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護士基礎護理指導醫(yī)學上的常用臥位

字號:

(一)仰臥位(supine position)
    1.去枕仰臥位
    (1)姿勢:去枕仰臥,頭偏向一側(cè),兩臂放于身體兩側(cè),兩腿自然伸直,將枕橫立置于床頭。
    (2)適用范圍:①昏迷或全麻未清醒患者,可防止嘔吐物流入氣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②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預防腦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
    2.中凹臥位(休克臥位)
    (1)姿勢:抬高頭胸部約10°~20°,抬高下肢約20°~30°。
    (2)適用范圍:休克患者。抬高頭胸部,有利于保持氣道通暢,改善通氣;抬高下肢,有利于靜脈血回流,增加心輸出量。
    3.屈膝仰臥位
    (1)姿勢:患者自然仰臥,頭下墊枕頭,兩臂放在身體兩側(cè),雙腿曲屈,并稍向外分開使腹肌放松。
    (2)適用范圍:適用于胸腹部檢查或行導尿術(shù)、會陰沖洗時。
    (二)側(cè)臥位(side-lying position)
    (1)姿勢:患者側(cè)臥,兩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彎曲;必要時兩膝之間、背后、胸腹前可放置一軟枕支撐。
    (2)適用范圍:①灌腸、肛門檢查,配合胃鏡、腸鏡檢查。②側(cè)臥與平臥交替可預防壓瘡。③臀部肌內(nèi)注射(上腿伸直,下腿彎曲)。
    (三)半坐臥位(fowler position)
    1.姿勢 患者臥床上,以髖關(guān)節(jié)為軸心,搖起床頭支架使上半身抬高與床的水平成30°~50°角(自動床、半自動床、或手搖床),再搖起膝下支架。放平時,先搖平膝下支架,再搖平床頭支架。若無搖床可在床頭墊褥下放一靠背架,將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單包裹膝枕墊在膝下將兩端帶子固定于床兩側(cè),以免患者下滑, 放平時應先放平膝下,再放平床頭。
    2.適用范圍
    (1)心肺疾患所引起的呼吸困難的患者。
    (2)腹腔、盆腔手術(shù)后或有炎癥的病人,采取半坐臥位,可使腹腔滲出物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化。
    (3)腹部手術(shù)后,采取半坐臥位能減輕腹部傷口縫合處的張力,避免疼痛。
    (4)某些面部及頸部手術(shù)后患者,取半坐臥位可減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復期體質(zhì)虛弱的患者。
    (四)端坐位(sitting position)
    1.姿勢 患者坐在床上,身體稍向前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墊軟枕,病員可伏桌休息,并用床頭支架或靠背架抬高床頭,使病人的背部也能向后依靠。
    2.適用范圍 心力衰竭、心包積液、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時的患者。由于呼吸極度困難,患者被迫端坐。
    (五)俯臥位(prone position)
    1.姿勢 患者俯臥,頭轉(zhuǎn)向一側(cè),兩臂屈曲放于頭的兩側(cè),兩腿伸直,胸下、髖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
    2.適用范圍 ①腰背部檢查或配合胰、膽管造影檢查時。②脊椎手術(shù)后或腰、背、臀部有傷口,不能平臥或側(cè)臥的患者。③胃腸脹氣所致腹痛時。
    (六)頭低足高位(trendelenburg position )
    1.姿勢 患者仰臥,枕頭橫立于床頭,以防碰傷頭部。床尾用木墩或其它支托物墊高15~30cm.
    2.適用范圍 ①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②十二指腸引流,有利于膽汁引流。③產(chǎn)婦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出。④下肢牽引時作為反牽引力。這種體位使患者感覺不適,不宜長時間使用。顱內(nèi)高壓者禁用。
    (七)頭高腳低位 (dorsal elevated position)
    1.姿勢 患者仰臥,床頭用木墩或其他支托物墊高15~30cm 或視病情而定。
    2.適用范圍 ①減輕顱內(nèi)壓,預防腦水腫。②頸椎骨折作顱骨牽引時作為反牽引力。
    (八)膝胸臥位(knee-chest position)
    1.姿勢 患者跪姿,兩小腿平放床上,大腿與床面垂直,兩腿稍分開,胸及膝部緊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zhuǎn)向一側(cè),兩臂屈放于頭的兩側(cè)。
    2.適用范圍 ①肛門、直腸、乙狀鏡檢查及治療。②矯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后傾。③促進產(chǎn)后子宮復原。
    (九)截石位(lithotomy position)
    1.姿勢 患者仰臥于檢查臺上,兩腿分開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齊床邊,兩手放在胸前或身體兩側(cè)。
    2.適用范圍 ①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shù)。②產(chǎn)婦分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