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務員錄用畸高 容貌漂亮身材高受重視

字號:


    “政府可以在幾百萬人里面選擇,官員可以隨心所欲地吹毛求疵。對于應聘者來說,根本沒有權利、公平等概念?!?BR>    最近,中國的一個北方城市招募法律事務官員,陳紅萍(音)自認為是恰當人選。
    陳小姐35歲,是共產黨員,著裝整潔,充滿自信。她考試成績突出,給考官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在600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最后的80人面試大名單。
    當招聘方第二次叫她體檢時,身高只有5英尺1.3英寸(約1.55米)的陳小姐知道麻煩來了。體檢后不久她就得到了壞消息:她被拒了,理由是個頭矮半寸。
    許多人都有過陳小姐這樣的遭遇。他們因為身高、長相或者身體狀況等不影響工作能力的原因被政府拒之門外,而這些理由通常不是成文規(guī)定。
    差一寸也不行
    陳小姐報考的是省檢察院。她說問題很難解決,中國有大量過剩勞動力,每人都想得到一個有保障的、終身雇用的政府工作?!罢梢栽趲装偃f人里面選擇,官員可以隨心所欲地吹毛求疵。對于應聘者來說,根本沒有權利、公平等概念。”
    在考試取得第一名后,她覺得心里有了底,認為她會得到這份工作。另外,她是一名政府官員,是一家國有石油公司的高層領導,這也是有利因素,她想。
    然而,在被告知再次進行體檢時,她發(fā)現了并未公開宣布的1.58米的最低身高限制。她還發(fā)現,自己和其他進入最后一輪面試的19名應聘者一道,因為身高原因被排除在外。
    張顯柱(音)由于攜帶乙肝病毒,報考公務員時未被錄用。他把人事部門告上了法庭。今年4月,判決結果出來。法院判定人事部門拒絕錄用張先生沒有依據。但是,法院拒絕他提出的補償要求,他依然不能被錄用。法院認為,法院方面無法介入公務員錄用程序。
    容貌漂亮受重視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加強了和外部世界的互動,它努力締造一個良好的全球形象。政府部門更是著力“提高高度”,把的一面展現出來。
    陳小姐說:“他們努力吸引或者最漂亮的人,因為這樣臉上有光,但這完全是隨意行事,對其他人不公平。”
    現在,中國官員認為普選不合適,取而代之的是他們被選中做領導。他們試圖招募的、最聰明的甚至是最漂亮的人才供職于官方部門。
    中國有3300萬人供職于公務部門,同毛澤東時代相比,他們都經過了嚴格的考試,屬于精英階層。然而,優(yōu)秀的定義包含一些遺傳因素和一些高度主觀的因素。
    比如說,在湖南省,女性報考公務員時必須證明她們的雙乳是對稱的。因不符合這項規(guī)定而被拒之門外的女性公開表示反對后,這項要求3月份被取消。
    有政府背景的一家航空技術學院在招聘空中小姐時,他們要求應聘者穿著泳衣在臺上進行展示。校方說比基尼測試是綜合測試的一部分,他們還測試個人傾向、智商以及英語的流利程度。
    對人構成重大影響的一個歧視是乙肝歧視。在中國,10%的人即1200萬人,受這種病的折磨。當乙肝不是高度傳染、表現不明顯時,許多官方機構進行血液測試,檢查求職人員是否攜帶乙肝病毒。
    效仿三軍儀仗隊
    像外交部這樣的和外界打交道多的政府機構,多年來一直對身高和體形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說,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為外國客人進行表演,他們高度一致、體形相似,長時間以來其嚴格為外界熟知。
    然而,如今這些做法被各地效仿,即使一些偏遠城市也不例外,具體標準各地有所不同。
    周偉(音)是四川省的一位律師,一直在為了取消身高歧視而打官司,他說:“這方面政府真的是給社會各界樹立了壞榜樣。消除這種過時的思維方式的惟一方式是立法予以全面禁止?!?BR>    中央政府曾經規(guī)定,禁止性別、種族和宗教歧視。人事部負責公務員考試和招聘的官員透露,北京也在考慮對基于身高、相貌或者疾病方面的歧視。
    這名官員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說:“我想,有些省級政府想通過這些措施來優(yōu)化自己的形象,但這引起了公眾的不滿,新的規(guī)定可能會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BR>    但迄今為止,該部并沒有采取行動。即使禁止歧視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實際操作中此類行徑也不一定會真正消除。
    周恩來總理是偶像
    長期擔任政府總理的周恩來在去世近30年后,仍然是偶像級的人物,他的優(yōu)雅儀表引發(fā)男男女女的崇拜,其中包括許多外國友人。周恩來身高1.75左右,雙目炯炯,鼻梁高挺,完全符合“五官端正”的標準。
    陳小姐舉了一個美國人一定很了解的例子,她說:“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個偉大的總統(tǒng),但他是個殘疾人,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在政府部門找到工作。因此,他在我們國家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
    目前,陳小姐勸說其中5人一起控告當地政府。她說:“我不知道有多大希望,但是只有人們迫使這種情況發(fā)生改變時,它才會改變?!?BR>