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guān)嶺等20多個縣,少數(shù)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guān)等縣。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進(jìn)行交際的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打鐵業(yè)比較發(fā)達(dá),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仡佬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生活習(xí)俗等方面和當(dāng)?shù)貪h族相似。節(jié)日大體與漢族相同,春節(jié)是他們的節(jié)日。
禁忌 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nèi);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
日常食俗 仡佬族習(xí)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發(fā)酵發(fā)酸后的肉菜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干飯,即大米干飯或玉米干飯。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飯很別致,一種是先將玉米磨成細(xì)粒,放入鍋內(nèi)蒸熟或半熟,然后攤開碾碎、拌水,再復(fù)蒸兩次,成飯后軟香可口;另一種是將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鍋煮成半熟后撈出再蒸熟食用。平壩地區(qū)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飯,制作時先將玉米粒和大米分別蒸成半熟,然后拌勻再蒸即可食用。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時先將糯粑,烤、炸、煮均可。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fēng)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fēng)味菜肴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種風(fēng)味菜肴。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干鍋內(nèi)爆成半熟,然后油炒煳;或?qū)⒛劾苯分蟪砂胧?,曬干,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釀制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節(jié)慶、禮儀食俗 仡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七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糯米粑是仡佬族節(jié)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nèi),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還用豆豉葉(扁竹葉)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開荒辟草時插草為標(biāo);廣西的仡佬族還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紅薯之習(xí)。在端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及其他所有節(jié)日,都要宴請賓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間廣為流傳的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xiàn)新等,特別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的牛王節(jié),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jié)日,每到這一天,當(dāng)?shù)氐呢罾凶鍤ⅧB、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愿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yǎng)牛戶屆時都要停止使役,讓耕牛休息,用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只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罢甄R子”,使它興高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jié)日,酒必不可少。在男女青年結(jié)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jīng)締結(jié)。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都要辦“三么臺”酒宴進(jìn)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涼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為“大菜”,另有各種炒菜如:粉條、酥肉、豆腐絲、湯等,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制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于門外,內(nèi)插長粽葉莖一根,其下用短篾片撐開,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八月節(jié)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莫過于八月節(jié)(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jié)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后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tuán)結(jié)一心。隨后,“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后,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jù)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xù)到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
典型食品 辣椒骨為仡佬族的典型食品,是仡佬族傳統(tǒng)湯菜和佐料,用豬骨如雞肉及大量辣椒粉腌制而成,特點是辛辣開胃。其制法是先將豬骨搗碎,再加適量的辣椒粉,拌入燒酒、花椒和食鹽,放入壇中密封,約十天半個月后即可開壇食用。食用時,可單獨熬湯,也可做配料與其他肉菜一起做菜,尤其是食玉米飯時,必不可少。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進(jìn)行交際的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打鐵業(yè)比較發(fā)達(dá),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仡佬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生活習(xí)俗等方面和當(dāng)?shù)貪h族相似。節(jié)日大體與漢族相同,春節(jié)是他們的節(jié)日。
禁忌 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nèi);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
日常食俗 仡佬族習(xí)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發(fā)酵發(fā)酸后的肉菜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干飯,即大米干飯或玉米干飯。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飯很別致,一種是先將玉米磨成細(xì)粒,放入鍋內(nèi)蒸熟或半熟,然后攤開碾碎、拌水,再復(fù)蒸兩次,成飯后軟香可口;另一種是將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鍋煮成半熟后撈出再蒸熟食用。平壩地區(qū)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飯,制作時先將玉米粒和大米分別蒸成半熟,然后拌勻再蒸即可食用。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時先將糯粑,烤、炸、煮均可。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fēng)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fēng)味菜肴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種風(fēng)味菜肴。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干鍋內(nèi)爆成半熟,然后油炒煳;或?qū)⒛劾苯分蟪砂胧?,曬干,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釀制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節(jié)慶、禮儀食俗 仡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七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糯米粑是仡佬族節(jié)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nèi),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還用豆豉葉(扁竹葉)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開荒辟草時插草為標(biāo);廣西的仡佬族還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紅薯之習(xí)。在端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及其他所有節(jié)日,都要宴請賓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間廣為流傳的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xiàn)新等,特別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的牛王節(jié),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jié)日,每到這一天,當(dāng)?shù)氐呢罾凶鍤ⅧB、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愿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yǎng)牛戶屆時都要停止使役,讓耕牛休息,用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只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罢甄R子”,使它興高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jié)日,酒必不可少。在男女青年結(jié)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jīng)締結(jié)。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都要辦“三么臺”酒宴進(jìn)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涼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為“大菜”,另有各種炒菜如:粉條、酥肉、豆腐絲、湯等,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制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于門外,內(nèi)插長粽葉莖一根,其下用短篾片撐開,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八月節(jié)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莫過于八月節(jié)(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jié)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后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tuán)結(jié)一心。隨后,“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后,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jù)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xù)到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
典型食品 辣椒骨為仡佬族的典型食品,是仡佬族傳統(tǒng)湯菜和佐料,用豬骨如雞肉及大量辣椒粉腌制而成,特點是辛辣開胃。其制法是先將豬骨搗碎,再加適量的辣椒粉,拌入燒酒、花椒和食鹽,放入壇中密封,約十天半個月后即可開壇食用。食用時,可單獨熬湯,也可做配料與其他肉菜一起做菜,尤其是食玉米飯時,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