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設安全管理

字號:

一、工程概況
     1.工程簡介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是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城鎮(zhèn)提供飲用水源及農田灌溉用水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全長51.7km,設計過水流量為100m3/s,總供水量為24.23億m3/a??偣て跒椋衬?,即2000年8月28日至2003年8月28日。工程建設總投資為49億元。
     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蓮湖、旗嶺和金湖3座供水泵站,水泵采用了同類型世界大液壓式全調節(jié)立軸抽芯式斜流泵的技術;興建走馬崗、觀音山、筆架山、石山、窯坑、鳳崗和沙灣7條城門形無壓隧洞,共長15km;興建蓮湖、旗嶺、樟洋和金湖4座渡槽,共長5.8km,其中,旗嶺、樟洋、金湖渡槽為同類型世界大的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U形薄殼渡槽(內凈寬×高=7.0m×5.4m,壁厚b=300mm);興修6條混凝土箱涵共長12.6km;興修5條混凝土倒虹吸管,共長2.6km;興建3.3km同類型世界大現(xiàn)澆環(huán)形后張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地下埋管(雙孔,單孔直徑=4800mm,管壁厚t=350mm);擴建9.3km人工渠道;此外,還有沿線分水建筑(設分水口30個)、橋梁、閘、堰、檢修泵房等次要建筑物和附屬建筑物。主要工程量為土石開挖749萬m3,土石回填469萬m3,混凝土澆筑113萬m3,鋼材10萬t。
     2.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點
     (1)工程施工戰(zhàn)線長,施工點多、人員居住分散,近百個工作面,投入參建人員7000余人、機械設備千余臺套,給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
     (2)工程沿線穿越東莞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交通發(fā)達,人口眾多,社會治安相對復雜,給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3)參加本工程施工的都是全國各地經過規(guī)范化培訓的大中型施工隊伍,但他們帶來的為數(shù)不少的民工由于接受安全教育少,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4)工程結構類型復雜,技術難度大,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如:隧洞施工,高邊坡、高空作業(yè),軟基礎處理,易燃易爆物品,防洪安全和大型起重、運輸設備管理等。
     二、管理措施
     1.確立高標準管理目標,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制度管理
     建設伊始,總指揮部就確立了爭創(chuàng)“安全、優(yōu)質、文明、高效的全國一流供水工程”的建設總目標。其中安全管理的具體目標是:安全生產、預防為主,杜絕工程施工中發(fā)生任何一例安全責任死亡事故防止重大機械設備事故的發(fā)生。把安全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要做到“四個足夠”,即足夠的思想認識、足夠的安全措施、足夠的資源投入和足夠的監(jiān)督檢查落實,實現(xiàn)“零”死亡事故目標。
     (1)成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參建各方的負責人組成,形成了總指揮部、指揮分部、施工監(jiān)理、施工單位的四級管理體系,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設置專職管理干部,負責日常的安全文明生產管理工作,同時,要求各施工單位建立健全自身組織機構,從單位第一責任人到作業(yè)者,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群管群策,相互監(jiān)督”的安全文明生產管理網絡。
     總指揮部還成立了治安社群部,了解社會動態(tài),掌握全線施工單位特別是重點部位的情況。完善保安制度,加強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公安部門與參建單位的聯(lián)系,協(xié)助參建單位搞好本工程范圍內的治安社群工作。
     (2)加強責任制建設。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責任制的落實,總指揮部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先后與各標段,包括監(jiān)理、施工、設計共28家參建單位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要求施工單位內部簽訂層層落實的責任書,并報總指揮部備案。
     (3)完善管理制度??傊笓]部頒發(fā)了本工程《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管理規(guī)定》,針對施工單位制定了“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先進單位”和:“安全生產‘零’事故特別獎”評定條件與辦法。每季度進行“施工標兵段”評比,每半年進行“里程碑達標先進單位”評比,完工后進行“優(yōu)秀施工單位”評比。另外,針對企業(yè)生產中存在的通病,制定了《現(xiàn)場違章操作處理辦法》和《安全責任死亡事故的處理辦法》等。將各單位的安全管理績效作為考核達標的重要條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產保證體系。
     (4)嚴格執(zhí)行事故報告制度??傊笓]部建立了傷亡事故報告制度和月傷(亡)事故報表制度,要求施工單位按時報送監(jiān)理,由監(jiān)理審核簽署意見后報總指揮部,嚴格履行各自的崗位職責。
     2.建立以安全質量為核心的競爭激勵機制
     (1)物質激勵。按照各標段中標合同金額的一定比例,設置上述各獎項的獎勵金,通過評比,符合條件的單位可獲獎。
     (2)精神激勵。主要獎項是施工標兵段、信得過標段、標段進位激勵獎、優(yōu)秀單位獎等。具體做法是:在工程全線16個土建標段中設置4個“施工標兵段”流動紅旗,每季度由總指揮部組織設計、監(jiān)理、施工、質量安全監(jiān)督項目站等單位負責人組成檢查評比組,對各標段進行全方位檢查,采取自報公議,現(xiàn)場驗證,無記名打分,并實行安全一票否決的方式,按綜合分從高到低排序,取綜合分高的前4名為“施工標兵段”。連續(xù)3次獲得“施工標兵段”就評為“信得過標段”,又連續(xù)3次保持“信得過標段”的,被視為“準優(yōu)秀施工單位”。在每次標兵段評比排序中,原8名以后的每進兩位和8名以前每進一位的標段,獲“標段進位獎”。連續(xù)3次排位在后一名的標段,將停工整改。工程竣工時對各標段進行綜合評比,達到優(yōu)秀標準的評為“優(yōu)秀單位”。
     (3)社會心理行為激勵。一是登報宣傳。獲得“施工標兵段”和“信得過標段”的單位,在報刊上進行宣傳。二是公開曝光。在《工程簡報》上設立“安全紅燈專欄”,對檢查發(fā)現(xiàn)有重大事故隱患的單位進行公開曝光。三是召開兩種現(xiàn)場會,一種是由先進單位介紹經驗和做法,參觀現(xiàn)場;另一種是現(xiàn)場剖析會,由后進單位對工程建設階段存在的問題查找原因,制訂措施,限期整改。四是設立流動紅旗交接儀式。經評比,凡未能保住“紅旗”的單位由其負責人在總指揮部領導的陪同下,把“紅旗”親自送到獲得紅旗的單位,并召開會議,交流情況,共同促進。
     有效的激勵機制發(fā)揮了巨大的威力和良好的作用,工程全面形成了建設“安全、優(yōu)質、文明、高效的全國一流供水工程”的共識。每個參建單位都把各自的建設任務作為本單位的形象工程、精品工程來抓,全工地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3.優(yōu)化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匹配,提高系統(tǒng)安全化建設管理水平
     工程建設中安全生產的根本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根本任務是實現(xiàn)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安全化,預防和消除事故。為使人、機、環(huán)境三者安全達到佳配置,總指揮部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大措施。
     (1)加強人員安全化建設,提高全體員工對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一是要求參建單位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崗前、用工考核,堅持持證上崗制度。針對不同的工種和作業(yè)要求,對人員的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技術方面的素質進行考核。二是加強教育與培訓。結合生產實際,舉辦安全管理培訓和加強法制教育,組織學習國家和省的有關安全生產的法令、法規(guī)、條例等,更新安全管理知識。三是開展安全技能、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組織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加強工地人員安全化建設,從而提高員工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確保機具和作業(yè)環(huán)境安全化,有足夠的技術措施和資源投入。一是強調施工單位投入使用的機具,要注重日常檢查、維護和保養(yǎng),提高機具的安全性、防護性和可靠性。二是要求施工單位在作業(yè)區(qū)域包括作業(yè)空間和作業(yè)時間,推行“定置”管理,即按照生產工藝過程,將機器定位、人員定崗、物料定置、流通定時的管理技術。三是要求施工單位在每一分項分部工程開工前,都應采取積極穩(wěn)妥的安全技術措施,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確保足夠的人、財、物投入。四是總指揮部成立了應急搶險專業(yè)隊,制訂各種應急預案,對工程施工中的突發(fā)事件采取應急措施。
     (3)強化現(xiàn)場管理,做到足夠的監(jiān)督檢查落實。一是總指揮部安委會除了日常的巡回檢查,還針對不同時期的生產任務,組織全方位的安全(隱患)大檢查、專項整治等。二是要求監(jiān)理單位做到每季度大檢查,施工單位的班組每周、車間每半月、項目部每月。檢查時均應做到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和難點,對有隱患的標段,通過發(fā)出整改通知單等函件,要求限期整改,并跟蹤落實,建立安全事故(隱患)管理臺賬。三是建立(不)定期的安全生產施工專題會議,對各個時期的安全管理進行評審,建立持續(xù)改進的工作程序。
     (4)事故隱患治理技術。對檢查出的各種事故隱患的治理,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單項隱患綜合治理,事故直接隱患與間接隱患并治,預防事故與減災并重,重點治理與動態(tài)治理相結合。通過分析隱患產生的原因,對系統(tǒng)中的人、機、環(huán)境進行整合,達到三者安全匹配,消除和預防事故隱患。
     工程從2000年8月開工以來,發(fā)生了諸如邊坡、隧洞塌方,腳手架變形破壞等較大宗事件20余起,但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未發(fā)生一例安全責任死亡事故,安全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