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護士指導之損傷的修復之創(chuàng)傷愈合二

字號:

2.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 見于組織缺損較大、創(chuàng)緣不整、哆開、無法整齊對合,或伴有感染的傷口。這種傷口的愈合與一期愈合有以下不同:①由于壞死組織多,或由于感染,繼續(xù)引起局部組織變性、壞死,炎癥反應明顯。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壞死組織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開始。②傷口大,傷口收縮明顯,從傷口底部及邊緣長出多量的肉芽組織將傷口填平。③愈合的時間較長,形成的瘢痕較大
    3.痂下愈合(healing under scab) 傷口表面的血液、滲出液及壞死物質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進行上述愈合過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脫落。痂下愈合所需時間通常較無痂者長,因此時的表皮再生必須首先將痂皮溶解,然后才能向前生長。痂皮由于干燥不利于細菌生長,故對傷口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如果痂下滲出物較多,尤其是已有細菌感染時,痂皮反而成了滲出物引流排出的障礙,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
    三、影響再生修復的因素
    從上述可以看出,損傷的程度及組織的再生能力決定修復的方式、愈合的時間及瘢痕的大不。因此,治療原則應是縮小創(chuàng)面(如對合傷口)、防止再損傷和促進組織再生。雖然組織的再生能力是在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但仍受全身及局部條件的影響。因此,應當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進組織再生修復。此外,由于瘢痕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成危害,因而有時需要抑制瘢痕的形成或者促進瘢痕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