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成語的分類比較迄今尚較少為人問津。本文擬從語法詞匯、修辭角度和成語來源 對英漢成語進行分類比較,找出其異同之處。
一、按語法詞匯分類
1.虛詞
漢語成語一般為四字格,使用了大量虛詞,如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嘆詞等。它們在成語中的作用是連接其它詞匯,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若刪去虛詞,不僅達不到四字格式,模糊了成語的結(jié)構關系,還會失去一定的修辭色彩。如:
依然故我 長此以往 相敬如賓 唉聲嘆氣 侃侃而談 一哄而散 無源之水 嗚呼哀哉 悔之晚矣 步步為營 呆若木雞 學以致用
虛詞用得較普遍,這是漢語成語的詞匯特色之一。
英語成語大部分由介詞或副詞加其它成分組成。在英語讀物中,含有介詞、副詞的成語比比皆是:behind the scenes(在幕后),by the way(順便說),in a breeze(輕而易舉地),in the case of(就……而言),beyong the pale(失寵),on call(隨叫隨 到),on the go(忙個不停),throrgh thick and thin(不顧艱難險阻),under the weather(身體欠佳),up to the hammer(第一流的),go on(繼續(xù)),get along with( 相處),come off(成功)。
英語有一批由介詞和名詞構成的成語,這類成語在漢語中是比較罕見的。
2.實詞
a 名詞:無論是在英語成語還是漢語成語中,名詞的使用是大量的。英語成語總以名詞為中心,與其它詞搭配使用。bad blood(憤怒的情感),narrow escape(九死一生) ,the life and soul(活躍分子),blue chip(熱門股票),top dog(優(yōu)勝者),smoot htongue(油嘴滑舌),food dream(黃梁美夢),zero hour(行動開始的準確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人體器官名稱的成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漢語有 ?。嚎诿鄹箘Α☆^痛醫(yī)頭 耳目一新 怒發(fā)沖冠 心狠手辣 皮開肉綻 咬牙切齒 心明眼亮 膽戰(zhàn)心驚 體無完膚 肝腦涂地 手忙腳亂。英語中有:hand in glove(親密 友好),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skin and bones(皮包骨頭),to beat one's brains(苦思冥想),to be all ears(全神貫注地傾聽),ti get one's back up(生氣、發(fā)怒),to fly in the face(忽視),to hold one's tongne(保持沉默),to live from hand to mouth(僅能糊口生存),to lose one's head(不知所措),to skin off one's nose(使人感興趣)。
b 動詞:動詞在成語里使用得極普遍,在現(xiàn)代英語中,由動詞構成的成語數(shù)量多,使用廣,動詞以動態(tài)動詞為主;而由表示人體活動的動詞構成動詞成語尤為豐富。如: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bring something to light(披露某事),come down to earth(腳踏實地,不再想入非非),do one's best(盡努力),fall flat(完全失敗),get into a hot water(陷入困境),give the game away(泄露內(nèi)幕),go native(入鄉(xiāng)隨俗),hold one's ground(堅持己見),lay down one's arms(放下武器),play a double game(兩面派),take sides(偏袒某人),tum corner(渡過危機)等。
漢語成語中,由動詞組成的也不乏其數(shù):
大吹大擂 橫沖直撞 明來暗去 摸爬滾打 神魂顛倒 吹牛拍馬 稱王稱霸 斬盡殺絕 召之即來 呼之欲出 棄之不顧 求同存異。
c 數(shù)詞:在漢語成語中,以“一”字當頭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其它各數(shù)構成的成語相對不多。現(xiàn)每數(shù)列一條:一呼百應 兩全其美 三思而行 四海為家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 七上八下 八面玲瓏 九霄云個 十全十美 百年大計 千里迢迢 萬家燈火
十萬火急 半信半疑。
英語有:one another(互相),two cents(自慚形*),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飄 飄欲仙),four corners(四面八方),six to one(相差懸殊),on cold nine(得意忘 形),ten to one(十之八九),at the elevemth hour(剛好來得及),sixty-four dollar question(最重要的問題)。
另外,漢語還有兩個數(shù)詞連著使用、兩個數(shù)詞重疊使用、同一個數(shù)詞交錯使用的成語,如:三五成群 略知一二 三三兩兩 千千萬萬 一朝一夕 十全十美 百戰(zhàn)百勝 半推半就等。這種情況是英語中所沒有的。
數(shù)詞有千千萬萬,然而能加入成語行列的只有幾十個。英漢兩種語言相比,由數(shù)詞組成的漢語成語遠比由數(shù)詞組成的英語成語多。成語中的數(shù)詞意義甚為復雜,探求成語中的數(shù)詞規(guī)律,對掌握好成語是很有幫助的。
二、從修辭角度分類
成語言簡意賅,表達方式簡捷冼煉,語言生動活潑,這和不少成語利用各種修辭手段構成有關。
1.詞匯的重疊
成語中同一詞匯重疊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其中尤以漢語為多,有的是部分重疊,有的是全部重疊:
欣欣向榮 栩栩如生 頭頭是道 津津有味 生氣勃勃 神采奕奕 想入非非 衣冠楚楚 兢兢業(yè)業(yè) 鬼鬼祟祟 浩浩蕩蕩 吞吞吐吐。英語有:neck and neck(并駕齊驅(qū)).more and more(越來越).out and out(十足地).round and round(旋轉(zhuǎn)不息地). through and through(徹頭徹尾).by and by(漸漸地).step by
step(逐步地).word for word(逐字地).shoulderto shoulder(齊心協(xié)力地).heart to heart(坦率地)等。詞匯重疊可以增強語義的力度和節(jié)奏感,使成語更具形象性。
2.聲韻的復沓
許多英漢成語都有聲韻復沓,即輔音或元音的重復現(xiàn)象。其中一部分為輔音相疊,如: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 might and main(全力以赴地),black and blue(遍體鱗傷),part and
parcel(重要組成部分);大刀闊斧 各有千秋 反復無?!⒉畈积R感恩戴德 淋漓盡致。而另有一部分為元音相疊,如:here and there(到處) ,wear and tear(磨損),dine and wine(吃喝),out and about(走動)。漢語如:開天辟地 蜻蜓點水 根深蒂固 從容不迫 未雨綢繆 虛無縹緲 蹉跎歲月 精明強干。有的漢語成語甚至分組各自聲韻相疊。如:小巧玲瓏 置之不顧 至死不變 洶涌澎湃。
聲韻的復沓使成語的語音自然,和諧,悅耳。疊聲使音鏗鏘,疊韻便音婉轉(zhuǎn),由此形成的成語具有很強的音樂美感,這一現(xiàn)象不失為成語修辭方面的一大特色。
3.比喻
現(xiàn)代英漢成語里有大量短小的比喻形式,使語言生動,形象,言簡意明,避免羅嗦。明喻、借喻這兩種修辭方法在英漢成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明喻如:光陰似箭 膽小如鼠 雖死猶生 浩如煙海門庭若市 呆若木雞 勢如破竹 穩(wěn)如泰山 口若懸河 如虎添翼守口如瓶 如魚得水;as fierce as tiger(猛如虎),as hecv yas lead(十分沉重),as silent as the grave(寂靜無聲),as pretty as a picture(美麗如畫),to sleep like a log(酣睡),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to go like the wind(飛馳),to fight like cat and dog(激烈地爭執(zhí))。有些明喻成語在漢語和英語中很相似,如:as firm as a rock(堅如磐石),aslight as a feather(輕如鴻毛),as gentle as a lamb(馴如羔羊),as free as air(自由自在)。
明喻的特點是帶有比喻詞“如、若、似、同、猶”“l(fā)ike,as”,因此不管用在什么地方,什么語言環(huán)境里,一眼都能看出是個比喻。
有的成語是用借代的方式構成,如:筋疲力盡 不識一丁 不修邊幅 大興土木 一針一線 銅墻鐵壁。英語有:to stab in the
back(在背后用匕首刺人--暗箭傷人),to have a bone to pick
with(有一塊骨頭要挑出來--同某人有爭議),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與深海之間--進退兩難),on the ice(在薄冰 上--如履薄冰,處境十分危險),out of tune(走調(diào)--與……格格不入),in deep water(在深水中--陷于困境)。這些成語的特色就是通過具體的婦孺皆知的形象來表達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英語借喻成語,同樣可以在漢語中找出比喻義非常相似的對應成語,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魚),a flash in the pan(曇花一現(xiàn)),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樓閣),call a spade a spsde(直言不諱)。
還有些成語是同一喻體不同的喻義。如“心亂如麻”和“殺人如麻”的同一個“麻” ,前者指糾結(jié)紊亂的狀態(tài),后者指數(shù)量很多?!奥N辮子”和“揪辮子”雖用同一個辮子 ,但比喻意義完全不同,前者喻死,后者喻抓住人家的弱點或把柄打擊人家。英語也是
如此,to lose heart和to lose one's heart to中的喻體heart意思不一樣,前者比喻勇氣,后者比喻感情。因此前者意為“灰心喪氣”后者意為“愛上了”。a pretty kettle of fish指“糟糕的局面”而another kettle of fish指“另一種人或事”。
4.對照
反義交錯式的成語,由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兩個方面的概念組成,使成語的兩個部 分形成鮮明的對照。英語如:up and down(上下),give and take(平等交換),first and last(總的說來),weal and woe(禍福),to move heaven and earth(竭盡全力) ,to blow hot and cold(搖擺不定),to play fast and loose(反復無常),to go throrgh fire and water(赴湯蹈火)。漢語有:轉(zhuǎn)危為安 反敗為勝 以少勝多 同床異夢 避重就輕 改邪歸正 棄舊圖新 口是心非 眼高手低 貪生怕死 因小失大 貌合神離。
這些成語中,一危一安,一敗一勝,一少一多,一同一異,一重一輕等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這種對照的作用,能教人分清是非,學會方法,正反兩方面擺在一起對照,更能說明問題,增強語言的說服力。
三、按成語的來源分類
1、源于詩文
英漢成語浩如煙海,源遠流長,追本溯源大多數(shù)成語具有悠久的歷史。象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孜孜不倦,有備無患,出自《尚書》;憂心如焚,戰(zhàn)戰(zhàn)兢兢,出自《詩經(jīng)》;學而不厭,出自《論語》;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紙上談兵,破釜沉舟,出自《史記》;肝腦涂地,出自《漢書》?!妒ソ?jīng)》一書對英語發(fā)展影響深遠,有許多成語都來自《圣經(jīng)》。如:to fall from grace(墮落犯罪),at the last gasp(奄奄 一息),after one's heart(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to castle pearls before aswine(明珠暗投),to turn the other cheek(不予回擊),a thom in the flesh(眼中釘),the apple of one's eye(寶貝)。
2.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用語
豐富的成語主要來自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用語,反映了各行各業(yè)勞動人民的生活,閃爍著普通人的智慧光采。
從遠古時代起,漢族人民的生活就離不開竹子。還在過著原始漁獵生活的時候,就知道用竹子做箭來射野獸了,后來人們繼續(xù)開掘著竹子新用途,竹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很密切,語言中就產(chǎn)生了一批跟竹子有關的成語。如:雨后春筍,勢如破竹,功垂竹帛,揭竿而起,罄竹難書,管窺蠡測,雙管齊下。
英吉利民族歷來善于航海,航海業(yè)在英國一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許多成語來自航海用語。如:
to sail under false colour(欺世盜名),to sail before the wind(獲得成功),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見風使舵),to look out for squalls(提防危險),to steer clear of it(避開),in low water(缺錢),on the rocks(遭到失敗),to make a
shipwreck(破滅、遭難),to lose one's bearings(迷失方向),to know the ropes(知道事情的內(nèi)幕)。英人喜愛的體育娛樂也提供了數(shù)目可觀的成語。如:to have the game in one's hand(穩(wěn)操勝算),to play ball with a person(與某人合作),to come out on top(占優(yōu)勢),a fight with gloves off(毫不留情的戰(zhàn)斗),to stand up to andther(勇敢地抵抗某人),to show one's card(攤牌),to play one's trump card(打出王牌),to turn up trump(交好運)。
以上所舉,僅是犖犖大端而已。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用語中產(chǎn)生的成語,還有很多是以動物名稱組成的。動物成語是古代生活的一個側(cè)影,從中頗可以看出古人的一般生活風貌,古人的愛憎和愿望。漢族人民認為虎是獸中,自有雄姿所在,所以有時與龍同列,平起平坐。如:龍騰虎躍,藏龍臥虎,生龍活虎,虎踞龍盤,龍吟虎嘯,龍爭虎斗,虎虎有生,虎頭虎腦。可虎也有兇暴的一面,使人望而生畏,于是有:狐假虎威,談虎色變,騎虎難下,養(yǎng)虎遺患,為虎作倀,虎口余生。但在英語成語中,虎字幾乎是空白。漢語以馬構成的成語多與軍事、象棋有關。來自軍事的如:馬到成功,快馬加鞭 ,馬不停蹄,萬馬奔騰,人仰馬翻。來自象棋的如:馬后炮,馬前卒。而英語含有馬的成語就不是與軍事、象棋有關了,試看:
horse of another colour(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a willing horse(肯干的人),to pay for a dead horse(花冤枉錢),flog a dead horse(徒勞),to hold one's horse(耐心等待),to back the wrong horse(下錯賭注),be on one's high horse(盛 氣
凌人),from the horse's mouth(消息直接得來的)。
漢語里狗是卑賤的動物,成語中狗的形象絕大多數(shù)都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狐群狗黨,鼠竊狗盜,狗彘不如,狗急跳墻。甚至身體任何部分與狗有聯(lián)系都是貶義。如:狗頭軍師,狼心狗肺,狗血噴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狗的形象壞到如此程度,因此即使是落水狗,喪家之犬都非但不值得同情,反而應當痛打和憎恨。這是中國人獨特 的心理反應,而跟狗的屬性沒有多大關系。但是英國人對狗的態(tài)度跟中國人迥然不同,他們把狗視為人的伴侶和朋友,所以對狗一般不抱惡意,倒反而有愛憐之情,如: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難),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to be top dog(居于高位),not even a dog's chance(毫無機會),to lead a dog's life(過著困苦的生活),to die like a dog(潦倒而死)。
不過英語是受外來語影響很大的語言,成語中狗的形象含貶義的也有,如:a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go to the dogs(墮落),a dead dog(毫無價值的東西),to put in dog(擺架子)。
人們最不齒的獸類當然是狼,漢語有:豺狼當?shù)溃蚶浅尚?,狼心狗肺,狼狽為*,引狼入室;而在英語里,狼的丑惡形象基本消失,如:to wake a sleeping wolf(麻煩的根源),to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進退兩難),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免于饑餓),cry wolf(作虛假警報)。
我們從以上例子可以明顯地看出英語與漢語成語體現(xiàn)不同民族習慣,可見了解成語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3.源于外來語
我國有些成語來自外族語言,這是歷我國人民與外族人民的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一份收獲。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佛經(jīng)。如:一塵不染,五體投地,功德無量、曇花一現(xiàn)、現(xiàn)身說法、頂禮膜拜、想入非非、回頭是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立地成佛等?!?BR> 還有的是從西方國家傳入的,如:火中取栗、象牙之塔、新陳代謝、物競天擇、按勞取酬、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在英語成語中也有不少外來成分。希臘神話, 荷馬史詩是歐洲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許多故事作為素材進入了英語成語。如:the heel of Achilles(致命的弱點),winged words(意味深長的話),the razor's edge(生死關頭),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腹背受敵)。有的成語則出自《伊索寓言》,sour grapes(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不好的,聊以自慰),the last straw(使人不能忍受的一擊),borrowed plumes(靠他人得來的聲望),to cry wolf too often(假話說得太多以至說真話時別人也不信)。
概括地說,成語是通過夸張,借代、比喻、摹狀、映襯等各種修辭手段錘煉而成的,它的特點是語義生動、形象。恰當運用成語,對語言表達來說猶如畫龍點睛,可以增加語文的風采,提高表述力。但由于英漢語之間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和語言結(jié)構不同,往往給詞語教學和行文翻譯帶來一定的困難。通過對英漢成語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成語有些是基本對應的,有些是部分對應,有些是根本不對應的 。所以,我們在理解和翻譯處理時應有區(qū)別地對待。有些可以在形、義和用法上全貌表現(xiàn)出來;有些成語的形象和喻義只取其一;有的成語可形義參半,只譯一部分形象,另一部分點明它的喻義。
【作者】王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