例3:
    乙公司2003年11月銷售給丙企業(yè)一批產品,銷售價格250萬元(不含應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額),銷售成本200萬元,貨款于當年12月31日尚未收到。2003年12月25日接到丙企業(yè)通知,丙企業(yè)在驗收物資時,發(fā)現(xiàn)該批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需要退貨。乙公司希望通過協(xié)商解決問題,并與丙企業(yè)協(xié)商解決辦法。乙公司在編制2003年度資產負債表時,將該應收賬款292.5萬元(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額)列示于資產負債表的"應收賬款"項目內,公司按應收賬款年末余額的5%計提壞賬準備。2004年3月10日雙方協(xié)商未成,乙公司收到丙企業(yè)通知,該批產品已經全部退回,乙公司于2004年3月15日收到退回的產品,以及購貨方退回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發(fā)票聯(lián)和稅款抵扣聯(lián)(假如該商品增值稅率為17%,乙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不考慮其他稅費因素)。乙公司已經稅務部門批準在應收款項余額5‰的范圍內計提的壞賬準備可以在稅前扣除,2003年度除應收丙企業(yè)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乙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2003年所得稅匯算清繳,乙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2003年所得稅匯算清繳,乙公司預計今后3年內均為盈利并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會計處理
    1) 調整銷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收入  25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25000(2500000×17%)
     貸:應收賬款               2925000
    2)調整壞賬準備余額
    借:壞賬準備               146250(2925000×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管理費用    146250
    3)調整銷售成本
    借:庫存商品               2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成本  2000000
    4)調整所得稅費用(此為在2004年調減應交所得稅的金額)
    借:遞延稅款               160173.7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所得稅     160173.75
                 ?。?500000-2000000-2925000×5‰)×33%
    5)調整原已確認的遞延稅款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所得稅    43436.25
     貸:遞延稅款              43436.25(146250-14625)×33%
    6)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3701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37012.5
           ?。?500000-2000000-146250-160173.75+43436.25)
    7)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shù)字
    借:盈余公積              35551.88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5551.88(237012.5×15%)
    若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則無第 (4)和第 (5)筆分錄。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年度或以前年度銷售的商品并已收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期間退貨,則退貨時,企業(yè)應按應沖減的收入,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收入或其他業(yè)務收入)”科目,按可沖回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按應退回的價款,貸記 “其他應付款(或應付賬款)”等科目,不能貸記“銀行存款”科目。若已退款,則借記或“其他應付款(或應付賬款)”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例題1】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yè)。2006年4月30日,甲公司2005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經董事會批準報出。甲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匯算清繳日為2006年2月20日。甲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10%提取法定公益金。
    2006年2月2日,甲公司于2005年11月銷售給乙企業(yè)的一批產品因發(fā)生質量問題而退回,同時收到了增值稅進貨退出證明單,退回商品已經入庫,已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退貨款117萬元。甲公司銷售該批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00萬元(不含增值稅額),銷售成本為80萬元,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7萬元,銷售時已收到款項存入銀行。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貸:其他應付款                 117
    借:其他應付款                 117
     貸:銀行存款                  117
    借:庫存商品                  8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0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6.6 [(100-80)×33%]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6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3.4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3.4
    借:盈余公積                  2.68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68
    報表調整:
    (1)資產負債表項目的調整:
    ①存貨調增80萬元;②應交稅金調減23.6萬元;③其他應付款調增117萬元;④盈余公積調減2.68萬元;未分配利潤調減10.72萬元。
    (2)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項目的調整:
    ①主營業(yè)務收入調減100萬元;
    ②主營業(yè)務成本調減80萬元;
    ③所得稅調減6.6萬元;
    ④提取法定盈余公積調減1.34萬元;
    ⑤提取法定公益金調減1.34萬元。
    (三)表明應將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的某項現(xiàn)時義務予以確認,或已對某項義務確認的負債需要調整
    P398
    例4: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一項供銷合同,合同中訂明甲公司在2003年11月份內供應給乙公司一批物資。由于甲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發(fā)貨,致使乙公司發(fā)生重大經濟損失。乙公司通過法律程序要求甲公司賠償經濟損失550萬元。該訴訟案件在2003年12月31日尚未判決,甲公司記錄了400萬元的預計負債,并將該項賠償款反映在2003年度的會計報表上;乙公司未記錄應收賠償款。2004年3月7日,經法院一審判決,甲公司需要償付乙公司經濟損失500萬元,甲公司不再上訴,并假定賠償款已經支付。按照稅法規(guī)定,如有證據(jù)表明資產已發(fā)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時,才允許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相關的損失,企業(yè)預計的負債所產生的損失不能在應納稅所得額前扣除。本年度除上述預計的負債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甲公司和乙公司所得稅均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兩公司均于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2003年所得稅匯算清繳。
    (1)會計處理(甲公司)
    1)記錄支付的賠償款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營業(yè)外支出  1000000
     貸:其他應付款             1000000
    借:預計負債              4000000
     貸:其他應付款             4000000
    借;其他應付款             5000000
     貸:銀行存款              5000000
    注:資產負債表日后發(fā)生的調整事項如涉及現(xiàn)金收支項目的,均不調整報告年度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項目和現(xiàn)金流量表正表各項目數(shù)字。本例中,雖然已支付了賠償款,但在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數(shù)字時,只需要調整上述第一筆和第二筆分錄,不需要調整上述第三筆分錄,上述第三筆分錄作為2004年的會計事項處理。
    2)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0000
    3)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shù)字
    借:盈余公積              150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000000×15%)150000
    (2)會計處理(乙公司)
    1)記錄已收到的賠償款
    借;其他應收款             5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營業(yè)外收入  5000000
    借:銀行存款              5000000
     貸:其他應收款             5000000
    注:資產負債表日后發(fā)生的調整事項如涉及現(xiàn)金收支項目的,均不調整報告年度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項目和現(xiàn)金流量表正表各項目數(shù)字。本例中,雖然收到了賠償款并存入銀行,但在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數(shù)字時,只需要調整上述第一筆分錄,不需要調整上述第二筆分錄,上述第二筆分錄作為2004年的會計事項處理。
    2)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000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5000000
    3)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shù)字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750000
     貸:盈余公積              (5000000×15%)750000
    若甲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甲公司實際支付的賠償款已得到稅務部門認定可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甲公司實際發(fā)生的賠償支出發(fā)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日之前,其他條件不變。
    則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1)記錄支付的賠償款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0000
     貸:其他應付款           1000000
    借:預計負債            4000000
     貸:其他應付款           4000000
    借:其他應付款           5000000
     貸:銀行存款            5000000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165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650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320000
     貸:遞延稅款            1320000
    (2)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70000
    (3)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shù)字
    借:盈余公積            1005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500
    (四)表明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或以前期間存在重大會計差錯
    【例題2】 A公司2004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于2005年4月20日批準報出。A公司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公益金。
    2005年3月20日,A公司發(fā)現(xiàn)2003年和2004年行政管理部門的固定資產分別少提折舊200萬元和100萬元(達到重要性要求)。
    要求:對上述會計差錯進行會計處理,并將相關調整數(shù)填入下表。(假定不考慮所得稅費用的調整。)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00
     貸:累計折舊             3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00
    借:盈余公積            6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0
    2004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
    相關項目調整數(shù)  
    項 目 年初數(shù) 期末數(shù)
    調增 調減 調增 調減
    累計折舊 200 300
    盈余公積   40   60
    未分配利潤   160   240
    2004年度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
    相關項目調整數(shù)  
    項 目 上年數(shù) 本期數(shù)
    調增 調減 調增 調減
    管理費用 200 100
    年初未分配利潤   160
    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20   10
    提取法定公益金   20   10
    【例題3】甲公司2005年度的財務報告于2006年4月30日報出,甲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
    2006年2月4日,甲公司收到某供貨單位的通知,被告知該供貨單位2006年1月20日發(fā)生火災,大部分設備和廠房被毀,不能按期交付甲公司所訂購貨物,且無法退還甲公司2005年12月10日預付的購貨款100萬元。甲公司已通過法律途徑要求該供貨單位償還預付的貨款并要求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甲公司將預付賬款轉入其他應收款處理,并按100萬元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       100
     貸:預付賬款        1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貸:壞賬準備        100
     與此同時對2005年度會計報表有關項目進行了調整。
    甲公司對上述事項未確認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要求:
    (1)判斷甲公司上述會計處理是否正確?若不正確,編制調整分錄。(不考慮將盈余公積的調整)
    (2)將上述調整對會計報表的影響數(shù)填入下表。
    2005年利潤表和2005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部分項目的調整  
    項 目 調整前 調整數(shù) 調整數(shù)
    管理費用 1000    
    其他應收款 500    
    預付賬款 400    
    未分配利潤 2000    
    【答案】
    借:壞賬準備         1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
    2005年利潤表和2005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部分項目的調整  
    項 目 調整前 調整數(shù) 調整后
    管理費用 1000 -100 900
    其他應收款 500 -100+100 500
    預付賬款 400 +100 500
    未分配利潤 2000 +100 2100
    【例題4】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率為17%;適用的所得稅率為33%。主要從事小轎車及配件的生產銷售。該公司2001年和2002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分別為8000萬元和9000萬元。預計從2003年起未來五年內每年可產生應納稅所得額8000萬元。除增值稅,所得稅外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該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公益金。
    2004年2月5日,注冊會計師在對甲公司2003年度會計報表進行審計時,就以下會計事項的處理向甲公司會計部門提出疑問:
    (1)甲公司將產品保修費用的計提比例由年銷售收入的2.5%改為年銷售收入的5%,并對此項變更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處理。
    甲公司從2001年起對售出的產品實行“三包”政策(即包退、包換和包修),每年按銷售收入的2.5%計提產品保修費用;2002年末,產品保修費用余額為100萬元(2001年和2002年計提數(shù)分別為600萬元和550萬元,實際發(fā)生保修費用分別為520萬元和530萬元)。公司產品質量比較穩(wěn)定,原計提的產品保修費用與實際發(fā)生的數(shù)基本一致,但為預防今后利潤下降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董事會決定,從2003年起改按年銷售收入的5%計提產品保修費用。
    甲公司2003年度實現(xiàn)的銷售收入為20000萬元;實際發(fā)生保修費用500萬元。按稅法規(guī)定,公司實際發(fā)生的保修費用可從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2)將3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由其余額的50%提高到100%,并對此項變更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處理。
    甲公司每年銷售小轎車及其配件均有固定客戶,公司根據(jù)歷年資料及客戶資信情況,對應收賬款按其賬齡確定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對3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按其余額的50%計提。為實施更謹慎的會計政策,董事會決定,從2003年起對3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按其余額的100%計提壞賬準備。
    甲公司上市兩年來從未發(fā)生過超過應收賬款余額50%以上的壞賬損失。2003年度,公司的客戶未發(fā)生增減變動,客戶的財務狀況和資信狀況也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假定甲公司2003年未發(fā)生壞賬損失;并假定按稅法規(guī)定,公司實際發(fā)生的壞賬損失可從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甲公司2003年度應收賬款余額,賬齡及壞賬準備計提比例資料如下表:  
    應收賬款 1年以內 1~2年 2~3年 3年以上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年初余額 500 5% 800 10% 600 30% 400 50%
    年末余額 1600 5% 400 10% 800 30% 500 100%
    (3)將所得稅的核算從應付稅款法改為債務法,并對此項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
    甲公司原對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為更客觀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董事會決定,從2003年起對所得稅改按債務法核算;同時,考慮到公司計提的壞賬準備和產品保修費用不能從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遂決定不確認這部分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
    (4)其他有關資料如下:
    ①甲公司2003年度財務報告于2004年4月20日經批準對外報出。甲公司2004年2月15日完成2003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
    ②甲公司2003年度實現(xiàn)的利潤總額為7125萬元,假定甲公司2003年度的所得稅費用尚未計算。甲公司2003年度實現(xiàn)的凈利潤未作分配。
    ③甲公司除上述事項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要求:
    (1)分別判斷注冊會計師提出疑問的會計事項中,甲公司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2)對于甲公司不正確的會計處理,編制調整分錄。
    (3)計算甲公司2003年應交所得稅、遞延稅款發(fā)生額和所得稅費用并編制與所得稅有關的會計分錄。
    (4)編制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合并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及2003年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的會計分錄。
    【答案】
    (1)
    事項(1)甲公司提高計提保修費用比例的決定不正確。理由:甲公司兩年來按收入的2.5%計提的保修費用符合實際情況,且產品質量比較穩(wěn)定,實際發(fā)生的保修費用基本與計提數(shù)一致,為此原計提比例是恰當?shù)?,董事會提高計提保修費用的比例不符合會計估計變更的要求。
    事項(2)董事會改變3年以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的決定不正確。理由:在公司客戶的資信、財務狀況未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不應隨意調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
    事項(3)董事會決議改變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正確;將計提的壞賬準備和產品保修費用不確認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不正確。理由:為了更客觀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情況下變更會計政策,符合會計原則的要求。但是在未來有足夠的應稅所得額的情況下,當期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都應確認。
    (2)
    ①產品質量保證:
    借:預計負債              500[20000×(5%-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營業(yè)費用   500
    ②壞賬準備:
    借:壞賬準備              250(500×100%-500×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管理費用   250
    (3)
    計算應交所得稅:
    應交所得稅=[調整后稅前會計利潤7875(7125+500+250)+計提的產品質量保證費用500(20000×2.5%)-實際發(fā)生的產品質量保證費用500+計提的壞賬準備125]×33%=2640萬元
    其中:2003年計提壞賬準備=[1600×5%+400×10%+800×30%+500×50%]-[500×5%+800×10%+600×30%+400×50%]=125萬元
    計算遞延稅款發(fā)生額:
    壞賬準備產生的遞延稅款借方發(fā)生額
    =(1600×5%+400×10%+800×30%+500×50%)×33%=201.3萬元
    產品質量保證產生的遞延稅款借方發(fā)生額
    =[(600-520)+(550-530)+(500-500)] ×33%=33萬元
    2003年遞延稅款借方發(fā)生額=201.3+33=234.3萬元
    計算2003年所得稅費用:
    2003年遞延稅款年初數(shù)的調整=(500×5%+800×10%+600×30%+400×50%) ×33% + [(600-520)+(550-530)] ×33%=193.05萬元
    2003年所得稅費用=2640-(234.3-193.05)=2598.75萬元
    編制與所得稅有關的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3年所得稅  2598.75
     遞延稅款                 234.3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64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3年前所得稅 193.05
    (4)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655.7( 2598.75-193.05-500-2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655.7
    借:盈余公積            331.14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31.14
    三、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有關的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的會計處理
    (一)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已經計算
    1.應交所得稅的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當調整事項涉及損益的事項會計制度和稅法處理的口徑相同時,則應調整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如銷售退回業(yè)務沖減的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等;
    當二者的口徑不同時,則不調整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如計提減值準備發(fā)生錯誤的業(yè)務涉及損益調整的事項等。若調整事項不涉及損益,但按稅法規(guī)定可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事項,則應調整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如實際支付的稅法允許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賠償支出等。這種情況可能存在編制調整應交所得稅的會計分錄。
    2.遞延稅款的調整
    若所得稅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同時調整事項涉及時間性差異,則應調整遞延稅款。
    (二)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尚未計算
    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jù)調整后的稅前會計利潤調整確定報告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應根據(jù)調整后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計算遞延稅款。
    當調整事項涉及損益的事項會計制度和稅法處理的口徑相同時,則不需作納稅調整,如銷售退回業(yè)務沖減的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等;當二者的口徑不同時,則應作納稅調整,如計提減值準備發(fā)生錯誤的業(yè)務涉及損益調整的事項等。若調整事項不涉及損益,但按稅法規(guī)定可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事項,則應調整報告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如實際支付的稅法允許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賠償支出等。這種情況不存在編制調整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的會計分錄。
    【例題5】甲公司為境內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和銷售中成藥制品,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假定不考慮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甲公司2004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于2005年4月20日對外報出。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編制的利潤表中的稅前會計利潤為8000萬元。
    2005年2月15日完成了2004年所得稅匯算清繳。
    為籌措研發(fā)新藥品所需資金,2004年12月1日,甲公司與丙公司簽訂購銷合同。合同規(guī)定:丙公司購入甲公司積存的100箱B種藥品,每箱銷售價格為30萬元。甲公司已于當日收到丙公司開具的銀行轉賬支票,并交付銀行辦理收款。B種藥品已于當日發(fā)出,每箱銷售成本為10萬元(未計提跌價準備)。同時,雙方還簽訂了補充協(xié)議,補充協(xié)議規(guī)定甲公司于2005年9月30日按每箱35萬元的價格購回全部B種藥品。甲公司將此項交易額3000萬元確認為2004年度的主營業(yè)務收入,并計入利潤表有關項目。假定除此事項外,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假定不考慮盈余公積的調整。
    (1)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已經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收入    3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成本    1000
     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2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財務費用      50
     貸: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50
    按稅法規(guī)定,此項業(yè)務應確認收入,所以不能調整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50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8000×33%=2640萬元
    (2)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尚未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收入    3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主營業(yè)務成本    1000
    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2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財務費用      50
     貸: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5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50
    調整后的稅前會計利潤=8000-2050=5950萬元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5950+2000+50)×33%=2640萬元
    【例題6】甲公司為境內上市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產品的銷售價格均為不含增值稅價格,假定不考慮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甲公司2004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于2005年4月20日對外報出。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編制的利潤表中的稅前會計利潤為8000萬元。
    甲公司于2004年12月10日向乙公司賒銷一批商品確認收入1000萬元,該批商品的成本為800萬元,因產品質量原因,乙公司于2005年2月5日將上述商品退回。假定除此事項外,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假定不考慮盈余公積的調整。2005年2月15日完成了2004年所得稅匯算清繳。
    (1)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已經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貸:應收賬款                1170
    借:庫存商品                8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00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66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6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34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34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8000×33%-66=2574萬元。
    (2)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尚未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貸:應收賬款                1170
    借:庫存商品                8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調整后的稅前會計利潤=8000-200=7800萬元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7800×33%=2574萬元。
    【例題7】甲公司為境內上市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假定不考慮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甲公司2004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于2005年4月20日對外報出。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編制的利潤表中的稅前會計利潤為8000萬元。 2005年2月15日完成了2004年所得稅匯算清繳。
    甲公司于2004年11月涉及的一項訴訟,在編制2004年度會計報表時,法院尚未判決,甲公司根據(jù)案件的進展情況將該或有事項確認負債200萬元。2005年1月28日,法院一審判決甲公司敗訴,判決甲公司支付賠償款300萬元。甲公司不再上訴,并且賠償款已經支付。假定稅法允許實際支付的賠償款在稅前扣除。假定除此事項外,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假定不考慮盈余公積的調整。
    (1)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已經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預計負債            200
     貸:其他應付款           300
    借:其他應付款           300
     貸:銀行存款            300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99(300×33%)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99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6(200×33%)
     貸:遞延稅款            66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7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8000+200)×33%-99=2607萬元。
    報告年度遞延稅款發(fā)生額=66-66=0
    (2)若報告年度的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前尚未計算,甲公司日后事項期間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預計負債            200
     貸:其他應付款           300
    借:其他應付款           300
     貸:銀行存款            3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報告年度稅前會計利潤=8000-100=7900萬元
    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7900×33%=2607萬元。
    調整后無時間性差異,不確認遞延稅款發(fā)生額。
    值得說明的是,無論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和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處理前是否計算,最終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的發(fā)生額相同,遞延稅款的發(fā)生額也相同。
    【例題8】甲股份有限公司(本題下稱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遞延法核算,按年確認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且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預計在未來期間內能夠轉回。甲公司按實現(xiàn)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5%提取法定公益金。
    甲公司2002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于2003年3月30日完成,在此之前發(fā)生的2002年度納稅調整事項,均可進行納稅調整。
    甲公司2002年度財務報告于2003年3月31日經董事會批準對外報出。直至2003年3月31日,甲公司2002年度的利潤尚未進行分配。
    甲公司2002年12月31日編制的2002年年度“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有關項目的“本年累計(或實際)數(shù)”欄有關金額如下:
    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
    甲公司             2002年度           單位:萬元 
    項 目 本年累計收入 調整后本年累計(或實際)數(shù)
    一、主營業(yè)務收入 50000  
    減:主營業(yè)務成本 35000  
    主營業(yè)務稅金及附加 3000  
    二、主營業(yè)務利潤 12000  
    加:其他業(yè)務利潤 500  
    減:營業(yè)費用 700  
    管理費用 1000  
    財務費用 200  
    三、營業(yè)利潤 10600  
    加:投資收益 400  
    補貼收入 0  
    營業(yè)外收入 200  
    減:營業(yè)外支出 1200  
    四、利潤總額 10000  
    減:所得稅 3300  
    五、凈利潤 6700  
    加:年初未分配利潤 1000  
    六、可供分配的利潤 7700  
    與上述“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相關的部分交易或事項及其會計處理如下:
    (1)甲公司自2001年1月1日起開始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并對一臺管理用設備的預計使用年限由10年變更為7年。該設備系1999年12月購置并投入使用,原價為5600萬元,預計凈殘值為零,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至2002年年末未發(fā)生減值。
    甲公司將該設備預計使用年限變更作為會計估計變更,并采用未來適用法作了會計處理。該設備的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在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后不變。除該設備外,甲公司其他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均未發(fā)生變更。
    假定該設備按原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凈殘值以年限平均法計提的折舊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抵扣。按照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有關銜接辦法的規(guī)定,因首次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而對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所做的變更應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
    編制調整分錄:
    分析:按制度規(guī)定,甲公司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均應計提折舊=5600÷7=800萬元;甲公司實際做法是,2000年計提折舊=5600÷10=560萬元、2001年和2002年分別計提折舊=(5600-560)÷6=840萬元。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0年管理費用  240
     貸:累計折舊              240
    借:累計折舊              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1年管理費用  40
    借:累計折舊              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2年管理費用  40
    借:遞延稅款              79.2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0年所得稅 79.2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1年所得稅 13.2
     貸:遞延稅款              13.2
    或: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0及2001年管理費用 200
     貸:累計折舊--設備             16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2年管理費用    40
    借:遞延稅款                66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調整2001年及2000年所得稅費用     66
    (2)2002年1月,甲公司著手研究開發(fā)一項新技術。研究開發(fā)過程中發(fā)生咨詢費、材料費、工資和福利費等共計340萬元。2002年6月,該技術研制成功,甲公司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專利并于2002年7月1日獲得批準。甲公司在申請專利過程中發(fā)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等共計60萬元。法律規(guī)定該項專利的有效年限為10年,甲公司預計其使用年限為5年。
    甲公司將上述研究開發(fā)過程中發(fā)生的340萬元費用計入待攤費用(取得專利權前未攤銷),并于2002年7月1日與申請專利過程中發(fā)生的相關費用60萬元一并轉作無形資產(專利權)的入賬價值
    假定甲公司在研究開發(fā)上述專利技術過程中發(fā)生的咨詢費、材料費、工資和福利費等支出(不含申請專利過程中發(fā)生的相關費用),以及當期攤銷的無形資產(專利權)價值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抵扣。
    編制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40
     貸:無形資產                340
    當年多攤銷無形資產=340÷5×6/12=34萬元
    借:無形資產                34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4
    (3)2002年3月20日,甲公司與某傳媒公司簽訂合同,由該傳媒公司負責甲公司新產品半年的廣告宣傳業(yè)務。合同約定的廣告費為300萬元,甲公司已于2002年3月25日將其一次性支付給了該傳媒公司。該廣告于2002年5月1日見諸于媒體。
    甲公司預計該廣告將在2年內持續(xù)發(fā)揮宣傳效應,由此將支付的300萬元廣告費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并于廣告開始見諸于媒體的當月起按2年分月平均攤銷。
    假定甲公司在正常生產經營期間發(fā)生的廣告費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抵扣。
    編制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00
     貸:長期待攤費用              300
    當年攤銷數(shù)=300÷2×8/12=100萬元
    借:長期待攤費用              1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0
    (4)2002年5月,甲公司以312萬元購入乙公司股票60萬股作為短期投資,另支付手續(xù)費10萬元。2002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每股0.40元;8月3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至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該短期投資。
    對于上述交易,甲公司將312萬元作為短期投資成本,將支付的手續(xù)費10萬元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將收到的現(xiàn)金股利24萬元確認為投資收益。甲、乙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相同。
    編制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投資收益  24 (0.4×60)
     貸:短期投資―股票投資(乙公司)      14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財務費用  10
    (5)甲公司2002年1月1日開始對某項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管理用固定資產進行改良,改良過程中發(fā)生材料、人工等費用共計120萬元。改良工程于2002年6月20日完成并投入使用。改良后,該項固定資產可能流入企業(yè)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原先的估計;該項固定資產的剩余租賃期限為3年,尚可使用年限為10年。對于該項改良后的固定資產,甲公司預計其在剩余租賃期內每年的使用程度大致相同,甲公司對自有的類似固定資產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不考慮凈殘值)。
    甲公司將上述租入固定資產的改良支出于發(fā)生時計入管理費用。
    假定就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抵扣的金額,與會計制度規(guī)定的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改良支出計入當期費用的金額相同。
    編制調整分錄:
    借:經營租入固定資產改良          12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管理費用  12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管理費用  20( 120/3×6/12)
     貸:累計折舊                20
    (6)2002年7月10日,甲公司收到按所得稅“先征后返”政策返還的2001年度所得稅420萬元,并據(jù)此調整了2002年年初留存收益。
    編制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1年所得稅   42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所得稅   42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57(420×85%)
     盈余公積                63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1年所得稅   420
    (7)2002年12月5日,甲公司與丙公司簽訂了一項產品銷售合同。合同規(guī)定:產品銷售價格為 5000萬元(不含增值稅額);產品的安裝調試由甲公司負責;合同簽訂日,丙公司預付貨款的40%,余款待安裝調試完成并驗收合格后結清。甲公司銷售給丙公司產品的銷售價格與銷售給其他客戶的價格相同。
    2002年12月26日,甲公司將產品運抵丙公司,該批產品的實際成本為3800萬元。至2002年12月31日,有關安裝調試工作尚未開始。假定安裝調試構成銷售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上述交易,甲公司在2002年確認了銷售收入5000萬元,并結轉銷售成本3800萬元;對相關的應收賬款未計提壞賬準備。
    假定上述交易計算交納增值稅和所得稅的時點與會計上確認收入、成本的時點相同;對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可在其余額5‰的范圍內于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抵扣。
    編制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主營業(yè)務收入  5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850
     貸:應收賬款                  3850
     預收賬款                  2000
    借:發(fā)出商品                  38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主營業(yè)務成本  3800
    假定:
    (1)除上述7個交易或事項外,甲公司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2)不考慮除所得稅、增值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
    (3)各項交易或事項均具有重大影響。
    (4)甲公司在所得稅匯算清繳前未確認2002年度發(fā)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要求:
    (1)對甲公司上述7個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不正確的進行調整,并編制相關調整分錄(涉及以前年度損益的,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
    (2)計算甲公司2002年應交所得稅,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3)合并編制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的會計分錄。
    (4)根據(jù)上述調整,重新計算2002年度“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相關項目的金額,(2003年考題)
    (2)計算甲公司2002年應交所得稅,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2002年應交所得稅=[8420+(800-560)]×33%=2857.8(萬元)
    遞延稅款借方發(fā)生額=(800-560)×33%=79.2(萬元)
    所得稅費用=2857.8-79.2-420=2358.6(萬元)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2年所得稅費用   2778.6
     遞延稅款                79.2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857.8
    (3)合并編制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的會計分錄: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13.9
     盈余公積                  20.1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前留存收益134(200-66)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80[(5000+306+200+24)-(40+10+100+38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2002年留存收益  158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358.6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2年所得稅費用   2358.6
    (4)根據(jù)上述調整,重新計算2002年度“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相關項目的金額,并將結果填入答題卷第13頁給定的“利潤表及部分利潤分配表”中的“調整后本年累計(或實際)數(shù)”欄。  
    項 目 本年累計收入 調整后本年累計(或實際)數(shù)
    一、主營業(yè)務收入 50000 45000
    減:主營業(yè)務成本 35000 31200
    主營業(yè)務稅金及附加 3000 3000
    二、主營業(yè)務利潤 12000 10800
    加:其他業(yè)務利潤 500 500
    減:營業(yè)費用 700 900
    管理費用 1000 1166
    財務費用 200 190
    三、營業(yè)利潤 10600 9044
    加:投資收益 400 376
    補貼收入 0 0
    營業(yè)外收入 200 200
    減:營業(yè)外支出 1200 1200
    四、利潤總額 10000 8420
    減:所得稅 3300 2358.6
    五、凈利潤 6700 6061.4
    加:年初未分配利潤 1000 529.1(注)
    六、可供分配的利潤 7700 6590.5
    主營業(yè)務收入=50000-5000=45000(萬元)
    主營業(yè)務成本=35000-3800=31200(萬元)
    營業(yè)費用=700+200=900(萬元)
    管理費用=1000-40+306-100=1166(萬元)
    財務費用=200-10=190(萬元)
    投資收益=400-24=376(萬元)
    年初未分配利潤調減數(shù):1000-134×85%(第一筆業(yè)務)-357(第六筆業(yè)務)=529.1(萬元)
    第三節(jié) 非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及方法
    資產負債表日后發(fā)生的非調整事項,不需要對資產負債表日編制的會計報表進行調整,但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事項的內容以及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影響;如無法做出估計,應當說明無法估計的理由。以下是非調整事項的例子:(1)發(fā)行股票和債券;(2)資本公積轉增資本;(3)對外巨額投資;(4)發(fā)生巨額虧損;(5)自然災害導致資產發(fā)生重大損失;(6)外匯匯率發(fā)生重大變動;(7)稅收政策發(fā)生重大變化;(8)分配股利的決議(包括現(xiàn)金股利和股票股利);(9)發(fā)生重大企業(yè)合并或處置子公司;(10)對外提供重大擔保、重大抵押;(11)發(fā)生重大訴訟、仲裁或承諾事項;(12)發(fā)生重大會計政策變更;(13)資產負債表日后董事會作出的債務重組的決定;(14)資產負債表日后出現(xiàn)的情況引起的固定資產或投資上的減值;(15)資產負債表日后引起的短期投資的市價下跌。
    【例題9】某公司2002年度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為2003年3月30日,該公司2003年1月1日至3月30日之前發(fā)生的下列事項,需要對2002年度會計報表進行調整的有(?。?BR>    A.2003年2月25日,發(fā)生火災導致存貨損失80萬元
    B.2003年1月29日得到法院通知,因2002年度銀行貸款擔保應向銀行支付貸款及罰息等計105萬元(2002年末已確認預計負債90萬元)
    C.2003年1月25日完成了2002年12月20日銷售的必須安裝設備的安裝工作,并收到銷售款60萬元
    D.2003年2月15日收到了被退回的于2002年12月15日銷售的設備1臺
    E.2003年3月20日公司董事會制定批準了2002年度股票股利分配方案
       【答案】BD
    【例題10】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資產負債表日后至財務會計報告批準報出日前發(fā)生的下列事項中,屬于非調整事項的有(?。?BR>    A.因發(fā)生火災導致存貨嚴重損失
    B.以前年度售出商品發(fā)生退貨
    C.董事會提出股票股利分配方案
    D.表明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或以前期間存在重大會計差錯
    E.因市場匯率變動導致外幣存款嚴重貶值
    【答案】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