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跨年度勞務收入的確認與核算——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重點計算)
確認公式:
⑴本期確認的收入=勞務總收入×完工進度-以前期間已確認的收入
⑵本期確認的費用=勞務總成本×完工進度-以前期間確認的費用
(1)發(fā)生成本
借:勞務成本
貸:銀行存款
應付職工薪酬等
(2)預收款項
借:銀行存款
貸:預收帳款
(3)勞務轉收入
借:預收帳款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4)同時結轉勞務成本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貸:勞務成本
14.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的計算和核算
納稅調整
(1)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增項目-納稅調減項目
(2)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33%
(3)分析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增減情況,確定所得稅費用
借:所得稅費用 [倒擠出的結果,則為當年確認的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若減少,則貸記]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33%]
遞延所得稅負債 [若減少,則借記]
(2) 所得稅費用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3)實繳所得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15.利潤的計算和分配(綜合題)
⑴營業(yè)利潤=營業(yè)收入-營業(yè)成本-營業(yè)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⑵利潤總額=營業(yè)利潤+營業(yè)外收入-營業(yè)外支出
⑶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利潤的計算
(1) 結轉各項收入利得類科目
借:主營業(yè)務收入
其他業(yè)務收入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投資收益
營業(yè)外收入
貸:本年利潤
(2) 結轉各項費用、損失類科目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其他業(yè)務成本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
營業(yè)外支出
(3) 所得稅費用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利潤的分配
⑴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方余額表示累計未分配利潤數(shù)額,借方數(shù)額表示累計未彌補的虧損額。
例1、D股份有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潤為0,本年實現(xiàn)利潤200萬元,本年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20萬元,宣告發(fā)放的股利80萬元。
(1) 結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2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0
(2)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宣告發(fā)放現(xiàn)金股利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20
-應付現(xiàn)金股利80
貸:盈余公積20
應付股利80
(3)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
貸: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20
-應付現(xiàn)金股利80
第七章成本核算——預測必考的計算題1道,出題范圍有:
1.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交互分配法
要點
1.交互分:對內分配率= 原分配金額 / 內外勞務總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對外分配總成本 = 原分配金額+“我用別人的”–“別人用我的”
2.對外分: 對外分配率= 對外分配總成本 / 對外勞務數(shù)量
[練1]
供電和機修是兩個輔助生產車間,該月供電車間發(fā)生費用4 400元,機修車間發(fā)生費用19 500元。該月兩個輔助生產車間提供勞務情況如下:
部門 供電 機修 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車間管理部門 廠部 總計
供電車間(度) 2000 6000 8000 5000 3000 24000
機修車間(小時) 3000 12000 1000 16000
要求:1.計算交互分配的分配率,以及相互分配的輔助生產成本;
2.計算對外分配的分配率,以及受益部門分配的輔助生產成本;
3.編制交互分配和對外分配的會計分錄
答案:
1.交互分配:
供電分配率= 4400/24000=0.1834元/度
機修分配率=19500/16000=1.2188元/小時
供電車間應負擔的機修費=3000小時×1.218元/小時=3656.4元
機修車間應負擔的電費=2000度×0.1834元/度=368.6元
供電對外分配總成本=4400+3656.4-368.6=7688元(四舍五入,取整)
機修對外分配總成本=19500+368.6-3656.4=16212.2元
交互分配分錄: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3656.4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368.6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368.6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3656.4
2.對外分配:
供電分配率= 7688/(24000-2000)= 0.3495元/度
機修分配率= 16212.2/(16000-3000)= 1.2471元/小時
甲產品應負擔的電費= 6000×0.3495=2097元
乙產品應負擔的電費=8000×0.3495=2796元
車間管理部門應負擔的電費=5000×0.3495=1747.5元
廠部應負擔的電費=7688-2079-2796-1747.5=1047.5元(避免誤差,用倒擠)
車間管理部門應負擔的機修費= 12000×1.2471=14965元
廠部應負擔的機修費=16212.2-14965 =1247.2元(避免誤差,用倒擠)
對外分配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 2097
——基本生產成本——乙 2796
制造費用 1747.5
管理費用 1047.5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7688
借:制造費用 14965
管理費用 1247.2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16212.2
[練2]
有供水和供電兩個輔助生產車間,2007年1月交互分配前供水車間發(fā)生生產費用90000元,應負擔供電車間的電費27000元;供水總量50萬噸(其中供電車間耗用5萬噸,基本生產車間35萬噸,行政管理部門10萬噸);2007年1月對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受益單位分配水費的總成本為( )元。
A.81 000 B.105 300 C.108 000 D.117 000
答案:C 90000+27000-[90000/50萬噸×5萬噸]=108 000元
2.制造費用的月末分配——(定額/機器)工時比例法
3.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約當產量比例法的運用
基本公式:本月完工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產品成本 -月末在產品成本
例1、 某B產品單位工時定額400小時,經兩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單位工時定額為:第一道工序,160小時工序,第二道工序240小時。假定各工序內在在產品完工程度平均為50%。計算在產品完工程度。
第一道工序: (160×50%)÷400×100%=20%
第二道工序(160+240×50%)÷400×100%=70%
注意:如果各工序在產品數(shù)量和單位工時定額都相差不多,在產品的完工程度也可按50%計算。
例2、 某公司完工產品產量3000個,在產品數(shù)量400個,完工程度按50%計算;原材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其他成本按約當產量比例分配。C產品月初在產品和本月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共計13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640000元,制造費用960000元。
(1) 直接材料分配:一次投入,不必計算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成本= 13600000÷(3000+400)×3000=12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成本= 13600000÷(3000+400)×400=160000(元)
(2)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成本 =640000÷(3000+400×50%)×3000= 6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成本 =640000÷(3000+400×50%)×200= 40000(元)
(3) 制造費用的分配: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 =640000÷(3000+400×50%)×3000=9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 =640000÷(3000+400×50%)×200=60000(元)
(4)C產品本月完工產品成本=1200000+600000+900000=2,700000(元)
C產品本月在產品成本=160000+40000+60000= 260000(元)
借:庫存商品 2700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2700000
4.可比產品成本降低分析
可比產品降低額=可比產品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本年累計總成本-本年累計實際總成本
可比產品降低率=可比產品降低額÷可比產品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本年累計總成本
5.成本差異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分析
材料消耗量變動的影響(量差)=(實際數(shù)量-計劃數(shù)量)×計劃價格
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價差)=(實際價格-計劃價格)× 實際數(shù)量
(2)直接人工成本分析
單位產品所耗用工時變動的影響(量差)=(實際工時-計劃工時)×每小時計劃工資成本
每小時工資成本變動影響(價差)=(實際每小時工資成本-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實際工時
確認公式:
⑴本期確認的收入=勞務總收入×完工進度-以前期間已確認的收入
⑵本期確認的費用=勞務總成本×完工進度-以前期間確認的費用
(1)發(fā)生成本
借:勞務成本
貸:銀行存款
應付職工薪酬等
(2)預收款項
借:銀行存款
貸:預收帳款
(3)勞務轉收入
借:預收帳款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4)同時結轉勞務成本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貸:勞務成本
14.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的計算和核算
納稅調整
(1)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增項目-納稅調減項目
(2)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33%
(3)分析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增減情況,確定所得稅費用
借:所得稅費用 [倒擠出的結果,則為當年確認的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若減少,則貸記]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33%]
遞延所得稅負債 [若減少,則借記]
(2) 所得稅費用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3)實繳所得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15.利潤的計算和分配(綜合題)
⑴營業(yè)利潤=營業(yè)收入-營業(yè)成本-營業(yè)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⑵利潤總額=營業(yè)利潤+營業(yè)外收入-營業(yè)外支出
⑶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利潤的計算
(1) 結轉各項收入利得類科目
借:主營業(yè)務收入
其他業(yè)務收入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投資收益
營業(yè)外收入
貸:本年利潤
(2) 結轉各項費用、損失類科目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其他業(yè)務成本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
營業(yè)外支出
(3) 所得稅費用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利潤的分配
⑴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方余額表示累計未分配利潤數(shù)額,借方數(shù)額表示累計未彌補的虧損額。
例1、D股份有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潤為0,本年實現(xiàn)利潤200萬元,本年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20萬元,宣告發(fā)放的股利80萬元。
(1) 結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2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0
(2)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宣告發(fā)放現(xiàn)金股利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20
-應付現(xiàn)金股利80
貸:盈余公積20
應付股利80
(3)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
貸: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20
-應付現(xiàn)金股利80
第七章成本核算——預測必考的計算題1道,出題范圍有:
1.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交互分配法
要點
1.交互分:對內分配率= 原分配金額 / 內外勞務總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對外分配總成本 = 原分配金額+“我用別人的”–“別人用我的”
2.對外分: 對外分配率= 對外分配總成本 / 對外勞務數(shù)量
[練1]
供電和機修是兩個輔助生產車間,該月供電車間發(fā)生費用4 400元,機修車間發(fā)生費用19 500元。該月兩個輔助生產車間提供勞務情況如下:
部門 供電 機修 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車間管理部門 廠部 總計
供電車間(度) 2000 6000 8000 5000 3000 24000
機修車間(小時) 3000 12000 1000 16000
要求:1.計算交互分配的分配率,以及相互分配的輔助生產成本;
2.計算對外分配的分配率,以及受益部門分配的輔助生產成本;
3.編制交互分配和對外分配的會計分錄
答案:
1.交互分配:
供電分配率= 4400/24000=0.1834元/度
機修分配率=19500/16000=1.2188元/小時
供電車間應負擔的機修費=3000小時×1.218元/小時=3656.4元
機修車間應負擔的電費=2000度×0.1834元/度=368.6元
供電對外分配總成本=4400+3656.4-368.6=7688元(四舍五入,取整)
機修對外分配總成本=19500+368.6-3656.4=16212.2元
交互分配分錄: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3656.4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368.6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368.6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3656.4
2.對外分配:
供電分配率= 7688/(24000-2000)= 0.3495元/度
機修分配率= 16212.2/(16000-3000)= 1.2471元/小時
甲產品應負擔的電費= 6000×0.3495=2097元
乙產品應負擔的電費=8000×0.3495=2796元
車間管理部門應負擔的電費=5000×0.3495=1747.5元
廠部應負擔的電費=7688-2079-2796-1747.5=1047.5元(避免誤差,用倒擠)
車間管理部門應負擔的機修費= 12000×1.2471=14965元
廠部應負擔的機修費=16212.2-14965 =1247.2元(避免誤差,用倒擠)
對外分配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 2097
——基本生產成本——乙 2796
制造費用 1747.5
管理費用 1047.5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 7688
借:制造費用 14965
管理費用 1247.2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 16212.2
[練2]
有供水和供電兩個輔助生產車間,2007年1月交互分配前供水車間發(fā)生生產費用90000元,應負擔供電車間的電費27000元;供水總量50萬噸(其中供電車間耗用5萬噸,基本生產車間35萬噸,行政管理部門10萬噸);2007年1月對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受益單位分配水費的總成本為( )元。
A.81 000 B.105 300 C.108 000 D.117 000
答案:C 90000+27000-[90000/50萬噸×5萬噸]=108 000元
2.制造費用的月末分配——(定額/機器)工時比例法
3.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約當產量比例法的運用
基本公式:本月完工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產品成本 -月末在產品成本
例1、 某B產品單位工時定額400小時,經兩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單位工時定額為:第一道工序,160小時工序,第二道工序240小時。假定各工序內在在產品完工程度平均為50%。計算在產品完工程度。
第一道工序: (160×50%)÷400×100%=20%
第二道工序(160+240×50%)÷400×100%=70%
注意:如果各工序在產品數(shù)量和單位工時定額都相差不多,在產品的完工程度也可按50%計算。
例2、 某公司完工產品產量3000個,在產品數(shù)量400個,完工程度按50%計算;原材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其他成本按約當產量比例分配。C產品月初在產品和本月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共計13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640000元,制造費用960000元。
(1) 直接材料分配:一次投入,不必計算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成本= 13600000÷(3000+400)×3000=12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成本= 13600000÷(3000+400)×400=160000(元)
(2)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成本 =640000÷(3000+400×50%)×3000= 6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成本 =640000÷(3000+400×50%)×200= 40000(元)
(3) 制造費用的分配: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 =640000÷(3000+400×50%)×3000=900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 =640000÷(3000+400×50%)×200=60000(元)
(4)C產品本月完工產品成本=1200000+600000+900000=2,700000(元)
C產品本月在產品成本=160000+40000+60000= 260000(元)
借:庫存商品 2700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2700000
4.可比產品成本降低分析
可比產品降低額=可比產品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本年累計總成本-本年累計實際總成本
可比產品降低率=可比產品降低額÷可比產品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本年累計總成本
5.成本差異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分析
材料消耗量變動的影響(量差)=(實際數(shù)量-計劃數(shù)量)×計劃價格
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價差)=(實際價格-計劃價格)× 實際數(shù)量
(2)直接人工成本分析
單位產品所耗用工時變動的影響(量差)=(實際工時-計劃工時)×每小時計劃工資成本
每小時工資成本變動影響(價差)=(實際每小時工資成本-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實際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