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常審查中發(fā)現的結構專業(yè)易違反的強制性標準條文,青島市建設工程施工圖設計審查中心于近期召開了房屋建筑工程結構設計施工圖審查及施工圖設計審查研討會,對發(fā)現的結構專業(yè)違背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提高我市設計及審查的質量,保證結構的安全。現予以刊出,供同行參考。
1. 活荷載取值不對。(主要是樓面、走道、屋面、樓梯及消防疏散樓梯的荷載)
2. 基本風壓、雪壓取值不對。 來源:www.examda.com
3. 鋼筋的保護層取值不對(主要是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保護層及低標號混凝土時的鋼筋保護層、柱的鋼筋保護層)。
4.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的裂縫不滿足0.2mm的要求。(主要有計算簡圖錯誤,彎矩調幅,土壓力、水壓力計算錯誤)許多工程未進行裂縫計算。
5. 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6. 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抗震等級未區(qū)分底部加強區(qū)(關鍵是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與非加強區(qū)的抗震等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4.8.2條。
7.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選擇錯誤。
8. 連梁頂層箍筋未全長設置,連梁腰筋的設置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7.2.26條。既:頂層連梁縱向鋼筋伸入墻體的長度范圍內,應配置間距不大于150mm的構造箍筋,箍筋直徑應與該連梁的箍筋直徑相同;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xù)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
9. 鋼筋強度設計值取值錯誤。
10. 砌體的高厚比不能滿足《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第6.1.1條的要求。
11. 砌體結構的層數或高度超過規(guī)范要求,不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2條。
12. 構造柱布置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主要為大洞口兩側)
13. 個別工程的構件承載力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來源:www.examda.com
14. 荷載分項系數的取值錯誤。
15. 框架梁、框支梁均未設箍筋加密區(qū) ,不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6.3.3.3條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8.3條。
16. 地下室外墻強度計算,未考慮荷載分項系數,不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第3.0.4.4條。
17. 在凍脹地區(qū),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用多孔磚,未采取措施,不符合《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第6.2.2條。
18. 托墻梁側向腰筋不滿足 GB50011-2001第 7.5.4(3)條。即:沿梁高應設腰筋,數量不應少于2Ф14,間距不應大于200mm。
19. 框支梁的腰筋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8.2條。既:沿梁高應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直徑不小于16mm的腰筋。
20. 屋面活荷載計算檁條時取0.3kN/m2不符合《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 102:2002第3.2.2條。
21. 地下室底板抗水計算時,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載分項系數取1.2,應取為1.0。不符合《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第3.2.5條。
22.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下部的抗震墻的間距超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5條。
23.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10.2.15條。即: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體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3%,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25%;抗震設計時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24. 設防烈度選錯,不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1.0.4條。即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guī)定的權限審批、頒發(fā)的文件(圖件)確定。
25. 底框結構違反《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8條強條的情況較多,主要是上部砌體抗震墻與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墻對齊或基本對齊難以滿足。
26. 在鋼結構設計中,工程設計總說明未注明鋼材牌號,連接材料型號及鋼材的力學性能、化學成分等,不符合《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中1.0.5條。
27. 鋼結構設計中,未注明柱腳在地面以下部分應采用強度等級較低的砼包裹,即《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中8.9.3條。
參考文獻
1.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 來源:www.examda.com
2.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1
3.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
4.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
5.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
6. 《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7.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
8. 《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 102:2002
1. 活荷載取值不對。(主要是樓面、走道、屋面、樓梯及消防疏散樓梯的荷載)
2. 基本風壓、雪壓取值不對。 來源:www.examda.com
3. 鋼筋的保護層取值不對(主要是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保護層及低標號混凝土時的鋼筋保護層、柱的鋼筋保護層)。
4.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的裂縫不滿足0.2mm的要求。(主要有計算簡圖錯誤,彎矩調幅,土壓力、水壓力計算錯誤)許多工程未進行裂縫計算。
5. 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6. 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抗震等級未區(qū)分底部加強區(qū)(關鍵是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與非加強區(qū)的抗震等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4.8.2條。
7.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選擇錯誤。
8. 連梁頂層箍筋未全長設置,連梁腰筋的設置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7.2.26條。既:頂層連梁縱向鋼筋伸入墻體的長度范圍內,應配置間距不大于150mm的構造箍筋,箍筋直徑應與該連梁的箍筋直徑相同;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xù)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
9. 鋼筋強度設計值取值錯誤。
10. 砌體的高厚比不能滿足《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第6.1.1條的要求。
11. 砌體結構的層數或高度超過規(guī)范要求,不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2條。
12. 構造柱布置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主要為大洞口兩側)
13. 個別工程的構件承載力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來源:www.examda.com
14. 荷載分項系數的取值錯誤。
15. 框架梁、框支梁均未設箍筋加密區(qū) ,不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6.3.3.3條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8.3條。
16. 地下室外墻強度計算,未考慮荷載分項系數,不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第3.0.4.4條。
17. 在凍脹地區(qū),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用多孔磚,未采取措施,不符合《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第6.2.2條。
18. 托墻梁側向腰筋不滿足 GB50011-2001第 7.5.4(3)條。即:沿梁高應設腰筋,數量不應少于2Ф14,間距不應大于200mm。
19. 框支梁的腰筋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8.2條。既:沿梁高應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直徑不小于16mm的腰筋。
20. 屋面活荷載計算檁條時取0.3kN/m2不符合《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 102:2002第3.2.2條。
21. 地下室底板抗水計算時,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載分項系數取1.2,應取為1.0。不符合《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第3.2.5條。
22.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下部的抗震墻的間距超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5條。
23.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 第10.2.15條。即: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體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3%,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25%;抗震設計時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24. 設防烈度選錯,不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1.0.4條。即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guī)定的權限審批、頒發(fā)的文件(圖件)確定。
25. 底框結構違反《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7.1.8條強條的情況較多,主要是上部砌體抗震墻與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墻對齊或基本對齊難以滿足。
26. 在鋼結構設計中,工程設計總說明未注明鋼材牌號,連接材料型號及鋼材的力學性能、化學成分等,不符合《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中1.0.5條。
27. 鋼結構設計中,未注明柱腳在地面以下部分應采用強度等級較低的砼包裹,即《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中8.9.3條。
參考文獻
1.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 來源:www.examda.com
2.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1
3.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
4.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
5.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
6. 《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
7.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
8. 《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 1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