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知識:靜脈輸液技術操作要注意的幾點

字號:

作為一名臨床護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及護理帶教工作中常常感到臨床部分具體操作中和現行護理教材中有差異,現以靜脈輸液操作相關問題淺談幾點看法。
    1 有關輸液的解釋醫(yī)學教育網www.med66.com
    目前我們要求進行操作前說明目的,操作完畢后交代注意事項,在整體護理病房輸液過程中還會結合健康教育。但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補液中病人一般要求臥床,尤其是接受輸液治療較長的病人,穿刺部位很可能是一些較脆弱的小血管,不好固定的部位,護士千叮嚀萬囑咐別亂動,病人小心翼翼地躺在床上,因此最想知道今天自己要補多少液。而多數護士常常是習慣在打完針第三次核對時告訴病人今天的補液量。病人想知道今天補液量的意愿沒有得到滿足,必然會產生焦慮。所以建議護士在工作中加強靈活性和主動性,在首次查對時就告訴病人他今天的補液量。現在很多醫(yī)院已進行了電腦化處理醫(yī)囑,打印輸液卡,如果在輸液卡上自動統(tǒng)計輸液量,也是一項減少護士工作量的有效方法。
    2 進針前囑病人握拳視操作部位而定
    為了使血管充盈,操作規(guī)程中要求護士囑病人握拳,但臨床中病人握拳后拳頭呈一金字塔形,如果穿刺部位是在臨床護士最常選用的手背靜脈,那么此時護士很難繃緊手背皮膚,操作也很不方便,因此,通常的做法是護士用左手握住病人需穿刺的手,大拇指在病人手背繃緊皮膚,其余四指輕持病人的手心。同時,護士的手與病人相握,使病人感到鎮(zhèn)定和放松,有利于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而穿刺的部位在肘正中靜脈或手臂上的靜脈,則囑病人握拳是不影響護士的操作的。
    3 進針的角度視穿刺的血管部位和粗細而定
    為了避免較細的血管穿透,學校操作規(guī)程中要求20°角進針,但在穿刺肘中靜脈等粗大靜脈時,可采用60°角進針,見回血后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少許。這種方式進針,由于角度高,通過真皮層時間減少,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并且由于血管粗大,不易穿透靜脈。醫(yī)學教育網www.med66.com
    4 針管固定
    目前大多數醫(yī)院已有輸液貼代替以往用膠布和小紗塊進行固定。以往用膠布固定時常用的三條膠布固定法是第一條膠布固定住針柄,第二條交叉固定,第三條固定覆蓋進針點的小紗塊和部分頭皮針軟管。而現在所用的一次性輸液貼含小紗塊的那條很寬,可以一下完成固定針柄和覆蓋進針點的兩個步驟,而如果在病人安靜配合的狀態(tài)下,是不需交叉固定,因為交叉的膠布貼緊了含小紗塊的膠布,在輸液完畢后拔針用含小紗塊按壓的操作變的較為復雜。所以這樣的病人只要兩條膠布固定即可,當然在病人煩躁、昏迷、不配合的情況下必須交叉固定。
    5 拔針的手法及按壓時間
    拔針以前是用棉簽在血管上方,如今采用輸液貼,可以先分離膠布,用左手大拇指輕放在進針點側邊,右手迅速拔針,然后左手大拇指繃緊皮膚,壓迫靜脈,再右手大拇指用帶小紗塊的輸液貼按壓針眼。這樣的拔針方法病人疼痛感較棉簽按壓拔針法輕。而按壓時間目前尚無明確規(guī)定,有些護士只按壓到不再見有血液流出體表,而這樣往往會造成病人皮下瘀血。為了限度減少瘀血,一般要按壓3~4min,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瘀血。
    總之,由于整體護理的普遍開展,臨床護士已逐漸重視病人的心理、社會、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而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護理方法也有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