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注射常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變,其操作技巧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是能否減輕病人的痛苦的關鍵。現將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的一些體會記錄下來,與大家共勉。
1 熟悉并掌握頸動脈的體表解剖位置
從體表觀察,頸動脈位于喉部甲狀軟骨兩側,胸鎖乳突肌的內側。頸動脈注射時,進針位置即上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甲狀軟骨下緣1cm處,用手觸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即為穿刺部位。通過學習解剖學我們應更進一步了解到: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而在其分叉處有兩處重要結構,即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按壓或穿刺其部位可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等一系列臨床變化。在甲狀軟骨下緣分布有甲狀腺,注射時若不小心容易損傷其組織。由此可見,頸動脈注射并不像臨床上選位進針那么簡單,只有正確的掌握其解剖位置,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提高頸動脈穿刺成功率,杜絕護理差錯事故的發(fā)生及因其引發(fā)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2 注射過程中的要求
在進行注射時,首先要幫患者選擇好正確的體位,一般采用平臥位,將枕頭墊于頸下(高約8~10cm),頭向后仰,盡量暴露頸部(致使頸部皮膚繃緊以利于穿刺),頭略偏向于穿刺部位的對側(以偏離正中線1~2cm為宜),術者站于病人的右側進行操作。首先要根據解剖位置尋找正確的注射部位,進行常規(guī)的皮膚消毒后,用左手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其搏動明顯處的血管,右手食指和拇指固定準針柄部位進行垂直進針,見回血,表明穿刺成功。進針時要注意進針方向,其垂直角度以與頸動脈垂直方向為準,而非與水平面垂直。只有正確掌握其進針角度和頸動脈的部位,才能提高頸動脈穿刺成功率。
3 注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頸動脈注射過程中有許多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面:(1)進針操作前,首先向患者講解注射的必要性及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用藥后的反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其緊張和焦慮情緒,并囑咐在穿刺成功后盡量避免咳嗽及吞咽動作,如有不適盡快告訴醫(yī)護人員以免穿刺針脫出造成穿刺失??;(2)穿刺過程中,注意盡量做到一次成功,避免多次穿刺造成頸部損傷;(3)拔針后要注意用手按壓穿刺點5~10min,并注意按壓力度要適中,以免血液滲出,造成皮下血腫,影響下一次穿刺。在拔針后按壓時要注意按壓位置正確,以免按壓到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
我們只有了解了頸動脈的位置、掌握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項,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提高我們穿刺的成功率,減輕病人痛苦。
1 熟悉并掌握頸動脈的體表解剖位置
從體表觀察,頸動脈位于喉部甲狀軟骨兩側,胸鎖乳突肌的內側。頸動脈注射時,進針位置即上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甲狀軟骨下緣1cm處,用手觸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即為穿刺部位。通過學習解剖學我們應更進一步了解到: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而在其分叉處有兩處重要結構,即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按壓或穿刺其部位可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等一系列臨床變化。在甲狀軟骨下緣分布有甲狀腺,注射時若不小心容易損傷其組織。由此可見,頸動脈注射并不像臨床上選位進針那么簡單,只有正確的掌握其解剖位置,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提高頸動脈穿刺成功率,杜絕護理差錯事故的發(fā)生及因其引發(fā)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2 注射過程中的要求
在進行注射時,首先要幫患者選擇好正確的體位,一般采用平臥位,將枕頭墊于頸下(高約8~10cm),頭向后仰,盡量暴露頸部(致使頸部皮膚繃緊以利于穿刺),頭略偏向于穿刺部位的對側(以偏離正中線1~2cm為宜),術者站于病人的右側進行操作。首先要根據解剖位置尋找正確的注射部位,進行常規(guī)的皮膚消毒后,用左手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其搏動明顯處的血管,右手食指和拇指固定準針柄部位進行垂直進針,見回血,表明穿刺成功。進針時要注意進針方向,其垂直角度以與頸動脈垂直方向為準,而非與水平面垂直。只有正確掌握其進針角度和頸動脈的部位,才能提高頸動脈穿刺成功率。
3 注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頸動脈注射過程中有許多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面:(1)進針操作前,首先向患者講解注射的必要性及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用藥后的反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其緊張和焦慮情緒,并囑咐在穿刺成功后盡量避免咳嗽及吞咽動作,如有不適盡快告訴醫(yī)護人員以免穿刺針脫出造成穿刺失??;(2)穿刺過程中,注意盡量做到一次成功,避免多次穿刺造成頸部損傷;(3)拔針后要注意用手按壓穿刺點5~10min,并注意按壓力度要適中,以免血液滲出,造成皮下血腫,影響下一次穿刺。在拔針后按壓時要注意按壓位置正確,以免按壓到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
我們只有了解了頸動脈的位置、掌握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項,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提高我們穿刺的成功率,減輕病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