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工程師: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二十)

字號:

第7.5.1條 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受彎構件,其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
     當hw/b≤4時
    V≤0.25βcfcbh0 (7.5.1-1)
     當hw/b≥6時
    V≤0.2βcfcbh0 (7.5.1-2)
     當4<hw/b<6時,按線性內插法確定。
     式中
     V--構件斜截面上的剪力設計值;
     β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取βc=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取βc=0.8;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
     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表4.1.4采用;
     b--矩形截面的寬度,T形截面或I形截面的腹板寬度;
     h0--截面的有效高度;
     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I形截面,取腹板凈高。
     注:1對T形或I形截面的簡支受彎構件,當有實踐經驗時,公式(7.5.1-1)中的系數可改用0.3;
     2對受拉邊傾斜的構件,當有實踐經驗時,其受剪截面的控制條件可適當放寬。
     第7.5.2條 在計算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時,其剪力設計值的計算截面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
     1 支座邊緣處的截面(圖7.5.2a、b截面1-1);
     2 受拉區(qū)彎起鋼筋彎起點處的截面(圖7.5.2a截面2-2、3-3);
     3 箍筋截面面積或間距改變處的截面(圖7.5.2b截面4-4);
     4 腹板寬度改變處的截面。
     注:1 對受拉邊傾斜的受彎構件,尚應包括梁的高度開始變化處、集中荷載作用處和其他不利的截面;
     2 箍筋的間距以及彎起鋼筋前一排(對支座而言)的彎起點至后一排的彎終點的距離,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0.2.10條和第10.2.8條的構造要求。
     第7.5.3條 不配置箍筋和彎起鋼筋的一般板類受彎構件,其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V≤0.7βhftbh0 (7.5.3-1)
    βh=(800/h0)1/4 (7.5.3-2)
     式中
     V--構件斜截面上的剪力設計值;
     βh--截面高度影響系數:當h0<800mm時,取h0=800mm;當h0>2000mm時,取h0=2000mm;
     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表4.1.4采用。
     第7.5.4條 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一般受彎構件,當僅配置箍筋時,其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V≤Vcs+Vp (7.5.4-1)
    Vcs=0.7ftbh0+1.25fyvh0 (7.5.4-2)
    Vp=0.05Np0 (7.5.4-3)
     式中
     V--構件斜截面上的剪力設計值;
     Vcs--構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Vp--由預加力所提高的構件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Asv=nAsv1,此處,n為在同一截面內箍筋的肢數,Asv1為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
     s--沿構件長度方向的箍筋間距;
     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表4.2.3-1中的fy值采用;
     Np0--計算截面上混凝土法向預應力等于零時的縱向預應力鋼筋及非預應力鋼筋的合力,按本規(guī)范第6.1.14條計算;當Np0>0.3fcA0時,取Np0=0.3fcA0,此處,A0為構件的換算截面面積。
     對集中荷載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種荷載,其中集中荷載對支座截面或節(jié)點邊緣所產生的剪力值占總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況)的獨立梁,當按公式(7.5.4-1)計算時,應將公式(7.5.4-2)改為下列公式:
    Vcs=ftbh0+fyvh0 (7.5.4-4)
     式中
     λ--計算截面的剪跨比,可取λ=a/h0,a為集中荷載作用點至支座或節(jié)點邊緣的距離;當λ<1.5時,取λ=1.5,當λ>3時,取λ=3;集中荷載作用點至支座之間的箍筋,應均勻配置。
     注:1對合力Np0引起的截面彎矩與外彎矩方向相同的情況,以及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和允許出現(xiàn)裂縫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均應取Vp=0;
     2對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計算合力Np0時,應按本規(guī)范第6.1.9條和第8.1.8條的規(guī)定考慮預應力鋼筋傳遞長度的影響。
     第7.5.5條 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受彎構件,當配置箍筋和彎起鋼筋時,其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V≤Vcs+Vp+0.8fyAsbsinαs+0.8fpyApbsinαp (7.5.5)
     式中
     V--配置彎起鋼筋處的剪力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第7.5.6條的規(guī)定取用;
     Vp--由預加力所提高的構件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公式(7.5.4-3)計算,但計算合力Np0時不考慮預應力彎起鋼筋的作用;
     Asb、Apb--同一彎起平面內的非預應力彎起鋼筋、預應力彎起鋼筋的載面面積;
     αs、αp--斜截面上非預應力彎起鋼筋、預應力彎起鋼筋的切線與構件縱向軸線的夾角。
     第7.5.6條 計算彎起鋼筋時,其剪力設計值可按下列規(guī)定取用(圖7.5.2α):
     1計算第一排(對支座而言)彎起鋼筋時,取支座邊緣處的剪力值;
     2計算以后的每一排彎起鋼筋時,取前一排(對支座而言)彎起鋼筋彎起點處的剪力值。
     第7.5.7條 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一般受彎構件,當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時:
    V≤0.7ftbh0+0.05Np0 (7.5.7-1)
     集中荷載作用下的獨立梁,當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時:
    V≤ftbh0+0.05Np0 (7.5.7-2)
     均可不進行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計算,而僅需根據本規(guī)范第10.2.9條、第10.2.10條和第10.2.11條的有關規(guī)定,按構造要求配置箍筋。
     第7.5.8條 受拉邊傾斜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受彎構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圖7.5.8):
    V≤Vcs+Vsp+0.8fyAsbsinαs (7.5.8-1)
     (7.5.8-2)
     式中
     V--構件斜截面上的剪力設計值;
     M--構件斜截面受壓區(qū)末端的彎矩設計值;
     Vcs--構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公式(7.5.4-2)或公式(7.5.4-4)計算,其中,h0取斜截面受拉區(qū)始端的垂直截面有效高度;
     Vsp--構件截面上受拉邊傾斜的縱向非預應力和預應力受拉鋼筋合力的設計值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其值不應大于fyAssinβ;對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其值不應大于(fpyAp+fyAs)sinβ,且不應小于σpeApsinβ;
     Zsv--同一截面內箍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
     Zsb--同一彎起平面內的彎起鋼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
     z--斜截面受拉區(qū)始端處縱向受拉鋼筋合力的水平分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可近似取z=0.9h0;
     β--斜截面受拉區(qū)始端處傾斜的縱向受拉鋼筋的傾角;
     c--斜截面的水平投影長度,可近似取c=h0.
     注:在梁截面高度開始變化處,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應按等截面高度梁和變截面高度梁的有關公式分別計算,并應按其中不利者配置箍筋和彎起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