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法律英語專業(yè)術語的詞原

字號:

1)。沿用舊的法律用語——語言在社會發(fā)展的任何階段都是交際工具,它一視同仁的為社會服務。因此它的一些基本符號從古至今一直被沿用著。法律條文中同樣也選用了一些舊的包括古代的法律術語。如漢語中的“自首”、“大赦”、“訴狀”等。英語中的“exile(流放)”、“ransom(贖金)”、“summons(傳票)”等。社會繼承和使用這些舊的法律術語是因為它們在長期的使用中已具備了為人們所公認的特定的含義,沒必要舍近求遠重新創(chuàng)造新的法律術語。
    2)創(chuàng)造新的法律術語——在全球化,新科技的影響下許多新發(fā)生的社會現(xiàn)象已非原有的常規(guī)字詞所能適切表達,因而生成大量新詞,新字。新詞的形成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1.復合法(Compounding )2.衍生法(Derivation)3.字義轉換(Shifting meaning )4.文法功能引申(Extension in Grammatical Function)5.縮略法(Abbrevation)6.混成法(Blendign)7.借用法(Borrowing )8.造新詞……新詞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聞媒體記者的生花妙筆,少部分則出自學者專家的巧思,通過社會大眾的廣泛接受,正式成為“新詞”(Neologism),構成整體語言的一部分,使法律術語的內容更加豐富。例如:securities act (證券法) , contract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承包經(jīng)營責任制) computer crime (計算機犯罪)。
    創(chuàng)造新詞還有一種方法是“舊詞獲得新義”,即桓齟駛竦昧艘桓魴碌拇室宸凍?,使原来抵\澩鐨問椒只鲆桓魴碌拇室濉@紓篴dministor原指任何管理人,自從80年代以來,在英國獲得新義“法庭指定的破產(chǎn)公司管理人”。
    從事法律及新聞翻譯工作者對新詞的意涵及生成背景不能不予認識。譯者必須注意運用那些能確切表達原文本產(chǎn)生時其內在意義的術語。如果譯者忽略了法律術語的發(fā)展,有時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如下例所示:這是發(fā)生在紐約的一場對澳大利亞*授權原告與他妻子Scheidung 的判決的翻譯。該判決是在1938年以前做出的。那時,Scheidung在澳大利亞法律中根本不像今天是“divorce”(離婚)的意思,而是分居。然而譯者用了“divorce”這一詞,該詞依據(jù)德國法律是正確的,而按照澳大利亞法律是錯誤的。由于這個譯者的錯誤,盡管這個人只是從法律意義上與第一個妻子分居,但他還是被允許在紐約重新結婚。由此,譯者不能忽視法律術語的意義在不斷發(fā)展這一事實。
    3)吸收外來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法制必然需要進一步完善發(fā)展,這就需要借鑒援引其他法制較完善的國家的立法經(jīng)驗,適時的援引其他國家法律活動中經(jīng)常使用的法律術語。例如:“破產(chǎn)”,“專利 ”,“法人”“知識產(chǎn)權”等。在英語語言中,除吸收現(xiàn)代各國相關的新的法律術語外,外來法律術語來原主要是法語和拉丁語。如法語的statute(法令), assize(巡回審判) ,warrant(搜查令);拉丁語的 de facto fort(事實上的侵權行為) ,proviso(限制性條款)等 .這是法律英語的一大特點。
    4)由民族共同語的一般詞匯成員轉化而成的法律術語——對民族共同語進行改造并賦予它特定的法律含義就產(chǎn)生了法律專業(yè)術語。如“告訴”一詞,作為一個法律專業(yè)術語,既改變了原來的語音形式,又改變了原來的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